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赏析
文言文:《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赏析《孔雀东南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篇赋,文言文的体裁,是一首描写孔雀飞行、寓含忠诚爱国的诗篇。
经过多次世代传承,这首诗篇成为了中华名篇之一,今天我们将对其进行原文译文的赏析。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孔雀东南飞》原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群翮何所似?高翔隼与鸮。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忠心背明主,恩泽浩无边。
黄口婴且知,不得送死僚。
接下来,我们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孔雀向东南方飞行,飞行的距离大约五里左右;抛开孔雀身上的五彩缤纷的羽翼不论,它的飞行姿态像什么呢?就像那神骏非凡的隼鹰和雄猫头鹰一样;如果要形容孔雀的飞行姿态,最好的比喻就是天空中飘散的感觉,就像天地之间仅剩下的一只沙鸥一样;虽然孔雀的不屈与决心深深感染每一个人,但是如果它对自己的明君不忠,那么即便是皇帝的恩泽也无法掩盖它的不忠,那么黄口的孩子们也知道,不要送这样的孔雀去殉葬。
接下来我们对诗的赏析进行分析:首先,这首篇绝句不仅形式上和谐,而且意义上也很完整。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孔雀的描写来暗示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在唐代,孔雀是一种深刻的象征,它的五彩缤纷的羽翼代表了富丽堂皇的帝国,而孔雀本身则是雄性的化身,它的勇气、智慧和无畏品性都是非常崇高的。
诗中,作者通过对孔雀的描写,即使它所飞过的山川小复杂,飞行距离又多么遥远,但是它依然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同样,作者也是希望我们以孔雀为榜样,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初心,即使在飞行道路中遇到了种种不顺,也依然可以保持自己坚定的意志,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这首篇绝句中的词句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和对比。
比如,“群翮何所似?高翔隼与鸮”中,高翔的隼鹰和雄猫头鹰翱翔苍天,这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形成了鲜明的形象对比,把孔雀在天空中的飘飞之美突显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在这首唐诗中也蕴含着强烈感人的爱国情怀。
在精神文化的源头,爱国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作为一位文人,王之涣开扩留下了一篇具有深厚时代色彩的篇赋,运用的典故和形象具有当时特定情况下的表现力,但是其所传达的精神和主题却是具备永久性的。
《孔雀东南飞》教案:课文赏析与生活启示

《孔雀东南飞》教案:课文赏析与生活启示一、课文赏析《孔雀东南飞》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雄伟壮观的群山和奔腾澎湃的河流,诗中通过描绘孔雀东南飞的形象,意味着文人士大夫即将离开繁华都市,寻求群山大地的自由和真实。
本文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赏析。
1、题材与主旨《孔雀东南飞》描绘了孔雀高傲自信的羽毛和跌宕流放的乘风破浪,从而展现了之前陈述的孔雀要归去来兮,展翅远方的旅行。
咏歌作者李白是一位纯正的浪漫主义者,他用孔雀的东南飞瑰丽壮观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向往自由奔放和远离世俗的心愿。
2、意象描写诗歌用了极其丰富的形象描写来表达其高远的情感,赋予了孔雀不同的比喻意义。
孔雀东南飞中表现出一种俊美而充满神秘感的美丽,有着欣赏和赞美的情感,并将孔雀的飞翔与自由相联系。
3、理解和解读孔雀东南飞体现着李白强烈的自由、奔放的人生态度。
他站在孔雀旁边,感悟着孔雀飞翔的艰难和孤独,再以此感悟自己处于复杂的人世中的孤独和对自由的渴望。
孔雀飞翔的艰辛是人生不断超越困难路途的写照,也是不断完成自我实现的启示。
4、丰富的寓意《孔雀东南飞》可以理解成是对快乐与美好的追求,也可以理解成摆脱烦恼的心绪,抑或是要向自由之路走去的一种寓言,是表达作者把寻求自由、独立的真我作为人生目标的重要的写照。
孔雀的形象具有启示,告诉我们要让自己的灵魂向自由去飞,从而在人生路途的起点,寻找个人的精彩。
5、精神内涵《孔雀东南飞》是李白为自我领会、阐发他的哲理观而写的。
孔雀,比人类更勇敢地面对挑战,这个描写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深厚寓意借助。
描绘出一种纯粹、美好的梦想,体现出李白自信、开阔、英雄式的人格风貌。
二、生活启示《孔雀东南飞》在人文精神、情感真实、人生意义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启示,这对读者的成长和人生的启示都是很有价值的。
以下是本文结合前文介绍的五个角度,对《孔雀东南飞》的生活启示进行分析。
1、追求自由自由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孔雀从东南飞来,在伟大而冒险的旅途中,李白把孔雀称之为“涉大川,天上深”,这是对于人生魔幻与荒诞的深刻提醒。
文言文:《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学第⼀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的⾼峰之作,后⼈盛称它与北朝的《⽊兰诗》为“乐府双璧”。
下⾯是⽆忧考分享的⽂⾔⽂:《孔雀东南飞》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孔雀东南飞》原⽂ 两汉:佚名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吏焦仲卿妻刘⽒,为仲卿母所遣,⾃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死。
仲卿闻之,亦⾃缢于庭树。
时⼈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徘徊。
“⼗三能织素,⼗四学裁⾐。
⼗五弹箜篌,⼗六诵诗书。
⼗七为君妇,⼼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稀。
鸡鸣⼊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断五匹,⼤⼈故嫌迟。
⾮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所施。
便可⽩公姥,及时相遣归。
”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三年,始尔未为久。
⼥⾏⽆偏斜,何意致不厚。
”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礼节,举动⾃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由!东家有贤⼥,⾃名秦罗敷。
可怜体⽆⽐,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怒:“⼩⼦⽆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声,再拜还⼊户。
举⾔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意,慎勿违吾语。
”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敢⾃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
谓⾔⽆罪过,供养卒⼤恩;仍更被驱遣,何⾔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光;红罗复⽃帐,四⾓垂⾹囊;箱帘六七⼗,绿碧青丝绳,物物各⾃异,种种在其中。
⼈贱物亦鄙,不⾜迎后⼈,留待作遗施,于今⽆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著明⽉珰。
