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合集下载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的采集与处理
小鼠麻醉
将小鼠麻醉,并固定在 操作台上。
暴露骨髓
用消毒手术刀切开小鼠 的腿骨,暴露骨髓腔。
采集骨髓细胞
用注射器吸取生理盐水, 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
细胞。
细胞处理
将采集的骨髓细胞进行 洗涤、离心、分离等处 理,得到所需的细胞样
本。
骨髓细胞的培养与观察
细胞培养
将处理后的骨髓细胞接种在细胞 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细胞培养 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进行培养。
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致突变物的 致突变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据,有 助于深入了解致突变物的致癌机
制。
对实验结果的理解与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致突变物能够诱导小 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形成,这可能是致突 变物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恶性转化的重 要机制之一。
实验结果还提示,致突变物的致突变作用可 能与其在体内的代谢活化有关,因此需要进 一步研究致突变物的代谢活化过程及其与微 核形成之间的关系。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 微核试验
目录
CONTENTS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与讨论
01 实验目的
了解微核试验的原理
微核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的细胞遗传 学方法。它通过观察细胞中微核(微小的细胞核)的数量, 来评估细胞受到的遗传损伤程度。
染色体结构畸变
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类型,如断裂、倒位、重 复等。
染色体数目畸变
观察染色体数目畸变情况,包括非整倍体、多倍体等。
畸变类型与实验条件关系
探讨不同实验条件下染色体畸变类型的差异及其与实验条件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比较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固定15min,晾干。 4、染色:用新鲜配制的10%Giemsa染色 10min。 5、观察计数: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再用 油镜观察计数。PCE细胞呈蓝灰色,正染 红细胞(NCE)呈桔黄色。计数1000个 PCE细胞中含有微核的细胞数,并且计数 200个细胞中PCE与NCE的比例。
注意事项
Giemsa染液pH6.8是细胞染色质量的重要 保证; 推制良好的骨髓涂片是本试验的关键步骤; 正确区分PCE细胞、NCE细胞及白细胞; 正确区分微核与染料颗粒。
材料
试剂:甲醇、冰乙酸、吉姆萨(Giemsa) 染液、小牛血清、磷酸盐缓冲液pH6.8, 环磷酰胺。 器材:晾片架、1ml注射器及针头、载波 1ml 片及推片、显微镜(具油镜头),细胞计 数器。 动物:小鼠,体重24-28g,雄鼠。
试验方法
1、给药:将小鼠称重随机分成二组,一 组为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0.2ml/10g.W), 一组为环磷酰胺组(腹腔注射 1mg/10g.W)。 2、涂片:给药24h后用颈椎脱臼处死小鼠, 取出股骨,用滤纸擦净,纵形剪去1/4-1/3, 用针头挑出骨髓,放在已滴好一小滴小牛 血清的载波片上(血清宜滴在载玻片的一 端),用眼科镊头将骨髓团充分分散,推 片,在空气中晾干。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Micronucleus Test for Bone Marrow Cell in Mouse
西南大学药学院
目的
学习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 PCE)微核测 定方法,了解环磷酰胺对骨髓细胞染色体 的损伤作用
原理
微核是指细胞中主核之外的颗粒,染色与细胞核 一致,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20-1/5,呈圆形或杏 仁状。微核是细胞内染色体断裂或纺锤丝受影响 而在细胞有丝分裂时滞留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 因而微核试验能检测药物或其它物质诱导产生的 染色体完整性改变和染色体分离改变这两种遗传 学终点。 微核试验可用多种细胞,但在有核细胞中难于与 正常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区分,故常计数PCE中 的微核,因为红细胞在成熟之前最后一次分离后 数小时将主核排出而微核被保留下来。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保健食品)1.实验动物小鼠是微核试验的常规动物,也可选用大鼠。

通常用7周~12周龄,体重25g~30g的小鼠或体重150 g~200 g的大鼠。

每组用两种性别的动物至少各5只。

动物购买后适应环境至少3天。

2.剂量及分组受试物应设三个剂量组,最高剂量组原则上为动物出现严重中毒表现和/或个别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一般可取1/2LD50,低剂量组应不表现出毒性,分别取1/4LD50和1/8LD50作为中、低剂量。

