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物理解析和答案。第四章 第1课时

合集下载

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化学答案2013版整本答案 word2003版

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化学答案2013版整本答案 word2003版

2013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化学安徽专用(整本答案)第一章第1讲化学实验基础基础再现·深度思考考点一1.(2)2/3(5)灯帽2.试管1/3略向下倾斜蒸发皿玻璃棒泥三角坩埚钳石棉网圆底烧瓶锥形瓶烧杯3.(1)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0.1 mL(2)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不能(3)酸式滴定管①查漏②在上方③酸性强氧化性碱性④0.01(4)碱式滴定管碱性酸性强氧化性(5)托盘天平②烧杯③被称物砝码左右④0.1(6)温度计①混合物中②支管口处考点二1.(1)药匙纸槽底镊子(2)胶头滴管倾倒手心玻璃棒2.(1)酸碱性酸碱性漂白氧化性(2)①玻璃片或表面皿玻璃棒中部标准比色卡②润湿镊子玻璃棒3.(2)滴成股(3)NaOH溶液或热的纯碱溶液CS2或热的NaOH溶液稀HNO34.(1)烧杯试管搅拌粉碎加热加热(2)①Cl2②NH3SO2HCl倒吸(3)较小较大考点三3.(3)①b②a、c③需要a、c考点四1.广口细口棕色碱性强酸强氧化性2.(1)密封(3)棕色(4)磨口的细口瓶深度思考1.(1)石棉网水浴加热使仪器受热均匀,便于控制KNO3溶液的温度(2)A(3)C(4)D(5)B(6)E碎瓷片或沸石2.坩埚、泥三角3. 不同,A图读数偏大,B图读数偏小。

4.砝码放在左盘,物体放在右盘27.45.(1)28.021.10C(2)①蒸发皿②5.9或5.8100 mL容量瓶6.K、Na、白磷等,因随意丢弃易引起火灾等安全事故。

7.(1)块状固体直接落入试管底部,易砸破试管(2)①瓶塞正放在桌面上;②试剂瓶标签未面向手心;③试剂瓶瓶口未紧靠试管口;④试管未倾斜45°(3)滴管伸入试管内8.不能,污染溶液。

9.不能。

若润湿,不一定有误差,如测NaCl溶液的pH时。

10.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然后沿器壁慢慢注入浓H2SO4,边加边搅拌。

11.①—4(自燃物品);②、⑪—3;③、④—1;⑤、⑩—5;⑥—2;⑦、⑧、⑨—8 12.(1)②防倒吸原理:漏斗下口与液面接触产生倒吸,烧杯中液面下降与漏斗口脱离,在重力作用下,漏斗中的液体又落回烧杯,防止了倒吸。

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物理答案

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物理答案

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物理答案【篇一:2016《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物理第3章】s=txt>考纲解读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会分析实际问题.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会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考点一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意义(1)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2)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3)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外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其运动效果跟不受外力作用时相同,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量度: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例1 伽利略根据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早期物理学家关于惯性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是惯性b.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只能处于静止状态c.行星在圆周轨道上保持匀速率运动的性质是惯性d.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解析物体的惯性是指物体本身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或者说是指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选项a正确;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选项b错误;行星在圆周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而惯性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选项c错误;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一直运动下去,选项d正确.答案 ad 变式题组1.[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b.伽利略认为如果完全排除空气的阻力,所有的物体将下落得同样快c.牛顿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出,若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继续运动下去答案 a解析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即力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种观点错误,a项说法错误;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分析并推理,如果完全排除空气的阻力,所有的物体将下落得同样快,b项说法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c项说法正确;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并通过科学推理,若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继续运动下去,d项说法正确.2.[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以及惯性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只有不受外力的物体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b.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则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c.惯性定律与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时其惯性也越大答案 b解析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也可以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故a项错误.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项正确.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则反映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c项错误.虽然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物体的惯性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d项错误.3.[对惯性的理解]一列以速度v匀速行驶的列车内有一水平桌面,桌面上a处有一相对桌面静止的小球.由于列车运动状态的改变,车厢中的旅客发现小球沿如图(俯视图)中的虚线从a点运动到b点,则说明列车是减速且在向南拐弯的图是()答案 a解析由于列车原来做匀速运动,小球和列车保持相对静止,现在列车要减速,由于惯性小球必向前运动,c、d错;又因列车要向南拐弯,由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知列车要受到向南的力的作用,即桌子受到向南的力的作用,所以小球相对桌面向北运动,a对,b错.考点二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同、三异、三无关”(1)“三同”:①②③变化情况相同.(2)“三异”:①②③产生的效果不同.(3)“三无关”:①与物体的种类无关;②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③与物体是否和其他物体存在相互作用无关.3例2 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只木箱,现用一水平拉力拉木箱匀速前进,则( )a.拉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木箱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解析拉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a错.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分别作用在地面和木箱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b错.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对.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木箱受到的重力方向相同,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d错.答案 c变式题组4.[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区别]一物体静止于斜面上,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a.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物体对斜面的摩擦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物体所受的重力可以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答案 b解析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及平衡力的特点可知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及物体对斜面的摩擦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分别作用在斜面和物体上,因此它们是两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a错,b对.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地球施加的,它的反作用力应作用在地球上,由此可知c错.对重力分解,其分力也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不可能分解为对斜面的压力,d错.5.[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如图2所示,有两个穿着溜冰鞋的人站在冰面上,当其中一个人a从背后轻轻推另一个人b时,两个人都会向相反方向运动,这是因为a推b时()图2a.a与b之间有相互作用力b.a对b的作用在先,b对a的作用在后c.b对a的作用力小于a对b的作用力d.a对b的作用力和b对a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答案 a解析 a推b时a与b之间有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大小相等,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选项a正确,b、c、d错误.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定律中的“总是”说明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牛顿第三定律都是成立的.(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虽然等大反向,但因所作用的物体不同,所产生的效果(运动效果或形变效果)往往不同.(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能是一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牵扯第三个物体.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转移研究对象考点三“转移研究对象法”在受力分析中的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者一定等大反向,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当待求的某个力不容易求时,可先求它的反作用力,再反过来求待求力.如求压力时,可先求支持力.在许多问题中,摩擦力的求解亦是如此.例3 一个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的竖直杆,在杆上套着一个环,箱与杆的总质量为m,环的质量为m,如图3所示,已知环沿杆匀加速下滑时,环与杆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f,则此时箱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多少?图3解析环在竖直方向上受力情况如图甲所示,其受重力mg和杆对它竖直向上的摩擦力ff,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环应对杆有一个竖直向下的摩擦力ff′.故箱子在竖直方向上受力情况如【篇二:物理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一章第1讲】ass=txt>1.质点(1)(2)点.(3)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参考系(1)它是静止的.(2)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3)3.位移(1)定义: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动,它是质点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2)路程.[思维深化]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3)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一般遵循描述运动方便的原则.( √ )1.[对质点的理解]以下情景中,人或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是()a.研究一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b.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发出的旋转球c.研究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出舱挥动国旗的动作d.用gps确定打击海盗的“武汉”舰在大海中的位置答案 d解析长江大桥虽长,但火车长度与之相比不能忽略,不符合“物体的大小或形状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对研究问题可以忽略时,物体就可以看做质点”的条件,选项a错误;既然是“旋转球”,就是要研究球的旋转的,如果把它看成质点,则掩盖了其旋转的特点,故不能把它看做质点,选项b错误;研究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出舱挥动国旗的动作时,突出的是看清“挥动国旗的动作”,不能把翟志刚看成质点,选项c错误;用gps确定“武汉”舰在大海中的位置时,突出它的“位置”,可以把“武汉”舰看成质点(船的大小与大海相比,其大小可以忽略),故选项d正确.2.[对参考系的理解](多选)从水平匀速飞行的直升机上向外自由释放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在物体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直升机上看,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b.从直升机上看,物体始终在直升机的后方c.从地面上看,物体做平抛运动d.从地面上看,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答案 ac3.[对质点、参考系和位移的理解]在“金星凌日”的精彩天象中,观察到太阳表面上有颗小黑点缓慢走过,持续时间达六个半小时,那便是金星,这种天文现象称为“金星凌日”,如图1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图1a.地球在金星与太阳之间b.观测“金星凌日”时可将太阳看成质点c.以太阳为参考系,金星绕太阳一周位移不为零d.以太阳为参考系,可以认为金星是运动的答案 d解析金星通过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我们才看到金星没有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呈黑色,选项a错误;因为太阳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观测“金星凌日”不能将太阳看成质点,选项b错误;金星绕太阳一周,起点与终点重合,位移为零,选项c错误;金星相对于太阳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太阳为参考系,金星是运动的,选项d正确.抓住“三点”理解质点、参考系和位移1.质点的模型化:建立模型.一是要明确题目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二是看所研究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问题是否有影响.2.运动的相对性: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对同一运动的描述一般是不同的.3.位移的矢量性:一是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二是位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考点二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速度(1)(4)2.平均速度3.瞬时速度(1)(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是矢量.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3)[思维深化]如果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做加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3+2t3(m),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v=6t2m/s.请思考如何求解t=2s时的瞬时速度和t=0到t=2s间的平均速度?4.[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多选)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讲平均速度时,必须讲清楚是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b.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其平均速度跟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无关c.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都可以精确描述变速运动d.瞬时速度是某时刻的速度,只有瞬时速度才能精确描述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答案 abd解析一般情况下,物体在不同时间(或不同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不同,但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不变,所以平均速度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无关,故a、b均正确;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变速运动,只有瞬时速度才能精确描述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故c 错,d正确.5.[平均速度的求解]一个朝着某方向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是v,紧接vt着( ) 22245a.vb.c. 336答案 d解析分别求出两个时间段的位移,求其和,得出总位移,再除以总时间.6.[用平均速度法求瞬时速度]用如图2所示的计时装置可以近似测出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瞬时速度.已知固定在滑块上的遮光条的宽度为4.0mm,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为0.040s,则滑块经过光电门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 )图2a.0.10m/sc.4.0m/s答案 a解析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很短,所以可以把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当作滑t0.040-b.100 m/s d.0.40 m/s用极限思想理解两种速度关系1.两种速度的关系(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2.关于用平均速度法求瞬时速度均速度就可认为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体在该位置的瞬时速度.考点三加速度与速度及速度变化量的关系1.速度变化量(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改变的物理量,是过程量.2.加速度(1)[思维深化]1.以恒定的速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加速度吗?为什么?答案有,因为速度的方向在变化.2.有加速度的物体一定加速运动吗?为什么?答案不一定,要看a与v的方向关系.7.[对加速度的理解]有下列几种情景,请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对情景的分析和判断正确的说【篇三:物理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一章专题一】s=txt>1.x-t图象(1)(2)图线斜率的意义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②切线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3)两种特殊的x-t图象①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②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v-t图象(1)(2)图线斜率的意义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两种特殊的v-t图象①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4)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②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3.a-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3)图1a.0.2~0.5小时内,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b.0.2~0.5小时内,甲的速度比乙的大c.0.6~0.8小时内,甲的位移比乙的小d.0.8小时内,甲、乙骑行的路程相等答案 b解析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绝对值反映速度大小,在0.2~0.5小时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0,甲图象斜率大于乙图象,说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a错误,b正确;由位移-时间图象可以看出在0.6~0.8小时内甲的位移比乙的大,故c错误;由位移-时间图象看出在t=0.5小时时,甲在s=10km处,而乙在s=8km处,进一步得出在0.8小时内甲的路程比乙的大,故d错误.图2a.在第1秒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b.在第2秒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c.在第2秒内发生的位移为零d.第3秒末和第5秒末的位置相同答案 d解析a.在第1秒末质点的加速度方向发生改变,速度方向未改变,a错误.b.在第2秒末质点的速度方向发生改变,加速度方向未改变,b错误.c.在第2秒内质点一直沿正方向运动,位移不为零,c错误.d.从第3秒末到第5秒末质点的位移为零,故两时刻质点的位置相同,d正确.3.[两类图象的比较]如图3所示的位移-时间(x-t)图象和速度-时间(v-t)图象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a.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b.0~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c.0~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距最远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答案 c解析在x-t图象中表示的是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由于甲、乙两车在0~t1时间内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故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均相等,a、b选项均错.在v-t图象中,t2时刻丙、丁速度相等.故两者相距最远,c选项正确.由图线可知,0~t2时间内丙的位移小于丁的位移,故丙的平均速度小于丁的平均速度,d选项错误.图4a.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v+vb2c.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d.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答案 a解析由v-t图象知,在0~t1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c 错x误.由va正确.如图所示,汽车t乙的v-t图象中,实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小于上方虚线与坐标轴所围v1+v2的面积,故汽车乙的平均速度小于,b错误.v-t图象中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甲、乙2图线上各点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均逐渐减小,故加速度的大小都逐渐减小,d错误.图象问题的三个提醒1.x-t图象、v-t图象都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图象中各点的坐标值x、v与t一一对应.2.x-t图象、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 3.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所描述的运动情况都是直线运动.考点二追及与相遇问题1.分析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物体b追赶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a=vb时,xa+x0xb,则能追上;若va=vb时,xa+x0=xb,则恰好不相撞;若va=vb时,xa+x0xb,则不能追上.3[思维深化]如果是做匀减速运动的物体a追匀速运动的物体b,当va=vb时,a、b相遇的情况有哪几种情形?答案 (1)若已超越则相遇两次.(2)若恰好追上,则相遇一次.(3)若没追上,则无法相遇.5.[对追及和相遇的理解](多选)如图5所示,a、b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运动,从a、b两物体的位移图象可知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5a.a、b两物体同时自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运动b.a、b两物体自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运动,b比a晚出发2sc.a、b两物体速度大小均为10m/sd.a、b两物体在a出发后4s时距原点20m处相遇答案 bd解析由x-t图象可知,a、b两物体自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运动,且b比a晚出发2s,图象中直线的斜率大小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由x-t图象可知,b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比a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要大,a、b两直线的交点的物理意义表示相遇,交点的坐标表示相遇的时刻和相遇的位置,故a、b两物体在a物体出发后4s时相遇.相遇位置距原点20m,综上所述,b、d选项正确.6.[对追及和相遇的理解]如图6所示,为三个运动物体的v-t图象,其中a、b两物体是从不同地点出发,a、c是从同一地点出发,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6a.a、c两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b.t=4s时,a、b两物体相遇c.t=4s时,a、c两物体相遇d.t=2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答案 c解析在t=4s之前,a、b、c物体开始阶段速度方向均为正,方向相同;当t=4s时,a、b两物体发生的位移相同,但由于两物体不是同地出发,因此此时两者并没有相遇,而a、c两物体是同时同地出发,此时两者的位移也相等,故此时两物体相遇;当t=2s时,a、b两物体的速度相同,此时应当为两者之间距离的一个极值,但由于初始状态不清,没有明确a、b谁在前,故有“相距最远”和“相距最近”两种可能,因此d错.追及与相遇问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1.相遇问题的两类情况(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各自位移之差等于开始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2.追及问题涉及两个不同物体的运动关系,分析时要紧抓“一个图三个关系式”,即:过程示意图或v-t图象,速度关系式、时间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同时要关注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7.[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在一大雾天,一辆小汽车以30m/s的速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答案第四章

