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之词语辨析题集锦含详解
高考语文复习【词语运用及病句辨析类题】训练解析卷

高考语文复习【词语运用及病句辨析类题】训练解析卷高考语文复习【词语运用及病句辨析类题】训练解析卷一、词语运用(含成语)近义词之间必然会有一些或大或小、或隐或显的差别。
在近义成语里,意义完全等同毫无区别的成语是极少见的,而较为普遍的则是“同中有微异”,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近义词涉及的范围很广、数量较大,要准确的辨析近义词,就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词语的含义、使用对象与范围、情感色彩、语体风格、固定搭配,语法功能几个方面入手。
1. 根据近义成语的词义侧重判断一般而言,不少近义成语,其意义的侧重点不一样。
辨析它們就得抓住词语构词要素,体会侧重点,仔细分析。
如“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它们都有“与众不同”之意,但强调的重点不同:“别具一格”重在“格”,重在格调、风格,表示与其他不同;而“不落窠臼”强调不落俗套。
“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字千金”都有“话少但分量重、价值高”的意思,但不同点也是比较明显的:“一诺千金”强调说话算数,所许诺言信实可靠;“一言九鼎”强调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一字千金”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再如“爱莫能助”“鞭长莫及”“望洋兴叹”这三个成语都表示力量不足。
“鞭长莫及”原意是虽然鞭子长,但是打不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侧重表示距离远,管辖、干涉的力量达不到。
“爱莫能助”形容心里愿意帮助,但限于力量或条件的限制却没有办法做到,一般都有明确的主语。
“望洋兴叹”本意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情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例1】从下列各句括号中选出填入横线处的最恰当的成语。
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
我不甘心成为___________,我必须干点事情。
[行尸走肉,酒囊饭袋]季老的话让读者感觉到他文章的语言没有八十岁的____________,反而多了一些活泼与生动。
语文高考词语辨析集锦

语文高考词语辨析集锦语文基础知识中的词语辨析题是高考必考的内容,那么,你会词语辨析吗?下面由店铺给你带来关于语文高考词语辨析集锦,希望对你有帮助!语文高考词语辨析集锦1. 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贬义)正例:这帮人无所不为,简直和土匪没有两样。
(中华书局《中华成语词典》622)误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95高考题)修改:无坚不摧。
2.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者遭遇灾难。
当,承受。
冲,要冲。
正例:即今天晚上恐怕会发生抢劫的事情,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要首当其冲,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
(巴金《家》22) 误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95高考题)3. 屡试不爽:屡次实验都不错。
爽,差错。
正例:科研小组自制的地震预测仪灵敏可靠,屡试不爽。
(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177)误例:这个实验已经进行了多次,虽屡试不爽,但他还是凭着坚强的毅力,把实验进行到底,终于取得了成功。
(《中国考试》72页2002-4、5合期)4. 想入非非(佛教的说法,指一般识力所达不到的地方)——想象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正例:倘仅有彼此神似之处,我以为那是因为同一原书的译本,并不足异的,正不必如此神经过敏,只因“疑心”,而竟想入非非,根据“世上偏就是这点奇怪,……”的理由,而先发制人,诬蔑别人为“抄袭”,……(《鲁迅全集》)误例: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95高考题) 修改:异想天开。
2016届高考成语辨析题(含答案)

2016届高考成语辨析题(含答案)XXXX年人在困难面前不应该_________,而应该勇猛前进。
④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坚决地舍弃个人利益,决不应该_________。
A.犹豫不决畏首畏尾畏缩不前举棋不定B.畏首畏尾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畏缩不前C.举棋不定畏首畏尾畏缩不前犹豫不决D.畏缩不前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畏首畏尾【答案】C(举棋不定: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畏首畏尾:形容“瞻前顾后”,疑虑重重。
畏缩不前:指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犹豫不决:迟迟疑疑下不了决心。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里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①语文考试能得高分的学生大都思维敏捷,_________,并且综合能力较强。
②小王今天淋了雨,周身湿透了,_________,应当赶快吃点防感冒的药。
1③只要你能_________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这样指责我了。
A.博闻强志毫发不爽身临其境B.博闻强志浑身颤抖设身处地C.博大精深毫发不爽身临其境D.见多识广浑身颤抖设身处地【答案】D(只要能区别开“博闻强志”与“见多识广”,便可选出正确答案。
博闻强志亦作“博闻强识”,识,记忆。
闻,学识。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而见多识广是指见闻较多,经验学识丰富广泛。