急性毒性试验给予受试物最大剂量(最大使用浓度和最大灌胃容量)动物无死亡而求不出LD50时,高剂量组则按以下顺序:a) 10g/kg体重; b)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或c) 一次最大灌胃剂量进行设计,再下设中、低剂量组。

另设溶剂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阳性对照物可用环磷酰胺40mg/kg体重经口或腹腔注射(首选经口)给予。

3.操作步骤3.1 受试物配制一般用蒸馏水作溶剂,如受试物不溶于水,可用食用油、医用淀粉、羧甲基纤维素等配成乳化液或悬浊液。

受试物应于灌胃前新鲜配制,除非有资料表明以溶液(或悬浊液、乳浊液等)保存具有稳定性。

3.2 实验动物的处理经口灌胃。

根据细胞周期和不同物质的作用特点,可先做预试,确定取材时间。

常用30h给受试物法。

即两次给受试物间隔24h,第二次给受试物后6h,颈椎脱臼处死动物。

3.3 标本制备取胸骨或股骨,用止血钳挤出骨髓液与玻片一端的小牛血清混匀,常规涂片,或用小牛血清冲洗股骨骨髓腔制成细胞悬液涂片,涂片自然干燥后甲醇固定5~10min。

当日固定后保存。

将固定好的涂片放入Gleams应用液中,染色10~15 min,立即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或蒸馏水冲洗、晾干。

写好标签,阴凉干燥处保存。

3.4 阅片选择细胞完整、分散均匀、着色适当的区域,在油镜下观察。

以有核细胞形态完好作为判断制片优劣的标准。

本法系观察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

用Giemsa染色法,嗜多染红细胞呈灰蓝色,成熟红细胞呈粉红色。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推片 固定 染色 观察并记数
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目的和意义:
1、学习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作 2、了解动物体内染毒及染色体畸变类型
染色体畸变:
指染色体的结构改变,它是指遗传物质大的 改变,一般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适当细胞 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来发现
染色体畸变分析: 指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又称为 细胞遗传学实验
注意事项: 1、剪胸骨时通过剪断两边的肋骨来把整块 胸骨取下来,以防不小心把胸骨剪断 2、挤出骨髓处的肌肉要剔除干净 3、滴到玻片上的小牛血清不要太多,涂时 要涂匀,以便推片 4、染色前可以先看一下整体涂片情况,细 胞分散度是否良好 5、关键步骤是制作良好的骨髓涂片以及优 良的染色
流程图
处死小鼠,取胸骨
图 1:正常精母细胞(× 1000 ) 图 2 :精母细胞染色体环(× 1000 图 3 :精母细胞链状四价体(× 1000 ) 图 4 :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少(× 1000 )
注意事项:
低渗是本实验的关键,控制好低渗时 间,做出分散良好的染色体标本,关系到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流程图
处死小鼠,取股骨 取骨髓,离心
结果分析与评价
结果: 以每只动物为观察单位,每只动物观察100个中 期分裂相,计算其畸变细胞率 分析与评价: 1 阴性和阳性对照组的畸变率应与所用动物 的种属及有关资料相符 2 试验结果可以用多种统计方法处理,所得 结果应该是相同的 3 各实验组即便细胞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 应该有显著性差异,还应有剂量反应关系
注:在主核排除时,微核仍保留在细胞中
操作步骤:
一 染毒:
染毒途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染毒二次, 0、24小时各染毒一次,6h后取样 染毒剂量:50mg/kg

[整理版]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整理版]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目的和意义微核试验用于检测受试物在哺乳动物所引起的染色体或原红细胞有丝分裂器损伤,以确定该受试物有无诱变性。

通过本次实验学习和掌握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测定方法。

原理正常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分裂中期,染色体均匀地排列在赤道板附近,到分裂后期便分成两份,分别向两极移动,并在末期分别形成两个子细胞的核。

