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合集下载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的采集与处理
小鼠麻醉
将小鼠麻醉,并固定在 操作台上。
暴露骨髓
用消毒手术刀切开小鼠 的腿骨,暴露骨髓腔。
采集骨髓细胞
用注射器吸取生理盐水, 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
细胞。
细胞处理
将采集的骨髓细胞进行 洗涤、离心、分离等处 理,得到所需的细胞样
本。
骨髓细胞的培养与观察
细胞培养
将处理后的骨髓细胞接种在细胞 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细胞培养 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进行培养。
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致突变物的 致突变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据,有 助于深入了解致突变物的致癌机
制。
对实验结果的理解与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致突变物能够诱导小 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形成,这可能是致突 变物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恶性转化的重 要机制之一。
实验结果还提示,致突变物的致突变作用可 能与其在体内的代谢活化有关,因此需要进 一步研究致突变物的代谢活化过程及其与微 核形成之间的关系。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 微核试验
目录
CONTENTS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与讨论
01 实验目的
了解微核试验的原理
微核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的细胞遗传 学方法。它通过观察细胞中微核(微小的细胞核)的数量, 来评估细胞受到的遗传损伤程度。
染色体结构畸变
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类型,如断裂、倒位、重 复等。
染色体数目畸变
观察染色体数目畸变情况,包括非整倍体、多倍体等。
畸变类型与实验条件关系
探讨不同实验条件下染色体畸变类型的差异及其与实验条件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比较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阳性及阴性对照组处理方法同上。
医学ppt
10
4.3 固定
将推好晾干的骨髓片放入染色缸中,甲醇 溶液固定15分钟,取出,晾干。不能及时 染色的涂片也应固定好保存。
4.4 染色
将固定晾干后的涂片,用新鲜配制的 Giemsa (Giemsa储备液1份+pH6.8的磷酸盐 缓冲液9份) 染色10~15分钟,冲洗,晾干。
医学ppt
13
MN NCE
医学ppt
14
红细胞
医学ppt
电镜
15
单个微核
多个微核
医学ppt
Hale Waihona Puke 16医学ppt17
医学ppt
5
3 器材与试剂
3.1 器材 解剖器械,生物显微镜,载玻片 等。
3.2 试剂 甲醇(分析纯)、甘油(分析 纯)、小牛血清、生理盐水、Giemsa 储备 液、 pH 6.8磷酸盐缓冲液
3.3 阳性对照物 环磷酰胺
医学ppt
6
4 操作步骤
4.1 试验动物及处理
动物选择 小鼠是微核试验的常规动物,通常用7~12
医学ppt
11
4.5 观察计数
低倍镜下观察,选择细胞完整、分散均匀, 着色适当的区域,再在油镜下观察计数。
多染红细胞(PCE)呈灰蓝色,正染红细胞 (NCE)呈橘黄色。典型的微核多为单个、 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嗜色性与核质一致, 呈紫红色或蓝紫色 。
计数1000个PCE中含微核的PCE数,并且计 数200个细胞中PCE与NCE的比值。
医学ppt
2
化学致突变物
染色体
作用于纺锤丝
无着丝点,片或环
整条染色体 带着丝粒的环和断片
形成微核

