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
中国传统文物保护等级

中国传统文物保护等级
中国传统文物保护等级是根据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以及保存状况等因素进行评估和划分的。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物保护等级的相关信息:
1. 一级文物:又称“国宝”,是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
它们是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受到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
2. 二级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这些文物在历史、文化或艺术领域具有较高的价值,也需要受到严格的保护。
3. 三级文物: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这些文物虽然不如一级和二级文物那么重要,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除了以上三个等级,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文物,如革命文物、民族文物等,它们也受到相应的保护和管理。
文物保护等级的划分旨在确保文物得到适当的保护和管理,以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不同等级的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包括限制出入境、限制交易、加强保护管理等。
同时,文物保护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专业机构、文物保护志愿者和公众的参与,以确保文物的安全和传承。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文物保护等级评定标准和程序可能会因地区和管理机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果你对特定文物的保护等级感兴趣,建议咨询相关的文物保护机构或专业人士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中国文化基础一、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文化的汉语词源:化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三)文化的拉丁文词源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四)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四层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二讲 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主讲人:赵树廷
二个问题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 影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 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 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进化 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华文 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 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 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唐朝疆域图
• 8、元帝国,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 政权。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 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 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 北达鄂霍次克海。元代的科技和文学比 较发达。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 宏篇巨著。
元朝疆域图
• 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 亚,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 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葱岭,东北 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公 里的土地。这种疆域基本上与当今的疆 域相似。1840年鸦片战争后、1856年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1833年的中法战争、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9年的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等等,这些使中国人民遭 受屈辱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使中国的大 片领土沦为殖民地。
秦朝疆域图
•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 西汉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 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 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 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 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 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综合研究它在中国这个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中国文化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和独特个性的整体。
《中国文化地理》将通过对中国文明起源、中国文化特征、中国文化的扩散、中国文化区域差异等与中国地理环境结构特征的相互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规律,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开放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献计献策。
第一章绪论一、文化与地理环境1、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定义,文明与文化,文化类型。
2、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发展的关系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客观性。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发展影响的正确观点。
从宏观和长期视角看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从局部和短期看人地之间的或然关系。
二、文化地理与中国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学及其研究领域文化地理学。
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区域是其研究领域。
2、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中国文化在中国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3、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对外开放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为各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献计献策。
第二章中国文明的起源及其地理背景一、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机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第四纪冰期的苦难历程后,在距今1万年前迎来了温暖的全新世,人类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掀起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农业革命”,我们的祖先在黄河-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古文化,屹立于世界古典文明之林。
尤其是距今5000-4000年前后,是我国1万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多姿的古文化盛开在以中原为核心的辽阔土地上。
