苏轼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在中国文学史上球星闪耀的苍穹中,苏轼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的降生,曾一度使蜀地的山川秀水相形之下黯然失色。
是蜀地的丰草沃土孕育了他博大的文人气质,也造就了他的伟大。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江水暖鸭先知”透露了渺焉入无形的“物之妙”。
苏轼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派新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开创了悼亡词之首创。
苏轼虽才学满天下,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遭贬折。
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风归去”,然而多数情况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暂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
他一生坎坷,却始终能保持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这种豁然,这种旷达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到达的境界。
所以苏轼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
素食知识渊博,思想豁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气氛中如鱼得水。
苏轼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他们本来都是相同的。
他曾说过:“庄子盖住孔子者”,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阴挤而阳助之”(《庄子祠堂记》)。
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2)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思想时速是人生哲学观的基础。
苏轼其人,不仅后来的士大夫们喜欢他,而且当今的人们也喜欢他。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其作为典范的魅力,每每激发和启迪我们从而去激发传统文化社会中的辩证运动。
不仅如此,通过苏轼人生哲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在出仕与隐退,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中,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挣扎,解脱,回旋和升腾的。
一.出仕与隐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用世之态.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勇于进言.长时间在宦海沉浮,反复面临人生抉择.尤其是感到失落以及政治上受挫,遭遇贬谪时,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他的'主心骨'.在与王安石同朝而仕中,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正事.他先后在杭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灭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王长辉摘要: 苏轼作为宋代一位十分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人生态度给了后人以巨大的影响。
他主张积极入世有为, 又不失灵活圆通; 他主张义是人生追求的境界, 又认为应该义利常兼; 他主张维护社会纲常代表的礼, 又不失人生的情趣, 越礼法而显真情。
苏轼这种人生态度, 不仅是他个人修养的结果, 而且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 因此特别值得研究和重视。
关键词: 苏轼; 人生态度; 出世与入世; 义与利; 礼与法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 人。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诗、词、文、书、画各个方面都有独诣的成就。
苏轼是集儒、道、释于一身的大家, 博采众长并圆通加以运用。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使他积极入世, 又不过分迂执, 道家的无为、齐物与释家的通达使他淡泊名利, 纵情山水, 达到人生的超越。
苏轼的一生是迷一般的人生, 研究他的人生态度对我们深入理解宋代乃至宋代以后的中国文人的人生特点是极为有帮助的。
一、出世与入世观苏轼的思想集儒、释、道于一身, 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同时佛道思想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正如李泽厚所说: “苏轼不是佛门子弟, 也非漆园门徒, 他的生活道路、现实态度和人生理想, 仍然是标准的儒家。
“少年的苏轼,,便已萌发了报国的热情。
宋史本传记载:“母程氏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 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5范滂传, 慨然太息, 轼请曰: ‘轼若为滂, 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为了干一番经世济时的事业, 苏轼和其他士大夫一样通过出入仕途来实现他的抱负。
他的政论文充满了新的政治思想。
试前, 他上进策, 进论各二十五篇。
秘书阁考试时, 作了《王者不制夷狄论》, 《礼以养人为本论》等六论, 仁宗殿试时, 他认为当时国家的形式是“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 ,“方今之世, 苟不能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 未见其可也”。
请结合两篇短文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请结合两篇短文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以才华横溢和多才多艺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一。
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出生在一个文化昌盛的家庭。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他的兄长苏辙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人。
从小接受优秀教育的影响,苏轼对文学和艺术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热爱。
苏轼的文学成就非常丰富多彩。
他擅长诗词创作,其诗作多以自然山水、人生哲理和政治抒发为主题,风格独特。
他还写过大量的散文和随笔,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苏轼的作品以其精湛的用词和情感表达而备受赞赏,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文学成就,苏轼还凭借其聪明才智和政治洞见成为当时政坛的重要人物。
他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由于他直言敢谏和坚持原则的性格,他也多次陷入政治风波之中,甚至被流放到远地。
尽管苏轼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波折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人生的热爱。
他的坚持和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文化人,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的作品和思想也对后世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示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
