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的悖论与反讽
_孔雀东南飞_悲剧主题中的伦理悖论

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摘要:作为“乐府双璧”之一,古诗《孔雀东南飞》为世人展示了一场追求婚姻自由而不能得到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个人情感与封建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
通过探讨《孔雀东南飞》的文化内涵,来揭示封建伦理道德本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伦理道德中图分类号:I222.6文献标识码:A《孔雀东南飞》悲剧主题中的伦理悖论蔡亮(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收稿日期:2008-08-12作者简介:蔡亮(1980-),男,湖北钟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诗词学。
文章编号:1674-2494(2008)04-0100-03作为“古今第一首长诗”[1]54,《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编《玉台新咏》,后人取此诗首句,称为《孔雀东南飞》。
此诗通过对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悲剧的描绘,向世人展示了封建社会里一对青年男女对忠贞爱情的誓死捍卫和对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高超的叙事技巧和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思想意义,使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历代研究者对此诗思想主题、艺术成就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探讨已经异常丰富成熟,但任何作品都不拒绝后人对其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每一次解读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发现,一种创造,一种增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对作品进行阐释才成就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才体现了文学的魅力。
但出于种种原因,用特定的时代色彩来曲解人物关系,以狭隘的阶级观点来判断作品主旨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因而把《孔雀东南飞》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观照,从大文化的视角来综合审视,对诗歌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心理有所揭示,也不失为一种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
一《孔雀东南飞》的抗争主题除了反映封建礼教对男女爱情的扼杀,也体现了亲情在封建伦理观念重压下的扭曲。
对于这首长诗的主题,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以“歌颂爱情忠贞,控述宗法制度为主题”[2]269。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共6页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朴素的语言历来为人们称道。
刘兰芝、焦仲卿夫妇追求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我们只有审视《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才能真正分析出造成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甚至生命悲剧的真正原因。
矛盾点之一:相同的家庭组合模式与不同的权利分配方式焦刘两家的家庭组合模式完全相同,都是老母和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但是,两个家庭在权利分配上却截然不同,刘家是母弱子强,而焦家却是母强子弱。
这实在让人费解,分析这一现象要从封建理念说起。
《仪礼·丧服·子夏传》中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对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重大事情由儿子做主。
因此,在类似焦家、刘家这种情况,应该是焦仲卿和刘兄把持家庭大权。
但是因为儒家伦理中又有“尊母孝母”的传统,因此母亲又可能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力,在有的家庭甚至完全是母亲做主。
封建理论本身的自相矛盾,必然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寡母+儿子类型家庭里权力分配的混乱。
这时,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就会成为影响权力分配的重要因素,能力强、性格刚强的人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
首先看焦家,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焦母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人,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
再看刘家,刘兄是一位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人,他性格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刘母虽然深爱自己的女儿,但是又太软弱,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
从以上焦刘两家母子个性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母子二人相因相成的个性特点决定了焦刘两家完全相同的成员结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地位。
矛盾点之二:刘兰芝被焦家休弃与休弃后高门求婚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再婚要受人唾骂、让人瞧不起乃至遭受封建族权、政权迫害,但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回家后却有高门求婚呢?我们知道,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而确立了儒家的法统地位。
一石激起千层浪——《孔雀东南飞》引发的“争论”

性格 内向 的一些 学生 ,都 不积 极参 与 到讨 论 中 ,让他 们 自由发 挥 ,
生3 :说 兰芝 “ 审察 形 势 ”还 是 贴切 的 ,文章 一 开 始就 让 我们 他们 反 而无 所适 从 。为此 ,辅 以写 的作业 ,从 中挖掘 他们 独 立思考 从 兰芝 的 自述 中 ,看到 了兰芝 的清醒 ,她 已经看 到 了 自己将 被 驱遣 的东西 ,再进 行鼓 励 和表扬 ,可 以 防止部 分 学生 信心 度下 滑 。
她有 些夸 大 了。
通过 这样 的分 析 ,我 发现 抓住 契 机 ,给学 生 一个 畅所 欲 言 的机 会 往 往能 激活 学生 思维 ,促 使学 生 学会 独立 思考 ,而且更 加 接 近文
生2 :老师 ,我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常说 “ 仁者爱人”所谓仁 本 。同时教 师也 要注 意 :
时 也能 用 自己最 漂亮 的话 来表 达 。这 时突 然又 有学 生提 出 了质疑 : 兰 芝是 否 当得 起 这样 的评 价?