实验三、微核试验

实验三、微核试验
8
3.固定:
将推好晾干的骨髓片放进染色缸中,甲醇固定15分钟, 取出晾干。
4.染色(建成试剂盒Giemsa染液)
用染液一3滴,染色8min,再加染液二6滴,洗耳球混 匀5min。细流水冲掉玻片染色液,晾干。
9
5.观察计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选择分布均匀的区域,再在油镜下观察 计数。 PCE细胞呈灰蓝色,正染红细胞(NCE)桔黄色。 细胞中的微核大半呈圆形,边缘光滑,嗜色性与核质一致, 一个细胞内可以出现一个或多个微核。
11
注意事项:
1. 注意不要把股骨剪断 2. 挤出骨髓处的肌肉要剔除干净 3. 滴到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不要太多,涂时要涂匀,
以便推片 4. 染色前可以先看一下整体涂片情况,细胞分散度
是否良好 5. 关键步骤是制作良好的骨髓涂片以及优良的染色
12
MN(微核) NCE
正染红细胞 ( 成熟红细胞 )
显微镜下微核观察 13
微核试验是观察受试物能否产生微核的试验。主要可检出
DNA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染色体损伤)。 传统的微核试验是体内试验, 常用细胞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PCE)
3
微核可以出现在多种细胞中,但在有核细胞中较难与正常 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相区别。由于红细胞在成熟之前最后一 次分离后数小时可将主核排出,而仍保留微核于PCE细胞中,
计数1000个PCE中含微核的PCE数,并计算200个细胞中 PCE/NCE的比值。
10
6. 结果分析与评价
• 本试验中只计数PCE中微核,微核率以千分率表示。 • PCE/NCE为评价细胞毒性的指标。 • 正常的PCE/NCE比值为1(0.6-1.2),
如果<0.1,则表示PCE形成受到严重抑制; 如果<0.05,则表示受试物剂量过大,结果不可靠。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讲解学习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讲解学习
剂量选择:以1/5 LD50为最高剂量组,下设3-4个剂量组,同时设阳 性和阴性对照。
染毒途径:经口、经皮、经呼吸道、注射。
染毒次数:多次染毒法(每天染毒一次,连续4天,第五天取样) 两次染毒法(第一次染毒24h后进行第二次染毒,6h取样)
五、操作步骤
本次实验染毒处理: 环磷酰胺
剂量:0.8mg/10g 每次染毒(腹腔注射) 次数:多次染毒法(4次)----最佳浓度及作用时间
五、操作步骤
骨髓液制备 ↓
涂片 ↓
染色 ↓
观察与计数
五、操作步骤
骨髓液制备及涂片 猝死:颈椎脱臼、麻醉 取组织:胸骨、股骨 获取骨髓液:在胎牛血清中迅速制取骨髓液 涂片:均匀
五、操作步骤
染色 涂片充分晾干后 染色:1. 平置涂片于染色架上,滴加试剂一5滴,
迅速均匀盖满涂片,染色1.5 min 2. 不要丢弃试剂一,直接滴加试剂二10滴, 轻轻均匀摇晃涂片使染液均匀覆盖涂片,染色8 min 3. 水洗涂片30s, 待干后镜检
到严重抑制,实验结果不可靠
2. 微核率:含有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数,以千分率(‰)表 示
(若一个PCE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微核,仍按有一个微核细胞计数)
3.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微核发生率,根据实 验对象的不同,应与相关文献报道或研究历史数 据相一致。
4.统计分析(Poinsson分布、二项分布、X2检验等)
试验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时, 可认为受试物为具有遗传毒性。
骨髓微核观察的步骤
取胸骨
擦净血污,剔去肌肉
剪去骨骺端
小牛血清
混匀、推片
晾干
Giemsa应用液 反面冲洗、晾干 细胞计数
六、注意事项
骨髓液制备:迅速。在胎牛血清中迅速制取骨 髓液。

小鼠骨髓中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实验简介

小鼠骨髓中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实验简介

小鼠骨髓中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实验简介微核(micronucleus),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中,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故微核试验能检测化学毒物或物理因素诱导产生的染色体完整性改变和染色体分离改变这两种遗传学终点。

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测定方法2.了解细胞染色体损伤情况,掌握检测断裂剂和部分非整倍体致突变剂的测定方法3.进一步熟练制片和镜检操作器材与试剂1.器材手术剪、无齿镊、小型弯止血钳、载玻片、玻璃染色缸、定时钟、晾片架、显微镜(带油镜)、注射器及针头、干净纱布、乳头吸管、玻璃铅笔、电吹风机2.试剂甲醇、Giemsa储备液、磷酸盐缓冲液(PH6.8)环磷酰胺操作步骤1.试验动物及处理(1)动物选择:一般选用大小鼠,小鼠最常用,18-20g,每组10只,雌雄各半。