综上所述,苏轼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才华和贡献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留存于文学史册,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苏轼的研究和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苏轼及对他的认识。
首先,将对苏轼的生平和背景进行介绍,包括他出生的背景、成长经历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将重点讨论苏轼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包括他的诗词、散文、绘画等方面的表现,以及他对文学的贡献和创新之处。
苏轼文学创作及其影响

苏轼文学创作及其影响一.序论1.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二.本论1.苏轼的辞赋和古文。
2.苏轼的诗。
3.苏轼的词。
三.结论1.苏轼的意义及影响。
内容提要:苏轼是我国宋代最为杰出的文学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从思想上加以组合,形成了一个三教合一的文化体,其文学成就更是人类的一宝贵财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是个多才多艺,性格多面,刚直、真诚、忘我、爱民的文人。
他的创作涉及诗词古文辞赋,不仅在宋代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与号召力,对后世文化人格模式的形成也具有示范作用。
关键词:苏轼文学创作影响苏轼文学创作及其影响宋代文人有强烈的结盟思想,几乎每个时期都出现了领导风气的文坛盟主。
不同时期的盟主之间还存在着类似禅门宗祖衣钵相传的继承关系。
早在欧阳修主盟文坛时,他就明确表示把将来领导文坛的责任交付给年青的苏轼,并预言苏轼的成就将超过自己。
苏轼对此当仁不让,他后来对门人宣称:“方今太平之盛,文士辈出,要使一时之文有所宗主。
昔欧阳文忠常以是任付与某,故不敢不勉。
异时文章盟主,责在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也。
”(见李廌《师友谈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宋文学出现了一浪高于一浪的发展态势。
苏轼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望,宋文、宋诗和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
所以当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
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
论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论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独步一时,被誉为“苏门六一”之一,对宋代文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诗文中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人生观念。
本文将从苏轼的人生观论文出发,探讨苏轼在其诗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
苏轼在其诗文中展现出对生命的珍惜与追求,他认为人生短暂而宝贵,应当珍
惜每一个当下。
在他的诗篇中,常常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慨与领悟。
比如《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生而知之者尽欢,死而后觉者长乐。
”这句诗表达
了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认知,呼唤人们珍惜眼前,珍惜当下的美好。
此外,苏轼还强调了人生的坎坷与变幻,认为人生充满挫折与磨难,需要从容
面对。
在他的诗篇中,常常表现出对逆境的坦然与豁达。
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句诗表达了对人生波澜起
伏的认知,呼唤人们在挫折与失败面前不气馁,在岁月沉淀中追求卓越。
综上所述,苏轼在其诗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无不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思考,他倡导珍惜当下,从容面对人生坎坷,坚守初心,追求卓越。
这些人生观念不仅贯穿于其诗文之中,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迪着人们热爱生命,顽强前行。
愿我们都能像苏轼一样,活出精彩的人生,不负光阴,不失初心。
—感谢您阅读本论文,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苏轼的人生观与艺术创作

苏轼的人生观与艺术创作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评论家以及政治家。
他在文学和艺术创作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也因其独特的人生观而受到广泛关注。
一、苏轼的人生观苏轼秉持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体自由意志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主张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共情和思考人生。
他将“活在当下”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并认为人应该尽情享受身边事物带来的美好。
同时,苏轼也对社会不公和伦理亚损有着敏锐的触角。
他反对权贵阶层侵略百姓权益,主张平等正义。
这种正义感也常常从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使得他在后世被赞颂为文化英雄。
二、苏轼的艺术创作苏轼是一位全才型艺术家,在诗歌、书法和绘画等领域均有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堪称妙手偶得,风格多样,既有抒怀诗表达内心情感,也有咏史抒志诗展示了他对国家大势的关注。
在书法方面,苏轼倡导了“欹斜谈怪”派别,他将自然与“真”,艺术个性与艺术灵魂相结合,在书法中表现出自由奔放而不墨守成规的风格。
苏轼的绘画作品也充满了个人特色。
他能够根据题材采取不同风格,并以笔墨纸砚或者花鸟虫鱼来描绘景物。
这些作品传达了他丰富的情感和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之情。
三、苏轼对后世的影响苏轼不仅在文艺创作上留下了深远影响,也通过自己的观点和行动激励后来者。
他主张以人为本,享受生活、追求自由,并反对权威和专制统治。
这些观点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他的艺术作品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创作。
不论是诗歌、书法还是绘画,苏轼独特的风格以及对情感与自然的表达方式,都成为了后来艺术家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结论苏轼通过自己在人生观和艺术创作方面的探索,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遗产。
他通过诗歌、书法和绘画等形式,表达出自己对于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为后世提供了灵感与启示。
苏轼带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真实纯粹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生观,同时也在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使得他成为一个令人敬佩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对苏轼豁达的人生观的感悟