2013步步高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答案第四章

第1讲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答案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考点一1.(1)游离 化合 金刚石 石墨 C 60(2)二 氧 化合 氧 晶体 无定 半导体 半导体芯片 集成电路 太阳 电 光电池2.(1)C +O 2=====点燃CO 2 2C +O 2=====点燃2CO 2CuO +C=====△2Cu +CO 2 SiO 2+2C=====高温Si +2CO ↑C +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 (2)Si +O 2=====△SiO 2 考点二1.(1)无 有 难(2)①2CO +O 2=====点燃2CO 2 淡蓝色 ②CuO +CO=====△Cu +CO 2(冶炼金属)2.空间立体网状 大 高 固 低 ①CO 2+H 2O H 2CO 3 ②SiO 2+4HF===SiF 4↑+2H 2O③SiO 2+2NaOH===Na 2SiO 3+H 2O 橡胶 CO 2少量:CO 2+2NaOH===Na 2CO 3+H 2O CO 2过量:CO 2+NaOH===NaHCO 3④SiO 2+Na 2CO 3=====高温Na 2SiO 3+CO 2↑ Na 2SiO 3+H 2O +CO 2(不足)===H 2SiO 3↓+Na 2CO 3⑤SiO 2+CaO=====高温CaSiO 3 Na 2O +CO 2===Na 2CO 3 考点三1.不 弱 不能(1)H 2SiO 3=====△SiO 2+H 2O(2)H 2SiO 3+2NaOH===Na 2SiO 3+2H 2O (3)干燥剂2.(1)由硅、氧和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Na 2O·SiO 2 K 2O·3Al 2O 3·6SiO 2·2H 2O(3)①水玻璃 ②Na 2SiO 3+2HCl===2NaCl +H 2SiO 3↓ Na 2SiO 3+CO 2+H 2O===H 2SiO 3↓+Na 2CO 3 3.(2)高温结构陶瓷 光导纤维 生物陶瓷 压电陶瓷 深度思考 1.B 2.C 3.B4.(1)通过盛有浓NaOH 溶液的洗气瓶(2)通过盛放灼热CuO 的硬质玻璃管 (3)通过盛放灼热铜网的硬质玻璃管(4)通过饱和NaHCO 3溶液或酸性KMnO 4溶液 (5)通过饱和NaHCO 3溶液 (6)通过CuSO 4溶液5.①C ②D ③B ④E ⑤A 6.④⑤⑥ 7.C 8.D9.(1)D (2)BC (3)生物 AD 规律方法·解题指导【例1】 (1)开始阶段:2OH -+CO 2===CO2-3+H 2O 完全转化为Na 2CO 3后:CO2-3+CO 2+H 2O===2HCO -3(2)①当n (CO 2)≤0.05 mol 时,反应产物全部是Na 2CO 3,n (Na 2CO 3)=n (CO 2)。