指如削葱根,⼝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双。
孔雀东南飞语言赏析

孔雀东南飞语言赏析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语言优美、深沉、含蓄,充满了艺术魅力。
以下是对其语言的赏析:
首先,《孔雀东南飞》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明、生动。
如诗中所描述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的飞翔不仅是实写,更是比喻了主人公的离别之情,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迷茫和不安。
同时,孔雀的东南飞也象征着主人公向南方的故乡归去,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象更加深远。
其次,《孔雀东南飞》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这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
诗歌中的句子大多短小精悍,但却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短短两句话就概括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同时也暗示了她的勤劳和能干。
此外,诗歌的韵律感也非常强,每句诗的尾韵都相互呼应,使得整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最后,《孔雀东南飞》的语言还充满了情感和人文关怀。
诗歌中的主人公经历了种种磨难和不幸,但她的坚韧和毅力却让人深感敬佩。
同时,诗歌中也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如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于妇女命运的同情等。
这种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融入,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贴近人心,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的语言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简练、生动、富有韵律感以及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特点,都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赏析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赏析序:庐江府小吏之妻刘,为钟卿之母所遣,立誓不嫁。
他的家人强迫他溺水而死。
钟卿听说了,就在庭树上吊死了。
当人们伤害他们时,那是一首诗。
孔雀东南飞,徘徊五里。
十三岁会织布,十四岁会学裁缝。
十五出戏,十六首诗。
十七岁是君子之妻,内心常常是苦涩而悲伤的。
既然你是政府官员,你就忠于你的贞操。
妾留空房,我们经常见面越来越少。
鸡鸣入织,夜夜不得歇息。
太晚了,大人。
老婆织晚了很难受。
我不忍心被人赶,但又无计可施。
你可以白送,你可以时光倒流。
官员们听说后,就在课堂上开了母亲。
我很幸运能找回这个女人。
彼此结而眠,彼此为友。
在一起工作两三年时间不算长。
女性线条没有偏差,为什么不粗呢?母亲是政府官员,何乃泰只是个小东西。
这个女人没有礼貌,自作主张。
我已经生气很久了,所以你不能自由。
主人有一个贤惠的女人,她叫秦罗芙。
可怜的人,我妈妈为你祈祷。
可以发的快,发的要谨慎。
提督跪下,告诉了傅伟琪的母亲。
如果你今天把这个女人送走,你就再也不会结婚了。
母亲听了,槌床大怒。
这个男孩无所畏惧,他怎么敢帮助那个女人。
我已经失去了感激之情,不会同意你的意见。
众官默然,然后拜毕,各归各家。
作为新娘说话,噎的说不出话来。
我不赶走青,却逼着我妈。
青暂时回国了,我今天就去衙门。
当它很快被归还时,它会受到欢迎。
记住这一点,注意不要违背我的话。
新娘是政府官员,不要混淆。
在过去,当楚阳老了,谢佳来到你的门前。
服务大众之后还敢专门自学吗?我没日没夜的努力,我孤独又苦涩。
说的话很无辜,支持力度很大。
还被赶走,有什么意义?妾有绣腰,生光。
红罗符斗帐,四角挂香囊。
箱帘60-70,绿蓝绳。
物是人非,形形色色都在其中。
人贱而可鄙,不足以迎后世。
留着送,今天没有理由。
总是为了安慰,久久不忘。
外面公鸡啼叫,新娘妆容严整。
绣我的裙子,什么都是四五。
我的脚踮着脚尖,我的头闪闪发光。
腰若流水,则闻明月。
指洋葱根,口如珍珠丹。
细步天下无双。
我在课堂上感谢了我妈,她生气了。
古诗孔雀东南飞翻译赏析

古诗孔雀东南飞翻译赏析文言文《孔雀东南飞》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它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原文】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ōng hóu),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mǔ),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ORg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fù)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chóng)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pīng)萦(yíng)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ēi)蕤(ruí)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享整理的《孔雀东南飞》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孔雀东南飞》赏析1《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外表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
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
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懊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
——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
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
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
然而,他们没有成功。
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
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
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定反映。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定性。
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
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
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
刘、焦两人所反复辩白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
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雀东南飞》赏析集锦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雀东南飞》赏析集锦《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高中学生如何写这篇文言文的赏析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孔雀东南飞》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雀东南飞》赏析(一)《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主要写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