如果由于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而使分裂期的细胞染色体受到损伤,在中期就会观察到染色体断裂,在进入分裂后期时,这种断片落后于向两极移动的染色体而滞留在赤道板附近,当其它染色体分别形成子细胞核时,这些落后的断片便独立形成微核,如果纺锤体功能受损,也可产生微核。

由上可见,微核的出现和染色体畸变有密切相关性,同时微核的观察是在细胞的间期,不必分析中期相,这比分析染色体畸变要方便一些。

进行骨髓细胞微核分析一般观察红细胞,记数嗜多染红细脑中微核出现率。

器材与试剂1、器材载玻片、推片、血细胞计数器、滴管、注射器、解剖剪、镊子、止血钳、晾片架、滤纸、电吹风机、染色缸、研钵、恒温水浴箱、光学生物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

2、试剂小牛血清;甲醇;吉姆萨储备液:将1g 吉姆萨倒入研钵内,加入少许甘油混合研细,分次倒入剩余的甘油至66ml,转移到烧杯内(或试剂瓶内)。

放入55~60℃水浴中并不断搅动至2h。

取出冷却后加入60ml甲醇,混匀后置室温,2~3周后过滤,保存于棕色瓶内备用(存放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

吉姆萨染色液:实验前取吉姆萨储备液与磷酸盐缓冲液(pH 6.8)1 : 9混匀。

磷酸盐缓冲液(pH 6.8)阳性对照物:环磷酰胺。

操作步骤一、试验动物及处理1、动物的选择:选用小鼠,每组10只动物,雌雄各半。

小鼠体重在18~20g,7~12w。

2、染毒途径:采用腹腔注射给药。

3、剂量选择:环磷酰胺按50mg/kg剂量染毒,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空白对照)。

4、染毒次数和取样时间:采用30h给药法,即两次给药间隔24h,在第二次给药后6h处死动物采集骨髓。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物质对小鼠骨髓细胞基因毒性的方法。

骨髓细
胞微核是正常细胞中小核细胞数量的标志。

在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的影响后,骨髓细胞可以
形成异常小鼠骨髓微核和形态不规则的细胞,这是指指出该物质可能是致癌物或基因毒物,因此,这种试验可以用于评估某种物质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在小鼠骨髓微核试验中,通常将小鼠的骨髓细胞放置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然后将待
检物质加入培养中。

待检物质可能是化学物质、辐射或生物质等。

随后,经过一定时间后,分离的细胞会被染色并进行显微镜检查,以确定细胞数量和微核的数量。

通过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得出的结果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判断待检物质是否是基因毒
物和可能是致癌物,是否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健康。

因此,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已成
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实验室技术,以评估物质的潜在致癌性和毒性。

总之,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是一种快速且有效的实验室技术,用于评估化学物质、
辐射等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风险。

虽然该方法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能,但它已被广泛
使用于实验室中,并成为确定制定公众卫生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五、作业
1. 观察并记数细胞微核率; 2. 用统计学软件SPSS统计结果。Biblioteka 三、实验材料小鼠骨髓
四、实验步骤
1. 实验前6小时用对苯二酚80mg/kg注射于小鼠腹腔内, 处死动物,用0.85%的生理盐水吹出股骨骨髓,离心1000 转/分5分钟,除上清液,滴入少量小牛血清混匀后涂片。 2. 固定:放入甲醇和冰醋酸固定液中固定5-10分钟; 3. 染色:直接在Gimsa染液中染色10分钟,然后冲洗; 用滤纸擦干载片背面的水分,再用滤纸轻轻吸干载片上面 的水分,取出盖上盖片; 4. 观察:嗜多染红细胞呈灰兰色,成熟红细胞呈桔红色, 每只动物计数1000-2000个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为千分 之2.58+0.41。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诱变物质产生的微核; 2. 了解微核测定的方法与意义,计算微核 率。
二、实验原理
微核(Micronuclei)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 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在细胞间 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 核1/3 以下。 已经证实微核率的大小是和用药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 正相关,这一点和染色体畸变一样。所以,可用间期的微 核计数来代替繁杂的中期畸变染色体计数。 目前国内外不少部门已经把微核测试用于辐射损伤,辐射 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实验,染色体遗传疾病及癌症前 期诊断等各方面。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保健食品)1.实验动物小鼠是微核试验的常规动物,也可选用大鼠。