“ 不 遣 自归” ,完 全是 一位 柔 弱女 子在 坚强 地抗 击着 代 表封 建礼 教 的婆 婆 !或许 她 的这种 勇气 宣告 了亚里 斯 多德等 人 对 于女性 歧视 的 言论 的破 产 。 “ 她忍辱 负重 、 自尊 白持 ,无 愧 于 勇者 ”这个 概 括很
人 格 ,正 因为超 越才 更加 难 能可 贵 。这表 明 :深 邃可 以存 在 于一 位
生1 :说兰芝 “ 推己及人 、深明大义 ,无愧于仁者”好像有些 普 通女 子 的内心 ,而 真正 的美是 普遍 的向往 ,无 论怎 样 的时代 。
不 符 合 ,因 为 “ 仁 ”是儒 家 的思想 ,惜 民,爱 民乃 为仁 。这 么评价
( 提示 :孟子所要求的 “ 要珍惜 民力 ,不要做劳民伤财 的事 食 情”这是从 国家社稷 的角度讲 “ 仁 ”,如果我们不局限的看 “ 仁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这首诗以孔雀为主角,描绘了孔雀在东南方向飞
翔的情景,表现了孔雀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两
处注释,却引起了一些质疑和争议。
首先,关于“百舞百态”一词的注释,有人认为这里的“百舞百态”并非指孔雀的舞蹈动作,而是在表达孔雀翅膀的美丽多彩。
因为在古代
文学中,“舞”有时也指花草树木摇曳的姿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因此,将“百舞百态”解读为孔雀羽翅的多彩美丽,或许更符合整首诗
的主题。
其次,有人对“霁月华”一词的解释提出了疑问。
一般认为“霁月”是指夜幕中逐渐消散的月光,而“华”则表示辉煌美丽。
然而,有学者指出,这里的“霁月”可能暗指大好月华,与前文的“百舞百态”相呼应,表现孔雀翩翩起舞时所形成的美丽氛围。
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霁月华”更多是一种韵律上的呼应,而非字面意义上的月亮光华。
总的来说,对于《孔雀东南飞》中的两处注释,不同的解读角度都有其合理性。
这些争议反而为这首古诗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和深度,使
读者对于诗歌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或许正是这些质疑和争议,
让这首千古传世的杰作更加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
的悲惨命运。
在小说中,可以看到三个主要的悲剧因素导致了女主角的悲剧结局。
这三个
悲剧因素分别是道德堕落、社会压力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道德堕落是导致女主角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故事中的女主角石头原本是个纯洁善良
的姑娘,但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误入了妓院。
在那个混乱的环境中,她渐渐迷失
了自己,与之前的善良相去甚远。
她开始拜金、自私,并且没有了理想和追求。
这种道德
的堕落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社会压力也是造成女主角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小说中,女主角石头是一个出身贫
寒的姑娘,生活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
她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那
个时代,社会地位是根据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来决定的。
贫穷的石头无法逃脱贫困的桎梏,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迫使她做出了一些不幸的选择。
社会的不公平使得她的努力和付出毫
无价值,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个人命运的无奈也是造成女主角悲剧的因素之一。
在小说的结尾,女主角石头本意是
想通过妓院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最终却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她被社会的偏见和道
德压力所束缚,无法摆脱妓院的身份。
她的命运完全被外界所左右,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和
主动权。
在一个个偶然的事件和巧合中,她的悲剧命运逐渐显露出来。
她无法改变自己的
命运,也无法摆脱自己的悲惨遭遇。
孔雀东南飞,反面分析

孔雀东南飞反面分析论点:《孔雀东南飞》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后人对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这样的:焦刘夫妇勤劳勇敢、坚贞不屈,焦母刻薄顽固,刘兄蛮横,但我通过对这篇文章的仔细品读,从文章的某些章节描写中得到一些不同的结论,在这里与同学老师分享,其中难免有不妥甚至错误的地方还请大家谅解,如果大家能就此进行讨论就更好了。
我的主要分析的人物是故事的女主人公刘兰芝,人们对她往往是正面的评价,比如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等,但我看到的刘兰芝却是虚伪和懒惰,而且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也是另外的东西,听到这里各位同学可能要问了,“你凭什么这样说?!理由在哪里?”,下面我就把我的分析一一给大家阐述下:论据与论证:1、“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翻译:“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
