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学案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2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课件

提示: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5.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试 答
提示: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 青铜器和玉石器。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 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 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6. 图片中的文字为何种字体?秦汉瓦当具有怎样的史学 价值?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 无稽之谈, 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 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 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 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史料三反映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产生了什么
四 及群生也。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 思考 4 试 答
史料解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 守意识。
史料四反映出儒学什么功能?
归纳总结 辩证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 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 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 护中央集权, 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 应当 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解析
汉武帝的推恩令实质上是削弱王国,加强中央
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质也是通过思想统一以 维护政治统一,故选 B 项。
通史综合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政治上: (1)削弱地方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推 恩令”,另外打击豪强地主势力,将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 视;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 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2)改革官制,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 相权;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 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析

(4)京剧等剧种的产 色及原因;掌握京剧等剧种产生发展
生和发展
的历程,说明其艺术特征;认识京剧
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1)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内容、
5.古代希腊、罗马 特点、实质及影响,认识民主政治对人 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掌握罗马法的演变历程、主要内容, 分析罗马法实质及影响,理解法律在人
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2)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专供贸易 的“市”出现;开通 丝绸之路 ,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4.经济政策
(1)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破坏,
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 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制 度。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专题考纲·重点解读】(教师用书独具)
考纲考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解读
(1)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 互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2)梳理秦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演变的史实,归纳中国古代 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演变,分析专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政
表 现 治 文 明
主要内容和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基本政治制度
(3)古代中国的对外关 系逐渐由“开放”走向“ 闭关锁国”,开始落后 于世界潮流
课前线索必读
法律体系。博大而缜密
的罗马法对人类文明的 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是近现代欧美国家法律 的源头
历史教案(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一单元第4讲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

第4讲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时空重点主题概览(1)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
(2)思想文化上: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
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大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一、秦汉时期的经济(选必2,第1课子目2;第4课子目1)1.农业秦汉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比如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水利灌溉西汉修建龙首渠、东汉末期出现翻车技术体系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2.手工业(纲要上+选必2,第4课子目2)朝代表现汉朝纺织业(1)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
(2)人们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3)四川老官山汉墓蜀锦提花机模型: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陶瓷业东汉时期制瓷技术渐趋成熟,烧制出釉层较厚而有光泽的青瓷冶炼业(1)汉武帝在南阳设铁官。
(2)南阳有多处冶铁和铸造作坊,冶铁工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3)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橐鼓风,将空气送入冶铁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3.商业秦朝货币在圜钱基础上将各国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度量衡统一了度量衡政策重农抑商汉朝市场市场繁荣(描绘集市的东汉画像砖)货币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铜钱,这一形制一直使用到唐朝初年(选必1,第15课子目1)信贷契约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选必2,第7课子目2)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向工商业者征税等图解历史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示意图4.丝绸之路与欧亚大陆其他商路(选必3,第9课子目1、2)(1)丝绸之路①概念: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
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

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二、教案示例1、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2、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三、教学思想: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四、教学手段:讲解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2、讲授新课:(一)、农业的新成就1、兴修水利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
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
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初中秦汉时期教案