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即是证明。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是非常深严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所拥有的建筑规模和形制都有严格的规定。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分类体系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古建筑是指具有极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古建筑,如故宫、颐和园、天坛等。
这类古建筑通常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二级古建筑是指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但相较于一级古建筑,声誉和规模略逊一筹的古建筑。
三级古建筑是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但相较于前两级古建筑,价值和规模都较小的古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各朝各代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周代时,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就有了等级差别。
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宗庙的室数逐级递降。
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大夫、士只能用帘帷,不能建影壁。
天子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柱用红色,斗、瓜柱上加彩画;诸侯、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柱分别涂黑、青、黄色。
连椽子的加工精度也有等级的差别。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艺术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8章 中国古代教育

• 所以有必要重新认识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不应将科举制的功能和具体内容相混淆。
• 就制度本身而言,科举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项创举,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如 同传统文化的其他精华一样,它的积极部分值得 我们继承和发展。 • 就制度本身和实际录取而言,即使到清末,其客 观性和公正性还是主流的。进士中的绝大多数并 非“不学无术”、“平庸低能”之辈,对科举考 试内容的智力性不应怀疑。
另一位赞美科举的伟人就是孙中山。民 国建立后,孙中山在各种场合一再称赞中国古 代考试的公平性,强调考试在政府选任官员中
的重要性。他在《五权宪法》等演说中多次说
过: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
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
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是 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
把那些热中科举的人称为“禄蠹”。对八股文更是深恶痛 绝。他说:“这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奥,不 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谁要是劝他常和那些为官作宦 的人讲谈讲谈“仕途经济”,他就会大觉逆耳,说这是“ 混账话”,即使是原来和他非常亲密的姐妹,也要和她“
•1840年 ,这一年是己亥年,是道光十九年。 有感于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摧残,著名的思
人民实行“乐教”。
• 据《尚书· 尧典》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 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 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fǔ石,百兽 率舞。’" • 【大意】舜说:“夔!我任命你掌管音乐事物,教育 我们的子弟,要正直又温和,宽厚又严厉,刚正但不 暴虐,随和但不傲慢。诗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歌是唱 出来的语言 ,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 谐五声的。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调和,不使它们乱了 次序,那么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了 。夔说:"是! 我将用有节奏的音乐,使各部落做到步调一致。"
中国武术段位手册

中国武术段位手册一、手册简介中国武术段位手册是为了规范和指导中国武术段位制而编写的权威文件。
本手册详细介绍了武术段位制的各个方面,包括段位等级划分、晋段考试内容、技术等级标准、培训指导机构与考核认定机构等。
本手册旨在推动中国武术的健康发展,提升武术爱好者的技术水平,并为武术段位制的实施提供全面的指导。
二、段位等级划分中国武术段位制将段位划分为三级九段,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
每个级别又分为一段至三段,共计九段。
这种段位等级划分有助于客观地评价武术爱好者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为武术爱好者提供了明确的晋级目标和动力。
三、晋段考试内容晋段考试是武术爱好者提升段位的重要途径。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技术考核、理论考试和体能测试三个方面。
技术考核主要考察考生的武术技能水平,理论考试则考察考生对武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体能测试则评估考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四、技术等级标准为了确保武术爱好者能够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本手册详细规定了各个段位的技术等级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技术动作的要求、动作的完成度、劲力与呼吸的配合等多个方面。
根据这些标准,考生可以了解自己的技术水平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段位要求。
五、培训指导机构与考核认定机构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实施武术段位制,本手册明确了培训指导机构与考核认定机构的职责和要求。
培训指导机构负责向考生提供技能培训和理论指导,而考核认定机构则负责组织和实施晋段考试,并对考生的技术水平进行评估和认定。
六、证书样本与段位标识为了方便考生了解证书样本和段位标识,本手册提供了相关的样本和图片。
这些样本和图片包括各个段位的证书样式、段位徽章和段位证书的填写要求等。
考生可以参照这些样本和图片了解自己的证书和段位标识的具体样式。
七、考段申请程序与要求考生在申请晋级段位时,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本手册详细介绍了考段的申请程序与要求,包括申请材料的准备、申请表格的填写、考试时间和地点的安排等。
考生应当认真阅读并遵循这些要求,以确保自己的申请能够顺利通过。
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近年来探索茶文化的人越是越来越多,茶文化的知识众多,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文化的概念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茶文化起源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区
1.东部农业文化地区(北方文化亚区,南方文化亚区)
(1)关东文化副区:主体位于我国东北,因其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文化副区。
此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文化占主导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经济类型是渔猎。
明清时期,此区与关内汉族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现在此区民族以汉为主,满族星散其间,在西部大兴安岭地区还分布着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长白山地区有朝鲜族。
汉族和朝鲜族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其他少数民族多为渔猎。
不同的经济类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艺术形式。
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东北的“二人转”。
(2)燕赵文化副区: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
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
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
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
(3)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依托于黄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万里长城,南限秦岭太白山。
