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矣,汝之不惠”是否主谓倒装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特别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须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恩在公子能够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奔卫赵》)译文:“公子能够为别人困难而着急的地方在哪里呢?”(恩:<疑点代词>表中除此,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以当时的人并不赞赏他(这么看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并无我虞(译作:“我不蒙骗你,你不蒙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言》)译文:“问女儿在思索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矣复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置放在哪里?”(矣:<代>则表示疑点,相等于“何”,可以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次郎+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叩头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著,(我)凭什么脸面回去汉朝回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

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

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主谓倒装句及思维导图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主谓倒装句及思维导图

一、主谓倒装句古代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会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主谓倒装,或谓语前置、主语后置,翻译时要将谓语放在主语后。

例句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

译文:“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或者意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例句2.甚矣哉,为欺也!(《卖柑者言》)“甚矣哉”是谓语,“为欺也”是主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为欺也甚矣哉”。

译文:你耍弄的欺骗手段太过分啦!例句3.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少年中国说》)句中的“美哉”“壮哉”分别作谓语,“我中国少年”作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我中国少年美哉”“我中国少年壮哉”。

可以按照原来的语序译为:多美呀,我们的少年中国!……雄伟呀,我们的中国少年!这样显得有气势。

当然,也可以按照常规语序译为:我们的少年中国多美呀!……我们的中国少年雄伟呀!例句4.痛哉斯言!(《原君》)“斯言”是主语,“痛哉”是谓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斯言痛哉”。

译文:这句话多么沉痛啊!例句5.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使者”是主语,“谁”是谓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可使者谁”。

另一种分析,认为“者”是语气词,表疑问,全句可译为“谁可以出使秦国呢”。

译文:可作使臣的是哪一个?或:哪一个是可以出使秦国的呢?例句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宜乎”是谓语,“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译文:这句话多么沉痛啊!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当的啊!例句7.悲哉,世也。

(《工之侨献琴》)“悲哉”是谓语,“世也”是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世也悲哉”。

译文:这个社会多可悲啊!例句8.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谁与”是谓语,“哭者”是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哭者谁与”。

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

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

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二、定语后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1.主谓倒装:在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通常在主语之后,但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会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其前置的条件是: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应为“在安”。

3.定语后置:定语通常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甚矣,汝之不惠”是否主谓倒装观点一:“甚矣,汝之不惠”不是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出自《愚公移山》。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权威性的书籍和参考资料,都认为此句是主谓倒装句(即“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把此句翻译成“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可参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和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的1990年第二期《语文教学通讯》第46页)。

由于是权威们说的,于是大家便人云亦云,已成定论。

其实,我们只要稍加分析,不难看出这种说法是非常勉强,站不住脚的。

实际上,这句话的主语是“汝”;“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可不翻译;否定副词“不”与形容词“惠”(聪明)构成谓语。

这句话的主干意思是“你不聪明”。

可见此句的谓语当是“不惠”,而不是“甚矣”。

那么,“甚矣”是什么成分呢?
笔者在与其他同行讨论中,有人曾说,“甚”是程度副词,作“过分”讲,“矣”是语气词,可要可不要,“甚矣”可作补语,属补语前置。

根据这种说法,把“甚矣”调到后面,这句就译成“你不聪明(得)太过分了”。

虽然读起来拗口,但毕竟比第一种说法好一些。

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即“甚”是程度副词,作“过分、太、实在太”讲;“矣”是叙述句语气词,可译成“了”,也可以不译),而不赞成后半部分的说法(即把“甚矣”作补语)。

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的语序调整一下(古文教学,如遇倒装,必须调整语序),将此句调整为“汝之甚不惠矣”,“甚”作“不惠”的状语,翻译出来便是“你实在太不聪明了”。

这样,既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又符合语法规律(即前置的状语可移到主语之后,谓语之前)。

与之相同的还有:“甚矣,吾衰也。

”(《论语·述而》);“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

”(《礼记·檀弓》);“甚矣,吾不知人也。

”(《史记·刺客列传》)等。

这三句中的“甚”都可以分别调整在“衰”、“似”、“不”之前状语。

可译成“我实在太老了”;“有子的话实在太像夫子了”;“我实在太不了解别人了”。

由此可见,“甚矣,汝之不惠”是“状语前置”句(程度副词作状语前置),而不是“主谓倒装”句。

这种情况不只是以上的例子,还有如“甚矣,
习之能移人也。

”(彭士望《九牛坝观角氐戏记》)等,都属这种情况。

像这种副词作状语并前置的句子,古文中不少。

如:“必也,(吾)使无讼。

”(《论语·颜渊》);“必也,(吾)正名乎!”(《论语·子路》);“甚矣,(有人)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柳宗元《种树郭橐传》)等,(后一句中的“甚”是“甚至”)。