2014《步步高》物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04章 章末限时练

2014《步步高》物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04章  章末限时练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 一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里有一个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下落一半高度时汽车突然向右匀加速运动,站在车厢里的人观测到小球的运动轨迹是图中的( )答案 C解析 开始时小球相对观察者是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车突然加速时,等效成小球相对汽车向左突然加速,刚开始加速时,水平方向的相对速度较小,随着时间的延长,水平方向的相对速度逐渐增大,故观察者看到小球的运动轨迹应该是C 图.2. (2012·安徽理综·14)我国发射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对接前,“天宫一号”的运行轨道高度为350 km ,“神舟八号”的运行轨道高度为343 km.它们的运行轨道均视为圆周,则( )A .“天宫一号”比“神舟八号”速度大B .“天宫一号”比“神舟八号”周期长C .“天宫一号”比“神舟八号”角速度大D .“天宫一号”比“神舟八号”加速度大 答案 B解析 由题知“天宫一号”运行的轨道半径r 1大于“神舟八号”运行的轨道半径r 2,天体运行时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根据G Mmr 2=m v 2r,得v =GMr.因为r 1>r 2,故“天宫一号”的运行速度较小,选项A 错误;根据G Mm r 2=m (2πT )2r 得T =2πr 3GM,故“天宫一号”的运行周期较长,选项B 正确;根据G Mmr2=mω2r ,得ω=GMr 3,故“天宫一号”的角速度较小,选项C 错误;根据G Mm r 2=ma ,得a =GMr 2,故“天宫一号”的加速度较小,选项D 错误.3. 到目前为止,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类了解最多的行星,已经有超过30枚探测器到达过火星,并发回了大量数据.如果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 ,根据下列测量数据,能够得出火星密度的是( )A .发射一颗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测出卫星的轨道半径r 和卫星的周期TB .测出火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 和轨道半径rC .发射一颗贴近火星表面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测出飞船运行的速度vD .发射一颗贴近火星表面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测出飞船运行的角速度ω 答案 D解析 A 项中只能测出火星的质量;B 项能测出太阳的质量,在C 、D 项中由T =2πω和ρ=3πGT2知,C 错,D 对.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40分)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打高尔夫球将逐渐成为普通人的休闲娱乐项目之一.如图1所示,某人从高出水平地面h 的坡上水平击出一个质量为m 的球,由于恒定的水平风力的作用,球竖直地落入距击球点水平距离为L 的A 穴.则( )图1A .球被击出后做平抛运动B .球从被击出到落入A 穴所用的时间为 2h gC .球被击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为L2g hD .球被击出后受到的水平风力的大小为mgh /L 答案 BC解析 在竖直方向上h =12gt 2,所以t =2hg,在水平方向上,在时间t 内速度由v 0减至零,有v 0=at ,且v 02t =L ,所以v 0=L2g h ,a =gL h ,水平风力F =ma =mgL h,因此选项A 、D 错误,B 、C 正确.5. 在杂技表演中,猴子由静止开始沿竖直杆向上做加速度为a 的匀加速运动,同时人顶着直杆以速度v 0水平匀速移动,经过时间t ,猴子沿杆向上移动的高度为h ,人顶杆沿水平地面移动的距离为x ,如图2所示.关于猴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A .相对地面的运动轨迹为直线B .相对地面做匀加速曲线运动C .t 时刻猴子对地的速度大小为v 0+atD .t 时间内猴子对地的位移大小为x 2+h 2 答案 BD解析 猴子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合力在竖直方向上,与合初速度不共线,所以相对地面做匀加速曲线运动,A 项错,B 项对;合位移为x 合=x 2+h 2,D 项对;t 时刻v =v 20+(at )2,C 项错.6. 以速度v 0水平抛出一小球后,不计空气阻力,某时刻小球的竖直分位移与水平分位移大小相等,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此时小球的竖直分速度大小大于水平分速度大小B .此时小球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C .此时小球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成45°角D .从抛出到此时,小球运动的时间为2v 0g答案 AD解析 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 x =v 0t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y =12gt 2,v y =gt ,tan α=yx ,tan θ=v y v 0 联立得:tan θ=2tan α,t =2v 0g所以v y =2v 0,故B 、C 错误,A 、D 正确.7. 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附近,在P 点进行第一次“刹车制动”后被月球捕获,进入椭圆轨道绕月飞行,如图3所示.若卫星的质量为m ,远月点Q 距月球表面的高度为h ,运行到Q 点时它的角速度为ω,加速度为a ,月球的质量为M 、半径为R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引力常量为G ,则卫星在远月点Q 时对月球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图3A .maB .G Mm R 2C.mgR 2(R +h )2D .m (R +h )ω2答案 AC解析 由F 万=ma 知A 项正确,B 项中的R 不是Q 点到月心的距离,B 项错误;在Q 点,F 万=GMm (R +h )2,而GM =gR 2,所以F 万=mgR 2(R +h )2,C 项正确;由于Q 点是椭圆轨道的端点,不能用圆轨道的向心力公式m (R +h )ω2来求Q 点的万有引力,D 项错误. 8. 如图4所示,长为l 的细绳一端固定在O 点,另一端拴住一个小球,在O 点的正下方与O 点相距l2的地方有一枚与竖直平面垂直的钉子;把小球拉起使细绳在水平方向伸直,由静止开始释放,当细绳碰到钉子的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4A .小球的线速度不发生突变B .小球的角速度不发生突变C .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突然增大到原来的2倍D .绳子对小球的拉力突然增大到原来的2倍 答案 AC解析 由于惯性,小球的线速度不会发生突变,但由于继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则角速度ω=v r 增为原来的2倍;向心加速度a =v 2r 也增为原来的2倍;对小球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T -mg =m v 2r ,即F T =mg +m v 2r ,r 减为原来的一半,拉力增大,但不到原来的两倍.三、非选择题(共45分)9. (12分)已知地球半径为R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1)推导第一宇宙速度v 1的表达式;(2)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运行轨道距离地面高度为h ,求卫星的运行周期T 的表达式.答案 (1)v 1=gR (2)T =2πR(R +h )3g解析 (1)设卫星的质量为m ,地球的质量为M ,地球表面处的某物体质量为m ′ 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在地球表面附近满足G Mm ′R 2=m ′g则GM =R 2g ①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于它受到的万有引力 则m v 21R =G Mm R2②将①式代入②式得v 1=gR(2)由①式可知,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为 F =G Mm (R +h )2=mgR 2(R +h )2③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 4π2T 2(R +h )④③④式联立解得T =2πR(R +h )3g10.(15分)在一足够长的倾角为θ=37°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小球A ,经过时间t 后,仍在斜面顶端水平抛出另一小球B ,为使抛出的小球B 能够刚好击中小球A ,小球B 应以多大速度抛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sin 37°=0.6,cos 37°=0.8) 答案 gt解析 设B 球平抛后经时间t 1落到斜面上 其水平位移为x =v t 1① 其竖直位移为y =12gt 21②考虑到斜面倾角有y =x tan θ③ 根据①②③式可得t 1=2v tan θg =3v2g ④B 球位移为s =xcos θ=v t 1cos θ=15v 28g⑤而在这段时间内A 球总位移为l =12g sin θ(t 1+t )2⑥因为两球相碰,则s =l ⑦由⑤⑥⑦可得v =gt11.(18分) 如图5所示,半径R =0.2 m 的光滑四分之一圆轨道MN 竖直固定放置,末端N与一长L =0.8 m 的水平传送带相切,水平衔接部分摩擦不计,传动轮(轮半径很小)做顺时针转动,带动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v 0运动.传送带离地面的高度h =1.25 m ,其右侧地面上有一直径D =0.5 m 的圆形洞,洞口最左端的A 点离传送带右端的水平距离s =1 m ,B 点在洞口的最右端.现使质量为m =0.5 kg 的小物块从M 点由静止开始释放,经过传送带后做平抛运动,最终落入洞中,传送带与小物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g 取10 m/s 2.求:图5(1)小物块到达圆轨道末端N 时对轨道的压力; (2)若v 0=3 m/s ,求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 (3)若要使小物块能落入洞中,求v 0应满足的条件. 答案 (1)15 N ,方向竖直向下 (2)0.3 s (3)2 m/s<v 0<3 m/s解析 (1)设小物块滑到圆轨道末端时速度为v 1,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R =12m v 21设小物块在轨道末端所受支持力的大小为F N ,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N -mg =m v 21R联立以上两式代入数据得:F N =15 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小物块对轨道的压力为15 N ,方向竖直向下. (2)小物块在传送带上加速运动时,由μmg =ma ,得 a =μg =5 m/s 2加速到与传送带达到共同速度所需要的时间 t 1=v 0-v 1a =0.2 s ,位移x =v 1+v 02t 1=0.5 m 匀速运动的时间t 2=L -x v 0=0.1 s故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t =t 1+t 2=0.3 s (3)小物块从传送带右端做平抛运动,有h =12gt 2恰好落在A 点s =v 2t ,得v 2=2 m/s 恰好落在B 点D +s =v 3t ,得v 3=3 m/s故v0应满足的条件是2 m/s<v0<3 m/s。

