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和诸侯争霸是本课重点【教学难点】王室衰微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春秋后期,____________和________出现,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标志。
很多城1/ 6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_____________被更多地使用。
2、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一些诸候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周王室地位下降,势力崛起。
他们竞相称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的地位。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春秋末期,长江中下游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先后北上称霸。
4、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___________”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穆公先后称霸,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______、_________也先后北上争霸。
教师归纳:王室衰微的原因是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一些诸侯不在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这样分封制就瓦解。
A水利工程的兴修B手工业规模扩大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D金属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仅三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B鲁国国君很傲慢
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D周王室地位衰微
3、公元前770年,________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第四步:展示交流
小组进行交流展示8分钟
。教师点评:1题使用劳动工具:铁器和牛耕的出现,重要作用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2题原因:(1)王室衰微,诸侯做大(2)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3)分封制被破坏3题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4题齐桓公称霸的条件:(1)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________和_________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__________。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
二、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各种制度遭到破坏。这样就使________逐步瓦解。_________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_______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控制_______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A周平王B周文王C周武王D齐桓公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课件

变革 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贤才,重视农业生产,
降低赋税,使晋国国力大增。
城濮大战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
进行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大战,楚军大败。
称霸 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的第二位霸主。
晋文公
(前697-前628)
姬姓,名重耳, 晋国第22任君主。 春秋第二位霸主。
吴王阖 闾
越王勾 践
4、小结: 春秋霸主
难点解析 请你思考,东周王室衰微的根本原 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
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
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
分封制逐步分解。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人物,他协助勾践彻底击败吴王夫差而雪耻复国,继而 助勾践北向称霸中原。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务农经商,创造了人生的辉煌,为历史发 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把握行情,“人取我予”
范蠡商业经营的最主要目标是“人取我予”,即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的需求,这种需 求不仅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与时令、季节的关系也很密切。他能把握时机,能提供 市场最需要的东西,当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难点解析
2、齐国率先强大基于哪些因素?
地理优 地势处山东,盛产鱼盐。
政治优 势
尊王,贤才管仲执掌国政。
经济优 发势展生产,重视工商业。
外交优 势
亲邻、攘夷。
山东临淄春秋殉马坑 反映出齐国国力强盛
3、一代霸主——晋文公
逃亡 骊姬之乱时,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一路上
吃尽苦头。前636年在秦穆公支持下回晋夺权。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优课获奖教案_1

牛耕的出现,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农业的发展,从而使手工业发展(原始社会的基础),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多促使商业的发展(商品交换市场的出现、金属货币的使用)。
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和教师给出的图片、材料总结原因、表现和影响,并积极举手回答。
生3:地理位置;任管仲为相;“尊王攘夷”。(根据相关史事总结)
生4:根据教师给的材料,了解其余几位霸主的称霸历程(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三、合作探究
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生:分组小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1、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2、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合。
四、课堂小结
பைடு நூலகம்诸侯争霸
师:指导学生默读本部分。并思考:
1、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2、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哪些?
3、齐桓公首霸诸侯的原因是什么?
4、其余几位主要霸主的称霸过程是什么?(时空连线的方式)
生1:王室衰微;诸侯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生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师:通过烽火台的图片引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可以教师自己讲,也可以由学生来讲),介绍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东周分为两个阶段(春秋、战国),它们各自特点及其名称缘由,同时进入主题,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生:认真听故事,思考。
二、讲授新课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同步导练1—11必做,12小题1—2必做,13题选做。
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根据导学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分小组学习讨论诸侯争霸的利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
1.回忆夏商周建立的时间(夏朝:前2070年;商朝:前1600年;周朝(西周):前1046年)。
2..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春秋时期,一般是指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
(二)新授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的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重点
春秋时期新的生产工具出现的影响
教学
难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没有?(学生看课件讲故事)。
师:周幽王导致了西周的灭亡。之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史称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动荡的春秋时期。
(2)争霸的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目的:争夺霸主的地位
(4)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管仲为相)
(5)影响(结果):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不断兼并和扩张;民族融合。)
过程与
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优质教学课件

