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成语辨析示例

合集下载

成语正误的辨析

成语正误的辨析
成语正误的辨析
成语正误的辨析是高考语
文复习的重要环节,各种复习
用书对成语运用的常见误区的
介绍综合起来仅以下几种:
1.望文生义,对成语的意
思理解错了(如将“万人空巷”,
理解为街上空寂无人)。2.用错
对象,将一些成语的特定对象
搞错(如将“汗牛充栋”,形容人
多)。3.感情色彩不对,将褒贬
色彩或谦敬意思弄错(如将“处
思刚好相反。
例10.进入高三以来,一向
学习成绩平平的陈一真特别刻
苦,进步很大,真叫人不得不另
眼相看。
“另眼相看”误用,应用“刮
目相看”。前者是用另一种眼光
去看待,即对某人某事特别重
视;而后者指用新眼光看人,因
而此句应用“刮目相看”。
又如:每况愈下和每下愈
况。“每况愈下”指的是与原来相
比,情况越来越坏,而“每下愈
这两个成语也常被人误用。
例7.他们炮制了这些骇人
听闻的谣言,显然是别有用心。
虽然“骇人听闻”和“耸人听
闻”在成语词典里的意思都是
“使人听了以后感到吃惊”之意,
但这里的“骇人听闻”还是用错
了,应改成“耸人听闻”,指故意夸
张使人震惊,强调主观原因,而
“骇人听闻”习惯指社会上发生
的坏事使人听—厂吃惊,强调客观
效果。
四、注意成语前后的,S代关系
成语的使用从独立的句子
看似乎是非常正确的,但与前面
的指代内容一联系,发现成语无
法概括指代内容。
例&文明礼貌,和气待人,
这种与人为善的美德不仅商业
活动中需要提倡,其他行业的活
动中也应该提倡。
“与人为善”的意思是善意
地帮助别人。它是一种美德,需要

成语辨析

成语辨析

1、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

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2、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

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

3、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4、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

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

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

易误用为贬义。

5、差强人意:差,稍微地。

愿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

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6、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

”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

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

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7、汗牛充栋:汗牛,用牛运输,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形容书籍极多。

形容的对象仅指书。

8、明日黄花: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

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

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9、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

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

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10、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后力量再干。

也可写作“重振旗鼓”。

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11、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

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雌黄”词义更重。

12、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

多用贬义。

13、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

不能误解为“人们都集中在家里,故万巷皆为空之意。

14、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本词应与“不约而同”也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易误用的成语辨析(词语表达)

易误用的成语辨析(词语表达)
14.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5.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16.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17.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
18.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7.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
一见钟情:一见面就产生了爱情。
8.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9.乐不思蜀:泛指乐而忘返。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10.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
10.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11.盲人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12.独步天下:天下没有第二个。
五、易混成语辨析
1.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臭味相投:比喻由于有相同的坏思想和习气而彼此很合得来。
29.呜呼哀哉:指死亡或完蛋。
30.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31.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32.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33.改头换面: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
三、容易用错对象的成语
19.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20.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21.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22.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
23.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成语误用辨析

成语误用辨析

成语误用辨析1、望文生义呼之欲出:一召唤他就会出来似的。

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

长袖善舞:衣服的袖子越长,跳舞就容易跳得好看。

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段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多钱善贾:谓钱多好作买卖。

比喻具备充分条件,则事容易办成。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进风。

比喻自身存在弱点,流言蜚语等得以乘隙而入。

现多用比喻消息和传说并不是毫无依据。

万人空巷:本指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住宅空荡荡的。

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

三人成虎:三个人都说街市上有老虎,别人便以为真有老虎。

比喻谣言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首当其冲:本指处在首要位置。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遭遇灾害或受到伤害。

河东狮吼: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

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

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改动、修改的意思。

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目光如炬:目光发亮象火炬。

形容愤怒地注视着。

也形容眼光明亮有神或见识高明。

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

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

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

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

惨淡经营: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

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

每况愈下: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差强人意:原指还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能让人满意。

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张冠李戴汗牛充栋:运书很多累得使牛出汗,书多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只形容藏书非常多。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

成语辨析

成语辨析

基础:整合·点拨
方法点拨 易重复矛盾的成语的判定
有时,由于不明白成语真正的含义,其已含的意思在句中又进行了 部分阐述,从而造成了重复错误。还有一些熟语,由于我们没有准 确而全面地掌握其意义,在使用过程当中造成熟语的意义与其他部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分的语意自相矛盾。 (1)成语使用重复累赘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 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 (2)自相矛盾的误用主要表现在成语的意思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 语意相矛盾,造成句子逻辑不当。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训练:巩固·反思
解析
A.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
理。B.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旧时比喻仕途顺利的时 候毅然退出官场,现也比喻在复杂的斗争中及早抽身。C.排山倒海:
本 课 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D.笔走龙蛇:形容 栏 目 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开 关 答案 D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训练:巩固·反思
解析
A.衣冠楚楚:“楚楚”指鲜明、整洁的样子。形容人衣着整
洁、漂亮。此处应将“衣冠楚楚的人”改为“衣冠禽兽”。B.见仁见 智:针对同一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C.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从
本 课 旁助势。不合语境。D.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 栏 目 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开 关 答案 D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 《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
受到影响。在用法上不能充当定语,不能与“传统曲目”搭配。
基础:整合·点拨