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
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婚俗中的寡妇再嫁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只十多天,县令就派人来给自己的儿子说亲;县令的媒人离去几天后,太守就以主薄为媒来为儿子说婚。
被谴回娘家的刘兰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求婚?且求婚者的身份较高,从文章的表现手来看,这主要是衬托刘兰芝的貌美才多德高,另外也是由当时的婚俗决定的。
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
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西汉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另据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
到了汉末,婚姻十分重视门弟,县令、太守都为儿子向刘兰芝求婚,除上述原因外,也有门弟观念。
由于人们的种种私利原因,寡妇不嫁反而受到种种欺凌。
《潜天论。
断论著篇》讲,汉末那些欲守贞节,洁身自好的寡妇,如果遇到不仁不义的大伯小叔,不仁不义的兄长和弟弟,这些人有的是了聘礼(物),有的是为了钱财,有的是为了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
而那些寡妇为了抗争,有的在房中自缢而死,有的在嫁车上饮药而亡。
刘兰芝被兄长逼嫁,投入清水池,以死抗争,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
七夕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这个节日大致开始于西汉时期。
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其中“初七”即指七夕,每逢七月初七,人们在白天和夜晚都举行传统的节日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
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
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
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
——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
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
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
然而,他们没有成功。
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
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礼教的帮凶。
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
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
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造反第三个可能。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
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
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
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
刘兰芝、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
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
他们并不是处于打倒孔字店的五四时期,而是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
刘兰芝、焦仲卿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
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
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
思想上的局限,并不能转移或否定实践意义上的客观作用。
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
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
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
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
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
所以,刘、焦之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义,揭出了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
《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孔雀东南飞》结构完整、紧凑、细密。
其情节的组织,采取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
其中,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夫焦母刘兄之间展开。
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
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
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
兰芝拒婚,是第三次冲突,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宝贵不能淫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
仲卿别母一段,写出了阿母的顽固与仲卿的守约。
这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
特别是主角兰芝,她的坚决抗争,影响与决定了仲卿的态度与斗争。
分析刘兰芝对焦仲卿产生爱情并逐渐加深的过程,我们不禁要为《孔雀东南飞》这首长篇叙事诗对人物思想心理变化过程细致深入的刻画而折服。
回头看长诗的起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我们就会感受到它不仅是为长诗笼罩上凄恻缠绵的气氛,更象征着主人公刘兰芝心路历程上的一次次转折。
刘兰芝的精神境界非常通透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最后的自杀是为爱而献身,而不是遵守封建礼教,“不事二夫”。
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努力要按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当无法忍受婆婆的专制又不爱丈夫时她毅然自请遣归,要重新选择生活、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当她爱上焦仲卿时则对他充满依恋,并把自己的命运与他紧紧相连,以至最后“举身赴清池”,用生命来表达自己的真爱。
这真是一个敢于张扬自我,有着赤子之心的美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