最新物理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答案

最新物理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答案

实验基础知识一、螺旋测微器的使用1.构造:如图1所示,B为固定刻度,E为可动刻度.图12.原理:测微螺杆F与固定刻度B之间的精密螺纹的螺距为0.5 mm,即旋钮D每旋转一周,F前进或后退0.5 mm,而可动刻度E上的刻度为50等份,每转动一小格,F前进或后退0.01 mm,即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0.01 mm.读数时估读到毫米的千分位上,因此,螺旋测微器又叫千分尺.3.读数:测量值(mm)=固定刻度数(mm)(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可动刻度数(估读一位)×0.01(mm).如图2所示,固定刻度示数为2.0 mm,半毫米刻度线未露出,而从可动刻度上读的示数为15.0,最后的读数为:2.0 mm+15.0×0.01 mm=2.150 mm.图2二、游标卡尺1.构造:主尺、游标尺(主尺和游标尺上各有一个内、外测量爪)、游标卡尺上还有一个深度尺.(如图3所示)图32.用途:测量厚度、长度、深度、内径、外径.3.原理:利用主尺的最小分度与游标尺的最小分度的差值制成.不管游标尺上有多少个小等分刻度,它的刻度部分的总长度比主尺上的同样多的小等分刻度少1 mm.常见的游标卡尺的游标尺上小等分刻度有10个的、20个的、50个的,其规格见下表:4.读数:若用x表示从主尺上读出的整毫米数,K表示从游标尺上读出与主尺上某一刻度线对齐的游标的格数,则记录结果表示为(x+K×精确度)mm.三、常用电表的读数对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问题,首先要弄清电表量程,即指针指到最大刻度时电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压或电流,然后根据表盘总的刻度数确定精确度,按照指针的实际位置进行读数即可.(1)0~3 V的电压表和0~3 A的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相同,此量程下的精确度分别是0.1 V和0.1 A,看清楚指针的实际位置,读到小数点后面两位.(2)对于0~15 V量程的电压表,精确度是0.5 V,在读数时只要求读到小数点后面一位,即读到0.1 V.(3)对于0~0.6 A量程的电流表,精确度是0.02 A,在读数时只要求读到小数点后面两位,这时要求“半格估读”,即读到最小刻度的一半0.01 A.基本实验要求1.实验原理根据电阻定律公式知道只要测出金属丝的长度和它的直径d ,计算出横截面积S ,并用伏安法测出电阻R x ,即可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 2.实验器材被测金属丝,直流电源(4 V),电流表(0~0.6 A),电压表(0~3 V),滑动变阻器(50 Ω),开关,导线若干,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 3.实验步骤(1)用螺旋测微器在被测金属丝上的三个不同位置各测一次直径,求出其平均值d . (2)连接好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电路.(3)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丝的有效长度,反复测量三次,求出其平均值l .(4)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节到使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最大的位置.(5)闭合开关,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I 和U 的值,填入记录表格内.(6)将测得的R x 、l 、d 值,代入公式R =ρl S 和S =πd 24中,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4.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两种方法的比较电流表分压 电压表分流规律方法总结1.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选择(1)阻值比较法:先将待测电阻的估计值与电压表、电流表内阻进行比较,若R x较小,宜采用电流表外接法;若R x较大,宜采用电流表内接法.(2)临界值计算法R x<R V R A时,用电流表外接法;R x>R V R A时,用电流表内接法.(3)实验试探法:按图4接好电路,让电压表的一根接线柱P先后与a、b处接触一下,如果电压表的示数有较大的变化,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不大,则可采用电流表外接法;如果电流表的示数有较大的变化,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不大,则可采用电流表内接法.图42.注意事项(1)先测直径,再连电路:为了方便,测量直径应在金属丝连入电路之前测量.(2)电流表外接法:本实验中被测金属丝的阻值较小,故采用电流表外接法.(3)电流控制:电流不宜过大,通电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金属丝温度过高,导致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变大.3.误差分析(1)若为内接法,电流表分压.(2)若为外接法,电压表分流.(3)长度和直径的测量.考点一测量仪器、仪表的读数1.游标卡尺的读数(1)10分度的游标尺的读数:主尺上读出整毫米数+游标尺上与主尺上某一刻度线对齐的游标的格数×1 10.(2)20分度的游标尺的读数:主尺上读出整毫米数+游标尺上与主尺上某一刻度线对齐的游标的格数×1 20.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固定刻度数mm+可动刻度数(估读一位)×0.01 mm.3.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1)若刻度盘上每一小格为:1,0.1,0.01,…时,需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2)若刻度盘上每一小格为:2,0.2,0.02,5,0.5,0.05,…时,只需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位数.1.[直尺和游标卡尺的读数](2014·福建理综·19(1))某同学测定一金属杆的长度和直径,示数如图5甲、乙所示,则该金属杆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________ cm和________ mm.图5答案60.10 4.20解析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要估读到0.1 mm.游标卡尺读数=4 mm+10×0.02 mm=4.20 mm.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完成下列读数(如图6所示)图6a.____________mm b.____________mmc.____________mm d.____________mm答案a.0.486(0.484~0.488)b.0.536(0.534~0.538)c.4.078(4.077~4.079) d.5.663(5.661~5.665)3.[电压表、电流表和电阻箱的读数](1)①如图7所示的电流表使用0.6 A量程时,对应刻度盘上每一小格代表________A,图中表针示数是________A;当使用3 A量程时,对应刻度盘上每一小格代表________ A,图中表针示数为________A.图7②如图8所示的电表使用较小量程时,每小格表示____________V,图中指针的示数为________ V.若使用的是较大量程,则这时表盘刻度每小格表示________V,图中表针指示的是________V.图8(2)旋钮式电阻箱如图9所示,电流从接线柱A流入,从B流出,则接入电路的电阻为____ Ω.今欲将接入电路的电阻改为2 087 Ω,最简单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若用两个这样的电阻箱,则可得到的电阻值范围为_________.图9答案(1)①0.020.440.12.20②0.1 1.400.57.0(2)1 987将“×1 k”旋钮调到2,再将“×100”旋钮调到00~19 998 Ω解析(1)①电流表使用0.6 A量程时,刻度盘上的每一小格为0.02 A,指针的示数为0.44 A;当换用3 A量程时,每一小格为0.1 A,指针示数为2.20 A.②电压表使用3 V量程时,每小格表示0.1 V,指针示数为1.40 V;使用15 V量程时,每小格为0.5 V,指针示数为7.0 V.(2)电阻为1 987 Ω.最简单的操作方法是将“×1 k”旋钮调到2,再将“×100”旋钮调到0.每个电阻箱的最大阻值是9 999 Ω,用这样两个电阻箱串联可得到的最大电阻2×9 999 Ω=19 998 Ω.故两个这样的电阻箱,则可得到的电阻值范围为0~19 998 Ω.考点二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4.[实验操作](2014·江苏单科·10)某同学通过实验测量一种合金的电阻率.(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合金丝的直径.为防止读数时测微螺杆发生转动,读数前应先旋紧图10所示的部件__________(选填“A”、“B”、“C”或“D”).从图中的示数可读出合金丝的直径为________ mm.图10(2)图11所示是测量合金丝电阻的电路,相关器材的规格已在图中标出.合上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端的过程中,发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针只在图示位置发生很小的变化.由此可以推断:电路中______(选填图中表示接线柱的数字)之间出现了________(选填“短路”或“断路”).图11(3)在电路故障被排除后,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2.23 V和38 mA,由此,该同学算出接入电路部分的合金丝的阻值为58.7 Ω.为了更准确地测出合金丝的阻值,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条件下,对实验应作怎样的改进?请写出两条建议.答案(1)B0.410(2)7、8、9断路(3)电流表改为内接;测量多组电流和电压值,计算出电阻的平均值.(或测量多组电流和电压值,用图象法求电阻值)解析(1)螺旋测微器读数时应先将锁紧装置锁紧,即旋紧B.螺旋测微器的示数为(0+41.0×0.01) mm=0.410 mm.(2)电压表的示数不为0,电流表的示数几乎为0,说明连接两电表的电路是导通的.而滑动变阻器几乎不起作用,说明线路电阻很大,故可判断7、8、9间断路.(3)由题知R A R x ≈0.005<R xR V ≈0.020,说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不显著,故可将电流表改为内接,并测出多组U 、I 值,求出R x 后,再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5.[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用伏安法测定电阻约为5 Ω的均匀电阻丝的电阻率,电源是两节干电池.如图12甲所示,将电阻丝拉直后两端固定在带有刻度尺的绝缘底座的接线柱上,底座的中间有一个可沿电阻丝滑动的金属触头P ,触头上固定了接线柱,按下P 时,触头才与电阻丝接触,触头的位置可从刻度尺上读出.实验采用的电路原理图如图乙所示,测量电阻丝直径所用螺旋测微器如图丙所示.图12(1)用螺旋测微器测电阻丝的直径时,先转动________使测微螺杆F 接近被测电阻丝,再转动________夹住被测物,直到棘轮发出声音为止,拨动________使F 固定后读数.(填仪器部件的字母符号)(2)根据电路原理图乙,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丁连接成实验电路.(3)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触头调至一合适位置后不动,多次改变P 的位置,得到几组U 、I 、L 的数据,用R =UI 计算出相应的电阻值后作出R -L 图线如图13所示.取图线上两个点间数据之差ΔL 和ΔR ,若电阻丝直径为d ,则电阻率ρ=________.图13答案 (1)D H G (2)如图所示 (3)πΔRd 24ΔL解析 (1)在用螺旋测微器测电阻丝的直径时,先转动粗调旋钮D ,使测微螺杆F 接近被测电阻丝,再转动微调旋钮H 夹住被测物,直到棘轮发出声音为止,拨动止动旋钮G 使F 固定后读数.(3)根据R =ρl S ,得ΔR =ρΔL S ,而S =πd 24,代入得ρ=πΔRd 24ΔL.6.[实验原理及数据处理]为测定一段金属丝的电阻率ρ,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4甲所示的电路.ab 是一段电阻率较大的粗细均匀的电阻丝,电路中的保护电阻R 0=4.0 Ω,电源的电动势E =3.0 V ,电流表内阻忽略不计,滑片P 与电阻丝始终接触良好.(1)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得电阻丝的直径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d =________ mm.图14(2)实验时闭合开关,调节滑片P 的位置,分别测量出每次实验中aP 长度x 及对应的电流值I ,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①将表中数据描在1I -x 坐标纸中,如图15所示.试作出其关系图线,图象中直线的斜率的表达式k =________(用题中字母表示),由图线求得电阻丝的电阻率ρ为________ Ω·m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15②根据1I -x 关系图线纵轴截距的物理意义,可求得电源的内阻为________ 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 (1)0.400 (2)①图线见解析图4ρπEd2 1.1×10-6②1.4 解析 (1)由题图乙所示螺旋测微器可知,其示数为0 mm+40.0×0.01 mm =0.400 mm. (2)①如图所示.根据图象由电阻定律可得R =ρx S ,由欧姆定律可得:R =E I ,则图象斜率k =1I x ,S =πd 24联立解得:k =4ρπEd 2=Δ1I Δx代入数据得: k =3.6-1.80.6=3联立解得电阻率为: ρ=k πEd 24代入数据得: ρ≈1.1×10-6 Ω·m ;②根据1I -x 关系图线纵轴截距为1.8,此时待测电阻丝的电阻为0,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E =I (r +R 0) 即:3=11.8(r +4.0)得:r =1.4 Ω计算电阻率的两种方法1.