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原文及作品赏析

苏轼《寒食帖》原文及作品赏析
苏轼简介: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寒食帖》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寒食帖》原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来源)。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欣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写段艺术评论

欣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写段艺术评论《黄州寒食帖》是苏东坡的一首明末清初的诗歌,创作以黄州为背景,记叙了在寒食节当天,早晨清晨的水洗衣童的情景。
拥有简洁的诗句,淡淡的抒情,犹如一幅传达出祥和气氛的油画。
《黄州寒食帖》有着特殊的文学性,一开始先从重音的点睛之笔,着重强调“清晨”一词,以及“杨柳”,“鸳鸯”,“云彩”,“芙蓉”,“荷”,这些中国传统符号暗合当时社会上的秩序。
这几乎可以谓是一场文学实验,诗歌中暗含着深刻的人物性格,而重音更像是影片里的配乐,给这种人物性格强调出一种特殊的气氛。
比如,诗歌中描绘的水洗衣童“黄衣衣”,它不仅是一直在洗衣的童子,也是苏东坡的形象的暗示,象征着苏东坡社会里的伦理价值观。
诗歌中清新的句子,放映出一种柔和的景象,芦苇荡,柳暗花明,是一种清新的抒情情调,让读者陶醉其中,在心旷神怡之中看着水洗衣童上演的一幕静谧又唯美的景象。
《黄州寒食帖》也反映了苏东坡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诗歌中穿插着另一个主题,讲述的是在军队军官的政治和经济上的牺牲,而苏东坡的文学作品中提到的“南郭老将军”,其实就是当时的历史人物,而“江湖客”则是当时受到剥削的武士和士兵们的代称,而苏东坡对当时社会中士兵们受到剥削的气息已变得更加清楚。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不仅有着强烈的抒情性,也有着独特
的文学特征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它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历史角度,都值得深思。
这首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其中涵盖的历史与文学知识,并且有着浓浓的历史渊源,一切构成一种细腻的、低调的、祥和的气氛。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作者:杨阳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作为文人书法的代表人物,苏轼自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在思想上融会贯通,博学而不死学,在文章上大有建树,影响了北宋文坛。
作为一名丈人,书法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却不是其在意的地方,他认为书法是丈人的一部分,无意于书。
虽是如此,他却很好地将书法融于综合修养,其修养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书风。
关键词:《黄州寒食帖》;文人书法;书风;情感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05-01一、逆境的洒脱——《黄州寒食帖》其文《黄州寒食帖》,苏轼撰并书,墨迹素笺本,行书17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45岁的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由大学士被贬黄州,这一落为大落之势。
这样的贬谪,无论是官职的变迁,地方的适应,还是从精神上,对于苏轼都存在太多的反差。
纵观其一生来看,初次被贬是难以接受的。
政治抱负上郁郁不得志,在生活上也是过得非常潦倒。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也是其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四月寒食节那天,苏轼写下了两首寒食诗,诗中发人生之叹,属于遣兴的诗作。
诗的内容也是被贬的这三年经历,因为种种遭遇,苍凉、惆怅成为了这文中的主调。
在这种心境和环境下,有感而发,让这两首诗意味耐人寻味,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苏轼这件作品的书名所累,两首诗的内容却少有人问津。
这当中的内容意义深远,是研究苏轼生平重要线索和论证。
诗中天寒连雨,满景荒凉,或许苏轼并没有所说的这么凄惨,或许他别有用意。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诗文作为一门艺术亦不离其中。
而看其在黄州三年的日子倒也自在,职位虽小但空闲,自清荒地,开垦种植,荷月带锄归,又有爱妾朝云相伴,日日诗书畅言,研究吃食,“东坡肉”即从此出。
如何赏析苏东坡寒食帖

如何赏析苏东坡寒食帖
苏东坡的《寒食帖》是一幅极具艺术价值的绘画作品,以下是如何欣赏它的方法:
1. 看线条:寒食帖的线条流畅而有力,展现了苏东坡的笔墨功力。
观察线条的变化和强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画面的气息。
2. 看色彩:寒食帖的色彩非常淡雅,以黑、白、灰三色为主,又夹杂着淡淡的绿色。
这种色彩的运用体现了苏东坡崇尚自然的艺术理念。
3. 看构图:寒食帖的构图独特,左侧是一只瘦骨嶙峋的树干,右侧是一束含苞待放的花枝,中间则是一个字。
