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的重建──《孔雀东南飞》赏析(节选)
《孔雀东南飞》主题再探

主持人倩 浪
传 统 观 念 认 为 ,乐 府 名 篇
多 元 解 读
.
1,t, 母 没 有 “ 归 ”刘 i J, 焦 t, 遣
《 雀 东南 飞 》 的 主 题 是 揭 露 封 孔
建 家 长 制 对 青 年 男 女 的婚 姻 爱 情
一
个方 向 。
是 作 者 创 作 动 机 和 创 作 目 的之 所 来 捍 卫 自己 的美 满 婚 姻 呢 ? 这 就
《 雀 东 南 飞 》 虽 然 是 一 部 在 , 即 作 品 主题 之 所 在 。 仅 如 涉 及 到 焦 仲 卿 的 性 格 及 其 对 母 亲 孔 也 不 叙 事 作 品 ,但 是 充 满 着 浓 郁 的 抒 此 , 这 首 诗 的 诗 前 小 序 也 证 明 了 的 态 度 问 题 。 当 焦 母 逼 迫 他 遣 归 情 色 彩 。 这 种 抒 情 色 彩 不 仅 仅 是 这 一 点 :“ 人 伤 之 , 诗 云 尔 。 刘 兰 芝 时 , 仲 卿 处 于 两 难 境 地 : 时 为 ” 焦 这 个 悲 剧 故 事 本 身 赋 予 的 ,也 在 对 这 一 爱 情 悲 剧 的 伤 悼 是 作 者 创 是 顺 从 母 意 还 是 违 抗 母 意 ? 焦 仲
既 然 焦 母 不 能 代 表 封 建 家
创 作 动 机 和 目的来 捕 捉 作 品 的 主 这 类 爱 情 悲 剧 不 再 发 生 的 心 愿 。 长 , 么 , 仲 卿 无 疑 是 拥 有 家 长 那 焦 题 。 以 , 求 作 者 的 创 作 动 机 和 这 种 情 感 的 流 露 就 是 “ 天 下 有 身 份 的 ,这 一 点 和 刘 兄 相 同 。但 所 探 愿 创 作 目的 是 正 确 解 读 作 品 主 题 的 情 人 终 成 眷 属 ”的 表 白 , 也 正 是 ,他 为 什 么 没 能 行 使 这 种 权 力 这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孔雀东南飞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雀东南飞原文两汉:佚名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文言文:《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赏析《孔雀东南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篇赋,文言文的体裁,是一首描写孔雀飞行、寓含忠诚爱国的诗篇。
经过多次世代传承,这首诗篇成为了中华名篇之一,今天我们将对其进行原文译文的赏析。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孔雀东南飞》原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群翮何所似?高翔隼与鸮。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忠心背明主,恩泽浩无边。
黄口婴且知,不得送死僚。
接下来,我们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孔雀向东南方飞行,飞行的距离大约五里左右;抛开孔雀身上的五彩缤纷的羽翼不论,它的飞行姿态像什么呢?就像那神骏非凡的隼鹰和雄猫头鹰一样;如果要形容孔雀的飞行姿态,最好的比喻就是天空中飘散的感觉,就像天地之间仅剩下的一只沙鸥一样;虽然孔雀的不屈与决心深深感染每一个人,但是如果它对自己的明君不忠,那么即便是皇帝的恩泽也无法掩盖它的不忠,那么黄口的孩子们也知道,不要送这样的孔雀去殉葬。
接下来我们对诗的赏析进行分析:首先,这首篇绝句不仅形式上和谐,而且意义上也很完整。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孔雀的描写来暗示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在唐代,孔雀是一种深刻的象征,它的五彩缤纷的羽翼代表了富丽堂皇的帝国,而孔雀本身则是雄性的化身,它的勇气、智慧和无畏品性都是非常崇高的。
诗中,作者通过对孔雀的描写,即使它所飞过的山川小复杂,飞行距离又多么遥远,但是它依然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同样,作者也是希望我们以孔雀为榜样,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初心,即使在飞行道路中遇到了种种不顺,也依然可以保持自己坚定的意志,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这首篇绝句中的词句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和对比。
比如,“群翮何所似?高翔隼与鸮”中,高翔的隼鹰和雄猫头鹰翱翔苍天,这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形成了鲜明的形象对比,把孔雀在天空中的飘飞之美突显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在这首唐诗中也蕴含着强烈感人的爱国情怀。