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入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
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还故意嫌我缓慢松弛。
不是我纺织缓慢行动松弛,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公婆难服侍。
”分析:这段话背后的含义是说我在你们家非常勤劳,每日辛苦劳作,但婆婆却还是故意为难我挑剔,给我脸色看,你们家的媳妇太难当了,由此阐述了她离开的原因,不是怕吃苦,而是婆婆太刻薄故意挑她的不是。
那么接下来我们在后面的描述中看看刘兰芝是不是如她所说地“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般地辛苦操劳,“君家妇”又是那么“难为”呢?!2、“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翻译:“我有一件绣花的短袄,绣着光彩美丽的花纹。
还有一床红罗做的双层斗形的小帐,四角都垂挂着香囊。
大大小小的箱子有六七十个,都是用碧绿的丝线捆扎紧。
里面的东西都各不相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分析:这段话中写了刘兰芝的所有物,可以看出刘兰芝在焦家的生活还是有点过的好的,大大小小的箱子都有六七十个,用的蚊帐都那样好。
孔雀东南飞,反面分析

孔雀东南飞反面分析论点:《孔雀东南飞》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后人对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这样的:焦刘夫妇勤劳勇敢、坚贞不屈,焦母刻薄顽固,刘兄蛮横,但我通过对这篇文章的仔细品读,从文章的某些章节描写中得到一些不同的结论,在这里与同学老师分享,其中难免有不妥甚至错误的地方还请大家谅解,如果大家能就此进行讨论就更好了。
我的主要分析的人物是故事的女主人公刘兰芝,人们对她往往是正面的评价,比如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等,但我看到的刘兰芝却是虚伪和懒惰,而且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也是另外的东西,听到这里各位同学可能要问了,“你凭什么这样说?!理由在哪里?”,下面我就把我的分析一一给大家阐述下:论据与论证:1、“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翻译:“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
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入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
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还故意嫌我缓慢松弛。
不是我纺织缓慢行动松弛,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公婆难服侍。
”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徒然留下采也没有什么用处。
分析:这段话背后的含义是说我在你们家非常勤劳,每日辛苦劳作,但婆婆却还是故意为难我挑剔,给我脸色看,你们家的媳妇太难当了,由此阐述了她离开的原因,不是怕吃苦,而是婆婆太刻薄故意挑她的不是。
那么接下来我们在后面的描述中看看刘兰芝是不是如她所说地“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般地辛苦操劳,“君家妇”又是那么“难为”呢?!2、“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翻译:“我有一件绣花的短袄,绣着光彩美丽的花纹。
还有一床红罗做的双层斗形的小帐,四角都垂挂着香囊。
大大小小的箱子有六七十个,都是用碧绿的丝线捆扎紧。
里面的东西都各不相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分析:这段话中写了刘兰芝的所有物,可以看出刘兰芝在焦家的生活还是有点过的好的,大大小小的箱子都有六七十个,用的蚊帐都那样好。
孔雀东南飞语言风格

孔雀东南飞语言风格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真是让人揪心啊!一说起这个,大家肯定会想起那两位年轻的恋人,真的是爱得死去活来的。
不过,故事里面的悲剧可真是让人心疼,俩人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最后却只能以分离收场。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身边的爱情故事,有时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你想啊,刘兰芝和焦仲卿本来是多么恩爱的一对,像两只小鸟儿,整天在一起唱歌。
可惜,天不遂人愿。
兰芝的家庭可不太同意她跟焦仲卿在一起,家长总是觉得女儿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这可难倒了兰芝。
爱情就像是那颗流星,美丽又短暂,转瞬即逝。
焦仲卿那小子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为了兰芝,他真的是不怕一切的阻碍。
每次想到这,我都忍不住想,这俩人到底是多么疯狂啊!为了爱,居然愿意逆天而行,简直是“爱得深沉”,这份勇气我真心佩服。
话说回来,现在的年轻人爱情观也挺有意思的。
说实话,很多人恋爱的时候都是热火朝天,谁能想到有一天可能就分道扬镳了呢?就像故事里的焦仲卿,明明心里有爱,可是却被现实打得七零八落,心碎一地。