这样的构图体现了苏东坡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4. 看文字:寒食帖的文字字迹清晰,墨色深浅有致,字体也独具特色。
观察文字的排列和大小,能够感受到苏东坡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文字艺术的追求。
在欣赏苏东坡的《寒食帖》时,不仅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艺术理念,还要注重细节的观察和对画面的情感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这幅作品的艺术魅力。
- 1 -。
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

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宋书尚意。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书法追求的是文人、文学和书法的结合,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将心灵、性情、文化素养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传达其胸中郁结与率性真情,这就是不同于古人的“尚意”书法。
然而身为一个杰出的书论家,苏轼自然知道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乃是“无意”。
“无意”不是没有任何意识,而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
书法作为一门抒情达意的艺术,是书家心灵的外化,而人的情感总是自发的、自由的,是不受任何力量制约的,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人的性情才能得到最真实最充分的表达,也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书家才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而人书合一。
苏轼认为好的书法艺术完全应该是一种天真烂漫之意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无意识的冲动。
他曾多次在酒后作书,便是在寻求这种“无意”,他在《与上言上人书》中说:“雪斋清境,发于梦想,此间有荒山大江,修竹枯木,每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
”苏轼的书学理论来源于他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以佛道思想为主,其中又以庄子、禅宗思想为重,而庄、禅之核心乃“无”、“空”,苏轼书法的最高境界所达到的也是一种庄、禅的精神境界,即“无意”。
《寒食帖》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
《黄州寒食帖》为墨迹素笺本,横118厘米,纵33.5厘米,共17行,129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无款及年月。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苍劲沉郁,低回长叹;而书法则以手卷形式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作品浑然天成,在技巧、情感、意境上都无可挑剔,诗、书俱出自然。
无怪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为之折腰,在帖后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然而胸中无盘郁纠结,何能寄寓又何所外化?盘郁纠结者为何?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受到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的排斥,因北宋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闲职长达四年。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诗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
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
《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文豪苏轼的书法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此帖体现了苏轼的文学造诣、书法技艺和思想深度,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组五言诗,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诗帖中,苏轼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书写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将内心的郁结和苦闷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
诗帖采用行书体,笔触流畅自然,起伏跌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帖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韵味,笔画的轻重、快慢、曲折等都恰到好处。
整篇诗文布局合理,字形大小富于变化,章法独特,充分展现了苏轼的书法功力和才华。
