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

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
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

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建立综合运输体系,部党组在在今年的交通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交通运输行业是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专项部署了“努力提高装备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工作,而且将信息化建设贯穿于“一条主线”、“五个努力”全过程之中。认真贯彻部党组对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紧迫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梳理既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特别要全面的把握信息化建设资源和潜在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行业信息化下步发展的起点、目标和路径,推进其对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宏峰部长的指示精神,经过近一个时期的认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资金投入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信息化基础条件、系统建设、保障体系和业务应用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提高业务管理效率、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完善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先后建成并完善交通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和行业信息传输专网,形成了基础网络体系。实现了部与4个省厅级单位、90多个大中型港口以及190个政务信息报送单位的行业专网连通。初步建成覆盖海事系统14个直属海事局、所有分支机构和部分派出机构的海事信息网。高速公路专用光纤通信网络已超过6万公里,并有20个省市已实现省内联网。拥有与国际接轨的海事卫星系统、低级轨道卫星搜救系统、交通运输VSAT安全应急宽带通信系统、沿海沿江水上无线电通信系统。

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得到充分重视。部机关相继建设使用了水运生产快速统计、交通政务信息、路况信息报送等50多套业务应用系统,组织建设了20个港航EDI中心;

海事领域,重点推广了船舶管理、船员管理、通航管理、事故应急、船载客货等应用系统,初步建成全国统一、共享的海事业务数据库,建立了18个“一卡通”管理分中心;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普遍开发应用公路、港航、运政、征稽和海事等管理服务系统,有19个省市相继开展省级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示范工程,27个省市建有办公自动化系统,25个建有视频会议系统,10个建有行政许可申报系统,20个建有综合信息发布系统。此外,部级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包括“三合一”、“六合一”、电子政务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公共交换平台等在内的信息化系统正在建设实施中。

交通运输信息化政策和标准体系正在形成。部相继编制印发了《中国交通电子政务

《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建设总体方案》、

《关于加强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

一五”发展规划》等系列指导性文件。在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编制了《交通行业信息标准体系》、《2007-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案》,制订了公路、港口、航道、船舶、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等13项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标准以及系列智能交通和物流信息化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行业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不同行政层级、不同管理环节、不同业务领域,分头组织、分块实施、分级应用的状态,信息化的作用和效果往往体现在局部效应和阶段性成果,难以在规模上乃至全局对行业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性变革产生推动力。当前,面对各领域不断加快的信息化建设需求,特别是以信息化发展为动力推进行业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的迫切要求,解读沉积的困惑直至痼疾成为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当务之急。1.行业信息化认识仍有偏差

一是仅将行业信息化作为辅助的技术手段,不注重与业务和管理流程的融合,不注重

在信息化条件下对业务和管理流程的改造和提升,信息系统在行政管理“体外循环”的现象较普遍;二是重建设、轻运维,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重业绩、轻效果,重眼前、轻发展等问题较为严重。一讲信息化就是作项目,而不是考虑作用、效能。三是不注重信息化建设的长效、稳步、扎实推进,“短平快”和“一蹴而就”的错误导向比较严重,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效益的充分体现得不到保障。

2.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形成

任何一个信息化项目都涉及立项需求、规划设计、流程规范、开发组织、硬件配置、质量管理、应用推广、运维保障、升级完善等多个规律性的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因为没有扁平、协同、规范的统筹协调机制,同时受孤立、封闭、小而全等传统观念影响,造成规划与需求脱节、建设与应用脱节、应用与制度保障脱节、系统开发与运维管理脱节、部门个体意愿与行业整体要求脱节。尽管近年来在行业信息化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理念和想法,如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等,但由于缺乏协调机制,得不到落实,流于形式和口号。

3.组织实施思路有待调整

一是在行业信息化发展中,分散建设、部门及层级间缺乏协调、各自为政现象严重,造成了大量“信息孤岛”,阻碍了信息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提高政府、行业、企业效率的作用;二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缺乏自上而下、纵向一体化的整体推进机制,同时由于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和汇聚渠道不畅通,制度和技术保障不能落到实处,造成了行业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块状脱节、条状脱节,现有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共用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可持续发展程度降低,整合难度大;三是不注重与社会力量的结合。行业内、行业间、政府、企业、公众间的关联度越来越强,包打天下的习惯、闭门造车的

思路、不积极吸纳和借助社会力量参与的做法,都难以形成有社会实效的信息化成果。4.基础支撑保障明显不足

基础网络资源错层、分离以及浪费现象严重。目前行业主要是租用公网实现信息传输,部到省、省到地市、业务局之间多头租用,网络结构错层严重,带宽容量和数据传输条件往往局限于满足独立业务使用,没有为行业全局提供冗余保障。初步统计目前全行业网络租用费年均超过两亿元,(部级信息网络有6个(包括部政务外网、部政务内网、行业信息专网、部公安专网、海事局专网、正筹划建设的救捞局信息网络),其中4个网络各自分立,对外分别有4个出口(分别在:部网管中心、海事局、公安局、救捞局),网络出口带宽2008年底为XX兆赫兹,2010年初为XX兆赫兹,电信带宽年租费达2000万元。)。与此同时,高速公路专网、卫星网络以及沿江沿海无线传输网等行业自有优势资源得不到重视和普及应用。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数据中心,公路水路运输等业务数据中心较为繁多,几乎每一项独立业务都有一家单位的几个部门或几家部直单位负责建设维护数据中心,技术体系、采集体制、数据架构、维护费用等自成体系,而且较为封闭。

对运维和安全保障重视不够。随着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系统数量逐步增加,复杂性渐趋增强,过保设备带病运行、数据维护更新迟缓、网络安全隐患增大等问题日益增多。其根本原因,一是缺乏运维资金的保障,但运维资金很难列入预算,这个问题在行业内也普便存在。二是运维部门难以对项目实施技术跟踪、入网检测和准入机制,造成建设完成后很难“交钥匙”。三是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口头上多,落实得少。运维工作的边缘化,致使技术力量匮乏,设备和软件更新不及时,安全预警应急能力不够,严重影响了信息系统效能的发挥。目前部级信息化系统长期运维单位6个(分别是: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华洋海事中心、部公安局、公路院、交科院、中交网科技公司),运维专职人员近40人,运维经费均缺乏规范化渠道;建设业务信息系统90多套,仍停留在业务流程外单