(2)染毒途径:根据研究目的或受试物性质不同,原则上可尽量采用人类接触受试物的途径:通常采用灌胃法和腹腔注射。

(3)染毒次数:多次染毒法(每天染毒一次,连续4天,第五天取样)或两次染毒法(处死前30h+处死前6h)(4)剂量及对照选择据受试物的LD50,以1/2LD50为最高剂量组,下设3-4个剂量组。

同时设立阳性(环磷酰胺)和阴性对照(溶剂组)2.骨髓细胞制片和涂片:最后一次染毒后,在确定时间脱颈椎处死动物,迅速剪取其胸骨,剔去肌肉,用干净纱布擦拭,剪去每节骨骺端,用小型弯止血钳挤出骨髓液,点在载玻片一端预先滴好的一滴小牛血清中。

混匀后推片。

长度为2-3cm。

3.固定:将推好晾干的骨髓片放入染色缸中,用甲醇固定15min,取出晾干。

4.染色:Giemsa应用液染色15min.冲洗染色液,晾干。

5.观察计数:先以低倍镜、高倍镜粗检,选择细胞分布均匀、疏密适度、形态完整、染色良好的区域,再在油镜下按一定顺序进行PCE和微核计数。

兽药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指导原则

兽药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指导原则
微核可以出现在多种细胞中,但在有核细胞中较难与正常核的分叶及核突出 物相区别。由于红细胞在成熟之前最后一次分离后数小时内可将主核排出,而仍 保留微核于嗜多染红细胞(PCE)中,因此通常计数哺乳动物骨髓PCE的微核。
为了确保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根据新 兽药研究的规律,结合国内兽药毒理学评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指导原则。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兽用化学药品、中兽药、消毒剂及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哺乳 动物体细胞遗传毒性检测。
二、试验设计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 SPF小鼠,7~12周龄,体重25~30g,100只左右,雌、雄各半。 2.试剂 (1)致突变阳性对照物 环磷酰胺,分析纯以上,含量不低于98.5%。
(2)其他试剂 甲醇:分析纯; 甘油:分析纯; 磷酸二氢钾:分析纯; 磷酸氢二钠:分析纯; 姬姆萨(Giemsa)染料:分析纯; 小牛血清:分析纯。 过滤除菌后放入56℃恒温水浴中保温1h进行灭活。储存于4℃冰箱或冰盒里 备用。 (3)Giemsa 贮备液配制 称取Giemsa染料3.80g于研钵中,加入375 mL甲醇(分析纯)一起研磨,待 完全溶解后再加入125 mL甘油。移入试剂瓶内,置37℃恒温箱保温48h,其间振 摇数次, 两周后过滤可用。 (4)1/15mo1/L 磷酸盐缓冲液(pH6.8)配制 分别称取磷酸二氢钾(KH2PO4)9.08g和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 23.88g,加蒸馏水980mL溶解,用酸度计调整pH至6.8,转入1000mL容量瓶,用 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5)Giemsa 工作液配制 取1份Giemsa贮备液与6份1/15mo1/L磷酸盐缓冲液(pH6.8)混合即成,临用 时配制。 3.仪器设备 (1)台式离心机 (2)生物显微镜(带 100×油镜头) (3)恒温水浴(温控误差士 0.5℃) (4)细胞计数器 (5)解剖器械、载玻片、注射器、灌胃针头等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

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变化,了解并评估骨髓细胞受到的损伤程度,为进一步研究生物样品中的毒性物质及其潜在危害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微核试验是一种检测染色体畸变的快速、敏感的方法,常用于评价各种因素对机体的遗传毒性。

微核是由染色体的片段或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或末期未能进入子代细胞核而形成的,因此微核率的高低可反映细胞染色体受损的程度。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常用于检测体内外接触毒物的程度及检测药物的遗传毒性。