根据电阻定律得ρ=RSl;2.通过有关图象来求电阻率.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要从物理规律出发,写出图象的函数关系式,弄清斜率、截距等的物理意义,从而求出相关物理量.考点三 电阻的测量电阻测量的六种方法 1.伏安法电路图⎩⎪⎨⎪⎧外接法:内接法:特点:大内小外(内接法测量值偏大,测大电阻时应用内接法测量,测小电阻时应采用外接法测量) 2.安安法若电流表内阻已知,则可将其当做电流表、电压表以及定值电阻来使用. (1)如图16甲所示,当两电流表所能测得的最大电压接近时,如果已知的内阻R 1,则可测得的内阻R2=I 1R 1I2.(2)如图乙所示,当两电流表的满偏电压U A2≫UA1时,如果已知的内阻R 1,串联一定值电阻R0后,同样可测得的电阻R2=I1(R1+R0)I2.图163.伏伏法若电压表内阻已知,则可将其当做电流表、电压表和定值电阻来使用.(1)如图17甲所示,两电压表的满偏电流接近时,若已知的内阻R1,则可测出的内阻R2=U2U1R1.(2)如图乙所示,两电压表的满偏电流I V1≪I V2时,若已知的内阻R1,并联一定值电阻R0后,同样可得的内阻R2=U2U1R1+U1R0.图174.等效法测电阻如图18所示,先让待测电阻与一电流表串联后接到电动势恒定的电源上,读出电流表示数I;然后将电阻箱与电流表串联后接到同一电源上,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的示数仍为I,则电阻箱的读数即等于待测电阻的阻值.图185.比较法测电阻如图19所示,读得电阻箱R1的阻值及、的示数I1、I2,可得R x=I2R1I1.如果考虑电流表内阻的影响,则I1(R x+R A1)=I2(R1+R A2).图19 6.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电路图如图20所示图20步骤:(1)断开S2,闭合S1,调节R0,使的示数满偏为I g;(2)保持R0不变,闭合S2,调节电阻箱R,使的示数为I g 2;(3)由上可得R A=R.特别提醒当R0≫R A时,测量误差小,此方法比较适合测小阻值的电流表的内阻,且测量值偏小;电源电动势应选大些的,这样表满偏时R0才足够大,闭合S2时总电流变化才足够小,误差才小.7.[伏安法测电阻](2014·浙江理综·22)小明对2B铅笔芯的导电性能感兴趣,于是用伏安法测量其电阻值.(1)图21是部分连接好的实物电路图,请用电流表外接法完成接线并在图中画出.图21图22(2)小明用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法分别测量了一段2B 铅笔芯的伏安特性,并将得到的电流、电压数据描到U -I 图上,如图22所示.在图中,由电流表外接法得到的数据点是用________(填“○”或“×”)表示的.(3)请你选择一组数据点,在图上用作图法作图,并求出这段铅笔芯的电阻为_______ Ω. 答案 (1)见解析图甲 (2)× (3)见解析图乙 用“×”表示的数据连线时,1.2(1.1~1.3均可),用“○”表示的数据连线时,1.6(1.5~1.7均可) 解析 (1)连线如图甲所示.甲乙(2)U -I 图象如图乙所示,U -I 图象的斜率反映了电阻的大小,而用电流表内接法时测得的电阻偏大,外接法时测得的电阻偏小,所以外接法的数据点是用“×”表示的.(3)在U -I 图象上,选用外接法所得的“×”连线,则R =ΔUΔI =1.2 Ω,选用内接法所得的“○”连线,则R =ΔUΔI=1.6 Ω.8.[电表改装和电阻测量]现要测量电流表G 1的内阻,给出下列器材:电流表G 1(量程5 mA ,内阻r 1约为150 Ω)电流表G 2(量程10 mA ,内阻r 2约为100 Ω) 定值电阻R 1=100 Ω 定值电阻R 2=10 Ω 滑动变阻器R 3(0~200 Ω) 干电池E (1.5 V ,内阻未知) 单刀单掷开关S 导线若干 (1)定值电阻选________________;(2)如图23所示,在虚线框中已画出部分实验电路设计图,请补充完整,并标明所用器材的代号;图23(3)若选测量数据中的一组计算r 1,所用的表达式为r 1=____________________,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R 1 (2)电路图如图所示(3)R 1(I 2-I 1)I 1 I 1、I 2分别表示电流表G 1、G 2的读数,R 1表示定值电阻R 1的阻值.解析 (1)若选R 2,则其阻值太小,电流过大,而R 1与G 1内阻相当,故选R 1. (2)电路图如图所示.G 2的示数-G 1的示数为通过R 1的电流值.(3)由并联电路特点得:I 1r 1=R 1(I 2-I 1)r 1=R 1(I 2-I 1)I 1I 1、I 2分别表示电流表G 1、G 2的读数,R 1表示定值电阻R 1的阻值. 9.[等效替代法测电阻]电学实验中经常需要测量电阻的阻值.(1)测电阻的方法有很多种,现在提供一只标有“220 V 40 W ”的灯泡,它正常工作时的电阻为________ Ω.若用多用电表欧姆挡来测量这只灯泡的电阻,则测出的电阻值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值. (2)用下列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测量该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值. A .220 V 交流电源 B .单刀双掷开关一个C .电阻箱一个(0~999.9 Ω,额定电流0.5 A)D .定值电阻一个(0.5 kΩ,额定电流0.3 A)E .交流电流表一个(0~0.3 A) 请在虚线框内画出电路原理图.答案 (1)1 210 小于 (2)见解析图解析 (1)正常工作时电压为额定电压,故有P =U 2R ,所以R =U 2P =1 210 Ω;灯泡在正常工作时发热,灯丝电阻率增大,电阻增大,因而用欧姆挡测量时阻值应小于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值.(2)应用替代法.因电阻箱的最大阻值小于灯泡正常工作的电阻值,故应串联一定值电阻,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10.[半偏法测电阻](2015·新课标Ⅱ·23)电压表满偏时通过该表的电流是半偏时通过该表电流的两倍.某同学利用这一事实测量电压表的内阻(半偏法),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如下: 待测电压表(量程3 V ,内阻约为3 000 Ω),电阻箱R 0(最大阻值为99 999.9 Ω),滑动变阻器R 1(最大阻值100 Ω,额定电流2 A),电源E (电动势6 V ,内阻不计),开关2个,导线若干.(1)虚线框内为该同学设计的测量电压表内阻的电路图的一部分,将电路图补充完整(如图24).图24(2)根据设计的电路,写出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这种方法测出的电压表内阻记为R V′,与电压表内阻的真实值R V相比,R V′________R V(填“>”、“=”或“<”),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见解析图(2)见解析(3)>理由见解析解析(1)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2)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以保证通电后电压表所在支路分压最小;闭合开关S1、S2,调节R1,使电压表的指针满偏;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断开S2,调节电阻箱R0,使电压表的指针半偏,读取电阻箱的电阻值,此即为测得的电压表内阻.(3)断开S2,调节电阻箱R0使电压表成半偏状态,电压表所在支路总电阻增大,分得的电压也增大,此时R0两端的电压大于电压表的半偏电压,故R V′>R V.考点四实验拓展与创新11.[实验器材的创新]有一根细长且均匀的空心金属管线,长约30 cm,电阻约为5 Ω,已知这种金属的电阻率为ρ,现在要尽可能精确测定它的内径d.(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管线外径D时刻度的位置如图25a所示,从图中读出外径为________ mm,应用________(选填“厘米刻度尺”或“毫米刻度尺”)测金属管线的长度L;图25(2)测量金属管线的电阻R,为此取来两节新的干电池、开关和若干导线及下列器材:A.电压表0~3 V,内阻约10 kΩB.电压表0~15 V,内阻约50 kΩC.电流表0~0.6 A,内阻约0.05 ΩD.电流表0~3 A,内阻约0.01 ΩE.滑动变阻器,0~10 ΩF.滑动变阻器,0~100 Ω要求较准确地测出其阻值,电压表应选____________,电流表应选______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__;(填序号)(3)实验中他的实物接线如图b所示,请指出接线中的两处明显错误.错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已知的物理常数和应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均用符号表示),推导出计算金属管线内径的表达式d=______________;(5)在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为使电流表读数明显,应使电流尽可能大些B.为操作方便,中间过程可保持开关S一直处于闭合状态C.千分尺的精确度是千分之一毫米D.用千分尺测量直径时必须估读一位答案(1)5.200毫米刻度尺(2)A C E(3)导线连接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上采用了电流表内接法 (4)D 2-4ρIL πU(5)D解析 (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 D =5 mm +20.0×0.01 mm =5.200 mm ;测量30 cm 金属管长度时应用毫米刻度尺来测量.(2)由于两节干电池的电动势为3 V ,所以电压表应选A ;由于通过金属管的最大电流为I m =U R x =35A =0.6 A ,所以电流表应选C.为了较准确地测出其阻值,滑动变阻器应选E. (3)由于待测金属管阻值远小于电压表内阻,所以电流表应用外接法,连线图中的两处明显错误分别是:错误1:导线连接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上; 错误2:采用了电流表内接法.(4)设金属管线内径为d ,根据电阻定律应有: R =ρL14πD 2-14πd 2,又R =U I ,联立可得:d =D 2-4ρIL πU(5)由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知,通过待测金属管线的电流不能太大,所以A 错误;为减小温度的影响,中间过程应断开开关,所以B 错误;千分尺的精确度是0.01 mm ,即应精确到1100毫米,所以C 错误;千分尺读数时必须估读一位,即估读到0.001 mm ,所以D 正确.12.[液体电阻率的测量]如图26是一同学测量某导电液体电阻率的实物连线图.图中均匀的长直玻璃管内径为d ,里面充满待测导电液体,玻璃管两端各装有一电极,电极距离为L .图26(1)根据实物连线图在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的电路原理图,其中导电液体用电阻R x 表示.(2)在接通电路前,为保证器材安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应移到最________端(填“左”或“右”).在电路调试时,该同学发现:闭合开关S 1后,单刀双掷开关S 2接到a 接点时电压表示数为4.5 V 、电流表示数为180 μA ;单刀双掷开关S 2接到b 接点时电压表示数为4.6 V 、电流表示数为164 μA.正式测量时,为减小实验误差,单刀双掷开关S 2应接到________点(填“a ”或“b ”).(3)该同学正确完成实验,测得该段液体的电阻R 0,则该导电液体的电阻率的表达式为ρ=______________(用R 0、L 、d 等表示). 答案 (1)如图所示(2)右 b (3)πR 0d 24L解析 (1)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2)接通电路前为保证电路的安全,应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即滑片应移到最右端.分别使用内接法和外接法时电流表示数变化大,电压表示数变化小,说明电流表对示数影响较小,即电流表内阻远小于被测电阻,为减小误差应当采用电流表内接法,故接b点.(3)根据欧姆定律R =U I 、电阻定律ρ=RS L 及S =π(d 2)2可得电阻率ρ=πR 0d 24L. 13.[实验拓展]某些固体材料受到外力后除了产生形变外,其电阻率也要发生变化,这种由于外力的作用而使材料电阻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压阻效应”.现用如图27所示的电路研究某长薄板电阻R x 的压阻效应,已知R x 的阻值变化范围为几欧到几十欧,实验室中有下列器材:图27A .电源E (3 V ,内阻约为1 Ω)B .电流表A 1(0.6 A ,内阻r 1=5 Ω)C .电流表A 2(6 A ,内阻r 2约为1 Ω)D .开关S ,定值电阻R 0(1)为了比较准确地测量电阻R x 的阻值,根据虚线框内电路图的设计,甲表选用________(选填“A 1”或“A 2”),乙表选用________(选填“A 1”或“A 2”).(2)在电阻R x 上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F (设竖直向下为正方向),闭合开关S ,记下电表读数,A 1的读数为I 1,A 2的读数为I 2,得R x =________(用字母表示).(3)改变力的大小,得到不同的R x 值,然后让力反向从下向上挤压电阻,并改变力的大小,得到不同的R x 值,最后绘成的图象如图28所示.当F 竖直向下(设竖直向下为正方向)时,可得R x 与所受压力F 的数值关系是R x =________________.(各物理量单位均为国际单位)图28(4)定值电阻R 0的阻值应该选用________________.A .1 ΩB .5 ΩC .10 ΩD .20 Ω答案 (1)A 1 A 2 (2)I 1r 1I 2-I 1(3)16-2F (4)B解析(1)由于A1内阻确定,并且与待测电阻接近,与待测电阻并联,用来测出待测电阻R x 两端的电压,用A2测得的电流减去A1测得的电流就是流过待测电阻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就可求出待测电阻的阻值,电路连接如图所示.(2)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U=I1r1,流过待测电阻的电流I=I2-I1,因此待测电阻的阻值为R x=I1r1 I2-I1.(3)由图象的对称性可知,加上相反的压力时,电阻值大小相等;图象与纵坐标的交点为16 Ω,当R=7 Ω时,对应的力为4.5 N,因此函数表达式R x=16-2F.(4)整个回路总电流不能大于0.6 A,而电动势为3 V,因此总电阻应略大于5 Ω,而电源内阻约为1 Ω,因此定值电阻R0的阻值应选5 Ω,即可保证电流不超过量程,也保证电流不太小,两块电流表读数准确.。