从文学角度来看,《黄州寒食诗贴》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诗文,更是苏轼在经历政治挫折和生活困苦后,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文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此外,《黄州寒食诗贴》也是苏轼书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代表作品。
他所推行的尚意之风影响深远,强调个性、情感和意境的表达,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篇章。
总的来说,《黄州寒食诗贴》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书法技
艺和文学才华,更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
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苏轼,字子瞻,宋朝大诗人。
其风度潇洒,诗文才情深厚,成就斐然,功略无穷。
他一生著述不计其数,其中《黄州寒食诗帖》受到世人高度赞赏。
《黄州寒食诗帖》为苏轼以游记形式,记录了他赴黄州参加清明寒食祭祖活动
的所见所闻,游览虎丘山、调查原野生物,描写濒海魂断湖泊和调研祭典礼仪活动等。
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详实,展示出苏轼走近民间的慈祥,融会贯通山水物语的才能。
此文以厚实质感的语言,观况豁达的写作和手笔斑斓的书法,穿梭在眾多信息
之间,灵动抒情,妙趣横生,勾勒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后人赞赏。
《黄州寒食诗帖》以苏轼正直廉洁和不已宽厚的品德赢得世人尊敬,其中展现
出苏轼当时朝政稳健,改革民生,令官员都以躬行效尤;表彰普度家宴奉公清廉,令百姓荣辱与共,大家共建一个和谐朝野的善良社会。
今天,苏轼的作品传承下来并演绎不已,他的精神和文风对当代的新生代诗人
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因素作用。
我们身处黄州,有幸拥有苏轼所赐,能够细领文脉,从中得到无尽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
宋书尚意。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书法追求的是文人、文学和书法的结合,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将心灵、性情、文化素养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传达其胸中郁结与率性真情,这就是不同于古人的“尚意”书法。
然而身为一个杰出的书论家,苏轼自然知道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乃是“无意”。
“无意”不是没有任何意识,而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
书法作为一门抒情达意的艺术,是书家心灵的外化,而人的情感总是自发的、自由的,是不受任何力量制约的,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人的性情才能得到最真实最充分的表达,也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书家才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而人书合一。
苏轼认为好的书法艺术完全应该是一种天真烂漫之意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无意识的冲动。
他曾多次在酒后作书,便是在寻求这种“无意”,他在《与上言上人书》中说:“雪斋清境,发于梦想,此间有荒山大江,修竹枯木,每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
”苏轼的书学理论来源于他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以佛道思想为主,其中又以庄子、禅宗思想为重,而庄、禅之核心乃“无”、“空”,苏轼书法的最高境界所达到的也是一种庄、禅的精神境界,即“无意”。
《寒食帖》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
《黄州寒食帖》为墨迹素笺本,横118厘米,纵33.5厘米,共17行,129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无款及年月。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苍劲沉郁,低回长叹;而书法则以手卷形式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作品浑然天成,在技巧、情感、意境上都无可挑剔,诗、书俱出自然。
无怪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为之折腰,在帖后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
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山谷此言可谓入木三分。
然而胸中无盘郁纠结,何能寄寓又何所外化?盘郁纠结者为何?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受到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的排斥,因北宋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闲职长达四年。
时苏轼四十有七,政治上几乎看不到什么希望,济世壮志难酬,痛苦不堪;在经济上陷入困窘。
精神落寂,心境抑郁,穷困潦倒。