三、实验步骤1.选取健康的成年小鼠,进行试验前处理,包括脱毛、称重等。

2.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或口服给予不同剂量的待测毒物。

3.分别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三个时间段采集小鼠骨髓细胞,制备骨髓细胞涂片。

4.对涂片进行染色处理,以便观察和计数。

5.在显微镜下观察每个涂片,记录微核数并计算微核率。

6.统计分析数据,对比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微核率差异。

7.根据实验结果,评估待测毒物的遗传毒性及对骨髓细胞的损伤程度。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经过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观察和计数,我们得到了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微核率数据。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待测毒物剂量的增加,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率也逐渐升高。

这表明待测毒物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能够导致骨髓细胞的损伤。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我们可以使用柱状图或折线图来表示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微核率差异。

通过观察图表,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毒物剂量的增加,微核率也逐渐升高。

这进一步证实了待测毒物的遗传毒性和对骨髓细胞的损伤作用。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待测毒物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能够导致小鼠骨髓细胞的损伤。

2.随着待测毒物剂量的增加,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率也逐渐升高。

3.实验结果提示,待测毒物可能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4.微核试验作为一种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可用于评估生物样品中的毒性物质及其潜在危害。

毒理学 实验三、微核试验

毒理学 实验三、微核试验
染毒次数及取样时间:一般采用两次染毒或多次染毒。
两次染毒:第一次染毒后24小时进行第二次染毒, 6小时后取样;
多次染毒:每天染毒1次,连续染毒5天, 末次染毒后24小时取样。
7
2.骨髓液的制备和涂片
处死:颈椎脱臼法 处理: 取股骨,去掉血污和肌肉,用弯止血钳将骨髓
挤于预先滴有生理盐水的清洁载玻片上,混合均匀后推片
微核试验是观察受试倍体诱变剂(染色体损伤)。 传统的微核试验是体内试验, 常用细胞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PCE)
3
微核可以出现在多种细胞中,但在有核细胞中较难与正常 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相区别。由于红细胞在成熟之前最后一 次分离后数小时可将主核排出,而仍保留微核于PCE细胞中,
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1
微核(Micronucleus)的概念
微核的产生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 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 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 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 内,因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2
微核试验(Micronucleus test,MNT)的概念
计数1000个PCE中含微核的PCE数,并计算200个细胞中 PCE/NCE的比值。
10
6. 结果分析与评价
• 本试验中只计数PCE中微核,微核率以千分率表示。 • PCE/NCE为评价细胞毒性的指标。 • 正常的PCE/NCE比值为1(0.6-1.2),
如果<0.1,则表示PCE形成受到严重抑制; 如果<0.05,则表示受试物剂量过大,结果不可靠。
8
3.固定:
将推好晾干的骨髓片放进染色缸中,甲醇固定15分钟, 取出晾干。
4.染色(建成试剂盒Giemsa染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处理
动物选择:大、小鼠,小鼠最常用,18-20g,7~12周龄, 每组10只,雌雄各半。 剂量选择:以1/5 LD50为最高剂量组,下设3-4个剂量组,同时设阳 性和阴性对照。


染毒途径:经口、经皮、经呼吸道、注射。
染毒次数:多次染毒法(每天染毒一次,连续4天,第五天取样) 两次染毒法(第一次染毒24h后进行第二次染毒,6h取样)
镜下观察
有核 细胞
微核
嗜多染 红细胞
正染红 细胞
镜下观察
有核 细胞
正染红 细胞
有微核的 嗜多染红 细胞
镜下观察
正染红 细胞
有微核 vivo Mouse Bone Marrow Cytogenetics Test Micronuleus Assay 食品毒理学
一、实验目的