独运转的系统占60%以上;三是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标准化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目前,行业信息化标准在制修订中缺乏协调,存在“一标多源、一数多标”、与实际应用脱节、修订不及时等现象,信息化标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基础性和关键应用标准亟待制定。更重要的是,对已颁标准的贯彻和执行力度不够,信息系统的标准符合性审查缺失,导致信息系统难以实现资源交换与共享。

5.公众信息服务能力较为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总量不足问题,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交通行业服务领域、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现代交通运输业和构建综合运输体系要求差距不断加大。省级大通道的拥堵、突发事件及灾害致使公路封堵、路网的协调调度力度小、车辆交通诱导条件差、应急处置速度慢等诸多问题都暴露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公共服务能力缺失;据了解虽然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实现了运政数据与部联网,部级中心数据库的数据超过2500万条记录,但其中只有北京等8个省市的人、车、户静态基础数据相对完整。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基础就是运政信息准确、完备、实时,根据这样的基础性条件,交通物流发展任重而道远。

6.对信息化技术规律性把握较为被动

一是目前行业建设思路仍为以实现业务系统信息化为主线,这种技术路线实为上个世纪后期网路资源覆盖率、畅通能力局限的产物,进入21世纪网路技术迅速发展已经推动全覆盖行业信息资源应用成为主导阶段;二是信息技术应用与行业管理流程再造的有效实现途径必须有顶层设计的环节是信息技术应用成功的关键,业是诸多国际、国内信息化成功的基本经验,多年来行业信息化建设偶有顶层设计,大多停留在局部系统整合的环节,以全面覆盖行业整体业务信息资源为对象的整体顶层设计尚为盲点。比照铁路、民航、公

安、税务等行业信息中心的作用,交通行业宏观层面顶层设计技术力量相对分散且薄弱。

三、思路和建议

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业态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任何一个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遵照部党组关于要求,针对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需求以及对信息化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就行业信息化下部发展提出如下思路和建议。

(一)思路

1、总体思路:立足当前、统领全局;整合资源、强化应用;夯实基础、注重服务。以统一覆盖全行业的网络和层级分明的行业数据中心为基础、以行业管理信息数字化建设和集成应用为核心,推进、国省干线公路调度和应急指挥的智能化,行业运输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交通公众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

(二)任务目标

1、整合现有的各类业务网络,建成统一完善、覆盖行业各类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的行业通信网络,制定符合行业发展和管理、服务需求的网络资源规划,以根据业务需要调整和拓展网络带宽,加强地区间互联互通,形成行业发展合力,充分发挥交通通信网络的规模效益和整体利用效率,打造安全、畅通、高效、集约的数据采集与传输通道。

加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的管理,推进通信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开展高速公路光纤组网试点建设,以整合高速公路通信网络资源,充分发挥高速公路通信网络高速度、大容量的骨干优势。

选取典型地区,以试点的方式,发挥海事卫星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紧急突发事件中应急通信的基础保障作用,构建天地合一的立体通讯网络。

2、由交通运输部牵头,对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数据库标准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完善交通信息资源规划,以部、省两级核心业务数据库建设为抓手,建立唯一、系统、共享的数据采集和维护体系,自上而下规范和推动各级各类应用系统的规范建设,加强对数据源头和数据质量的管理,初步建成实时、高效、经济的公路水路交通行业运行情况监测体系。

基于完善的、实时更新的全国公路数据,建设全国统一的GIS平台,为路网调度管理、道路运输管理和社会公众服务提供基础支撑平台。适时开展全国统一的电子江图和电子海图建设。

3、搭建全国交通信息化标准框架,加快包括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等的交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出台信息化建设、管理基础标准规范以及相关落实和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信息资源采集规范、信息资源管理规范、信息共享交换规范、信息资源公开规范、信息服务规范、信息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运行维护管理规范、绩效评估管理规范等一系列基本管理制度,以扫除数据在共享、服务规范方面存在的障碍。强化对已有的技术标准规范在系统开发建设过程中的落实、监督与执行,并在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建设当中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推动标准体系与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完善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标准规范体系。

4、核心业务建设

4.1道路运输领域

货物运输方面,一是,加快实现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与IC卡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在全国范围的推广的普及,实现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业务的网络化基础。二是推进长途客运、旅游包车、危险品运输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等重点营运车辆的动态监管,加强对包括货物的生产企业、运输起讫点、货物内容、重量、人员配置、承运信息、运输状态、行车轨迹等信息的全过程动态电子化管理,实现对运力、运量、站场资源、运输组织形

式和管理方式的优化配置。

道路客运方面,以服务于行业发展和百姓出行为引领,加快全国异地客运联网售票进程,方便百姓经济、便捷出行。同时,依托电子客运相关信息的采集范围、类别,以多维度的统计分析,掌握客流出行特征,提前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为百姓出行带来便利,并为行管部门根据实时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出台相应的政策提供坚实的基础。

4.2公路领域

加强信息化技术的融入和应用,大力夯实路网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采集能力建设,畅通信息传输渠道,形成对于公路供给能力(包括养护情况、施工占道情况,灾害道路毁损情况等)以及实时路况的监管与服务的全过程管理体系。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数据和动态信息的采集传输和管理,完善公路运行监控、协调管理和信息服务手段,加强与养护管理、收费管理、路政管理、交通情况调查、监控管理等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对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长大隧道、大型互通式立交桥、收费站、治超站、服务区等重点监控目标的日常监测与监控;有效提高硬件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加强公路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程度,实现信息技术在公路供给能力与实时路况的监控与服务全流程的深度渗透和应用,提高路网通行效率;为跨区域路网协调调度管理、应急处置、出行服务以及各类上层管理应用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数据来源和基础支撑。

4.3水路运输领域

积极推动部省间、流域内水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实现运政、海事等业务间,运政执法信息跨区域间的交换和共享。以信息技术的深度渗透为手段,继续深化建设全国水路运输重点物资生产监测系统,加强对危险品、煤炭、原油、铁矿石和集装箱等重点物资运输的有效监控。

4.4水上安全领域

部省联合加快船舶、船员“一卡通”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并优化船舶监督、船舶检验管理、船公司管理、船员管理、法规管理等现有业务应用系统;总结海事应急指挥辅助决策试点工程建设经验,进一步向沿海和长江、京杭运河、珠江、黑龙江等内河干线水域推广;加大港口保安监控系统推进力度,基本建成沿海和内河干线水域多级联动的应急指挥平台,积极建设救捞国家专业队伍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4.5综合运输领域