恶劣的生活环境,郁闷、愤慨的情绪使苏轼奋起呼喊,郁积于内而不得不发之于外,使这一时期成为其艺术创作的高峰,《黄州寒食帖》正为此时的代表之作。
要透彻理解《黄州寒食帖》内蕴,“寒食”二字也许正是我们洞悉其深层文化心理与思维方式的关键。
公元1082年,坡公适寒食节却心境低落。
政治与生活双双陷于失意、困顿,而“寒食”的清冷之境恰如一根导火索,使贬谪以来长期郁积在心中的痛苦感受不可抑制地爆发。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更加病后初愈,心境不好,凄凉顿生。
《黄州寒食诗帖》诚其此时心境写照也年年欲惜春去矣,黄金年华付水流。
此诗帖一气呵成,一改他往日严谨端庄的面貌,充满了不可遏制的激情,浑然天成。
“卧闻海棠花”,苏轼以物寓人,以海棠之贵、幽谷佳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命运状态。
“惜春”、“惜花”实是自惜。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典出庄子《大宗师》第二节:“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则说海棠花被造物主暗中负去,实谓花谢;海棠花开花落乃自然之规律,是人力所不能干预的,人的荣辱沉浮也是由命运主宰,非人力所能及,既如此,不如随遇而安、乐天知命而“与大化同流”。
但居住的小屋已不能抵御淫雨长时间的侵袭。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面对这“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他不由自主地怀念往日的舒适生活,“浮华豪习尽去,非昔日子瞻也”。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道出内心痛苦的真正根源,向君王尽忠无门,向祖先坟墓祭扫尽孝又不能,深藏在心底的儒家价值观始终挥之不去,使苏轼对人生的
意义感到迷惘。
看着乌鸦啄着墓地上的冥纸,心情比穷途而哭的阮籍更加绝望,已经是“死灰吹不起”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人们所熟悉的飘飘然的“坡仙”,而是在出仕与入仕间痛苦挣扎的苏轼游乎物外,只不过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憧憬而已。
被贬谪的现实与美好的政治理想之间存在着怎样剧烈的矛盾冲突啊!居江湖之远方忧其君啊!然而“君门深九重”,“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进退两难的困境促使他质疑和追寻生命的价值、自己的理想,而与此同时,生命的痛苦、愤懑、郁结和意趣,却正通过艺术的渠道于有意无意间宣泄与释放出来。
《寒食帖》的书法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
其笔画以浓墨大笔为主,一反宋以前书家大多以瘦劲为主的风格。
我们从苏轼一生的书迹来判断,他早年追摹晋人,笔画也细致流畅,中年遍参唐人笔法,执笔甚为有力,用墨也较丰,点画肥厚。
而《寒食帖》正是苏轼中年所书,故点画丰满肥厚。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用笔转换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
观其结字,取势攲侧,这与他独特的执笔方法密不可分,正如他的好友陈师道所说:“苏黄两公皆善书,皆不能悬手。
逸少非好鹅,效其宛颈尔,正谓悬手转腕。
而东坡以手抵案,使腕不动为法,此其异也。
”此种执笔方法与今人执钢笔之法颇为相似,很难真正中锋用笔,以侧为主。
一般来说,偃卧用笔易出现败笔,而苏轼却能扬长避短,形成独特的风格:其一,手贴桌面,下笔坚实有力,按的动作多,点画较丰厚。
其二,腕不动而指运,易于横向运动而不利于竖向运动,则字呈扁状,而运指的习惯方向是偏右上角,故字呈攲侧之势。
而《寒食帖》正是有此种执笔方法之长而无其短,突破了“石压蛤蟆”的扁字体,字体恣肆奇崛,变化万千,一任笔力所至,清雄豪放,沉着痛快,自然成妍,具有超逸的韵味。
观其章法,动势彰显,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前七行书家的情绪还较平和,乃苏轼劝慰自己安顺立命,与大化同流,是以书写中规中矩,结字以扁平为主。
随着情感逐渐向激越过渡,字形出现正斜交替变化,用笔无
拘无束,率意奔放。
生活的困顿,政治的失意,人生价值的迷惘,千头万绪一起涌上心头,苏轼已不能也不愿再约束自己的情感,而任其宣泄,是以书到后面越发恣肆挥洒,“哭途穷”这三字真正道出了他此时充满矛盾的心境,真情所露,是以字形猛然放大,使我们可以直视他的心灵。
随着“死灰吹不起”,全文戛然而止,在手稿的结尾,苏轼仅写下了“右黄州寒食二首”便结束了,这在苏轼的传世作品中绝无仅有。
恰如一首悲怆的乐章,意尽曲终,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正如苏轼所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
“心忘于手,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黄州寒食帖》正是这样的无意佳品。
我们可以揣测苏轼当时的心境,暮春之初,阴雨连绵,外面到处是一片泥泞,萧瑟如秋,书家病后初愈,面对这空灶湿柴,冷清至极,遥望家乡,云路隔断,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此情此景,苏轼必是满腔忧愤之情如洪水决堤,势不可挡,他不得不提笔作书,为这决堤之洪水寻一宣泄之道,恰如李商隐在《无题》之中所说,“书被催成墨未浓”,他必不能再去思虑书之工拙,而是满腔忧愤顺管而下,不知书法为何物也,正如苏轼自己所说:“口必至于忘声而后能言,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
”此正是无意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