成语辨析

成语辨析

1、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

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2、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

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

3、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4、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

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

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

易误用为贬义。

5、差强人意:差,稍微地。

愿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

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6、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

”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

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

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7、汗牛充栋:汗牛,用牛运输,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形容书籍极多。

形容的对象仅指书。

8、明日黄花: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

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

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9、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

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

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10、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后力量再干。

也可写作“重振旗鼓”。

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11、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

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雌黄”词义更重。

12、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

多用贬义。

13、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

不能误解为“人们都集中在家里,故万巷皆为空之意。

14、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本词应与“不约而同”也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易误成语辨析

易误成语辨析

易误成语辨析摆渡者H(例句中使用正确的不再解说)1.容易误释词义的成语(1)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诗经豳风七月》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这里的七月是指农历的七月,“流”指向下运行,“火”是星名,每年农历六月的黄昏时刻,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以后便渐渐偏西向下沉落,所以叫“流火”。

这是酷热开始减退,天气渐渐的凉了起来。

如:俗话说:七月流火。

今天,扬州的气温蹿至今年入夏以来的最高点,打到37度。

(望文生义,不解词义乱用)(2)弹冠相庆: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

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贬义词。

如:近年学校又建住房4栋,五一前后,又有126名青年教师将乔迁新居,于是他们个个都弹冠相庆。

(褒贬失当)(3)安土重迁:形容留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外地。

中:不轻率。

如:自古道:“安土重迁”说道离乡背井,没有一个不怕的。

(4)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典范或法则。

训:法则。

如:安全隐患越来越严重,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了火灾。

(不值得作为法则,与教训无关。

)(5)差强人意:原意为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还能够使人满意。

查:稍微,大致。

如:刚才放的那些歌儿都不大好听,只有一首还差强人意。

(6)分庭抗礼:庭:庭院;抗理:平等行礼。

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

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如:办公软件市场已经从原来微软一枝独秀,逐渐走向国内外产品分庭抗礼的局面。

(7)毫发不爽:一点也不差。

爽:差错,失误。

如:小王今天淋了雨,全身湿透,毫发不爽,应赶快吃点预防感冒的药。

(与有病无关)(8)计日程功: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

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

程:计量,考核。

如: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

(9)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假:借。

如:借书最忌讳全书一套借去一本,久假不归,使全书成为残本。

(10)劳燕分飞:比喻夫妻离别。

劳:伯劳鸟。

如: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亲如一体的夫妇,也会有劳燕分飞的一天。

高频成语辨析

高频成语辨析
2010年浙江12题A项(正确答案)
高瞻远瞩
高瞻:站在高处看;瞩:注意地看。指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2008年国考40题(干扰选项)
2009年9月联考8题(干扰选项)
2010年国考9题(干扰选项)
2011年广州8题(干扰选项)
高枕无忧
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
2008年四川20题(正确答案)
措手不及
措手:着手处理。不及: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2009年国考39题(干扰选项)
2009年黑龙江A类45题(正确答案)
大吹大擂
许多乐器同时吹打。比喻大肆宣扬。
2007年上海27题(干扰选项)
2008年吉林乙卷12题(干扰选项)
大相径庭
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2009年国考28题(干扰选项)
首当其冲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经常被误用为冲锋在前,或首先接受任务、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2008年国考3题(干扰选项)
2009年联考25题(干扰选项)
2011年国考32题(干扰选项)
屡见不鲜
屡,多次;鲜,新奇。多次见到就不觉得新奇了。
2009年云南21题(干扰选项)
2011年国考41题(干扰选项)
门庭冷落
门庭前很清冷,形容人少。
2007年国考34题(干扰选项)
2011年国考27题(干扰选项)
2009年国考42题(干扰选项)
2010年江西13题(干扰选项);
姹紫嫣红
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2010年江西12题(干扰选项)
2010年9月联考71题(正确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成语辨析示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 B“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经达到纯熟的地步。

C项望文生义,“危言危行”指说正确的话,做正直的事。

“危”——正直。

D项“倾巢而出”感情色彩不当。

)】A、统领伊拉克盟军的瓦因斯将军警告说,尽管外国极端分子正在离开伊拉克“寻找另一片沃土”,但他们可能会卷土重来。

B、在向高考冲刺的紧张阶段,备考复习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高三同学复习收获不大的重要原因。

C、台独分子不断散布台独言论,干着分裂祖国的勾当,这些危言危行总有一天会成为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绞索。

