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中西医诊治及中医护理共69页文档
眩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眩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摘要:眩晕属于一种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性疾病,随着对该病研究不断深入,当下临床中针对该病诊断方式有多种,且可有效确定患者病情。
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眩晕展开研究,阐述中医和西医对眩晕症诊断方式或判断依据,并探讨当下较为常用的中西医治疗方式,旨在为眩晕症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眩晕症;中西医;结合诊治前言:眩晕症是由不同病因导致患者在空间定位方面出现功能障碍而引发的动性或位置性错觉,该症状涉及内科、耳鼻喉科等学科,发病后会出现明显外物或自身旋转感,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听觉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质量。
因此,临床中应针对该病做好诊断工作,确定患者疾病类型和致病原因等,从而采用适合方式进行治疗[1]。
目前,针对该病治疗中有多种方式,而中西医结合作用效果较为理想,本文就中西医结合诊治展开综述。
1中医辨证眩晕症可分为多种不同类型,其中,颈性眩晕症属于一种常见类型,该症是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属于“眩晕”范畴,中医认为“眩晕即旋转不定,甚则晕倒”,该症最早记录于“内经”,被称之为“眩冒”,并认为眩晕症与外邪、肝风及体质虚弱相关,同时疾病发病受血虚、肾海不足等因素影响。
《灵枢·大惑论》中记载“故邪之中于项,……,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医学心得·眩晕》中记载“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而带抑肝之剂”,而《景岳全书·眩晕》中则记载:“眩晕一症,虚者%、二耳。
”从多种不同古典中医书记载中,可发现眩晕与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等相关,且临床表现存在差异。
因此,在进行治疗中应从不同方面进行考虑,在掌握疾病病因基础上采用适合方式进行治疗[2]。
2西医诊断通过西医方式对眩晕症进行诊断中,临床方面主要使用排除性诊断方式,首先,使用脑CT等诊断方式进行检测,确定患者头部不存在病变,将颅内出血或者脑梗塞等引发眩晕疾病排除。
常见疾病诊治—眩晕的中医诊治(中医基础课件)

病因病机
• 年老体虚 • 久病伤肾 • 素体阴虚 • 恼怒忧伤 • 久病失血 • 脾胃虚弱 • 饮食失调 •劳 倦 • 跌仆损伤 • 久病血瘀
肝肾阴虚 → 阴精亏虚 → 脑海失养 阴虚阳亢 → 肝阳化风 气郁化火 → 风阳上扰 气虚清阳不展,血虚脑失所养
损伤脾胃 → 痰浊内生 → 上扰清窍
瘀血阻窍 → 脑络闭阻 → 脑失所养 气血不通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归脾汤
➢ 参芪术草——补脾益气以生血,气旺血生; 当归、龙眼肉(桂圆)——甘温补血养血; 茯苓(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 姜、枣——调润脾胃,以资化源;
诊断依据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 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 白等表现。
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 跌仆损伤等病史。
辨证要点
辨脏腑 眩晕-兼头胀痛,面潮红-- 肝阳上亢
兼纳呆,乏力,面色苍白气--血不足 兼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痰- 浊 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肾虚 辨虚实 虚多实少,虚实夹杂 辨标本 标-风火痰瘀 本-肝肾阴虚,气血不 足
少食海腥发物 。 • 患者病室应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光线柔和。保证充足
的睡眠, • 注意养生,劳逸结合。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
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结语
眩晕是以目眩、头晕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 病 因 有 饮 食 不 节 、 情 志 不 遂 体 虚 年 高 、 跌 打
眩晕
概念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肾气亏虚证: 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 胫酸膝软和足跟痛,耳鸣或耳聋, 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 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 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二)痰瘀互结证: 头如裹,胸闷, 呕吐痰涎,胸痛( 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 脉络瘀血,皮下瘀斑, 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
舌胖苔腻脉滑, 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三) 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 溲赤。
舌红苔黄, 脉弦数。
(四)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 健忘。
舌红少苔, 脉弦细而数.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眩晕1。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 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2. 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
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
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 并做好抢救准备。
4。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 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 分钟,每晚睡前1 次。
6。
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 每日1 次。
7. 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二)头痛1. 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 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
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 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4. 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5. 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6。
遵医嘱耳穴贴压( 耳穴埋豆),可选择内分泌、神门、皮质下、交感、降压沟等穴位.隔日更换1 次,双耳交替。
2023年眩晕症中医护理查房word版 - 完(1)