要说,这个社会真是复杂得很。
很多人为了家庭、为了工作,往往把爱情放在了一边。
真是说不出的无奈,心里想的是“你让我怎么爱你”,嘴上却说不出口,憋得慌。
再说兰芝,那个姑娘真的是个倔脾气,心里装着的是满满的爱与执念。
为了焦仲卿,她宁愿选择离家出走,真是个不怕风雨的女汉子!有时候我就在想,这种坚定的爱,真是让人羡慕。
可是,爱情光有激情可不够,还是得讲究点现实,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遇到困难就想逃,最后的结果也是心痛无比。
很多时候,我们在爱情中都很容易迷失自我,觉得世界只有对方,直到失去才明白那份情是多么的珍贵。
爱情就像是把双刃剑,能让你飞上天,也能把你砍得粉碎。
就像故事里的结局,虽说是个悲剧,但也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人和事。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烦恼,生活压力大得很,爱情更是其中的一部分。
想想现在的情侣们,有时候光靠甜言蜜语是没用的,得在平淡中寻找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的悖论与反讽
吴晓祈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封建礼教悖论反讽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乐府民歌,还记得当时老师说这是一篇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进行揭露与批判的作品。
这样概括它的主题或许是无可非议的吧。
但如今再读,我们却强烈感受到作品中包含的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以致有了尝试将一些也许未免浅薄的看法写下来的冲动。
本文尝试运用悖论、反讽等工具对《孔雀东南飞》进行解读。
我们知道,刘兰芝之所以被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焦仲卿的软弱,而焦仲卿的软弱却是一个封建“孝子”的典型表现,一个官僚阶级对大汉王朝“以孝治天下”思想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奉。
我们当然不能以今人的要求去衡量焦仲卿,并大义凛然地说他落后愚昧;相反地,我们只能以历史的眼光、以当事人的处境去理解他、同情他。
那么,刘兰芝之死确乎能以简单的“死于封建礼教的迫害”一语作结?非也,盖因焦仲卿对焦母之“孝”,并非终置刘兰芝于死地之源也。
刘兰芝被遣归家之后,县令遣媒提亲,当她向刘母表明与焦仲卿“结誓不相离”时,刘母并不多加逼迫: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而当刘兄逼嫁时,刘母却始终不致一辞,更不劝阻。
由此可见,在刘家,掌握话语权的人是刘兄,而作为“家长”的刘母的行为却也自有其依据——汉代礼教对妇人的“三从”(在此主要表现为“从子”)规范。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刘母的“从”使刘兰芝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如果说刘兰芝的“被遣”可以归因于焦仲卿对封建“孝”道的“顺”,那么,刘兰芝的被刘兄“逼嫁”则大可归结为刘母对刘兄的“从”。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统一于封建礼教之下以焦仲卿为代表的“孝”道思想和以刘母为代表的“三从”思想,原本同为统治阶级用于道德教化的工具,在此却通过刘兰芝的遭遇被置于深刻的悖逆之中,封建礼教自身的矛盾性昭然若揭,正是这一悖论所形成的巨大合力,最终酿成了刘兰芝的悲剧。
因此,刘兰芝悲剧的深刻意义,就在于她是在封建礼教下受着相互对立的两种力量的共同摧残而走向绝路的女子。
在刘兰芝身上,我们看到了汉代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双重迫害的典型。
在认识到封建礼教自身的悖论性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孔雀东南飞》正是通过对封建礼教的生动展示,从而揭示了刘兰芝悲剧原因的深刻内涵。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孔
雀东南飞》由于结构上的反讽(刘兰芝在焦母、刘兄的相继逼迫下被遣乃至灭亡与最终“两家求合葬”)而形成的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与嘲讽也具有深长的意味。
纵观全文,着墨之重莫不在于叙述焦母、刘兄之辈对刘兰芝的戕害,乃至刘兰芝“举身赴清池”;而“两家求合葬”是对焦刘殉情之后的归宿以及焦刘两家态度的简单说明,看似对整个悲剧的简单作结之笔,但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构安排,精心而隐晦地表达了民歌作者对造成焦刘悲剧的封建礼教的代表——焦母与刘兄的莫大嘲讽与批判,正与全文详尽记叙刘兰芝被一步步迫害致死形成对照,从而在结构上完成了对焦母、刘兄的无声谴责。
所谓的“两家求合葬”,对于焦母与刘兄来说,不论是出于对焦刘坚贞爱情的同情还是感动,都在有意无意之中完成了对自我的鞭笞,在悲悼的氛围之中尖锐地暴露了自身造就悲剧的罪恶,大大加强了批判力度。
就这样,全文被置于一个大的反讽中,实现了形式与意义的统一。
综上,我们认为,《孔雀东南飞》通过对造成焦刘悲剧的悖论性礼教的深刻揭露,以及对以焦母、刘兄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统治阶级的反讽性批判,使作品达到超越了简单的“批判封建礼教”的深刻意义。
而这一切,均由《孔雀东南飞》文本自身中体现的悖论与反讽所决定。
这些,就是我们再读《孔雀东南飞》所得到的认识。
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