D、这一恶性案件发生后,上级领导马上下达了限期破案的指令,公安机关立即倾巢而出,设卡排查,不久,就抓获了几个主要的犯罪分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是【C——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

(“琴瑟失调”——指夫妻感情不和谐,或夫妻反目。

句中用错了对象。

“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可用“洋洋洒洒”。

“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语义及感情色彩用错。

)】A、外援和主教练在出场费和转会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琴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B、这部著作洋洋大观百万字,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受到读者好评。

C、厄尔尼诺现象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危害不一而足,令人防不胜防。

D、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师心自用,能突破某种思维定势,克服“高原现象”,从而登上创造的新台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B(A. 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是针对别人而不是自己。

在句中使用对象有误;B.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C. 形容风景、前程等非常美好。

在句中使用有望文生义和不符合语境的问题;D. 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说。

在句中使用感情色彩不当。

)】A、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和优雅的音乐、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B、在常人看来,一些细节问题不足挂齿,但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往往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C、第21届成都花展在百花潭公园举行,园内展出3万余盆鲜花,真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如花似锦。

D、开学伊始,教师应引导高一新生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课后作业,长此以往,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D (A项:“不可收拾”的适用对象应是事情;B项:“首鼠两端”指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与语境不符;C项:“接踵而至”使用对象不当。

)】A、在反腐败的斗争中,公众的监督一旦缺失,往往导致腐败势力不可收拾,使反腐败的成本变得异常巨大。

B、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德两国首鼠两端,但布什说:“意见不合不影响保持朋友关系。

”C、五一期间,通往中华恐龙园的大道上人流接踵而至,形成一道假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D、老张每次出差时,细心的妻子总会在他的提包里放上一包常用药,以备不时之需。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B “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不合语境,应为“不闻不问”;C “三令五申”是“多次命令和告诫”的意思;D“狗尾续貂”指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头,不适用于“改编”。

“尘埃落定”指事情终于有了结果。

)】A、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发文裁定:长虹并未对竞争对手厦华构成侵权。

至此,围绕“CHDTV Ready”的商标标识之争尘埃落定。

B、有些党员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抛于脑后,对人民群众的困难充耳不闻,这种现状应引起高度重视。

C、冰心老人生前三令五申强调,青年学生应该努力学好语文,有责任有义务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

D、著名制作人张纪中先后把金庸武侠力作《笑傲江湖》等搬上荧屏,遭到各方批评,实为对原著的狗尾续貂。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 (A耳提面命——对人教诲恳切;C罪不容诛——判处死罪也还抵偿不了罪恶;D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表示监督的人很多,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隐瞒不住。

)】A、专家指出,教育孩子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多交流沟通,多尊重鼓励,不能总是耳提面命,絮絮叨叨的。

B、他妻子饲养这些家畜,原是想用来振兴每况愈下的家业的,但她劝阻不了他拿它们去换两块所谓有“魔法”的磁铁。

C、法庭经过激烈辩论达成共识,张德兴因正当防卫致使袁鸣海丧命,实属罪不容诛。

D、在刚刚结束的“劳模”评比会上,王师傅因其感人的事迹被大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评为本年度的“劳模”。

补充:一.望文生义,故意曲解。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

如:“万人空巷”(1997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文不加点”(2004年高考北京卷),“别无长物”(2004年高考浙江卷)等。

二.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成语的含义有所侧重,适用对象范围也就不同。

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和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如: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2004年高考福建卷)“豆蔻年华”语出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句中用来形容十八岁以上的“大学生”,显然不当。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1999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2000年),“车水马龙”(2001年),“蓬荜生辉”(2001年),“偃旗息鼓”(2002年),“蔚为大观”(2003年春季),“鳞次栉比”(2004年高考湖北卷)。

三.忽视语境,不分范围。

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常常故意忽视语境,不分范围,造成考生的错误判断。

如: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四.违情背理,不合逻辑。

有些成语的使用更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

如: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1997年)第一句中的“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句中要么把“对”改为“把”,要么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

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而第二句中的“莘莘学子”,是“众多的学子”。

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 (2001年)、“七手八脚”(2004年)。

五.混淆情感,褒贬不分。

在运用成语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

命题者却故意用反。

如: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

(1997年高考题)该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

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雨后春笋”“有口皆碑”(2002年),“弹冠相庆”等。

六.叠床架屋,语义重复。

这种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而命题者却还运用包含这个意思的成语,从而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

如: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七.不知本义,不明来源。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如: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1995年高考题)“非非”,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

现多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

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

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光怪陆离”(2002年),“短小精悍”(2004年广东卷)等。

以上七点,是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一般规律,随着命题的日臻成熟,也许还会有新的技术手段出现,但考生只要平时多读多悟,克服使用成语时的诸多毛病,明了命题的“迷惑”角度,就一定能提高自身抗干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