积极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管理和运营信息的充分交换和共享,形成枢纽内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的协同运转与联动处置机制;提高枢纽内的旅客出行与换乘信息服务水平,提高枢纽内客流换乘组织效率,减少旅客在站驻留时间,显著提升枢纽周边区域道路通行效率,疏导城市交通压力;促进道路运输、城市客运、铁路、民航、水运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促进客运一体化进程;增强枢纽站内的安全监测及紧急事件下联动响应能力建设,实现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客流快速组织和应急疏散效率。

4.6公众服务领域

政务服务:加快推进行政许可项目的网上受理和审批,以及政务相关信息公布公示和投诉受理反馈的数字化建设,真正实现对内、对外政务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

出行信息服务:依托完善的路网、水网和相关行业的动态信息采集,加强公路、水路、航空、铁路、城市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出行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综合应用,加强跨区域交通出行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基于统一的基本服务标准和技术标准,以实用、高效、经济的信息展现和发布手段,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形成以全国统一特服号和“一站式”服务网站为特征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

物流信息服务:试点推进区域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物流服务企业与工商企业间、相关企业与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整合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供需双方信息资源,实现公路、水运、民航、铁路、城市配送、邮政物流多种交通运输服务形式之间,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化资源配置,显著改善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

(三)工作建议

1、确立交通信息化工作在交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由于行业基础领域数字化程度不高,目前行业的基础设施运行、业态发展、运力运量的优化配置条件以及公众出行服务能力仍处于传统的低水平状态,行业的发展调控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盲目、自发,以市场为主导的水平;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各行业各领域的衔接与融合其主要手段是信息共享交换,比照其他主要运输方式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如果不能在战略上定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加速推进行业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公路水路交通必将成为综合运输体系建立的短板。因此,要将信息化建设摆在与基础设施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加速建设应用进程。

2、建立并落实统筹协调机制。

理顺体制机制是信息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一是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信息化建设中不同机构、部门的职责,分清主责副责,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二是强化信息办协调作用,形成协调、协同、协作格局;三是根据信息化的特性,从部的高度研究突破既有的传统管理模式,明确信息化项目的定位和组织办法,并通过核心业务项目的实施进行探索和验证。

3、适时调整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格局。

基于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为解决当下存在的矛盾问题,形成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机制。建议改变业务管理项目为主线规划模式,实行以交通综合信息资源流的集成应用为重点的立项建设模式;实行项目实施前期的顶层设计,实现业务管理和信息数据的融合与再造;规划体系以部省级层面为主延伸至行业管理基础层,按树状结构架构,注重关联领域的业务协同和发展协调,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架构,分级建设管理,信息资

源一体共享互通。

4、整合全行业网络和数据等基础条件资源。

行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必须把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已有系统和资源的有效作用放在首要地位。整合要抓住两头,一头是基础条件,充分发挥支撑作用。本着集约优化经济安全的原则,立足“以专为主、公专结合”的建设原则,加强对国家高速公路光纤通信网的建设,通过与行业卫星通信网、长江航运通信网、沿海无线通信网的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构建行业天地一体的专用信息传输基础网络。将目前各自分立的部门网融入“天地一体”行业专用信息传输基础网络,提高信息交换与共享的能力,抓好行业通信信息基础网络建设。按照统一、规范、有序的原则抓好行业数据库建设,参照其他行业的数据库模式,建设业务协同的部级行业基础数据库,注重部级两级数据库建设和行业基础数据的关系,保障数据信息采集和维护体系建设可靠性、实时性,强化数据共享开发利用;另一头是前端服务方面,通过自上而下的纵向一体化设计,突出公路水路基础设施通信信息和运输基础管理信息等方面具有引领性的行业综合性服务,尽快形成具有较强行业特色的信息化公众服务体系,牵动各业务应用,促进建设发展。

5、启动自上而下的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

通过至上而下组织实施重点工程建设来快速推进行业信息化发展速度,进而以推动管理进步和产业升级是金盾、金税、金卡等部委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交通行业的特点是点多、面广、线长、周转速度快,这就要求信息化建设必须在构建宏观业务合理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带动全局。重点工程的组织要以管理信息流为主线一通到底,至上而下的组织推动,自下而上的实施信息数据建设,从而形成共享、协同、扁平、有效管理架构。

6、理顺和强化运维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将运维作为贯穿信息系统建设全过程的重要环节,在规划设计、建设开发、准入运行等各阶段发挥运维部门的技术管控作用,发挥运维部门在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技术支持、

安全防范和标准检测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尽快改变目前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运维各自为政的局面,整合分散在各系统各部门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以及基础运行环境(机房、供电、空调、监控等),建立统一的网络运行管理中心和运维体系;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立部级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和专家队伍和平战结合的容灾备份数据中心;第四,加大运维和安全保障经费投入,解决运维经费渠道,切实促进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7、加强行业顶层的技术集成队伍建设。

部级信息化技术支持队伍按照业务领域细分在部属几大科研院所,各单位之间大多自成体系、关联度不强,技术力量参差不齐,互补整合条件比较弱。所以,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尽快加强力量形成行业顶层设计和技术集成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发展智力支撑的重要保障。

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

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建立综合运输体系,部党组在在今年的交通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交通运输行业是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专项部署了“努力提高装备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工作,而且将信息化建设贯穿于“一条主线”、“五个努力”全过程之中。认真贯彻部党组对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紧迫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梳理既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特别要全面的把握信息化建设资源和潜在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行业信息化下步发展的起点、目标和路径,推进其对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宏峰部长的指示精神,经过近一个时期的认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资金投入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信息化基础条件、系统建设、保障体系和业务应用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提高业务管理效率、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完善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先后建成并完善交通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和行业信息传输专网,形成了基础网络体系。实现了部与4个省厅级单位、90多个大中型港口以及190个政务信息报送单位的行业专网连通。初步建成覆盖海事系统14个直属海事局、所有分支机构和部分派出机构的海事信息网。高速公路专用光纤通信网络已超过6万公里,并有20个省市已实现省内联网。拥有与国际接轨的海事卫星系统、低级轨道卫星搜救系统、交通运输VSAT安全应急宽带通信系统、沿海沿江水上无线电通信系统。 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得到充分重视。部机关相继建设使用了水运生产快速统计、交通政务信息、路况信息报送等50多套业务应用系统,组织建设了20个港航EDI中心;