初中秦汉时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秦朝的建立和汉朝的发展。
2. 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等。
3. 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包括《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以及汉赋和乐府诗的代表作。
4. 掌握秦汉时期的宗教哲学发展,包括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形成。
5. 了解秦汉时期的艺术成就,包括陶塑艺术、铸铜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1.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2. 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
3. 秦汉时期的宗教哲学发展。
4. 秦汉时期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1. 秦汉时期宗教哲学的复杂性。
2. 秦汉时期艺术成就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
2. 教学课件或幻灯片。
3. 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艺术品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2. 提问:你们对秦汉时期有什么了解?秦始皇和汉武帝是谁?二、科技成就(15分钟)1. 讲解太初历的背景和意义。
2. 介绍张衡的科技成就,如地动仪等。
3. 讲解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及其意义。
4. 引导学生讨论秦汉时期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三、文学艺术(15分钟)1. 讲解《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2. 介绍汉赋和乐府诗的代表作,如《长歌行》、《短歌行》等。
3. 引导学生欣赏秦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体会其风格和特点。
四、宗教哲学发展(10分钟)1. 讲解儒学在秦汉时期的改造和发展。
2. 介绍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和时间,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讲解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 引导学生思考宗教哲学对秦汉时期社会的影响。
五、艺术成就(10分钟)1. 讲解秦汉时期的陶塑艺术,如兵马俑等。
2. 介绍秦汉时期的铸铜艺术,如四羊方尊等。
3. 讲解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如马王堆帛画等。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复习目标】1、通过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掌握必备知识。
2、通过史料探究,比较秦汉选官制度、汉代的商业发展政策及影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时空定位】【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3.思想文化:经历“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
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4.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5.对外关系: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一)政治:1.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1)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利力,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的政治制度。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掌握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4.明确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两汉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两汉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两汉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
三、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三个问题:1.什么是简政放权?2.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方面?3.简政放权的实质是什么?材料:简政放权是指政府把繁琐的业务和职责下放给地方政府或单位,以减轻中央政府的管理负担,同时也便于地方政府或单位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或本单位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
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包括: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代表统筹、改革税制、加强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土地制度、深化国企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等方面。
简政放权的实质是让市场发挥巨大的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提高政府效率的同时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职能。
(二)引入新知1.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1)政治发展:汉武帝、王莽新政(2)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2.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技术的发展、品种的改良、养殖业发展(2)农业社会的特点:以农耕为主、原始的农业社会3.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瓷、纸、铁器、丝织物等手工业产品的出现(2)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技术逐渐发展4.两汉时期商业的发展及特点(1)交通运输的发展:水路、陆路、海路交通运输(2)商业的兴旺:城市的出现、货币的使用、商人阶层的产生5.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1)简单的自然经济(西汉初期)(2)上升期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西汉中后期)(3)从商品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化(东汉)(三)拓展知识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1)以物物交换为主要方式(2)以农业为主要生产资料(3)货币经济逐渐形成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1)经济结构调整(2)生产力的提高(3)城市经济的发展(4)社会阶层的分化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同学们了解了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明确了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和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了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
《昌盛的秦汉文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昌盛的秦汉文化》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进修,同砚能够了解秦汉文化的特点、进步历程和影响,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熟识,提高文化素养。
一、导入你知道秦汉文化是怎样的吗?它在历史上扮演着怎样的重要角色?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秦汉文化的特点1.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如聚焦于礼乐仪容、教化匹夫、重视孝道等。
2. 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如秦朝的法家思想、汉朝的儒家思想、匈奴、胡、羌等少数民族文化。
3. 在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如《乐府诗集》、仙侠小说《蛇与鼠》等。
三、秦汉文化的进步历程1. 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推崇法家思想,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
2. 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家思想,宏扬孝道礼仪,创立了宫廷礼乐制度,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内涵。
3. 文景时期秦汉文化达到鼎盛,史称“盛世文景”,创设了许多文学艺术巅峰。
四、秦汉文化的影响1. 对后世儒家文化的影响深遥,传承了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 对中国历史的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茂盛。
3. 对世界文化的沟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丝绸之路的开创带动了中西文化沟通。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昌盛的秦汉文化的特点、进步历程和影响,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熟识。
期望同砚们能够从中吸收智慧,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六、课后沉思1. 你认为秦汉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哪些?2. 你能从秦汉文化中感受到哪些对当代社会的启迪?3. 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宏扬中华传统文化?以上内容为《昌盛的秦汉文化》导学案,期望同砚们能够勤勉进修,精通重要知识点,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第二课时一、导入大家好,今日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昌盛的秦汉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分外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进步的关键阶段。
通过进修秦汉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的文化自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发展二“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人民版)三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1.董仲舒的新儒学[图画证史] 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图示总结] 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概念阐释]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西部通过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主要道路。
[微点拓展] “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都加强了盐铁专卖。
[问题探究1]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吗?提示:“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
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3.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四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纸的发明2.数学、农学和医学3.书法艺术4.绘画(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2)代表:《夫妇宴饮图》。
5.汉赋(1)特点:气势恢弘、辞藻华丽,反映文人气度和时代精神。
(2)成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09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图解历史] 董仲舒的新儒学[问题探究2] 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问题探究3] 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提示: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
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
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图解历史] 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重农抑商”政策下艰难发展——秦汉时期的工商业一汉代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二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教你读史]史料一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分别从作者对商人和农民的态度进行分析,得出“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史料二主要提取关键信息,分别从规模、人数和费用上分析汉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史料运用](1)如何认识史料一中晁错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料二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晁错认识到了商业和商人的危害,主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耗费大。
历史解释1.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2.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主题2儒学的官方化——董仲舒的新儒学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二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三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教你读史]史料一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
史料二体现了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
史料三以句号为界分为两层。
第一层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具有的鲜明特征,第二层表明董仲舒新儒学的积极作用。
[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史料三分析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继承与发展先秦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2)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以及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解释1.例证法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18·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 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需将粮食换成钱币以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
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 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粮价低的后果是国家免除了实物田租,改征人头税,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税收由政府掌控,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故排除D 项。
2.(2017·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 C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知,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人们对“义利”观的看法,故A项错误;西汉前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了人们凭借勤劳和智慧致富,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故D项错误。
3.(2016·全国卷Ⅰ)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 D解析图片内容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
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
预测1从汉代盐铁政策切入考查历史解释的能力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强化中央集权D.小农经济发展答案 B解析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营,盐铁专营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措施之一,其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东汉时期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放松了对盐铁经营的管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盐铁经营问题,属于工商业问题,与“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D两项;从西汉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到东汉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说明中央放松了对盐铁经营的管制,无法体现强化中央集权,排除C 项。
预测2从两汉人口的变化切入考查历史实证能力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摘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在长江流域B.政治中心转移对关中地区影响较大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D.北方地区经济整体呈现出衰退趋势答案 B解析关中地区是今天陕西西安一带,西安是西汉的都城,东汉都城是洛阳。
表格中关中地区人口从西汉的240万减少为东汉的50万,体现了政治中心转移对关中地区人口数量的影响,故选B项。
表格只是显示部分城市人口信息,难以说明东汉时期人口分布,A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安史之乱后,排除C项;此时北方仍处于经济上升时期,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