2012届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物理第一章第1课时

2012届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物理第一章第1课时
图3
【归纳提炼】 1.弹力方向的判断
(1)根据物体产生形变的方向判断 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与自 身形变的方向相同. (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 物体的受力必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符合,依据物体的 运动状态,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 定弹力方向.
(3)几种接触弹力的方向
第一章 力 物体的平衡
第1课时 重力与弹力
一、力的认识
课前考点自清
1.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
(2)使物体发生 形变 .
2.力的性质 (1)物质性:力不能脱离 物体 而存在,没有“施力 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 不存在 的. (2)相互性: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施力(受力)物体 同时也是受力(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 大小 ,又有 方向 , 力的运算遵循 平行四边形 定则或 三角形 定则.
答案 见解析
建模感悟 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 (1)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判断 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 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 (2)利用假设法判断 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 体还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 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存在弹力. (3)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的平衡条 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
加速度不同 .
【归纳提炼】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
受到的力,但不能认为重力就是地球对
物体的吸引力.
2.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除产生重力外,还要
图1
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万有引力是重力和
向心力两个力的合力,如图 1 所示.

【步步高】高考英语大一轮复习讲义 book 1 unit 4 unforgettable films 重大版

【步步高】高考英语大一轮复习讲义 book 1 unit 4 unforgettable films 重大版

【重大版】2013版英语《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word版文档】Book1 Unit 4 Unforgettable Films1.By the time+从句+主句+完成时By the time you came back,I had finished this book.到你回来的时候,我已经读完了这本书。

By the time of next year,you will have become college students.到明年的这个时候,你们已经成为大学生了。

2.Each/Every time+从句+主句Each time he comes to Xi’an,he always drops in on me.每次他来西安,他都来看我。

3.Where从句+主句Farming is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where there is no rain.在没有雨水的地方,农业是困难的或不可能的。

1.you really look sharp today:someone dresses well and attractively你真漂亮;你真时髦You really look sharp today in your new suit.穿上新衣服你真好看。

2.no way:to say that you’ll definitely not do something不(表断然拒绝);没门—Can I borrow your car?—No way!——我能借用你的汽车吗?——不行!1. pray vt.祈祷;祝愿→pray ________ 为……祈祷2. bless vt.祝福;保佑→be blessed ________ sth./sb.在某方面有福气;很幸运地享有……3. guide vt.引导;指引→guide sb.________ 给某人领路4.behaviour n.行为;品行→b ehave ________ 守规矩5.photograph n.照片→________ a photograph of 给……拍照6.doubt n.疑惑;怀疑→________ doubt 毫无疑问地7.appreciation n.感激→appreciate ________ 感激做某事8.earn vt.获得;挣得→earn ____________ living 维持生计9.respect vt.尊敬;敬重→show respect ________ sb.尊敬某人1.mature adj.成熟的→________ adj.未成熟的2.producer n.制作人;制片人→________ vt.生产;制造3.memorable adj.值得纪念的;难忘的→________ n.记忆(力)4.apparent adj.明显的;显而易见的→________ adv.好像;表面上;显然5.obvious adj.明显的→________ adv.显然地6.unforgettable adj.令人难忘的→________ adj.健忘的学情自测语境填词1.May you always be ____________ with good health.2.H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English under the ____________ of his teacher. 3.He doesn’t like to have his ____________ taken.4.I am __________ whether I should tell her the story.5.You will ____________ his novels better if you read his autobiography. 6.He ______________ his living by teaching at a language school.7.We have been told to show __________ for our elders.8.With his ages increasing, he became ____________.9.Her poems show great ________________.10.It is ________ from what she said that something is wrong.1.take ________ 喜欢;开始从事于take ________ 吸入;理解;被欺骗2.hold a great ________ 引起了极大的兴趣hold ________ 抓住;不放弃3.bring ________ 使显出;使明白表示出来bring ________ 养育;提出(话题);呕吐4.put ________使被理解;使被接受put ________ 把……放在一边;储蓄5.in search ________...寻找……;寻求……search ________ 寻找……学情自测选词填空bring up take in in search of put aside hold on1.Don’t be ____________ by the product promising to lose weight.2.It was hard to keep the business going, but he ____________.3.I looked everywhere ____________ my glasses.4.She didn’t feel well and she ____________ her supper.5.I’ve ____________a few hundred thousand dollars to buy a house.1.背诵:...for she is young_enough_to_enjoy their fun and she is also mature_enough_to_guidetheir behaviour.仿写:他足够大会自己穿衣服了。