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框架和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优势研究

《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框架和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优势研究》是交通部“十一五”交通发展重大研究课题之一,于2002年11月由交通部通过招投标确定我所作为课题研究的承担单位。该课题在研究期间,经交通部组织部内领导和专家分别对开题报告、中间成果、研究报告初稿等进行审查,并于2004年2月召开课题成果审查会,通过了对最终研究成果的审查。本课题研究成果共包括:《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框架研究》(总报告)、《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框架和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优势研究》(简要报告)、《我国公路交通发展优势研究》和《我国水路运输发展优势研究》两个分报告。其中,《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框架和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优势研究》(简要报告)于2003年11月提交交通部,作为当年度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参阅文件。此外,课题组还内部发表了《交通运输发展的若干主要问题研究——公路占用土地资源与适当超前建设》和《交通运输发展的若干主要问题研究——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概念和发展思路》两篇文章,得到了交通部领导的批示,并作为全国交通工作会议的参考材料。 新世纪以来,随着全面紧张状况的基本缓解,我国交通运输已从基本数量扩张转向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建设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关键发展时期。该课题通过对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框架的研究论证,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构想,为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提供指导依据,使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可以在各种运输方式的大发展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结构调整得以不断完善,以减少弯路和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该课题研究由综合运输研究所郭小碚、贾进、罗仁坚负责,包括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共10多名研究人员参加。 【摘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面对未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形势,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高效率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以适应未来的运输需求和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足够的交通物质基础支持,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综合运输体系框架是综合运输体系的核心。构建什么样的综合运输体系框架,将直接关系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规模和重点,关系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配合和一体化运输系统的建立以及系统效率等。 一、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现状及评价 1. 综合运输体系概念及发展 课题组对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定义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是指适应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地理要求,各种运输方式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实现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系统的总称。具体为:基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立形成的符合区域经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种运输方式优化配置的交通基础网络系统,与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和合理的运输组织方式,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实现运输过程各个环节无缝连接的一体化运输系统的有机集成。

交通运输工作情况报告

交通运输工作情况报告 今年以来,我局在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大交通,服务城镇化”为目标,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支撑,努力深化交通改革促转型,全面强化行业监管惠民生,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日益显现。 一、奋力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 我们始终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主动力,加快实现公路、铁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立体式发展,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和潜力。 一是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大突破。投资7.8亿元的益羊铁路改线工程于去年7月份全线开工以来,在工程建设指挥部的统筹协调调度下,施工、监理单位等各方力量克服困难、抢抓工期,目前路基桥涵建设已接近尾声,正在开展铺轨、站房建设等准备工作,预计11月份开始进入铺轨架梁阶段。港作为我市蓝色经济发展的新着力点,今年3月正式开工码头建设,一期8号、9号两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于8月8日正式投用,开港以来,已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0万吨,其余7个泊位正在加紧施工,争取元旦前投产运营,3个液化品泊位的前期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中,争取春节前完成立项。与此同时,5000吨级航道工程的可行性报告编制和海关、海事、商检、边检等查验机构办公场所的规划

工作也已顺利启动。 二是公路工程建设实现大发展。今年以来,我们以提高路网服务功能、优化交通环境为目标,加快公路工程建设步伐,全力打通交通发展主动脉。上半年我们确定新建等4个重点项目、等8条县道维修改造项目和160公里村级公路网化项目。目前,、一号路拓宽改造工程已开工建设,跨大桥项目已完成施工和监理单位招投标,和高速段项目正在积极办理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年初确定的县道维修改造计划已于8月份完成,经市政府研究同意,我们又追加了二期县道建设计划,决定再对等11条县道进行挖补维修改造,全面提升我市道路通行质量和通行能力,目前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90%。其中作为我市南北交通主动脉的羊田路维修改造工程投资3590多万元,采用最新工艺改性沥青,已于10月初全部完工并恢复通车。 继续实施村级公路网化工程。今年续建农村村内大街、断头路及连村路160公里,现已接近尾声。两年建设585公里,我市15个镇(街、区)的887个行政村将由此受益,这是我市继年率先实现村村通等级柏油路后,全市村级公路通达水平的又一次全面提升。 三是道路管养水平同步提升。坚持管养并护,加强道路隐患排查和修复,特别是对存在龟裂、卧槽、裂缝等病害的公路路段,

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2019年)

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2019年) 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xx年) 目录 目录I 一.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图1 二.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明细表7100 基础通用7101 术语及符号7102 分类与代码7103 数据元与元数据10104 通用规则14200 基础设施15201 硬件设备15202 网络与通信19300 数据资源24301 数据表示24302 数据采集26303 数据交换26304 数据管理33400 信息应用34401 技术要求34402 测试维护52500 网络安全54501 安全技术54502 安全管理54503 网络信任55504 安全服务55600工程规范56601 工程建设56602 工程管理59603 工程运维59 三.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统计表61 四.编制说明62 (一)编制目的。62 (二)编制依据。62 (三)编制原则。63 (四)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范围界定。64 (五)标准体系构成。64 (六)其他65 II

一.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图注:标准体系类别说明100 基础通用标准分类号标准类别标准类别内容说明100 基础通用在综合交通运输.公路.水路信息化(表中以下简称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具有广泛适用范围的基础性或特定领域的通用条款的标准。主要包括:术语.符号.分类.代码.数据元.元数据.规则等。 101 术语及符号交通运输信息化及其应用涉及的相关术语类及符号类标准。 102 分类与代码交通运输信息化及其应用涉及的分类标准.代码标准。 103 数据元与元数据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的数据元与元数据标准。 104 通用规则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普遍适用的规范.规则等技术要求。 200 基础设施标准分类号标准类别标准类别内容说明200 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的硬件设备.有线(无线)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类标准。主要包括:硬件设备.网络与通信技术标准。 201 硬件设备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的硬件设备类标准。主要包括:电子收费.IC卡类.卫星定位类.监测信息采集类.基础设施装备类.移动终端类.物联传感设备等技术标准。 202 网络与通信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的网络与通信技术类标准。主要包括: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类.高速公路监控设施通信