在精神文化的源头,爱国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作为一位文人,王之涣开扩留下了一篇具有深厚时代色彩的篇赋,运用的典故和形象具有当时特定情况下的表现力,但是其所传达的精神和主题却是具备永久性的。
《孔雀东南飞》鉴赏

《孔雀东南飞》鉴赏千古爱情绝唱《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最伟大的长篇叙事诗,被誉为“长诗之圣”。
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的小吏港就是故事的发生地。
古镇小吏港,历史上曾名焦吏港、晓市港、小市港,现小市镇,旧志载“以汉庐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汉代就有其址。
小吏港镇东有一山岗,曰花山。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
古时“花”、“华”通用,花山即华山。
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在花山上。
焦、刘合葬墓,当地群众称为“孔雀坟”。
三十年代初期,墓前还曾有古青砖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节和腊月都有大批群众到此焚香祭祀。
八十年代,安庆市怀宁县人民政府对此墓进行了修缮,用大理石制作了墓碑,碑文曰“汉焦仲卿刘兰芝之墓”。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采诗配乐的政府机关(“乐府”始于何时,史书及历代学者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由于它采诗配乐,后来人们也把它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叫做“乐府诗”。
当时设立“乐府”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宫廷,了解民情。
其实就是为了最高统治者享乐和巩固他们的统治。
虽然如此,它在客观上仍保存了一部分民歌。
现存的乐府民歌大多是东汉的作品。
它们出自汉代下层人民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这些民歌,在被采集配乐时难免经过一定程度的修改,但仍保留了基本风貌,表达了人民的心声,道出了强烈的爱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是汉代诗歌里成就最高的一部分。
乐府民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
善于选择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抓住某些特定的场面,运用对话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主题思想。
汉乐府中大多数诗作是叙事诗,在叙事的方法与篇幅上比起萌芽状态的《诗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其中有的客观地写出一个生活片断,有的则写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故事。
它标志着我国的叙事诗进入到一个更趋于成熟的发展阶段。
乐府民歌形式多样,句式多变,打破了《诗经》及以后一段时间诗歌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它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五言。
《孔雀东南飞》故事节选

《孔雀东南飞》故事节选孔雀东南飞,古代士人走南闯北的奋斗历程,因留有千古之名。
这部小说不仅在历史叙述上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悲喜交加,还以深邃的洞察力探究了人类自身的善恶快乐之源。
下面我们按照章节来一一介绍这部经典之作。
一、乱点鸳鸯谱《孔雀东南飞》第一回“乱点鸳鸯谱”篇,自IGAUS大典概览谈起,介绍了一段名士赵思斯选妻的故事。
在选妻中赵思斯偶然看到了神仙传授的算命技巧,因此在婚后顺利地摆脱了试绊家庭发展事业的压力,同时又以助一妻三鸳鸯获得名誉,轻轻松松地超越了文采堂堂的举子。
在这段故事中,赵思斯能够把握神机妙算,成为选妻之间的佼佼者,瑰丽精湛地展现出了古代士人的智慧和幽默感。
同时,我们也能够从中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婚姻观念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赵思斯的算命本就是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而他向隔壁借鸳鸯谱的琐事则是当时闲情时光的一个微妙缩影。
在这方面,《孔雀东南飞》展现出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生活气息,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更给我们展示出了人性魅力的灿烂。