第①句横线句用见多识广较为合适,故选D。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里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①这几幅画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_________。
②作者笔下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_________加以评比的。
③文学批评中,不应把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抄袭_________。
④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_________罢了A.相提并论等量齐观同日而语混为一谈B.等量齐观混为一谈相提并论同日而语C.同日而语相提并论混为一谈等量齐观D.混为一谈同日而语等量齐观相提并论【答案】选C(相提并论:把截然不同或不是一个性质的人或事物摆在一起进行评论。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词语含义用法辨析考点解析(课件)

• 二.题干解析 • 下列句子中的“××”和文中画横线(或加点)处的“××”,含义(用法 /含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比较点:含义、用法或含义和用法 • 三.解题方法 • 1.掌握多义词的义项,能结合语境巧妙分析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等。 • 2.掌握词性,从语境的结构中分析词语的词性,一般词性不同,用法不同, 意义也不同。 • 3.比较语境,分析结构。确定成分,明确用法和意义。 • 4.比较语境,确定语义的范围和对象,弄清特指和泛指。
• 2.引申义 • 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 • a.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 c.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 d.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 切。 • e.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2023新高考Ⅱ卷20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 扰也很容易,只需戴上耳机。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 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 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应该把握什么“度”呢?医学研究告诉 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 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 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 实上,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还可能逐渐升级。 1.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答案】B
高中成语、解释及近义词辨析

高中成语、解释及近义词辨析1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
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2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
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
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错。
4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
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5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
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
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6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
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7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8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9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10首鼠两端:迟疑不决。
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11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
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2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
陆星儿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还有人说“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13蓬荜生辉:谦敬之辞。
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14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
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15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
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16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7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8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