公安人口信息化管理

公安机关人口信息化管理 论文摘要:公安机关人口信息化管理是一种不同于现代社会人口管理体制的管理模式,它不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人口管理过程进行优化,同时也强调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与创新,而不是沿袭传统模式。人口信息建设是人口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完整、准确、鲜活”是公安部确定的人口信息建设的考核标准。从信息采集主体、信息共享、人口信息来源三方面阐述了目前公安机关人口信息化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以实有人口信息管理为核心,警务信息系统为平台,信息关联为纽带,拓展人口信息应用为目的,多渠道整合相关人口信息资源,促进了人口信息质量管控和应用工作更加有序的开展。这对于推行人口“一卡通”信息化管理, 建立社会管理系统与人口信息系统的共享机制, 拓宽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安机关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人口信息化管理的涵义 人口信息化管理是一种不同于现代社会人口管理体制的管理模式,它不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人口管理过程进行优化,同时也强调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与创新,而不是沿袭传统模式。因此,我们不能主观片面的将其理解为“现行人口管理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人口信息化管理”。对人口管理的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是人口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虽然现代信息技术为我国实现人口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可

靠的技术保证,但人口信息化管理不能止步于此。总结吸取若干渠道的意见,可以实践以政府带头建立的一个“中国人口信息化管理中心”(应为一个可实行综合人口管理的行政机构,具有极大的协调功能,以下简称“中心”)来统一协调全国的人口信息化管理工作,统一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唯有如此,体制和技术的力量才能相得益彰,才能有望突破目前人口管理体制的弊病;在人口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将更有利于人口信息的及时收集、存贮、处理和发布,但有效的人口信息管理作为人口管理优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不是该模式下人口管理的全部内容;该模式下所倡导的人口管理是以“大人口观”为指导思想的,它强调以部门为依托的综合管理,遵循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 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曾作为国家社会控制过程中 重要信息来源渠道的户口、档案、粮油关系、单位、街道、乡村等社区关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造成原有信息渠道的中断。人口信息化管理将为中国社会创建一个新的信息来源渠道, 创建一个高效的 社会治防控体系, 切实提升公安机关的人口管理水平。 二、公安机关人口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一)人口信息来源的不稳定 公安机关的户籍登记分为常住人口登记和暂住人口登记。常住人口登记是以户为单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多年来通过户口登记渠道获得的人口信息,由于人口的大规模流动, 引发了严重的人户分离

交通运输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交通运输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大通县交通局 (2015年6月15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交通运输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交通运输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公路1323.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公里,国道98公里,县道533.72公里,乡道253.54公里,村道408.53公里。另有村内道路3050公里,桥梁153座,公路密度达0.43公里。276个村完成了村道硬化,硬化率为96%,硬化里程2730公里,水泥路通村率达98%。目前,以“四纵三横”为主框架的“树枝型”公路网基本形成。全县共有客运车辆337辆,开通县内公交线路15条,投入营运车辆160辆;开通客运班线63条,投入营运车辆161辆;另有旅游车辆16辆,出租车228辆。全县乡(镇)、村客车通车率分别为100%和99.8%。全县现有货物运输企业198户,货运业户6090户,营业性货运车辆7275辆、29724吨位,小型物流企业4家,驾校6家,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1家。 二、我县交通运输发展情况 (一)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规模逐步增大。通过不断强化措施,制定完善交通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库,多方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建设项目,2012年以来,共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40余项,争取投资10.3亿元。 (二)公路整体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局将农村公路

日常养护管理与专项养护、公路绿化、大气污染治理、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整治相结合,与公路沿线和旅游景区周边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与安保工程和小修保养相结合,深入开展养护管理工作,经过努力,县道优良路率达到46.7%,乡道优良路率达27.3%,村道优良路率达19.7%。 (三)道路运输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我局结合全县交通工作发展的实际,全面实施五项重点工程。一是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全县95%的客运车辆完成了更新,此项工作已列入全县经济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二是出租车运力投放工作有序开展,目前正在进行新购出租车辆改漆、改气工作,预计将于7月中旬试营运;三是站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总投资4041万元的大通县综合汽车客运站项目已经完成了一层框架的浇筑工作,累计完成投资1600余万元;新庄、青山2个乡镇汽车站已经项目收尾工作,正筹备交竣工验收工作;四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根据西宁市公交都市创建工作任务分配,为给西宁-鹞子沟公交专线开通奠定基础,积极上报桥阴公路64处公交港湾建设计划。五是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规范客运市场秩序。自元月份至今,已查获非法营运车辆年已查扣涉嫌非法营运车辆202辆。六是强化安全监管,促进交通运输工作持续发展。按照“一岗双责”和“三个必须”的要求,进一步完成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明确了责任,细化了措施,强化安全监管,半年来,没有发生重特大交通安全责任事故。截止第三季度完成客运量421万人,周转量14314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283.6万吨,货物周转量17129.44万吨公里,同期相比货运量增长8%,

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

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

**省交通运输信息化 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管理,规范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程序,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有序发展,根据国家和**省信息化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是指由财政资金、交通运输行政事业单位的自有资金投资以及交通运输行业筹融资的交通运输信息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业务应用及交通运输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 交通运输信息基础设施由交通运输信息网络、交通运输数据交换平台等构成。 交通运输业务应用由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的各类交通运输业务应用系统构成。 交通运输信息化保障体系由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等构成。 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不包括日常的硬件设备更换及添置。 第三条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范围包括省交通运输厅(含直属

单位)信息化建设、省辖市交通运输局(委)(含直属单位)信息化建设、扩权县(市)交通运输局(含直属单位)信息化建设。 第四条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纳入交通运输基本建设程序管理。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五条省交通运输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信息化领导小组)是我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构。 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关于信息化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 (二)制订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文件; (三)审定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包括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信息技术、交通运输重大信息工程项目、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开发及人才培养等)以及实施方案,并监督实施; (四)解决我省交通运输系统大、中型计算机网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省交通运输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厅信息办)是省交通运输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地方交通运输局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1)

地方交通运输局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范 文(1) 交通运输局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年,市交通运输局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局党组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紧密围绕目标任务,结合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特点,继续以“重调研、定规划”的指导思想,稳步推进**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信息系统(一期)项目建设,加快交通科技推广应用,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较好地推动了市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的发展,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行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市交通运输行业对加快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理念已取得共识。市交通运输局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信息化项目的开发和应用,积极推进系统整合,采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我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进一步加快,为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我市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