二、白萍饰词妙友仙《孔雀东南飞》第二回“白萍饰词妙友仙”篇,讲述了赵思斯和苏州花花公子唐龙涯以及不甘平庸的诗人温士嘉相识并发挥才华的故事。
这一篇故事中的赵思斯则是一个机智灵活的人,他恰到好处的“变化”,运用文文出奇,既让同行们惊叹不已,也使“白萍”彻底向他倾注了友情之心。
赵思斯突显出来的才华,不是凭空即来,而是建立在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人际交往上的。
他刻意地利用老谋子、淫威云、赵启畜等名士的言行,最终让他把“诗坛纵横”完美呈现。
三、一花可惜没弄妆《孔雀东南飞》第三回“一花可惜没弄妆”篇,讲述了赵思斯的任命史和一位痴情女子的感人爱情故事。
睿智、机敏、机警、幽默的赵思斯与阮阳生物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约束于考试体制下,赵思斯深受排斥。
然而他又完美地融入到这个圈子里,捉住机会,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其他考乡士却偏偏不可再生。
在显赫的职位权力下,赵思斯还能够反复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决定在未来只发一次清谈会,后来赢得了铿锵的掌声和自由,拥有了归自由身的权利。
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

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篇1(1)内容整体把握及层次划分:全诗按故事情节发展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会不相从许)写兰芝向仲卿倾诉,揭开她与婆婆间的尖锐矛盾,并表示自己无法忍受下去,愿意被遣送回娘家。
仲卿向母亲求情,被母亲坚决回绝,兰芝离开焦家成定局。
第二部分(从府吏默无声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辞别焦家,仲卿送她回去,分别时两人立下盟誓。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先后派人来提亲,在哥哥的干预下,兰芝被迫应承了太守家的婚事,太守大事做迎娶的准备。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成亲的那一天,傍晚时,仲卿赶来,兰芝、仲卿诀别,两人相约以死抗争。
夜里,兰芝投水而死,仲卿上吊自杀。
第五部分(最后一段)写焦、刘两家将兰芝、仲卿合葬在一起,两人化为鸳鸯。
故事的意义:一对彼此深爱着的年青夫妇,在封建家长的阻挠和高压下,被活活拆开,最终为了捍卫爱情而双双付出生命。
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牛郎和织女、七仙女与董永、白蛇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情投意合,满心指望能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外在的强大的破坏力不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破坏力眼里有所谓的法理,却看不到情。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更不可理喻,因为看不惯儿媳妇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她赶走,儿子的恳求丝毫不能打动她。
在她身上,封建家长违反人性的一面暴露无遗。
今天读这首诗,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勇敢捍卫纯洁爱情的言行仍令人震撼。
(2)人物形象分析: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
孔雀东南飞解读鉴赏

孔雀东南飞解读鉴赏1. 《孔雀东南飞》那可是古代爱情的悲歌啊!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让人叹息。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咋就那么难呢?他们明明相爱,却被各种阻碍折磨,哎呀,真让人心疼!他们的坚持难道不让人感动吗?2. 你们想想,刘兰芝那么勤劳能干,却还是被婆婆嫌弃,这多不公平呀!就好比一个优秀的员工被无端指责一样。
她的遭遇真的很让人气愤好不好!3. 焦仲卿啊,你咋就那么软弱呢!面对母亲的压力就不能再强硬点吗?这就像在困难面前退缩的人一样,让人着急啊!难道你就不能为了爱情勇敢一回吗?4. 故事里的那些阻碍,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一样吗?他们都能努力抗争,我们遇到困难时是不是也该学学呢?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得多无奈呀!5. 刘兰芝回娘家后的遭遇也很惨呀,被兄长逼迫再嫁,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嘛!这就好像已经受伤了还被人再踩一脚,太可怜了吧!6. 焦仲卿和刘兰芝最后的结局,真的是太悲惨了!他们以死抗争,这种爱情的力量难道不震撼吗?就如同飞蛾扑火般壮烈啊!7. 孔雀为啥要东南飞呢?这就好像我们追寻梦想一样,有着自己的方向。