【步步高】2013年高考物理大一轮 第二章 第1课时 力、重力、弹力 新人教版必修1

【步步高】2013年高考物理大一轮 第二章 第1课时 力、重力、弹力 新人教版必修1

【步步高】2013年高考物理大一轮 第二章 第1课时 力、重力、弹第1课时 力、重力、弹力导学目标 1.掌握力的基本概念.2.掌握重力的大小、方向及重心的概念.3.掌握弹力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的基本方法.一、力的认识[基础导引]1.举出具体的实例来说明:(1)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产生形变;(2)每一个力,都有一个施力物体和一个受力物体.2.请你用一个点代表受力物体,作出以下几个力的图示,并指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水平桌面对放在桌面上的书产生5 N 竖直向上的支持力.(2)某人用800 N 的力沿与水平线成30°角斜向右上方拉一辆小车.(3)静止于倾角为30°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产生1 000 N 的压力.[知识梳理]1.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2)使物体发生________.2.力的性质(1)物质性:力不能脱离________而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____________的.(2)相互性: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施力(受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施力)物体.(3)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________,又有________,力的运算遵循________________定则或__________定则.3.力的图示及示意图(1)力的图示: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力的三要素).(2)力的示意图:受力分析时作出的表示物体受到某一力的____________.思考:力的图示与受力示意图有什么区别?二、重力[基础导引]把一个放在水平地面上、长为l的匀质链条竖直向上刚好拉直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多少?把一个放在水平地面上、棱长为a的均匀正方体,绕其一条棱翻转时,其重心位置升高的最大高度是多少?[知识梳理]1.产生:由于地球对物体的____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________.3.g的特点(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2)g值随着________的增大而增大.(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4.方向:________向下5.重心(1)相关因素①物体的____________.②物体的____________.(2)位置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____________;②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__________确定.思考: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三、弹力[基础导引]1.质量均匀的钢管,一端放在水平地面上,另一端被竖直绳悬吊着(如图1所示),钢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是什么物体对它的作用?画出钢管受力的示意图.2.如图2所示,一根筷子放在光滑的碗内,筷子与碗壁、碗边都没有摩擦.作示意图表示筷子受到的力.图1 图2[知识梳理]1.弹力发生____________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1)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①物体直接________;②发生____________.(2)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________.2.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____________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________.(2)表达式:F=________.①k是弹簧的______________,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________决定.②x是弹簧长度的__________,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思考: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存在何种关系?考点一弹力方向的判断考点解读1.根据物体产生形变的方向判断物体所受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与自身形变的方向相同.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必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符合,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34.绳和杆的弹力的区别(1)绳只能产生拉力,不能产生支持力,且绳子弹力的方向一定沿着绳子收缩的方向.(2)杆既可以产生拉力,也可以产生支持力,弹力的方向可能沿着杆,也可能不沿杆.典例剖析例1 画出下列物体A受力的示意图.图3图4思维突破 判断弹力方向时需特别关注的是:(1)绳与杆的区别,绳的拉力一定沿绳,杆的弹力可沿任意方向.(2)有形变才有弹力,只接触无形变时不产生弹力,如上题中(3)小题.(3)利用牛顿定律,根据物体运动状态确定弹力的方向.跟踪训练1 画出下图中物体A 所受弹力的示意图.(所有接触面均光滑)考点二 弹力大小的计算 考点解读1.分析判断弹力的方向是计算弹力大小的基础.2.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弹力大小根据平衡方程计算.3.有加速度的物体所受弹力大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 典例剖析例2 如图3所示,用轻质细杆连接的A 、B 两物体正沿着倾角为θ的斜面匀速下滑,已知斜面的粗糙程度是均匀的,A 、B 两物体与斜面的接触情况相同.试判断A 和B 之间的细杆上是否有弹力.若有弹力,求出该弹力的大小;若无弹力,请说明理由. 思维突破 本例是一道通过计算判断弹力有无的题目,涉及三种重要的物理思维方法:一种是假设法;一种是整体法和隔离法.本例中先用整体法求出动摩擦因数,再用隔离法计算弹力大小;一种是正交分解法.在垂直斜面和沿斜面两个方向上列方程,从而解出杆的拉力.跟踪训练2 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A 和B ,质量均为m ,用长度相同的两根细线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上的同一点O ,再用长度相同的细线连接A 、B 两小球,如图4所示.然后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 拉小球A ,使三线均处于直线状态,此时OB 线恰好位于竖直方向,且两小球都静止,小球可视为质点,则拉力F 的大小为 ( )图5图6 图7图8 A .0 B.3mg C.33mg D .mg 考点三 弹簧模型考点解读 中学物理中的“弹簧”和“橡皮绳”也是理想化模型,具有如下几个特性:(1)弹簧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 =kx ,其中x 是弹簧的形变量.(2)轻:即弹簧(或橡皮绳)的重力可视为零.由此特点可知,同一弹簧的两端及其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着弹簧的轴线),橡皮绳只能受拉力,不能受压力,分析含弹簧问题时要特别注意.(4)由于弹簧和橡皮绳受力时,其形变较大,发生形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弹簧和橡皮绳中的弹力不能突变.但是,当弹簧和橡皮绳被剪断时,它们所受的弹力立即消失.典例剖析例3 如图5所示,斜面倾角为60°,10 kg 的物体通过弹簧与斜面上的固定板相连,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 =100 N/m ,当弹簧长度为22 cm 和8 cm 时,物体分别位于A 点和B 点,且此两点是物体刚好可以平衡的点,试求斜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 思维突破 当不能确定弹簧处于拉伸状态还是压缩状态时,一般情况下可以假设其处于某种状态,列出相应的方程,因为伸长量x =L -L 0而压缩量x =L 0-L ,两者均与弹力反向,故无论假设是否正确,均不影响计算结果.跟踪训练3 如图6所示,在动力小车上固定一直角硬杆ABC ,分别系在水平直杆AB 两端的轻弹簧和细线将小球P 悬吊起来.轻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小球P 的质量为m ,当小车沿水平地面以加速度a 向右运动而达到稳定状态时,轻弹簧保持竖直,而细线与杆的竖直部分的夹角为θ,试求此时弹簧的形变量.3.“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例4 如图7所示,用两根细线把A 、B 两小球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同一点O ,并用第三根细线连接A 、B 两小球,然后用某个力F作用在小球A 上,使三根细线均处于直线状态,且OB 细线恰好沿竖直方向,两小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则该力可能为图中的( )A .F 1B .F 2C .F 3D .F 4方法提炼 “假设法”或“撤离法”:可以先假设有弹力存在,然后判断是否与研究对象所处状态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还可以设想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撤离”,看研究对象能否保持原来的状态,若能,则与接触物体间无弹力;若不能,则与接触物体间有弹力.跟踪训练4 如图8所示,小车内放有一物体,物体刚好可放入车箱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图9图10A .若小车做匀速运动,则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B .若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则物体受到车箱前壁的作用C .若小车做匀减速运动,则物体受到车箱前壁的作用D .若小车做匀速运动,则物体受三个力作用A 组 力的基本概念和重力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受力物体可能受到两个施力物体的作用力B .力可以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C .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可能存在力的作用D .一个受力物体可以不对其他物体施力2.下列关于力及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相距一定距离的两磁体间有相互作用力,说明力的作用可以不需要物质传递B .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物体也可能受到力的作用C .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D .物体重力的大小总是等于它对竖直弹簧秤的拉力B 组 弹力的分析与判断3. 两刚性球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m a 和m b 、直径分别为d a 和d b (d a >d b ).将a 、b 球依次放入一竖直放置、内直径为d (d a <d <d a +d b )的平底圆筒内,如图9所示.设a 、b 两球静止时对圆筒侧面的压力大小分别为F 1和F 2,筒底所受的压力大小为F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若所有接触面都是光滑的,则( )A .F =(m a +m b )g ,F 1=F 2B .F =(m a +m b )g ,F 1≠F 2C .m a g <F <(m a +m b )g ,F 1=F 2D .m a g <F <(m a +m b )g ,F 1≠F 24. 如图10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置于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一端系在小球上,另一端固定在P 点,小球静止时,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则弹簧的伸长量为 ( )A.mg kB.3mg 2kC.3mg 3kD.3mg k5.如图11所示,将四块相同的坚固石块垒成圆弧形的石拱,其中第3、4块固定在地基上,第1、2块间的接触面是竖直的,每块石块的两个侧面间所夹的圆心角为30°.假定石块间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则第1、2块石块间的作用力和第1、3块石块间的作用力的大小之比为( )A.12B.32C.33D. 3图1图2图3图4课时规范训练(限时:30分钟)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 .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C .用脚踢出去的足球,在向前飞行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向前的力来维持它向前运动D .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甲对乙的作用力在先,乙对甲的作用力在后2.如图1所示,A 、B 两物体的重力分别是G A =3 N 、G B =4 N ,A 用悬绳挂在天花板上,B 放在水平地面上,A 、B 间的轻弹簧上的弹力F=2 N ,则绳中张力F 1和B 对地面的压力F 2的可能值分别为( )A .7 N 和10 NB .5 N 和2 NC .1 N 和6 ND .2 N 和5 N3.如图2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悬挂在轻质支架上,斜梁OB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设水平横梁OA 和斜梁OB 作用于O 点的弹力分别为F 1和F 2,以下结果正确的是 ( )A .F 1=mg sin θB .F 1=mg sin θC .F 2=mg cos θD .F 2=mg cos θ4.(2011·江苏·1)如图3所示,石拱桥的正中央有一质量为m 的对称楔形石块,侧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重力加速度为g .若接触面间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则石块侧面所受弹力的大小为 ( )A.mg 2sin αB.mg 2cos αC.12mg tan αD.12mg cot α 5.如图4所示,两根相距为L 的竖直固定杆上各套有质量为m 的小球,小球可以在杆上无摩擦地自由滑动,两小球用长为2L 的轻绳相连,今在轻绳中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 ,恰能使两小球沿竖直杆向上匀速运动.则每个小球所受的拉力大小为(重力加速度为g )( )A.mg 2 B .mg C.3F /3 D .F 6.如图5所示,AC 、CD 、BD 为三根长度均为l 的轻绳,A 、B 两端被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2l .现在C 点上悬挂一个质量为m图6图7 的重物,为使CD 轻绳保持水平,在D 点上可施加力的最小值为( )A .mg B.33mg C.12mg D.14mg7.如图6所示,质量均为m 的小球A 、B 用两根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后悬挂于O 点,在外力F 的作用下,小球A 、B 处于静止状态.若要使两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且悬线OA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保持30°不变,则外力F 的大小( )A .可能为33mg B .可能为52mg C .可能为2mg D .可能为mg8.如图7所示,完全相同的质量为m 的A 、B 两球,用两根等长的细线悬挂在O 点,两球之间夹着一根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静止不动时,弹簧处于水平方向,两根细线之间的夹角为θ,则弹簧的长度被压缩了( )A.mg tan θkB.2mg tanθkC.mg tan θ2k D.2mg tan θ2k复习讲义基础再现一、基础导引 1.(1)玻璃杯从桌子上掉下,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得越来越快;被掷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沿曲线落回地面;蹦蹦床在人的压力作用下,向下凹;橡皮筋在拉力作用下变得细长.(2)人坐在凳子上,人对凳子有一个压力,该力的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凳子.2.知识梳理 1.(1)运动状态(2)形变2.(1)物体不存在(2)相互(3)大小方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3.(1)有刻度的有向线段(2)有向线段思考:力的图示要求精确画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在相同标度下用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受力示意图着重于力的方向,不要求作出标度.二、基础导引l22-12a知识梳理 1.吸引 2.mg 3.(2)纬度 4.竖直 5.(1)①几何形状②质量分布(2)①几何中心②悬挂法思考:不对.理由是:(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认为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2)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除产生重力外,还要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三、基础导引 1.钢管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G、地面的支持力F1、绳的拉力F2(如图所示).重力G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地面的支持力F1的施力物体是地面,绳的拉力F2的施力物体是绳.2.筷子受三个力作用:重力G、碗对筷子一端的支持力F1、另一端的支持力F2,如图所示.知识梳理 1.弹性形变(1)①接触②弹性形变(2)相反 2.(1)弹性形变正比(2)kx①劲度系数自身②变化量思考: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同.课堂探究例1跟踪训练1例2 无弹力,理由见解析跟踪训练2 B例3 0.14跟踪训练3 见解析解析F T sin θ=ma,F T cos θ+F=mg,F=kx联立解得:x=m(g-a cot θ)/k讨论:(1)若a<g tan θ,则弹簧伸长x=m(g-a cot θ)/k(2)若a=g tan θ,则弹簧伸长x=0(3)若a>g tan θ,则弹簧压缩x=m(a cot θ-g)/k例4 BC跟踪训练4 AC分组训练1.A 2.B 3.A 4.C5.B课时规范训练1.BCD2.BC3.D4.A5.C6.C7.BCD8.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第1课时 曲线运动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导学目标 1.掌握曲线运动的概念、特点及条件.2.掌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法则.一、曲线运动 [基础导引]1.如图1是一位跳水运动员从高台做“反身翻腾二周半”动作时头部的 运动轨迹,最后运动员沿竖直方向以速度v 入水.整个运动过程中在 v哪几个位置头部的速度方向与入水时v 的方向相同?在哪几个位置与的方向相反?把这些位置在图中标出来.图22.一个物体的速度方向如图2中v 所示.从位置A 开始,它受到向前但偏右的(观察者沿着物体前进的方向看,下同)的合力.到达B 时,这个合 力突然改成与前进方向相同.达到C 时,又突然改成向前但偏左的力.物体最终到达D .请你大致画出物体由A 至D 的运动轨迹,并在轨迹旁标出B 点、C 点和D 点. [知识梳理] 1.曲线运动的特点(1)速度方向:质点在某点的速度,沿曲线上该点的________方向.(2)运动性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________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运动,即必然具有__________. 2.曲线运动的条件(1)从动力学角度看:物体所受的__________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从运动学角度看:物体的________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质点做曲线运动的轨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且弯向______的一侧.