勾践剑
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 的掠夺战争。
5.争霸利弊 观察两张地图,春秋时期的争霸有何利弊?
春秋初有170多诸侯国
春秋末年数量大幅减少
有春利秋初于期形国势家图 走向统一,促进春秋民后期族形交势图融 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本课小结
铁器、牛耕使用 生产力提高
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 诸侯崛起
王室衰微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阅读东周和西周王室实力对比表,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名称
土地
兵 力 财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关系
直辖 西周 方圆千里
直辖 14万人
人口众多, 资源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 有最高的地位
直辖 东周 方圆百里
直辖 几千人
人口所剩无几, 天子成为傀儡,
财力减少
依靠强大的诸侯
结论 面积缩小 兵力下降 经济薄弱 政治地位下降
霸首。”“他”是春秋五霸中的( B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秦王嬴政
2.对诸侯争霸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是( C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C.加剧了民族分裂的趋势
D.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3.我国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不包括( D )
A.铁农具的应用
B.牛耕的推广
王室衰微
西周—分封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层层分封土地和人口 向周王进献贡物
没地 没臣 没权 没钱
东周
今昔对比
周天子仅管辖洛邑一带
分
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封 制
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逐 步
瓦
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诸侯争霸
老师提问:大家阅读课文,归纳春秋时期各路诸侯为何要竞相争霸?
经过激烈的争霸战争,出现了几位著名的霸主。他们都是谁?
活动三:春秋故事会。
他们几位能成为春秋霸主,一定有过人之处。我们听一听他们留下的家喻户晓的精彩故事。(学生讲述春秋故事,展示讲故事资料)
学生回答: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族矛盾的发展。
老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那么这些春秋霸主的成功因素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教师小结:大家说的非常好,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不断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树立人生远大的目标和追求。而国家要强大,也要重视人才,改革创新,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提升综合国力。
回答: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任用贤能,“尊王攘夷”等恰当的政策。虚心纳谏,坚持不懈的个人品质等。
教师过渡: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牛耕耕地。代替了人力。这都是春秋时期的新生事物,它们的出现使以前大量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发,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引起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最大的表现就是西周的王室衰微、各种制度遭到破坏。
板书:王室衰微
ABC正确,D错误
学生:说明春秋时期齐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板书:分封制破坏
老师过渡:分封制是维护周王室统治的政治基础,分封制被破坏说明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周王室的势力下降,大的诸侯却日渐崛起。他们控制政治局面,竞相称霸。
板书:诸侯争霸
学生概括: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诸侯不再向天子定期纳贡。周天子在财务上甚至要依赖诸侯的支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利用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师小结:大家的看法很全面,在当时来看春秋争霸战争确实给人民带来灾难,使社会动荡,但从历史角度来说诸侯国减少,大的诸侯国产生,由于战争的影响各民族之间交往也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
学科
历史
时间
课 题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与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对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具等情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规程
教师活动
小组(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先学
教师指导预习,
了解学情,备课
学生课前熟读课文;梳理线索;标注要点;质疑提问;整理疑问
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培养学生预习能力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分封制的有
关内容?从而导入新
课
巩固旧知
和第一环节:
我学故我
在
展示自主学案,
要求学生再次预习
课文
崛起,他们竞相争霸
从而引出春秋时期军
事上的表现——诸侯
争霸。
3、诸侯争霸的原因、
目的、旗号、代表、
影响?
了解中国农具的变迁,认识到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请一同学为大家讲述数典忘祖成语故事
小组内合作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
能力
给予学生表达、展示的机会。强化机会教育。
渗透情感态度价值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宗旨,突出学法指导,做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了教学环节转化自然流畅的目标。
3、通过理解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7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
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
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
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师生探究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2/ 7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3/ 7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
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
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
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师生探究二:王室衰微
4/ 7
1.图片展示:《东周列国·春秋篇》剧照
2.教师提问: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
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王室衰微。
3.合作探究: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
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
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
②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
③诸侯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
竞相称霸,操控政局,实际上
5/ 7
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
师生探究三:诸侯争霸
1.结合教材上的“春秋争霸形势图”思考: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一是王室衰微,二是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三是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
3.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4.春秋争霸的影响: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课堂总结:
6/ 7
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
最终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