这三句都是省略句,后半部分都省略了主语(第一、二句省略了“吾”,即孔子;第三句省略了主语“有人”)。

如加上主语(已加),句式就与以上几句相同了。

按照相同的方法,把“必”分别调整在第一、二句中“吾”之后,把“甚”调整在第三句中“有人”之后,使之成为“(吾)必使无讼”;“(吾)必正名乎”和“(有人)甚爪其肤以验生枯矣”。

这样,既通顺,又好理解了。

另外,还有时间副词作状语,状语前置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为普遍,与现代汉语中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并前置的情况相似。

如:“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始,吾以汝为天下之贤公子也。

”(《战国策·赵策三》);“已矣,国其莫我知也。

”(贾谊《吊屈原赋》。

这句中的“已”,应为“已经”)。

这三句中的“久”、“始”、“已”可分别调整到“吾”和“其”之后,可译为:“我很久不再梦见周公了”;“我当初以为你是天下的贤公子啊”;“国人大概已经没有人理解我了”。

还有如:“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全祖望《梅花岭记》);“须臾,(云)成五彩。

”(姚鼐《登泰山记》等,都属这种情况。

综上所述,副词作状语并前置,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因为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现象)。

“甚矣,汝之不惠”就属于这种现象。

观点二:《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提起《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几乎没有谁会怀疑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有什么不妥。

诚然,如同遇到通假要置换成本字,遇到省略要补充出省略成分一样,遇到倒装要调整语序也顺理成章。

比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定语后置,要调整为“求可使报秦之人”;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宾语前置,要调整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再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介宾短语后置,要调整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依此类推,“甚矣,汝之不惠”为主谓倒装,要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但细究这一句、乃至这一类句子的翻译,似乎又觉得并非一个“调”字了得。

首先,现代汉语也不排斥主谓倒装,有时甚至刻意地追求倒装,因为倒装能产生强调谓语的作用。

如:“怎么了,你?”(《荷花淀》)唯有倒装,才更为细腻地体现出女人对丈夫的关切之情。

又如:“出来吧,你们!”(《荷花淀》)唯有倒装,才足以表现水生既满心幸福、
又略带愠怒的微妙心理。

“甚矣,汝之不惠”与现代汉语的主谓倒装有异曲同工之妙,倒装更足以刻画出智叟老人似智实愚,似有远见卓识实很鼠目寸光的顽固保守形象。

其次,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它既包括忠于原文的意思不走样,还指保持原文的情味不变形。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要遵从主谓倒装的语序,尊重谓语前置的强调作用。

而人们翻译“甚矣,汝之不惠”时将它的语序重新调整,无疑显得轻率和武断了一些,是画蛇添足之举。

如此调整,使智叟的嘲笑口吻中多了许多温和,少了许多尖刻。

第三,文言译文中不乏主谓倒装、忠于原文的范例。

如:《少年中国说》“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人教版1987年版的初中教参译为“真美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壮丽啊,我们的中国少年……”准确体现了原文的语言风格。

可见,“甚矣,汝之不惠”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倒装毋庸置疑。

顺便指出的是,这里如果机械地尊重原文的顺序而直译为“太严重了,你不聪明”,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信”则信矣,但译文很别扭,与翻译的另一个要求“达”——通顺流畅和符合现代汉语——相距甚远。

此时,我们不妨在信和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体现原文的风格又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译为:
“太不聪明了,你!”(好像和原文意思不一样了,调整太大。


从普遍意义上看,不止“甚矣,汝之不惠”,几乎所有的主谓倒装句,翻译时都要保持其倒装的句式特点,方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
1.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2.甚矣哉为欺也!(《卖柑者言》)
这两例出自初中课本。

按照原文的语序,例1译为“真可悲啊,这样的世道!”更能体现作者的感叹之沉重;例2译为“太过分了,干这种骗人的勾当!”更能反映作者的愤慨之强烈。

又如:
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谓我爱也”是“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动词性的。


4.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能急人之困”是名词性的,即“公子能急人之困的品德”)
这两例出自高中课本。

按照原文的语序,例3译为“理所当然啊,百姓认为我吝啬!”更能表现齐宣王向孟子问政时的认同之深;例4译为“在哪儿呢,公子能急他人之所困?”更能突出平原君在赵国邯郸被围时的求援之切。

但教参翻译这些主谓倒装句时,均忽视作者的意图,无视原文的句序,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样看来,和动宾倒装、偏正倒装只是语法现象不同,主谓倒装不只是一种语法现象,更是一种修辞艺术,体现作者的匠心之所在。

因此,翻译时我们要力求领会原文表达的匠心,把语言的情味原汁原味地传达出来。

倒装如此,其他修辞艺术亦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