如图3所示.图3思考:变速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吗?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吗?曲线运动一定不是匀变速运动吗?请举例说明.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基础导引]1.设空中的雨滴从静止开始下落,遇到水平方向吹来的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风速越大,雨滴下落的时间越长 B .雨滴下落时间与风速无关 C .风速越大,雨滴着地时的速度越大 D .雨滴着地速度与风速无关2.降落伞下落一定时间后的运动是匀速的.没有风的时候,跳伞员着地的速度是5 m/s.现在有风,风使他以4 m/s 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向东移动,问跳伞员将以多大的速度着地?这个速度的方向怎样? [知识梳理] 1.基本概念2.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____________进行分解,也可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 3.遵循的规律图6图4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故它们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________________. 4名师点拨 在进行运动的合成时,可以利用三角形定则,如图4所示,v 1、v 2的合速度为v .思考: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直线运动吗?考点一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及轨迹分析 考点解读1.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始终沿轨迹的切线方向,速度时刻在变化,加速度一定不为零,故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当加速度与初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若加速度恒定,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若加速度变化,物体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2.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曲线运动的轨迹不会出现急折,只能平滑变化,轨迹总在力与速度的夹角中,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合外力的大致方向;若已知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可知道物体运动轨迹的大致情况. 3.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合外力可沿切线方向与垂直切线方向分解,其中沿切线方向的分力只改变速度的大小,而垂直切线方向的分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典例剖析例1 一质点以水平向右的恒定速度通过P 点时受到一个恒力F 的作 用,则此后该质点的运动轨迹不可能是图5中的 ( ) A .a B .b C .c D .d 跟踪训练1 如图6所示为质点做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的示意图,且质点运动到D 点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恰好互相垂直,则质点从A 点运动到E 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质点经过C 点的速率比D 点的大B .质点经过A 点时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小于90°C .质点经过D 点时的加速度比B 点的大D .质点从B 到E 的过程中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先增大后减小 考点二 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考点解读1.力与运动的关系图7图9物体运动的形式,按速度分有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按轨迹分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运动的形式取决于物体的初速度v 0和合外力F ,具体分类如下: (1)F =0:静止或匀速运动. (2)F ≠0:变速运动. ①F 为恒量时:匀变速运动. ②F 为变量时:非匀变速运动.(3)F 和v 0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直线运动. (4)F 和v 0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曲线运动. 2.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两个互成角度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取 决于它们的合速度和合加速度方向是否共线(如图7所示). 常见的类型有:(1)a =0: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2)a 恒定:性质为匀变速运动,分为: ①v 、a 同向,匀加速直线运动; ②v 、a 反向,匀减速直线运动;③v 、a 互成角度,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在v 、a 之间,和速度v 的方向相切,方向逐渐向a 的方向接近,但不可能达到).(3)a 变化:性质为变加速运动.如简谐运动,加速度大小、方向都随时间变化. 典例剖析例2 在一光滑水平面内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物体从t =0时刻起,由坐标原点O (0,0)开始运动,其沿x 轴和y 轴方向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8甲、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8A .前2 s 内物体沿x 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 .后2 s 内物体继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但加速度沿y 轴方向C .4 s 末物体坐标为(4 m,4 m)D .4 s 末物体坐标为(6 m,2 m)跟踪训练2 如图9所示的塔吊臂上有一可以沿水平方向运动的小 车A ,小车下装有吊着物体B 的吊钩.在小车A 与物体B 以相同的水平速度沿吊臂方向匀速运动的同时,吊钩将物体B 向上吊起, A 、B 之间的距离以h =H -2t 2规律变化(H 为塔吊高),则物体B 做图10图11( )A .速度大小不变的曲线运动B .速度大小增加的曲线运动C .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的曲线运动D .加速度大小、方向均变化的曲线运动 考点三 合运动与分运动的两个实例分析 考点解读1.小船渡河问题分析(1)船的实际运动是水流的运动和船相对静水的运动的合运动.(2)三种速度:v 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 2(水的流速)、v (船的实际速度). (3)三种情景①过河时间最短:船头正对河岸时,渡河时间最短,t 短=dv 1(d 为河宽).②过河路径最短(v 2<v 1时):合速度垂直于河岸,航程最短,x 短=d . ③过河路径最短(v 2>v 1时):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无法垂 直渡河.确定方法如下:如图10所示,以v 2矢量末端为圆 心,以v 1矢量的大小为半径画弧,从v 2矢量的始端向圆弧作 切线,则合速度沿此切线方向航程最短.由图可知:sin θ=v 1v 2,最短航程:x 短=dsin θ=v 2v 1d .特别提醒 船的划行方向与船头指向一致(v 1的方向),是分速度方向,而船的航行方向是实际运动的方向,也就是合速度的方向. 2.绳拉物体问题分析在图11中,绳子在被沿径向拉动的同时,还在绕滑轮运动, 可见:被拉物体既参与了沿绳子径向的分运动,又参与了绕 滑轮运动的分运动,被拉物体的运动应是这两个分运动的合 运动,其速度是这两个分速度的合成. 典例剖析例3 一条船要在最短时间内渡过宽为100 m 的河,已知河水的流速v 1与船离河岸的距离x 变化的关系如图12甲所示,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 2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图12A .船渡河的最短时间25 sB .船运动的轨迹可能是直线C .船在河水中航行的加速度大小为a =0.4 m/s 2图13图14D .船在河水中的最大速度是5 m/s 方法归纳 小船渡河问题的有关结论1.不论水流速度多大,船身垂直于河岸渡河时,所用时间最短,t min =dv 船,且这个时间与水流速度大小无关.2.当v 水<v 船时,合速度可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为河宽.3.当v 水>v 船时,船不能垂直到达河对岸,但仍存在最短航程,当v 船与v 合垂直时,航程最短,最短航程为s min =v 水v 船d .例4 如图13所示,在离水面高为H 的岸边有人以大小为v 0的速度匀速收绳使船靠岸,当岸上的定滑轮与船的水平距离为s 时,船速多大?方法突破 求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三个技巧 1.求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应抓住合运动和分运动具有等时性、独立性、等效性的关系.2.在小船渡河问题中可将小船的运动分解为沿船头指向的方向和沿水流方向的两个运动;而在绳拉物体运动问题中常以绳与物体的连接点为研究对象,将物体的速度分解为沿绳方向和垂直绳方向的两个分速度.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时间相等,为t =合运动位移合速度=各分运动位移各分运动对应速度.跟踪训练3 一条河宽度为200 m ,河水水流速度是v 1=2 m/s ,船在静水中航行速度为v 2=4 m/s ,现使船渡河.(1)如果要求船划到对岸航程最短,则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所用时间多长?(2)如果要求船划到对岸时间最短,则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时间是多少?航程是多少?跟踪训练4 如图14所示,一辆汽车沿水平地面匀速行驶,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将一物体A 竖直向上提起,在此过程中,物体A 的运动情况是 ( ) A .加速上升,且加速度不断增大 B .加速上升,且加速度不断减小 C .减速上升,且加速度不断减小 D .匀速上升10.简化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利用运动分解实现曲线化直例5 用一根细线拴住一块橡皮(可视为质点),把细线的另一端用 图钉固定在竖直图板上,按如图15所示的方式,用铅笔尖靠在线 的左侧,沿水平放置的固定直尺向右匀速滑动.当铅笔尖匀速滑 动的速度取不同的值时,在橡皮运动过程中的任一时刻,设橡皮图17的速度方向与水平直尺的夹角为θ.关于θ,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 是 ( ) A .铅笔尖的滑动速度越大,θ越小 B .铅笔尖的滑动速度越大,θ越大 C .与铅笔尖的滑动速度无关,θ不变 D .与铅笔尖的滑动速度无关,θ时刻变化方法提炼 处理复杂运动的重要方法是将复杂曲线运动分解为简单的直线运动,利用直线运动的规律可以解决复杂曲线运动问题,这就是曲线化直的思想. 跟踪训练5 如图16所示,直角坐标系位于光滑水平面内,质量为m 的质点从坐标原点以初速度v 0开始运动,v 0的方向沿y 轴正方向, 并且受到水平恒力F 的作用,F 与x 轴成θ角,已知m =2 kg ,F =10N ,θ=37°,v 0=2 m/s.试求2 s 内质点的位移及2 s 时质点的速度.A 组 曲线运动概念及条件1.下列关于运动和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方向一定是变化的 B .物体做圆周运动,所受的合力一定指向圆心C .物体所受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该物体一定做直线运动D .物体运动的速率在增加,所受合力方向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同2.关于曲线运动的性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B .曲线运动一定是变加速运动 C .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D .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都不变的运动一定是直线运动B 组 小船渡河问题及绳拉物体问题3.如图17所示,当小车A 以恒定的速度v 向左运动时,对于B 物体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匀加速上升B .B 物体受到的拉力大于B 物体受到的重力C .匀速上升D .B 物体受到的拉力等于B 物体受到的重力4.一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3 m/s ,它在一条河宽150 m 、水流速度为4 m/s 的河流中渡河,则该小船() A.能到达正对岸B.渡河的时间可能少于50 sC.以最短时间渡河时,它沿水流方向的位移大小为200 mD.以最短位移渡河时,位移大小为150 m图1图2图3课时规范训练(限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手持滑轮把悬挂重物的细线拉至如图1所示的实线位置,然后滑 轮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运动中始终保持悬挂重物的细线竖直, 则重物运动的速度 ( ) A .大小和方向均不变 B .大小不变,方向改变 C .大小改变,方向不变 D .大小和方向均改变2.有关运动的合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直线运动B .两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直线运动C .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加速度大小不相等)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D .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直线运动 3.红蜡块可以在竖直玻璃管内的水中匀速上升,速度为v .若在红蜡块 从A 点开始匀速上升的同时,玻璃管从AB 位置由静止开始水平向右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则红蜡块的实际运动轨迹可 能是图2中的 ( ) A .直线P B .曲线Q C .曲线R D .无法确定 4.一质量为2 kg 的物体在如图3甲所示的xOy 平面上运动,在x 轴方向上的v -t 图象和在y 轴方向上的x -t 图象分别如图乙、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前2 s 内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B .物体的初速度为8 m/sC .2 s 末物体的速度大小为8 m/sD .前2 s 内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16 N5.民族运动会上有一个骑射项目,运动员骑在奔驰的马背上,弯弓放箭射击侧向的固定目标.若运动员骑马奔驰的速度为v 1,运动员静止时射出的弓箭的速度为v 2,直线跑道离固定目标的最近距离为d ,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射中目标,则运动员放箭处离目标的距离应该为 ( )A.d v 2v 22-v 21B.d v 22+v 21v 2图4C.d v 1v 2D.d v 2v 16.一轮船的船头指向始终垂直于河岸的方向,并以一定的速度向对岸行驶,水匀速流动,则关于轮船通过的路程、渡河经历的时间与水流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流速度越大,路程越长,时间越长B .水流速度越大,路程越短,时间越短C .渡河时间与水流速度无关D .路程和时间都与水流速度无关7.一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一小段时间后突然受一恒定水平向右的风力的影响,但着地前一段时间内风力突然停止,则其运动的轨迹可能是 ()8.小钢球m 以初速度v 0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后,受到磁极的侧向作用力而做如图4所示的曲线运动到D 点,从图可知磁极的位 置及极性可能是 ( ) A .磁极在A 位置,极性一定是N 极 B .磁极在B 位置,极性一定是S 极 C .磁极在C 位置,极性一定是N 极 D .磁极在B 位置,极性无法确定9.一个物体在F 1、F 2、F 3、…、F n 共同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突然撤去外力F 2,则该物体 ( ) A .可能做曲线运动 B .不可能继续做直线运动 C .一定沿F 2的方向做直线运动D .一定沿F 2的反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10.一快艇要从岸边某处到达河中离岸100 m 远的浮标处,已知快艇在静水中的速度图象如图5甲所示,流水的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假设行驶中快艇在静水中航行的分速度方向选定后就不再改变,则 ()甲 乙图5图6 A .快艇的运动轨迹可能是直线 B .快艇的运动轨迹只可能是曲线 C .最快到达浮标处通过的位移为100 m D .最快到达浮标处所用时间为20 s 二、非选择题11.若“运12”飞机在航空测量时,它的航线要严格地从东到西,如果飞机的速度是80 km/h ,风从南面吹来,风的速度为40 km/h ,那么: (1)飞机应朝哪个方向飞行?(2)如果所测地区长达80 3 km ,所需时间为多少?12.如图6所示,虚线MN 为足够大的光滑水平面上的一条界线,界线的右侧是力的作用区.OP 为力的作用区内一条直线,OP 与界线 MN 夹角为α.可视为质点的不同小球,沿光滑水平面从界线的O 点不断地射入力的作用区内,小球一进入力的作用区就受到水平恒 力作用,水平恒力方向平行于MN 且由M 指向N ,恒力大小与小球 的质量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 .试求:(1)当小球速度为v 0,射入方向与界线NM 的夹角为β时,小球在力 的作用区内运动时的最小速度的大小;(2)当小球以速度v 0垂直界线MN 射入时,小球从开始射入到(未越过OP 直线)距离OP 直线最远处所经历的时间;(3)当小球以大小不同的速度垂直界线MN 射入且都能经过OP 直线时,试证明:所有小球经过OP 直线时的速度方向都相同.复习讲义基础再现 一、基础导引 1.如图所示,头部入水过程中速度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在 A 、C 位置头部的速度方向与入水时速度v 的方向相同;在B 、D 位置头部的速度方向与入水时速度v 的方向相反.2.如图所示,AB 段是曲线运动,BC 段是直线运动,CD 段是曲线运 动.知识梳理 1.(1)切线 (2)方向 变速 加速度 2.(1) 合外力(2) 加速度 3.力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 力思考: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如匀变速直线运动.曲 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因为速度方向一定变化.曲线运动不一定是非匀变速运动,如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也是匀变速运动. 二、基础导引 1.BC 2.见解析解析 跳伞员在有风时着地的速度,为降落伞无风时匀速下降的速度和风速的合速度,如图所示.由勾股定理求得v 地=v 2风+v 2伞=42+52 m/s ≈6.4 m/s设着地速度v 地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则tan θ=v 风v 伞=45=0.8查三角函数表得θ≈38.7°知识梳理 2.实际效果 正交分解 3.平行四边形定则 4.相等 独立 相同思考.课堂探究例1 A 跟踪训练1 A 例2 AD 跟踪训练2 BC 例3 C例4 v 0s 2+H 2s跟踪训练3 (1)斜上游,与岸夹角为60° 200 m 57.7 s (2)垂直河岸 50 s 224 m 跟踪训练4 B 例5 C跟踪训练5 241 m ,与x 方向夹角arctan 54 8 2 m/s ,与x 方向夹角45°分组训练1. C 2.AC 3.B 4.C课时规范训练1.A 2.C 3.B 4.A 5.B 6.C 7.C 8.D 9.A 10.BD11.(1)飞机应朝西偏南30°角方向飞行 (2)2 h12.(1)v 0sin β (2)v 0cot αk (3)见解析(3)设垂直界线射入的小球速度为v ′,x =v ′ty =12at 2=12kt 2 小球经过直线OP 时应有:cot α=y x =kt2v ′,得t =2v ′cot αkv y ′=at =kt =2v ′cot αtan θ=v y ′v ′=2cot α(θ为初速度方向与小球过OP 直线时的速度方向的夹角)所以小球经过直线OP 的速度方向都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