对苏轼豁达的人生观的感悟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东坡先生”。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雨,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从他的诗词和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困境的积极应对。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苏轼在他的诗词中常常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他在《定风波》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世界的宽容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波浪,时而平静,时而翻腾,但只要心怀豁达,就能应对生活的起伏。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以平常心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还体现在他对名利的看法上。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
他认为名利只是人生中的过眼烟云,而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在他的人际关系中也得到了体现。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如同明月,短暂而美好,所以应该珍惜眼前的友情和人际关系。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要善待身边的人,珍惜与他们的相遇和相知。
苏轼对人生的豁达理解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中。
他在《东篱乐府》中写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的融合感受。
他认为人应该像山一样坚强,像树一样朴实,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要学会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与自然相融相通。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他教会我们如何以平常心面对生活的起伏,如何看待名利的得失,如何珍惜人际关系,如何与自然界相融相通。
他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人生的起伏。
苏轼的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启迪

苏轼的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启迪前言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措辞准确、意境深远,处处流露出深邃的人生哲理。
本文将从苏轼的代表作品入手,探讨苏轼所表达的人生智慧,以期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有所启迪。
人生如梦苏轼的《东篱乐府》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梦境,如同一支酒杯在酹月之上,生命之短暂就像月光之短暂,匆匆而过。
人类的生命是无常无常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充实每一天。
当代大学生中,很多人看不到自己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失落。
然而苏轼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人生短暂,我们应该努力过好每一天,不留遗憾,别让时间白白流逝。
自我反思在《自致其志》这篇文章中,苏轼写道:“吾道一以贯之,是身不可移也。
倘调度外移,无为不乖,一闪于中,足病身心终身,及乎恶亡古今,厥猗不辞乎衡门之下矣。
则吾独复为欢者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人生理想是不能改变的,如果改变了,就会失去方向,不断地追求外部的调动,而且骄傲自满,最终将会倒在荆棘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们所面临的压力和选择越来越多,很容易迷失自己,淡忘自我。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自己的反思和自我监督,避免被外界因素左右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儒雅风流苏轼不仅是文学家,也是一个儒雅风流的文人。
他有一种独特的修养和人生理念,让人羡慕不已。
《赤壁赋》中,苏轼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者百余人,当其坐而问之,皆惶恐而不知所对,唯独鲁阳故丞相江夏侯周瑜,居中庸之位,不以怒呼。
乃曰:‘先帝挟以天朗,使气遒露布,后人得之,必惧其威,所以然者,以先帝之年纪,望之加以昭华,若夫秦、汉之时,则其曰闻者必为之变矣。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赞扬了周瑜仁慈的品质,以及他的人生哲学,使人想起孟子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的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苏轼虽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他主张“适意忘返”,即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不拘泥于世俗的束缚。
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励著后人在面对国境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2.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苏轼的诗词和文章多涉及社会现实问题,他关注民生、体恤百姓,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这种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影响了后世的文人重客,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为民众的福祉而写作。
3.追求艺术的审美观念:苏轼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美感。
他的诗词、书画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展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感情。
这种追求艺术的审美观念影响了后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4.豁达宽容的人生智慧:苏轼在历经磨难后仍能保持豁达宽容的心态,这种人生智慧为后人所敬仰。
他的作品和言行中都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智慧,引导若后人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
5.创新求变的思想观念:苏轼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和创新。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勇于挑战和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这种创新求变的思想观念启发了后人的创新意识和求变精神,鼓励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旁于探索和创新。
综上所述,苏轼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人生态度、人
文情怀、审美观念人生智慧到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将继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