成绩,但与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公众出行的要求和信息化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差距。一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共享,二是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应急指挥和决策支持有待加强,四是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二、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年,市交通运输局的信息化建设在统一网络、整合资源、构建平台、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政务信息数据库强力推进,应用系统的开发与推广成效明显,管理效能普遍提升。 (一)我市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项目是市交通运输局**年重点建设项目,也是今年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公路运输枢纽组织管理中心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项目的信息化单项投资**万元。目前,项目已完成招投标程序,全面进入建设阶段,项目预计**年初竣工。 (二)市民卡工程(交通一卡通系统)前期工作开局良

交通运输工作情况汇报

交通运输工作情况汇报 交通运输工作情况汇报 一、2016年工作情况 201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打造升级版,建成中心县”和构建全县“2347”大交通框架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四个交通”建设,交通运输工作平稳有序、稳中有进、务实有效,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一)突出重点抓规划。成立专门班子专抓,聘请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专家指导,重点围绕我县航空、铁路、高速、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旅游公路、桥梁、客货运、公交站场、水运码头、物流等各个方面,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了我县交通“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扭住关键抓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1亿元,争取到位项目资金8200万元,实施项目276个。改建重点县道6条3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水泥路面硬化203.4公里、渡口码头改造10个、危桥改造和渡改桥24座、招呼站50个、安保工程150公里。s347浣湖段全面开工,s345、s205、g356和古汉公路、洣江茶场公路、东阳湖环库公路(夏乐-田和段)已完成各项前期工作。 (三)依法行政抓监管。开展大量的前期调研论证,汲取兄弟县市成功经验,完成了新一轮城市出租车经营体制改革,经公开招投标,长

沙鸿基出租车公司中标,目前100台出租车已全部投放使用。规范办事流程,公开服务指南,共办理车辆年审、二级维护、技术评定等各项业务25000多台次,培训客货运输从业人员497人次、机动车驾驶员9934人次,完成一、二类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21家,评出3a 企业3家。 (四)铁腕整治抓治超。突出“宣传导向、路面管控、源头治理、联动执法”多项举措并驾齐驱,铁腕治超,累计出动执法车400多台次,执法人员1600多人次,检测运输车辆1000多台次,查获非法“双超”车辆300台次,处罚220余万元(其中有11台超载车按3万元/台的标准顶格处罚)。 (五)如履薄冰抓安全。依法依规、严厉打击洮水水库非法船只和非法营运,查处了东阳湖夏乐6艘非法船舶载客营运,并由县政府统一收购或强制报废。在渡口、渡船设立了“四牌一线”,完成老旧船舶标准化改造32艘。层层传导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县交通安全形势保持稳定态势。 (六)强化廉政抓队伍。深刻吸取交通系列腐败案教训,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综合采取改进项目计划管理、调整完善内审机制、规范合同管理和权力运行等多项措施推进廉政建设,确保交通队伍稳定。 二、2017年工作设想 2017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心县的关键年,根据县委政府安排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情况,2016年交

20XX年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信息化和绿色交通工作要点(二)

20XX年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信息化和绿色交通工作 要点 2020年全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信息化和绿色交通工作要点2020年全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信息化和绿色交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省两会和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交通强国试点省份建设各项要求,攻坚克难,抢抓机遇,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样板工程为重点,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加快现代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信息化整合建设,推进绿色智能交通运输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和引领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主要工作如下:一、科技创新1.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贯彻落实科技体制改革精神,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推进体系,研究制定科技项目信用管理办法等;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开展水下隧道智能设计、建造与养护技术与装备自动驾驶测试评估及车路协同关键技术2个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大推进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创新平台(智能网联创新平台)建设并取得突出成效。加快构建由高校院所、行业研究单位和成果应用单位等组成的创新链,凝聚优势科研力量,统筹创新资源,积极争取更多创新成果纳入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和重点科技项目清单,主动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综合交通运输与智

能交通和国家与行业标准制修订,培养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样板工程。省市联动加强高新技术应用、重大技术攻关、绿色智慧交通产业等方面重点任务实施,并支撑交通强国江苏方案其他九大样板工程建设。打造智慧基础设施,完成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试点工程建设和验收,开展公交智能驾驶示范应用。利用高分遥感等技术加强交通运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岸线资源利用管理、运行监测与救援管理等;推进ETC、电子车牌等技术在超限运输治理、两客一危风险防范、非现场执法等方面应用研究;开展智慧路网云控平台、智慧农路管理、高可靠性公路货运系统等一批关键应用研究,并加强总结推广,提升行业治理能力。3.推进和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示范工程。完成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绿色智能航道建设与维护,并在通扬运河等工程中应用推广;实施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部科技示范工程;集中力量推进智慧高速公路、京杭运河智能航运等10个重大专项,淮安有轨电车自动驾驶等15个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开展海铁联运、港口粉尘监测、两客一危精准监管等攻关,支撑运输结构调整、污染防治攻坚战、平安交通、品质工程等重点工作。4.推进智能化建造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国家和省重点工程中应用BIM技术的项目比例达90%,并在跨江大桥等运营养护领域取得突破,形成较为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和相关标准体系。依托开展的科技示范