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吗?8. 古代的礼教制度真的害死人啊!就像一道枷锁束缚着他们。
刘兰芝和焦仲卿不就是被这枷锁困住的可怜人吗?这多可悲呀!9. 他们之间的爱情细节,真的很打动人。
一个眼神,一句话,都饱含着深情。
这不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恩爱的情侣一样吗?真让人羡慕又惋惜!10. 《孔雀东南飞》真的是一部值得好好解读鉴赏的作品啊!它里面蕴含的情感、道理,不比任何一部经典作品差!我们能从中领悟到很多关于爱情、关于人生的东西,不是吗?我的观点结论:《孔雀东南飞》是一部极具感染力和深刻内涵的作品,通过对它的解读鉴赏,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爱情的伟大与无奈,以及古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对我们理解人性和历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享整理的《孔雀东南飞》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孔雀东南飞》赏析1《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外表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
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
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懊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
——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
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
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
然而,他们没有成功。
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
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
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定反映。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定性。
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
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
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
刘、焦两人所反复辩白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
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的重建──《孔雀东南飞》赏析(节选)现在,大概不会有人怀疑《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描写焦仲卿夫妻的忠贞爱情故事的叙事长诗了,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仍然是值得细致分析的。
长诗一开始,便是焦仲卿妻对丈夫的一段苦诉文字,我们现在需要注意的不是她实际说了什么,而是她说这些时的感情的情绪。
“十二能织素,……及时相遣归。
”我们从焦仲卿妻的这段话中听到的是什么呢,听到的是爱情吗?不是!我们听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怨诉,在这怨诉里压抑着的是内心深处的愤懑。
这种怨诉,这种愤懑是一个对自我的价值有明确意识的女子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的必然心理反应。
我们还能够感到,这种怨诉、这种愤懑,绝不仅仅是对其婆母的,同时也是对其丈夫的,至少,她感到丈夫并没有对她有应有的感情,并没有因这感情而维护她应得的公正的待遇。
只有在这种心情下,只有在这种委曲的感受中,她才不得不向她的丈夫表白自己的价值。
与此同时,在她不得不表白自己的价值时,她表白的不是自己对丈夫的爱,对丈夫的爱情,因为在社会上和在她自己的观念中,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必要基础,她不能仅仅以爱情为自己的不公正待遇申辩。
在这种申诉中,我们分明感到,刘兰芝与其丈夫之间,是没有强烈的爱情关系的,他们之间有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般的夫妻生活。
读者只要再读一读焦仲卿妻的这一段苦诉的文字,便会感到,不但她没有从丈夫身上感到对自己的爱,她自己的这段话也是冷冷的,没有流露出对丈夫的爱的感情。