此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里历史悠久,主体民族为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
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留给这里大量的物质文化景观,今陕西省被称为“地下文物博物馆”,山西省被称作“地上文物博物馆”。
这里的民风热情、朴实,艺术风格高亢激越。
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区: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
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横贯中原大地,历史上它与黄土高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继黄土高原之后的中国古代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
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
本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
(5)齐鲁文化副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
本区位于黄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沿海有渔业。
此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从这里扩散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被世人视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
在尊孔崇儒的上层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讲礼数、重义气的齐鲁之地民风特点。
山东大鼓、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等是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淮河流域,大体上北界陇
海铁路,南濒长江,西临河南、湖北,东达江苏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
无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还是转移到长江下游地区,本区都位于重心区的边缘,加上这里是自然地理的过渡带,因此本区文化也带有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过渡特点。
表现之一,这里的传统经济虽以农耕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从旱作向稻作过渡的特点;表现之二,这里的语言也具有汉语北方方言向吴语过渡的特征。
本区为人熟知的艺术形式有凤阳花鼓、淮海戏、柳琴戏等。
(7)巴蜀文化副区:位于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庆为巴国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为蜀国王都,因此人们习惯上将这里称为巴蜀之地。
本区虽偏处西南,但是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依托,传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
本区盆地四周形势险要,军事上利于攻防,加之与外界文化交流不畅,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川剧是巴蜀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活泼生动,幽默风趣。
(8)荆湘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东有幕阜、武功诸山与吴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别山与中原分野,南以五岭为界。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因此传统农耕业比较发达。
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本区是中国古代的又一个文明中心,也有学者认为它是黄河文明中心扩散后的又一个中心。
无论本区与黄河流域文化有何关系,人们都承认本区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对后来本区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戏剧方面,除了发展较为成熟的汉剧、楚剧、花鼓戏、采茶戏等外,民间的歌舞艺术形式也比较丰富。
(9)鄱阳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一带,以今江西省为主。
本区一面对水(长江),三面环山。
传统经济以农耕为主。
本区多山,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许多风景秀丽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选为圣地,例如庐山和龙虎山。
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有弋阳腔,它是中国四大声腔(余者为江苏昆山腔、浙江余姚腔和海盐腔)之一,其特点是激越奔放。
(10)吴越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北临长江天堑,西望鄱阳平原,南界雁荡山脉,东濒茫茫大海。
本区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传统农耕发达,是物宝天华之地。
本区富庶的经济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苏州园林、西湖美景、云锦、宋锦、苏州刺绣、文房四宝等都与富裕的经济有直接关系。
昆剧、越剧是本区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本区戏曲细腻、婉转、清丽、圆润的特点。
(11)岭南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南岭以南。
本区背山面海,历史上长期位于华夏文化核心地区的边缘,近代以来本区又处于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带,因而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本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起步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区晚,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
本区艺术形式中的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最有地区特色。
(12)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基本上与今天的福建和台湾两省范围符合。
本区西部与鄱阳文化副区相连,北部与南部分别与吴越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接壤。
尽管台湾与福建文化各有特点,但是从文化渊源上看,台湾与福建文化同脉共祖,至今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紧紧地联系着海峡两岸的人们,例如妈祖信仰。
本区多山,适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山区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历史上许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护所”,如汉语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
以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为主体,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
尽管本区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但是其文化综合体的特点又与东部农业文化区有很大区别。
本区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地区,文化特点也显现出众多少数民族的多元化风格。
从物质文化层的起居、饮食、服饰到精神文化层的风俗、信仰、艺术等都能体现这种
3.西部游牧文化地区: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大致包括除陕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广阔地区。
这里自然环境以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为主,因此游牧是本区的主要传统经济类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绿洲地区还有种植业、园艺业。
本区的艺术特色粗犷、豪放、热情、开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艺术形式。
①内蒙古文化副区
②北疆文化副区
③南疆文化副区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尽管历史上本区有独特的发展历程,但是本区与中原的联系较与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区的联系多得多。
宗教在本区文化各个层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