浅谈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浅谈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发表时间:2014-03-24T10:03:14.71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王兴 [导读]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公路管理信息化工作。对建立全国公路数据库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同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开发。 王兴辽宁大连普兰店市公路管理段116200 摘要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交通行业的广泛应用,切实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交通信息化水平,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更好为公众服务的必然趋势。因此,借助和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不断推动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我国交通行业才能适应交通建设、生产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发展需求,更好的为公众服务。 关键词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一、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信息化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作用明显,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国家各部门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作为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了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信息化将对增强国家、地区和行业竞争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信息化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必然选择。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为公众和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实现旅客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要求交通设施和环境进行全面运行监测和感知,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和规范管理服务流程,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信息化既是促进和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集约化、智能化、人本化主要内容,也是要发展现代交通业的必然选择。 3.信息化是交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撑。交通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在数量和规模上达到一定的积累,就要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服务。实现交通“三个转变”,必须充分发挥发挥信息化集约效益和倍增效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整合交通运输资源,优化组织模式,提高交通运输装备利用效率,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占用,推进交通运输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二、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公路管理信息化工作。对建立全国公路数据库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同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自行研发的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逐步推广应用,为道路管理决策科学化和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国初步实现了公路基础数据资源的计算机管理,部分省份还初步建立了公路数据库,并实现了公路属性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交互查询,建立了不同比例的电子地图,基本满足了日常道路管理与养护工作的数据需求,为可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平台。 信息化成为现代公路管理的重要工具。这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以管理公路信息资源为工具,解决所管养公路基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问题。这样,公路管理部门能够准确、详细的掌握最基本的公路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应能同步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显示,从而构建可视化的电子公路,使宏观决策、行业管理等工作更方便、快捷。 2.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及时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向社会公众提供人性化的出行信息,如公路基本情况、堵塞、断交、封闭、施工等信息。这项工作是新形势对公路管理部门的要求,更是体现全行业服务理念,树立行业社会形象的重要措施。 3.公路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公路管理工作的许多决策都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如公路养护计划管理、超限运输路线安排等,应结合公路技术状况、公路病害、交通量、公路基本情况等综合因素。 三、加快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信息化建设管理、交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等级保护、公路路况信息采集发布、信息化建设管理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全过程的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结合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应用系统建设,逐步构建一个职责明确、组织协调、科学高效、开放和谐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达到交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2.加大资金投入。交通运输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交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在年度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维护。建立信息化资金补助制度,对符合交通运输信息化整体架构和发展方向,具有示范作用的项目给予补助,对一些具有探索性、开创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给予扶持。探索建立多元的信息化投资机制,分层次、多渠道地筹措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资金,逐步形成行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局面。 3.统一规范标准,不断完善信息应用系统。首先,要以规范运管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在机构调整的基础上整合业务需求,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并不断提高软硬件建设的针对性,加快软硬件更新升级,以不断适应运管行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以严格的项目管理体制为保证,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实现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目的,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数据及软件平台的标准化。 4.重视信息化培训和人才培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健全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继续教育制度,鼓励他们不断提升业务知识和技术技能,提高队伍素质。转变引才理念,科学规划人员结构,合理引进人才,创新用才方式,由"引才”向“引智”转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技术咨询、科研攻关、短期聘用、合用管理等方式,与信息管理、应用和开发高端人才建立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利用他们的智力资源为交通运输发展服务,逐步建立一支素质高、专业强、层次合理,既熟悉交通专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交通信息化人才队伍,为实现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5.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在建设信息网络系统时,应同步建立安全保密体系,坚持内网外网分离,利用数据备份与恢复、身份认证、实时检测与监控、访问控制、病毒防护等手段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并通过定期培训、教育等方式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和安全防护意识,杜绝安全隐患,保证公路信息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总之,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以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环境为宗旨。因此,必须进一步解决客观现实

交通运输行业工作总结

交通运输行业工作总结 20XX年,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我围绕公司领导的工作部署和自身工作目标任务,认真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现将20XX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水平 今年来我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在思想上与公司保持一致,坚强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服务思想,做到无私奉献。我在工作上除了学习政治理论外,重点是学习公司的各项制度、工作纪律及业务知识,做到学深学透,掌握在脑海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自己做好各项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努力工作,确保公司工作正常开展今年来,我积极认真协助总经理做好公司日常基础管理工作,及时完成制定公司的各项安全、营运任务指标。同时积极协调内外关系,确保公司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 三、加强管理监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今年来,我为完成公司的各项工作任务,加强了管理监督。一是认真做好旅游部基础管理监督工作,落实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及公司要求,认真做好旅游车辆转户、转籍、更新业务办理工作。 二是加强旅游车辆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利用GPS对异地营运车辆、分外天气、行驶速度进行实时监控,做好相应记录,确保了旅游车辆的行驶安全。三是积极督促旅游部完成20XX年合同签订及每月收款任务,运用卡控等手段清收个别欠款车辆,确保公司资金流正常回收,维护和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四、改革创新,积极拓展厂包车业务进入14年,旅游市场竞争愈加激动,部分老旧车辆转籍或转入旅游县级包车,由于市内厂包车,利润安定,安全风险相对较小,各旅游车队,也陆续增加对厂包车辆的竞争。在这新的形势下,我改革创新,积极拓展厂包车业务,寻找新增长点。经过寻找,我们联系到,挂靠非营运公司承接的江苏中能硅业公司11台厂包车辆,经过竞标,签订了长期经营合同,车辆陆续转入公司经营,为公司拓展厂包车业务取得优良成绩。

交通枢纽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知识

Xx市西南交通枢纽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初步设计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1.2 建设目标 1.2.1总体目标 通过西安市西南交通枢纽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将提升交通运输应急指挥能力,对区域内道路上的客运车辆进行有效的调度指挥,为实现西北西北域快速通勤提供基础环境;提升静态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为缓解道路交通压力、方便公共交通换乘提供信息化手段;提升针对交通运输的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为公众出行与企业运营提供信息服务;提升行政决策水平,为西南交通枢纽的良性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具体表现在: (1)公众对出行的满意度提高,服务信息获取便捷、高效; (2)公共交通出行效率提升; (3)缩短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时间,明显改善应急处置效果。1.2.2业务目标 为达到上述总体目标,需针对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提出相应的解

决措施,由此提出以下五项业务目标: (1)缓解京西南大通道的拥堵状况,提高公众出行效率; (2)实现交通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使西安市交通信息资源覆盖范围向郊区延伸,并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大幅度提高公众信息服务水平;. (3)加强对首都西北域主要交通道路、化危物流场所、旅游景点景区拥堵的监控力度、实现交通事件、应急事件的智能报警; (4)实现区域公交运营和调度的智能化; (5)全面提高交通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6)提高交通宏观决策水平,使交通行业管理做到科学、有效。 1.2.3作业目标 (1)应急处置快速、科学 实现统一、快速的接警和信息报送,能够动态掌握区内的交通应急资源、车辆、船舶的分布和实际状况,实现应急处置方案推荐功能。 交通应急资源的采集率达到80%以上;90%以上应急资源的分布及状态情况可动态掌握;各交通管理部门可实现应急联动。 (2)宏观交通决策科学、合理 实现旅客运输、货物运输等情况的统计分析,提高宏观交通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3)交通信息服务及时、准确