通常用7周~12周龄,体重25g~30g的小鼠或体重150 g~200 g的大鼠。

每组用两种性别的动物至少各5只。

动物购买后适应环境至少3天。

2.剂量及分组受试物应设三个剂量组,最高剂量组原则上为动物出现严重中毒表现和/或个别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一般可取1/2LD50,低剂量组应不表现出毒性,分别取1/4LD50和1/8LD50作为中、低剂量。

急性毒性试验给予受试物最大剂量(最大使用浓度和最大灌胃容量)动物无死亡而求不出LD50时,高剂量组则按以下顺序:a) 10g/kg体重; b)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或c) 一次最大灌胃剂量进行设计,再下设中、低剂量组。

另设溶剂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阳性对照物可用环磷酰胺40mg/kg体重经口或腹腔注射(首选经口)给予。

3.操作步骤3.1 受试物配制一般用蒸馏水作溶剂,如受试物不溶于水,可用食用油、医用淀粉、羧甲基纤维素等配成乳化液或悬浊液。

受试物应于灌胃前新鲜配制,除非有资料表明以溶液(或悬浊液、乳浊液等)保存具有稳定性。

3.2 实验动物的处理经口灌胃。

根据细胞周期和不同物质的作用特点,可先做预试,确定取材时间。

常用30h给受试物法。

即两次给受试物间隔24h,第二次给受试物后6h,颈椎脱臼处死动物。

3.3 标本制备取胸骨或股骨,用止血钳挤出骨髓液与玻片一端的小牛血清混匀,常规涂片,或用小牛血清冲洗股骨骨髓腔制成细胞悬液涂片,涂片自然干燥后甲醇固定5~10min。

当日固定后保存。

将固定好的涂片放入Gleams应用液中,染色10~15 min,立即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或蒸馏水冲洗、晾干。