3.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尽早控制病情,进而减轻焦虑。
4.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分散注意力。
效果评价:患者的焦虑得到有效减轻,能够积极面对。
赵云兰护士长:对于本病人入院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我们前期给予了一系列的护理,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制订下一步的护理计划,现在咱们到患者床旁进行护理查体。
1、切实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中医特色疗法,如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泡足、穴位敷贴等。
2、根据中医证型及体质类型,给予相应的清肝泻火的饮食。
3、指导眩晕康复操功能锻炼,动静结合,循序渐进,促进气血恢复,平衡阴阳。
记录人:** 2023年*月*日
一、舒适的改变:眩晕 与气血不足有关
护理目标:采取护理和治疗措施,使头晕症状减轻或消失。
1.提供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避免刺激。
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我认为患者是心血管问题导致眩晕。
**护士长:我们从中西医角度了解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和分型,针对该病人的疑难问题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改进护理措施以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护士:生活起居方面:
1、病室保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光线不宜过强。
2、眩晕轻者可适当休息,不宜过度疲劳。眩晕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减少头部晃动,切勿摇动床架,症状缓解后方可下床活动,动作宜缓慢,防止跌倒。
3、穴位按摩,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原则是指在护理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地理环境、季节时令 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案。在护理眩晕病患者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 、体质等因素,以及居住地的气候条件、饮食习惯等,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注意事项
根据眩晕病的证型,选择合适 的拔罐方式。常用的拔罐方式 包括火罐、水罐、抽气罐等。
患者取舒适体位,医师选取一 定部位或穴位进行拔罐,注意 罐口应平整、无破损,然后按 照规范进行拔罐操作。每次拔 罐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 10-15分钟内。
拔罐后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 受寒。同时,孕妇、年老体弱 及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应在医 生指导下进行拔罐护理。
04
情志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和焦虑、抑郁 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听音乐、 阅读等,以缓解压力和疲劳。
加强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 勇气。
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其病情和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04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针灸护理
选取穴位
根据眩晕病的症状和病因,选取合适的穴位 进行针灸。常见的穴位包括百会、风池、内 关等。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眩晕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肝 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 中阻等。
病理机制
眩晕病的病理机制主要与肝、脾、肾 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导致气血阴阳 失调,清窍失养,发为眩晕。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等症状,结合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因素,进 行综合诊断。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 肾气亏虚证: 腰脊酸痛( 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和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
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 二) 痰瘀互结证: 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 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
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 三) 肝火亢盛证: 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 四) 阴虚阳亢证: 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
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眩晕 1.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2. 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 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
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 遵医嘱耳穴贴压( 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 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 每次 20 分钟,每晚睡前 1 次。
6. 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 1 次。
7. 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 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 1次。
( 二) 头痛 1. 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 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 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4. 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5. 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6. 遵医嘱耳穴贴压( 耳穴埋豆),可选择内分泌、神门、皮质下、交感、降压沟等穴位。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 肾气亏虚证: 腰脊酸痛( 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和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
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 二) 痰瘀互结证: 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 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
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 三) 肝火亢盛证: 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 四) 阴虚阳亢证: 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
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眩晕1.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2. 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 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
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 遵医嘱耳穴贴压( 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 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 每次20 分钟,每晚睡前1 次。
6. 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1 次。
7. 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 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 二) 头痛1. 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 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 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4. 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5. 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6. 遵医嘱耳穴贴压( 耳穴埋豆),可选择内分泌、神门、皮质下、交感、降压沟等穴位。
眩晕症 中医护理方案

指 导
指导患者
生
健
活
康
起
指
居
导
戒烟限酒
清淡
饮 食 指 导 低盐
高维 生素
指导选 择正确
饮食
低胆 固醇
高钙
健 康 指 低脂 导
肪
肾气亏虚证:饮食宜富营养,
如甲鱼,淡菜,银耳等,忌食
煎炸炙烤及辛辣烟酒。
日常可以黑芝麻、核桃肉捣烂
饮 加适当蜂蜜调服。
健
食
康
指
指
导
导
痰瘀互结证:
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素
医学资料
• 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
呕 吐痰涎
1.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流 质或半流质易消化饮食。
常
2.出现恶心呕吐者及时清理呕吐物,指导患者采取正
证
见
确体位,以防止发生窒息,可按揉双侧内关、合谷、 足三里等穴,以降血压止吐。
候
症
3.呕吐甚者,中药宜少量多次频服,并可在服药前口
施
含鲜生姜片,或服少量姜汁。
状
护
4.呕吐停止后协助患者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以保持
理
发性高血压)知识。
难
点
2. 让患者认识到高血压降压治疗 是长期的,而且是终身的,因
为降压治疗只能控制血压,但
不能根治。因此,让患者了解
到规律服药对疾病的转归有着
重要的作用。
3. 指导长期服用降压药者服从医
师的安排,遵医嘱适时调整药
物,可以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发
护
生。
理 4. 讲解药膳饮食及调摄护理方面
证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眩 晕 (二) 头 痛 (三) 心悸气短 (四) 呕吐痰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