浅谈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浅谈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交通行业的广泛应用,切实加快交通运 输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交通信息化水平,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是 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更好为公众服务的必然趋势。因此,借助和应用现代信息处 理技术,不断推动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我国交通行业才能适应交通建设、生 产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发展需求,更好的为公众服务。 关键词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一、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 猛发展,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信息化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作用明显,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 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 国的共同选择。国家各部门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作为创新发展的重大 战略举措,制定了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信息化将对增强国家、地区和行业竞 争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信息化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必然选择。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建设 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为公众和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实现旅客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要求交通设施和环境进行全面运行监测和 感知,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和规范管理服务流程,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安全保 障能力。信息化既是促进和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集约化、智能化、人本化主要 内容,也是要发展现代交通业的必然选择。 3.信息化是交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撑。交通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 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在数量和规模上达到一定的积累,就要更加注重提升质量 和服务。实现交通“三个转变”,必须充分发挥发挥信息化集约效益和倍增效应,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整合交通运输资源,优化组织模式,提高 交通运输装备利用效率,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占用,推进交通运输发展向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二、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公路管理信息化工作。对建立全国公路数据库 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同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自行研发的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逐步推广应用,为道路管理决策科学化和信 息化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国初步实现了公路基础数据资源的计算机管理,部分省份还初步建立了公路数据库,并实现了公路属性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交互 查询,建立了不同比例的电子地图,基本满足了日常道路管理与养护工作的数据需求,为可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平台。 信息化成为现代公路管理的重要工具。这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以管理公路信息资源为工具,解决所管养公路基础数 据的信息化管理问题。这样,公路管理部门能够准确、详细的掌握最基本的公路的 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应能同步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显示,从而构建可视化的电子公路,使宏观决策、行业管理等工作更方便、快捷。 2.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及时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向社 会公众提供人性化的出行信息,如公路基本情况、堵塞、断交、封闭、施工等信息。这项工作是新形势对公路管理部门的要求,更是体现全行业服务理念,树立行业社

上半年交通运输工作情况汇报(篇二)

上半年交通运输工作情况汇报 2012年是全面兑现并超额完成“”交通规划目标的冲刺之年,又是交通全面“攻坚超越”发展之年。半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交通运输局的大力指导下,全县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克难攻坚,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着力项目建设,着力行业管理,着力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项目建设难中求进。2012年,我县交通项目建设主要任务是:陆渔一级公路、沙渔二级公路、北风垭隧道及连接线、五巴公路改造及循环通道建设和3条省际出口路、170公里农村公路硬化工程、12公里油路大中修和站点建设,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5470万元。截止目前,陆渔一级公路段完成路基2.5公里,隧道650米,完成投资1800万元;沙渔二级公路道家湾至渔洋关段路基工程和杨桥山至道家湾段附属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共完成投资600万元;北风垭隧道及连接线新建项目完成路基1.5公里,便道1.61公里,桥

隧工程全部开工建设,北风垭隧道进入工程煞尾阶段, 隧道开挖、初期支护和主洞二次衬砌全面完成,合计 2985米,浇筑混凝土路面2433米,完成水沟2433米, 电缆沟2772米,本年共完成投资2119万元;黄黄省际出口路全长32公里,2012年计划任务9公里,计划总投资540万元,现已完成路基32公里,路面28公里,其中本年完成路基9公里,路面5公里,完成投资350万元;白狗省际出口路全长28公里,XX年和2012年分别下达计 划9公里、19公里,本年计划投资1140万元,现已完成路基28公里,路面15公里,其中本年度完成路基19公里,路面6公里,完成投资590万元;龙泊省际出口路全长9公里,2012年计划任务6公里,计划投资360万元。截止目前,该项目共完成路基9公里,路面7公里,其中本年度完成路基6公里,路面4公里,完成投资200万元;升千省际出口路全长14公里,属续建项目,现已完成路基14公里,路面7公里,完成投资720万元,其中本年完成120万元,2012年底全面完工;五巴公路境改造工 程项目现已完成路线设计、桥梁设计、桥梁检测和地质 勘探任务,征地拆迁工作正在加紧推进,共完成投资 500万元;农村公路黑色化(硬化)项目年计划170公里,涉及33个行政村44条线路,总投资4250万元,现已开工建设35条路,完成路基154.7公里,路面85.5公里,

“信息化”与“智能化”推动中国现代交通运输行业发展

“信息化”与“智能化”推动中国现代交通运输行业发展 北京,2011年3月11日——作为亚太本土最大的管理软件厂商,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投入发展的交通行业日前正式发布其2011年交通行业策略“以信息化构建智能化的中国现代交通运输产业”。用友公司地产/建筑/交通/公用行业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勇参加了会议并阐述了如下观点:“信息化”与“智能化”推动中国现代交通运输行业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和推进信息化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和管理手段等进行升级改造,从而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系统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务水平,推动公路铁路水上航空城市交通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进程。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交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交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交通运输业信息化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已初步具备了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十二五”期间,为把交通运输业建设成为创新型行业,必须力争在交通运输业信息化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一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保质保量按期完工以及提供高质量稳定服务;二是要更加注重交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整合,以智能化提高服务质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从而适应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交通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建设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条件与运输服务,构筑布局协调、衔接顺畅、优势互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此将从基础设施“建、管、养”信息化以及交通运输企业运营管理智能化两个方向推动现代交通运输发展。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发展策略: 1、以信息化手段全方位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 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大和网络的延伸的加快,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管理及质量管理,保证基础设施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还要通过借助于信息化支撑,充分利用资产、资本、金融、投资等方面手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保证资产的增值保值。 2、以信息化手段完善交通安全保障体系 实现安全、便捷、经济、舒适的交通出行,是交通运输业新的跨越式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交通运输引发的安全问题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而且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运输安全问题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应借助信息化手段构筑安全基础设施,以信息化养护维保管理保障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同时构筑包含安全源头管理、预警、应急处理等全方位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安全体系。 3、推动交通运输企业智能化建设,促进交通运输资源的有效利用 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交通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企业效益,改进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使企业经营管理更加系统化、高效化,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全行业的运输组织和管理效率,极大地缓解运输的瓶颈制约作用。不断提升运输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应用交通优化与管理系统,减少无效出行、空驶运输、重复运输、迂回运输,降低物耗和能耗水平,避免交通拥堵与事故,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实现洁净运输和绿色交通,保障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用友交通行业解决方案根据“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突出安全与绩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