写好标签,阴凉干燥处保存。

3.4 阅片选择细胞完整、分散均匀、着色适当的区域,在油镜下观察。

以有核细胞形态完好作为判断制片优劣的标准。

本法系观察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

用Giemsa染色法,嗜多染红细胞呈灰蓝色,成熟红细胞呈粉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本次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学习和掌握小鼠骨髓 多染红细胞(PCE)微核的测定方法 的测定方法, 多染红细胞(PCE)微核的测定方法,了解 环磷酰胺对骨髓细胞染色体的损伤作用。 环磷酰胺对骨髓细胞染色体的损伤作用。
上一张
下一张
开 始
结 束
南京晓庄学院
3
经口急性毒性 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南京晓庄学院
上一张
下一张
开 始
结 束
3
经口急性毒性 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6. 注意事项
1.良好的骨髓涂片及良好的染色, 1.良好的骨髓涂片及良好的染色,是本实 良好的骨髓涂片及良好的染色 验的关键步骤。 验的关键步骤。 2.熟悉并正确区分跟中骨髓细胞 熟悉并正确区分跟中骨髓细胞。 2.熟悉并正确区分跟中骨髓细胞。
南京晓庄学院
上一张
下一张
开 始
结 束
3
经口急性毒性 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4. 实验步骤
与沉淀物混匀后, 与沉淀物混匀后,用滴管吸取并滴一滴在清洁的 载玻片上推片。 载玻片上推片。阳性及阴性对照组按上述方法同 时进行处理。 时进行处理。
三、固定
将推好晾干的骨髓片放人染色缸中, 将推好晾干的骨髓片放人染色缸中,用甲醇溶 液固定15min 取出晾干。 15min, 液固定15min,取出晾干。不能及时染色的涂片 也应固定后保存。 也应固定后保存。
2. 实验原理
微核试验是用于染色体损伤和干扰细 微核试验是用于染色体损伤和干扰细 胞有丝分裂的化学毒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胞有丝分裂的化学毒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微核是指存在于细胞中主核之外的一种颗 微核是指存在于细胞中主核之外的一种颗 大小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20 1/5, 1/20~ 粒,大小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20~1/5, 呈圆形或杏仁状,其染色与细胞核一致, 呈圆形或杏仁状,其染色与细胞核一致, 在间期细胞中可以出现一个或多个。一般 在间期细胞中可以出现一个或多个。 认为微核是细胞内染色体断裂 细胞内染色体断裂或 认为微核是细胞内染色体断裂或纺锤丝受 影响而在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滞留在细胞核 影响而在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滞留在细胞核 外的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 外的遗传物质。
上一张
下一张
开 始
结 束
南京晓庄学院
3
经口急性毒性 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5. 结果分析
本试验中只计数PCE中的微核,微核率以千分 本试验中只计数PCE中的微核, PCE中的微核 率表示。每只动物为一观察单位。每组的雌、 率表示。每只动物为一观察单位。每组的雌、雄 动物分别计算微核PCE的均值。 PCE的均值 动物分别计算微核PCE的均值。雌、雄动物之间 无明显的性别差异时可合并计算结果, 无明显的性别差异时可合并计算结果,否则应分 别进行计算;正常的PCE NCE比值约为1(正常范 PCE/ 比值约为1( 别进行计算;正常的PCE/NCE比值约为1(正常范 围为0.6 1.2)。如比值<0.1 则表示PCE 0.6~ <0.1, PCE形成 围为0.6~1.2)。如比值<0.1,则表示PCE形成 受到严重抑制,受试化学毒物的剂量过大, 受到严重抑制,受试化学毒物的剂量过大,试验 结果不可靠。 结果不可靠。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微核发 生率, 生率,应与试验所用动物种属及品系的文献报道 结果或者是与研究的历史数据相一致。 结果或者是与研究的历史数据相一致。
食品专业
3
经口急性毒性 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系:生化环院
任课老师: 任课老师:吴雨龙 任课班级:09食品、 09食品 任课班级:09食品、行09食品 食品
南京晓庄学院
上一张
下一张
开 始
结 束
3
经口急性毒性 实验
1. 实验目的
1.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南京晓庄学院
上一张
下一张
开 始
结 束
3
经口急性毒性 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4. 实验步骤
二、骨髓液的制备和涂片