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19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
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20望其项背:可以赶上。
只用否定形式。
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21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
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2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23风声鹤唳: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
高三词语辨析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词语辨析练习题及答案一、词语辨析练习题1. 他对困难的态度令人钦佩。
(钦佩、羡慕)2. 她的表演太过拖沓,毫无亮点。
(拖沓、冗长)3. 这个理论不可否认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不可否认、无法否定)4. 他的悲惨遭遇引起了许多人的同情和怜悯。
(同情、怜悯)5. 对于这个问题,他们的观点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完全相同)6. 他是个富有洞察力的人,总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洞察力、观察力)7.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学会自我激励非常重要。
(自我激励、自我激励)8. 这位老艺术家的作品富有哲理,不拘一格。
(哲理、格调)9.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有效、受益)10.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气馁,要坚持下去。
(气馁、放弃)二、答案1. 钦佩:对某人某事所表现出的高度赞赏和敬重。
2. 拖沓:行动慢、做事磨蹭,无法快速有效地完成。
3. 不可否认:无法否定或否认,肯定存在或有效。
4. 同情:对他人遭受不幸或困境时感到心疼、同情。
5. 截然不同:完全不同,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6. 洞察力:对事物本质与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洞察。
7. 自我激励:主动激发自己的积极性、动力和信心。
8. 哲理:含有深刻思考和智慧的道理、见解。
9. 有效:有明显效果或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10. 气馁:因困难、挫折而灰心丧志,放弃努力。
以上是高三词语辨析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通过逐一辨析这些近义词,可以帮助您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它们,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度。
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词语

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词语一、词语解释题1. 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也可形容事物的复杂或困难。
-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 潺潺:形容水流声细小而连续。
2. 根据上下文,解释“恣意”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答案:1.- 峥嵘:在文中可能用来形容某座山的险峻或形容某个问题的复杂性。
- 踌躇:在文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选择时的犹豫。
- 潺潺:在文中可能用来形容小溪流水的声音。
2. “恣意”一词在文中可能表示某人任意妄为,不受约束地行动。
二、词语运用题请在下列句子中填入合适的词语:- 他站在高高的山顶上,俯瞰着脚下的群山,心中充满了()。
- 面对未知的挑战,他没有(),而是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 溪水在月光下(),如同一首美妙的夜曲。
答案:- 他站在高高的山顶上,俯瞰着脚下的群山,心中充满了峥嵘。
- 面对未知的挑战,他没有踌躇,而是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 溪水在月光下潺潺,如同一首美妙的夜曲。
三、词语辨析题请辨析下列词语的细微差别,并给出例句:- 恣意与任意- 踌躇与犹豫答案:- 恣意与任意:恣意通常带有贬义,指不受约束,任意妄为;任意则中性,指没有限制或约束。
例句:他恣意挥霍家产,最终导致家道中落。
/ 孩子们在公园里任意奔跑,享受自由的快乐。
- 踌躇与犹豫:踌躇多用于书面语,强调内心的纠结和徘徊;犹豫则更常用于口语,指在两者之间难以决定。
例句:面对重大决策,他踌躇不前,难以做出选择。
/ 他在买与不买之间犹豫了很久。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的练习,同学们应该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词语是语言的基石,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对于提高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不断积累和深化对词语的掌握,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北京高考真题成语辨析汇编(附答案详解)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 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 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B. 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雨绸缪....,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
