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2高中《元素周期表》word教案一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化学2》2.年级:一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5.教学时间:45 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程,并能知道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尝试将前面所学元素进行分析归类列表,初步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概念以及元素的“位-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将所学元素进行分类、阅读教材以及观察元素周期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2、能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思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推导原子结构和位置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程,体验到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从理论角度对规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阅读和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寻找规律,思考总结的科学态度。
2.内容分析:本节课实际具有总领式的作用。
学生在初中和必修1对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的关系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化学1(必修)“金属及其化合物”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关章节中对金属(特别是钠)和非金属(特别是氯)的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在初中化学中对物质结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些都为本节探究和构建元素周期表打下了重要基础。
而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为后面探究出“元素周期律”,归纳出“位”、“构”、“性”关系结论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能知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本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化学学习中学生较多采用了机械记忆的方式,缺乏理论的指导作用,对知识的建构不够系统,容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低。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教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2.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及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及电负性等方面加深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元素“位一构一性”三者关系的理解。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学科素养1.熟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进一步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周期表中区的划分。
a.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发展史的了解,认识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经历的探索过程,b.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构造原理与元素周期表分区关系的分析,了解元素周期表是微观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宏观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教材过程】【导入新课】化学元素周期表年随着元素数目在十九世纪的增多,每一种元素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化学家们开始感到他们像是迷失在一座茂密的丛林中:自然界究竟有多少种元素?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怎样?有没有规律?怎样分类?终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从杂乱无章的元素迷宫中理出了一个头绪。
门捷列夫为了研究元素的分类和规律,把当时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的小卡片上,反复进行排列,比较它们的性质,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
1869年,他正式提出元素周期律,它在周期表中排列了当时已经知道的63种元素。
元素的发现:1650-2017年发现元素的种类数【新课讲授】一、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三张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周期表第一张周期表——门捷列夫周期表。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示范教案(第1课时)1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规划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的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要求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
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
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学习选修内容。
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
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利用实验,或利用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
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
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
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学习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时安排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第2节元素周期律3课时第3节化学键2课时复习课2课时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从容说课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生只有在了解周期表的结构之后,才有基础根据周期表来学习周期律,因此新教材首先介绍周期表。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
全章教材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教材在元素周期表一节的编排上,采取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结构形式。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在初中阶段已了解的一些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间的关系,及在必修①中接触的金属钠、铝、铁和非金属氯、硫、氮等的相关知识,教材选取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原子结构对比和探究实验,展示周期表中纵向元素,即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使学生对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研究元素性质与原子核间的关系,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如学生在初中已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查找常见元素,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本节教材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从原子结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
为下一节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必修二1-1,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

第课时
建议:在这不要急着
讲解下面的内容,在 这可以插入钠与水的 反应视频,通过比较 得出结论。
结论:Na>Mg
结论:Mg>Al
注意:用砂纸除去镁铝表面的氧化膜,不然会影响实验效果。
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和液体反应物的浓度都能影响反应速率,所以实验中 的镁带和铝片的大小,厚度,表面积要一样,盐酸浓度也要相同
第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 离核较近能量越低 • 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表1-2 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
素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 价都呈现周期变化。
规律: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
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 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主族元素的 最高正价=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最低正价=-8-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 数-8
逐渐增多(1-2或8)
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最高正价: +1—+7(O、F除外);最低 负价:-4—-1 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
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 子能力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 逐渐增强
同主族元素(上到下)
相同
逐渐增大
最高正价相同(除O、F外); 最低负价相同; 最高正价=主族序数
• 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和 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半径、化合 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周期性变化规律
•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三、教学重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五、教学过程〔提问〕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注:编排三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5、第Ⅷ族有几个纵行?6、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
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最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化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习,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习,可以使生对于所元素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论指导,生能更好的把无机知识系统、络。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习和元素周期律的习结合起,将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习的氧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键的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习的同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合价周期性变。
能力目标:提高生们归纳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会总结,会概括,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念。
三教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合价周期性变。
难点: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四、情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习,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教方法:案导六、课前准备:生习准备:导案教师教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过程:(一)、检查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生课前板书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老师:原子结构大家在初中就已经了解了,刚才通过同们对导案的展示已经对原子结构了解的不成问题了,那么核外电子具体怎样排布?有什么规律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能够体现出哪些结构规律,与元素性质规律有什么联系,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教师:阅读课本P13 表1-2,小结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思考以下问题:展示投影:(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_______个电子;(2)最外层电子不超过____个电子(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_____个);(3)次外层电子不超过______个电子;(4)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____ 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_____的电子层。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难度 全国卷要难一些。元素的推导有较 多的条件。
谢谢大家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的省份:河南、宁夏、海 南、新疆、黑龙江、吉林、 陕西、山西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湖南、湖北、 江西、陕西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 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辽宁
广东卷与全国卷的对比: 1、内容 广东
全国
1、通过对科学数据的分析, 1、由元素相对位置等推导
知道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
元素
化合价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的周期性而呈周期性变化。
2、根据性质推导元素 3、比较元素性质 4、比较原子半径 5、能够判断常见的离子化合
物和共价化合物
6、知道同主族元素的序数差
2、由结构、用途等推导元 素
3、比较沸点高低,酸性强 弱
(2)注重学习的过程化,促使学生主动 建构知识
在本章中,能体现知识获得的过 程化的形成是设计实验与设计图表。 实验设计是钠、镁、铝金属性强弱的 比较。图表设计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等随原子序数及电子层数的变化情况。
(3)注意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的相互结合
案例二:课本P7卤族元素的教学 通过实验归纳得出元素的金属
教学建议
6、教学中要避免的误区 (1)不要考什么,就教什么。 (2)不要随意拓展难度,拓宽广度 。 (3)不要以为学生都应该懂,而讲得太
快,要让学生多动手做(做实验与做 练习)和多动手写(默写元素周期表、 写化学式和实验方案等)。
请老师们关注:
2012年高考大纲卷全国卷的省份:河北、广西、 云南、甘肃、青海、内蒙古、西藏、贵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
全章教材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教材在元素周期表一节的编排上,采取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结构形式。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在初中阶段已了解的一些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间的关系,及在必修①中接触的金属钠、铝、铁和非金属氯、硫、氮等的相关知识,教材选取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原子结构对比和探究实验,展示周期表中纵向元素,即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使学生对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研究元素性质与原子核间的关系,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如学生在初中已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查找常见元素,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本节教材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从原子结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
为下一节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