这绝不说明她的无情无义,而是因为一个在夫家遭受虐待和歧视而又具有自尊心的女子,是不可能产生对丈夫的真正感情上的爱的,她充其量只能遵守传统妇德,尽到一个妻子对丈夫应尽的义务。
她对自己的表白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进行的。
现在我们再看一看焦仲卿。
“阿母谓府吏:’何乃大区区!……再拜还入户。
’”这这里,我们知道,焦仲卿为维持与刘兰芝的婚姻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他企图用终身不娶遏止母亲,但他的努力也仅止于此!当母亲槌床大怒,指责其公然在母、妻之间偏袒妻子的时候,他便无计可施了。
在这里,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他到底站在哪一边,而在于他自己到底认为谁是谁非。
当他明知其妻无辜而其母无理的情况下,他却没有表现出稍微坚决的态度维护妻子的利益。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封建礼法的束缚,但即使这种束缚也说明焦仲卿对其妻的爱情没有强烈到地平线之上。
爱情与一般的同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使其可以失去理智而狂热地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努力,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上,恰恰正是这种激情的形式可以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特别是在爱情的愿望实际受阻的情况下。
对焦仲卿,她的妻子是不会产生我们现在所说的爱情的,这不仅仅因为她对母亲的态度,而在于他的软骨病,在于他的对任何强者的那种唯唯诺诺的奴隶性,甚至也包括他在其妻面前表现出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窝囊态度。
“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这样的话里,包含着她对丈夫何等的蔑视呵!她根本没有提到他丈夫在其中可以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她根本不相信他会发生什么实际的作用。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这虽然是一句安慰妻子的话,但却是一个自居于卑屈地位的弱者的安慰话。
在这里,他有意无意推卸了自己的责任,并且为自己的失职找到了辩护的理由。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不但在他的妻子的话里,即使在他自己的话里,他自己也总是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名词,这反映了他在世界上的实际地位和作用。
“卿但暂还家……慎勿违吾语。
”很可能有的读者当真把这里的话视作焦仲卿对他的妻子的爱情表现,如若如此,可就与原意大相径庭了。
下文我们看到,甚至连他的妻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没有把他的这席话当作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实际上,这些话除了有点安慰他的妻子的意思外,只是在自欺欺人的心理支配下说出的一席空洞言词。
他根本连自己都不相信这些话的实际价值,他也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如何挽救这个被毁灭了的婚姻。
他只不过临时找了几句话来安慰妻子也安慰安慰自己罢了。
试想,如果连他自己也不能在母亲面前为坚持公道而说句有力的话,官府又如何有助于事情的解决呢?对这一点,他的妻子是再清楚不过了:“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这是何等冷峻的语言啊!在结婚之后的岁月中,她辛苦操持、守节尽礼,仍难以避免被驱遣的命运,现在已被驱遣归家,还有什么可能被重新召回呢?焦仲卿妻这段话实际揭露了丈夫的话的自欺欺人的性质。
在这里,透露着她对丈夫的极端的失望,表现着她对丈夫的绝对蔑视,并且也是她有意刺伤丈夫的心的一席话。
但在此之后,她的心理又发生了一个突变。
正是在她道出了这个婚姻无可挽回的实情之后,正是在她意识到而人即将分离的结局之后,她开始对这个懦弱、无能的丈夫感到真正的同情了。
她开始可怜他,因为他到底不是她自己被遣的主使者,他到底没有虐待和欺负过她,并且是真诚希望维持与她的婚姻的。
即使这时,焦仲卿妻仍然并不是真正爱这个无能的丈夫,但她慰安这颗懦弱的心灵的愿望却是真诚的。
她的同情与焦仲卿对她的同情并不一样,焦仲卿这个懦弱的灵魂只想找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安慰安慰对方,也安慰安慰自己,焦仲卿妻这个富有自尊心的女子却是在正视事实的前提下用真正的宽恕和谅解对待他。
“妾有绣腰懦”以下的话,表现了她对丈夫的真正的安慰,表现了她对他的真正理解。
她使丈夫感到她对他并不是绝情的,两相对比,我认为焦仲卿妻这个人物是光彩照人的。
“出门登车去,……二情同依依。