试验动物最后一次染毒后,按确定的时间用颈 试验动物最后一次染毒后,按确定的时间用颈 椎脱臼或麻醉的方法将其处死, 的方法将其处死 椎脱臼或麻醉的方法将其处死,四肢固定于解剖 将腹中线被毛浸湿,剖开胸腹部,取下胸骨, 板,将腹中线被毛浸湿,剖开胸腹部,取下胸骨, 擦净血污,剔去肌肉,剪去股骨两端, 擦净血污,剔去肌肉,剪去股骨两端,用小型弯 止血钳将骨髓挤于有一滴小牛血清的清洁载玻片 将骨髓挤于 止血钳将骨髓挤于有一滴小牛血清的清洁载玻片 上,混合均匀后推片。也可在动物处死后,迅速 混合均匀后推片。也可在动物处死后, 用手术剪将其两腿股骨取下,剔去肌肉, 用手术剪将其两腿股骨取下,剔去肌肉,用生理 盐水洗去血污和碎肉,剪去股骨两端, 盐水洗去血污和碎肉,剪去股骨两端,用带针头 2ml注射器吸取小牛血清,插人骨髓腔内, 注射器吸取小牛血清 的2ml注射器吸取小牛血清,插人骨髓腔内,将骨 髓冲人离心管, 髓冲人离心管,然后用吸管吹打骨髓团块使其均 1000r/min离心10min,弃去多余的上清液, 离心10min 匀,以1000r/min离心10min,弃去多余的上清液, 留下约0.5ml 留下约0.5ml
四、染色
将固定晾干后的涂片,用新鲜配制的Giemsa应 将固定晾干后的涂片,用新鲜配制的Giemsa应 Giemsa 用液(Giemsa储备液l份加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9 (Giemsa储备液 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 用液(Giemsa储备液l份加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9 染色10 15min,然后冲洗掉玻片上的染色液, 10份)染色10-15min,然后冲洗掉玻片上的染色液, 置晾片架上晾干。 置晾片架上晾干。
南京晓庄学院
上一张
下一张
开 始
结 束
Hale Waihona Puke 3经口急性毒性 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4. 实验步骤
五、观察计数
先在低倍镜下进行观察,选择分布均匀, 先在低倍镜下进行观察,选择分布均匀,染色 低倍镜下进行观察 较好的区域,再在油镜下观察计数,PCE细胞呈 油镜下观察计数 较好的区域,再在油镜下观察计数,PCE细胞呈 灰蓝色,正染红细胞(NCE)呈橘黄色。 (NCE)呈橘黄色 灰蓝色,正染红细胞(NCE)呈橘黄色。细胞中含 有的微核多数呈圆形,边缘光滑整齐, 有的微核多数呈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嗜色性与 核质一致,呈紫红色或蓝紫色。 核质一致,呈紫红色或蓝紫色。一个细胞内可出 现一个或多个微核。计数1000 PCE中含微核的 1000个 现一个或多个微核。计数1000个PCE中含微核的 PCE数,并且计数200个细胞中PCE与NCE的比值。 PCE数 并且计数200个细胞中PCE与NCE的比值。 200个细胞中PCE 的比值
南京晓庄学院
上一张
下一张
开 始
结 束
3
经口急性毒性 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2. 实验原理
所以, 所以,微核试验能检测化学毒物或物理因 素诱导产生的染色体完整性改变 染色体完整性改变和 素诱导产生的染色体完整性改变和染色体 分离改变这两种遗传学终点 这两种遗传学终点。 分离改变这两种遗传学终点。 微核可以出现在多种细胞 多种细胞中 微核可以出现在多种细胞中,但在有 核细胞中较难与正常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 相区别。由于红细胞在成熟之前最后一次 相区别。由于红细胞在成熟之前最后一次 红细胞 分离后数小时可将主核排出 而仍保留微 主核排出, 分离后数小时可将主核排出,而仍保留微 核于PCE细胞中 因此通常计数PCE细胞 PCE细胞 计数PCE细胞中 核于PCE细胞中,因此通常计数PCE细胞中 的微核。 的微核。
南京晓庄学院
上一张
下一张
开 始
结 束
3
经口急性毒性 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3.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
体重18-22g小鼠,雌雄对半。 体重18-22g小鼠,雌雄对半。 18 小鼠
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
手术剪、晾片架、眼科剪、眼科镊、 手术剪、晾片架、眼科剪、眼科镊、 显微镜、饲养笼等。 显微镜、饲养笼等。
实验试剂: 实验试剂:
甲醇、冰醋酸、吉姆萨染液、 甲醇、冰醋酸、吉姆萨染液、小牛 血清、生理盐水、环磷酰胺。 血清、生理盐水、环磷酰胺。
南京晓庄学院
上一张
下一张
开 始
结 束
3
经口急性毒性 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4. 实验步骤
一、试验动物及处理
1.动物选择:一般常用的试验动物为大、小鼠。 1.动物选择:一般常用的试验动物为大、小鼠。 动物选择 以小鼠使用最为广泛,要求体重18 20g, 18~ 以小鼠使用最为广泛,要求体重18~20g,7-12 周龄。每组小鼠数量10 10只 雌雄各半。 周龄。每组小鼠数量10只,雌雄各半。 2.染毒途径 染毒途径: 2.染毒途径:根据研究目的或受试化学毒物性 质的不同,可分别选用经口、经皮、 质的不同,可分别选用经口、经皮、经呼吸道 及注射等染毒途径。 及注射等染毒途径。但原则上应尽可能采用与 人体接触化学毒物相同的途径。 人体接触化学毒物相同的途径。 3.染毒次数及取样时间 染毒次数及取样时间: 3.染毒次数及取样时间:研究证实化学毒物需 在靶器官内蓄积至一定的浓度才具有致突变作 用。不同化学毒物诱发微核出现的高峰时间也 不尽相同。波动范围可以达到24 72h。 24~ 不尽相同。波动范围可以达到24~72h。这就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