C.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的范例。
D. 这位公司的首席代表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订了联合开发海外市场的新协议。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巴勒斯坦的斯瓦特被誉为“东方的瑞士”,但“9·11”事件以后,来这里旅游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
B.在拍摄大片动辄耗资过亿的今天,该剧组仅用了200多万元就拍出了一部极具观赏性的电影,其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C.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D.美国作家欧·亨利具有超群的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其小说的结尾往往别出心裁,匪夷所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之词语辨析题集锦含详解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词语词义辨析实词(按词头字音序排列)1.保障/保证【例句】 ①资本主义的两党制不过是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方法,它绝不能保障..劳动人民的自由权利。
②该校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每一个教师有一定的时间进修业务,提高专业水平。
【辨析】“保障”强调保护(生命、财产、权力),使不受侵犯和破坏。
“保证”指担保,确保既定的要求标准,不打折扣。
2.包含/饱含【例句】 ①文章的这一段落包含..着好几层意思。
②他的胸中饱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辨析】 “包含”是事物本身所含有的意思。
“饱含”是充满的意思。
3.必须/必需【例句】 ①他们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四万多元资金,就添置了各种必需..的设备, 建起了一座小化工厂。
②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的任务提到首要地位。
【辨析】“必须”副词,表示事实上情理上必要;一定要。
在句子中作状语。
“必需”动词,一定要有,不可少。
在句子中可作谓语中心语、定语。
4.暴发/爆发【例句】 ①1919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②山洪暴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辨析】“暴发”是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可引申为发财得势之意,多含贬义;“暴发”不能带宾语。
“爆发”本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如火山爆发,可引申为力量、情绪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爆发”可以带宾语。
5.摈弃/抛弃【例句】 ①摒弃..旧观念,接受新思想。
②为了金钱,他抛弃了家庭,这种做法为人唾弃。
【辨析】“摈弃”有抛弃意,但多用于抽象。
“抛弃”多用于具体。
6.波及/涉及【例句】 ①对伊战争所耗费的大量军费开支必然波及..美国经济的发展,继而引起全球经济的震荡。
②这起案件涉及..好几个人。
【辨析】“波及”强调影响到,“涉及”强调关联到。
7.不止/不只【例句】 ①他恐怕不止..六十岁了。
②水库不只..要修,而且一定要修好。
【辨析】“不止”是超出一定数量或范围,动词。
“不只”是不但的意思,属连词,用在递进关系得复句中。
8.不齿/不耻【例句】 ①此人坏事做绝,为大家所不齿..。
②他虽是着名学者,但却不耻..于向别人讨教。
【辨析】“不齿”指不与同列(表示鄙视),如“人所不齿”。
“不耻”指不以之为羞耻。
如“不耻下问”。
9.不及/不如【例句】 ①《梅花三弄》不及..《春江花月夜》幽雅动人。
②与其花这么多时间打电话,不如..骑车去一趟。
【辨析】“不及”只用来比较不同的人或事物,因此只能前后都是名词。
“不如”除用于比较人或事物外,还可以比较动作行为的利弊得失,因此除名词外,前后可以是动词或小句。
10.查看/察看【例句】 ①审计人员仔细查看..了每一张销售单据,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②气象员一天两次察看..风向,及时向指挥所报告。
【辨析】“查看”检查、观察(事物的情况),如查看灾情。
“察看”为了解情况而细看,如察看风向、察看动静。
11.出生/出身【例句】 ① 1900年农历8月13日,方志敏就出生..在这个山村里。
②我是打铁的出身,大老粗,不会说客套话。
【辨析】“出生”指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动词。
“出身”指个人的经历或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名词。
如店员出身,工人出身,农民出身等。
12.窜改/篡改【例句】 ①这个成语用法已约定俗成,不能随意窜改..。
②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篡改..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辨析】“窜改”是改动的意思,窜改的对象一般指成语、文件、古书等。
“篡改”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变或曲解,篡改的对象适用于比较重大问题,具有贬义色彩,一般指经典、理论、政策等。
13.大肆/大事【例句】 ①这部电视剧播出前并未大事..宣传,可播出后却成为热门话题。
②台湾当局近年将“弹性外交”引入联合国领域,大肆..鼓吹重返或加入联合国。
【辨析】“大肆”指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如“大肆吹嘘”、“大肆挥霍”,含贬义。
“大事”指大力从事,如“大事渲染”。
14.诞生/诞辰【例句】 ①今年,是梅兰芳、周信芳两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一百周年诞辰..。
②外国把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
【辨析】“诞生”指人出生,动词。
“诞辰”是人的生日,名词。
15.典范/典型 【例句】 ①这位作家留下了大量的典范..之作。
②雷锋是毛泽东同志亲手树起的典型..。
【辨析】“典范”是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只能用于好的方面,为名词。