”在这时,焦仲卿夫妻在精神的沟通上达到了最高的程度,两个人的情感表现也是很强烈的,两个人的实际分离和两个人共同的受压抑的境遇使他们的精神都感觉到了震动。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焦仲卿在这时说的这段话仍然重复着“报府”、“回归”之类的话,说明他还不可能找到挽回残局的有效的方法,但这时的话却不再是模糊的敷衍和空洞的慰安,而表现出了一种真切的解决问题的愿望,是他的真情实感的表现。
这说明当妻的悲剧已成事实时,他的懦弱的灵魂到底迸发出了一点有力有光的东西,这种真情实感也在焦仲卿妻的心灵上得到了呼应。
在此之前,她是从未向他诉述过自己内心的真实痛苦的,因为她厌恶丈夫那种没有独立人格的窝囊相。
当丈夫表现出了真诚的感情时,她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但露出来了。
因此,我们说他们这时候很可能萌发着一种属于爱情的东西,不是没有心理根据的。
但在同时,两性爱情的发生,是在两颗自由的心灵中产生的,因为只有在心灵自由的时刻,两性才会产生灵肉一致的那种情爱感情,而现在的焦仲卿夫妻都首先沉入到了困难的感受当中。
在困难中产生的情感更多的是同舟共济的友情关系,是同性关系中也常常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关系、同病相怜时的彼此同情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把婚姻前提下的两性感情当作主要描写对象,故而更多地描写夫妻同舟共济的友情关系,“五四”后人们往往便把这种友情与西方的爱情等同起来。
在《孔雀东甫飞》的这段描写里,有多少属于两性间的爱,有多少属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那种友情,是极难分辨的。
《孔雀东南飞》与其它爱情诗的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在于:它没有二人分别之后描写二人间的思念之情,作者接着便以大量的笔墨叙述焦仲卿妻的婚姻过程,这说明了以下两点:一、作者始终着眼于主人公的婚姻关系,而并非情感联系;二、从情感联系而言,焦仲卿夫妻间一直处于“相见日常稀”的状况,并且二人之间没有撕扯不开的亲密感情,故这时焦仲卿妻更关注的是娘家人对她的态度。
如果娘家人不把她视为累赘,她原本是可以平心静气地等待丈夫实现复婚。
三、焦仲卿在夫妻分离中感到的,主要是良心上的责备,是妻子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
故而分离后他感到的不是失去妻子后的孤独、寂寞和痛苦,而是如何实现复婚,使自己的良心得到安宁。
而在这时,他仍难有违抗母亲意志的勇气,所谓报府求归的想法也只不过是在走投无路时设想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方法,故他现在仍然是束手无策、空自悲哀的。
在这种情况下,二人的关系主要是一种遵守诺言的情义关系,不是失恋关系。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焦仲卿妻的死是不以丈夫的死为前提的,因为她寻找的是自己的尊严,她过去的经历已经使她失望于人生了,她的被遣和被改嫁已经构成了她自杀的前提。
因为她在这个世界还有没有实现的愿望。
她要那些蔑视她的人知道她的价值,让婆母和丈夫知道她不是因嫁不到一个更为富贵的人家而自杀的,不是为了他们没有重新召回她而自杀的。
她要向那些视她为累赘的人表明,她完全可以不做他们的累赘而生活下去!她完全可以获得他们垂涎三尺的富贵生活。
她不是为贫穷、为得不到富贵而自杀的。
她要向这些人报复,报复这凉薄的人生!在精神上施行报复!让他们感到一点精神上的不安,让她的怨魂永远跟随着他们!而且,无论焦仲卿是否意识到,我们都要注意,焦仲卿的死也不主要是为了殉妻情而死,而是为了证明自我的存在而死。
他在自己的家庭里,在自己生活的人世间,已经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他只有在死亡中才能向自己的母亲,向这个世界,也向投水自尽的前妻,证明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当焦仲卿妻在现世间无法获得人的尊严,当焦仲卿在现世间失去了人的自由意志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的。
显而易见,作者在这个悲剧故事里,有意突出的是婚姻的主题。
在这时,我们也相应认识到,反对封建礼教也不是该诗的自觉的主题。
事实上,焦仲卿夫妻都是恪守封建札教的,焦仲卿妻甚至可说是这方面的模范。
她更象《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而不象林黛玉。
焦仲卿则更象巴金《家》中的觉新,而不是觉慧。
大概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会同情他们,把他们的命运视为一种悲剧。
假若焦仲卿妻象鲁迅《离婚》中的爱姑,焦仲卿象郁达夫《沉沦》中的于质夫,作者还会同情他们吗?也就是说,仅就作者理性追求的目标而言,与其说《孔雀东南飞》是反封建礼教的,不如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的,与其说是歌颂爱情的,不如说是维护封建婚姻的合法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