“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有正面的、有反面的,为名词;另一种意义是具有代表性的,为形容词,可受副词修饰。
而“典范”不能受副词修饰。
16.督促/敦促【例句】 ①已经布置了的工作,应该认真督促..检查。
②欧盟对伊朗重启铀浓缩这一举动表示忧虑,并敦促..伊朗尽快回到谈判桌前。
【辨析】“督促”指监督催促。
常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敦促” 指恳切地催促。
常用于外交场合。
17.度过/渡过【例句】 ①人们的接济帮他渡过..了难关。
②在日本东京,单身独居的人,可以租用“临时家庭成员”伴随他度过..寂寞的星期天。
【辨析】“度过”是经过的意思,用在时间上。
“渡过”也是经过的意思,用于经过江河、海洋等空间概念;也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比喻跨越,如“渡过难关”。
18.遏止/遏制【例句】 ①他遏制..不住内心的苦闷,终于痛哭起来。
②滔滔江水,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辨析】“遏止”是运用压力使之停止,在语意上比“遏制”重,常用于猛力阻止事物的发展。
“遏制”是用力限制、控制;用于自己对自己,常跟情绪配合。
19.恶化/恶劣【例句】 ①如果不注意防护,地下水和地表水一样也可能受到污染,使水质恶化..。
②这种恶劣..行径,一定会遭到人们的强烈谴责。
【辨析】“恶化”指某种情况或某种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另指某种情况或某种事物变坏,均为动词。
“恶劣”是很坏的意思,为贬义,形容词;“恶劣”常跟“态度”、“行为”、“行径”、“作风”、“表现”、“影响”、“环境”、“气候”等词语搭配。
20.反应/反映【例句】 ①别人喊他,他好像没有什么反应..,仍专心致志地看书。
②美国广播公司的工作人员说,观众对这部电视纪录片的强烈反应..,反映..了美国人民盼望同中国人民有更多的友好往来。
【辨析】“反应”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或由某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大多用作名词,亦可作动词。
“反映”有两种含义:一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二是把客观情况告诉给上级。
这两种含义都作动词。
“反映”的另一种用法是作名词,意思对人对事的批评性的意见。
21.法制/法治 【例句】 ①广泛深入地开展法治..教育,是实行法制..,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
【辨析】“法制”指法律制度,名词。
“法治”指依法治理国家,作动词使用。
22.妨碍/妨害【例句】 ①吸烟妨害..健康。
②大声说话会妨碍..别人学习。
【辨析】“妨碍”是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或阻碍事情进行。
“妨碍”是有害于。
23.分辨/分辩/争辩【例句】 ①青年人应当努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②他们两人谁也不肯服输,分辩..得很激烈。
③你知道错了就赶快承认,不要再找借口为自己争辩..了。
【辨析】“分辨”表示区别、辨别的意思;动词,可带宾语,多用于区别人或事物。
“分辩”是用语言辩驳;动词,不带宾语,多用于争辩是非曲直。
“争辩”争论、辩论的意思。
24.伏法/服法【例句】 ①在这里,罪犯被培养成了认罪服法..,遵守监规,文明礼貌的守法群体。
②公审大会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已于当日伏法..。
【辨析】“伏法”指(犯人)被执行死刑。
“服法”指服从法律。
25.扶养/抚养【例句】 ①一部分中年人生活负担很重,除了抚养..子女,还要扶养..老人【辨析】“扶养”是用财物养活的意思,多用于晚辈对长辈,也可以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对平辈。
“抚养”是用精神或行为爱护并教养的意思,只能用于长辈对晚辈,与“赡养”的适用范围相反。
26.富余/富裕【例句】 ①山东省近年来粮食富余..,粮价下跌。
②小王到外地做了几年苦活,挣到了钱,生活富裕..起来了。
【辨析】“富余”是足够而剩余,语意的重点在“余”上,“余”是剩余、多余的意思。
“富裕”是专指财物充裕,语意的重点在“裕”字上,“裕”是丰富、充足的意思。
在语法上,“富余”不能被副词修饰,只能带宾语或补语;“富裕”则能被副词修饰,如“不富裕”、“十分富裕”,又可带补语,如“富裕起来”。
27.给/给以【例句】 ①对于工作上作出成绩的同志,要给以..适当的鼓励。
②他有困难,我们应当给.他帮助【辨析】用“给以”时,受动者必须放在主语前或“给以”前。
受动者如放在动词后,就要用“给”。
28.顾问/过问【例句】 ① 我的老师张教授是这本书的顾问..。
② 因为王书记过问..了这件事,张主任就不便插手了。
【辨析】“顾问”原是“顾而问之”两个动词的联合,现在专指有专门知识,提供意见或计划的人,为名词,如“军事顾问”、“法律顾问”等。
“过问”指管事,为动词。
29.雇佣/雇用【例句】 ①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
② 资本生存的条件是雇佣..劳动。
【辨析】“雇佣”是用货币购买劳动力,为名词,作定语不加助词“的”,如“雇佣军”、“雇佣劳动”等。
“雇用”是出钱让人为自己做事,为动词,如“雇用临时工”、“雇用职员”等;如作定语,一定要加助词“的”。
30.贯串/贯穿【例句】 ①这条公路贯穿..本省十几个县市。
②众多的材料要用中心思想来贯串..(贯穿..)才能形成一个整体【辨析】“贯串”,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多用于抽象事物。
“贯穿”,用于具体事物,使穿过、连通的意思;也可用于抽象事物,同“贯串”用法。
由此,凡用“贯串”的,大多可以用“贯穿”更换;但用“贯穿”穿过、连通意义的,不能用“贯串”更换。
31.功效/功能/工效【例句】 ①这种洗衣机省水省电,功效..齐全,很受消费者欢迎。
②使用这种牙膏,不仅能洁齿爽口,而且有防治牙病的功能..。
③采用这种新工艺,工效..可以提高三倍。
【辨析】“功效”指功能;效率。
“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
“工效”指工作效率。
32.工夫/功夫【例句】 ①这个杂技演员真有功夫..。
②他三天工夫..就学会了游泳。
【辨析】“工夫”指时间或空闲时间。
“功夫” 指本领或造诣。
33.沟通/勾通【例句】①许多汽车出租单位都设立了监督电话,以便沟通..与乘客的联系,监督服务质量。
②这个集团内外勾通..,干了不少违法的勾当。
【辨析】“沟通”是使两方能通连,属褒义词,如“沟通思想”、“沟通两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