掌握哺乳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的原 理和方法 了解微核试验的意义及应用

二、实验原理
微核( micronucleus) 细胞主核之外,大小为细胞直径1/20-1/5 圆形或杏仁形,边缘光滑整齐 染色与主核一致 一个细胞内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微核
辐射损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染色体遗 传疾病及癌症前期诊断等各方面。

四、器材及试剂

器材:手术剪、无齿镊、小型弯止血钳、干净纱 布、带橡皮头吸管、晾片架、玻璃蜡笔、玻璃染 色缸、载玻片及推片、定时钟、带油镜头显微镜、 细胞计数器
试剂:小牛血清、生理盐水、Giemsa贮备液

五、操作步骤



五、操作步骤

观察
镜下有3种细胞:
PCE: 灰蓝色 NCE: 橘黄色 有核细胞:蓝紫色
微核: 蓝紫色、 圆形、 边缘规则
五、操作步骤

计数及结果分析
1. 总共200个细胞中,计数PCE与NCE的比值 正常范围 0.6-1.2 PCE/NCE评价细胞毒性的指标 P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受试化学物剂量过大,PCE形成受 到严重抑制,实验结果不可靠 2. 微核率:含有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数,以千分率(‰)表 示 (若一个PCE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微核,仍按有一个微核细胞计数)

叶及核的突起难以鉴别) 2.胞内含核糖体,染色后成灰蓝色(区别于成熟红 细胞,其无核糖体、染色呈淡橘红色) 3.骨髓中PCE数量充足,满足实验计数的要求
三、意义及应用


检测化学毒物或物理因素诱导产生的染色体 完整性改变和染色体分离改变这两种遗传学 终点。 检测能使染色体发生断裂或使染色体和纺锤 体联结损伤的化学物(DNA断裂剂和非整倍 体诱变剂)。
二、实验原理
微核成因 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 纺锤丝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
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胞质中,单独形成规则的次核


植物细胞微核实验(蚕豆根尖) 淋巴细胞微核实验 双核微核实验 小鼠骨髓微核实验
嗜多染红细胞(PCE)
嗜多染红细胞是分裂后期的红细胞,由幼年发 展为成熟红细胞的一个阶段 特点: 1.无主核、易识别微核(有核细胞中微核与正常核
3.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微核发生率,根据实 验对象的不同,应与相关文献报道或研究历史数 据相一致。
4.统计分析(Poinsson分布、二项分布、X2检验等) 试验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时, 可认为受试物为具有遗传毒性。
骨髓微核观察的步骤
取胸骨
擦净血污,剔去肌肉
剪去骨骺端
小牛血清
混匀、推片

五、操作步骤
本次实验染毒处理: 环磷酰胺
剂量:0.8mg/10g 每次染毒(腹腔注射)
次数:多次染毒法(4次)----最佳浓度及作用时间
五、操作步骤
骨髓液制备 ↓ 涂片 ↓ 染色 ↓ 观察与计数
五、操作步骤
骨髓液制备及涂片 猝死:颈椎脱臼、麻醉 取组织:胸骨、股骨 获取骨髓液:在胎牛血清中迅速制取骨髓液 涂片:均匀

五、操作步骤
染色 涂片充分晾干后 染色:1. 平置涂片于染色架上,滴加试剂一5滴, 迅速均匀盖满涂片,染色1.5 min 2. 不要丢弃试剂一,直接滴加试剂二10滴, 轻轻均匀摇晃涂片使染液均匀覆盖涂片,染色8 min 3. 水洗涂片30s, 待干后镜检

五、操作步骤
观察 显微镜的使用 低倍镜:细胞群 高倍镜:分布均匀、染色良好 油镜:细胞形态、微核
晾干
Giemsa应用液
反面冲洗、晾干
细胞计数
六、注意事项
骨髓液制备:迅速。在胎牛血清中迅速制取骨 髓液。 涂片及染色:涂片均匀,防止细胞重叠 染色层次分明(染液新鲜配制、pH、染色时间) 镜下观察:认真识别PCE和NCE 正确区分微核和涂片上的杂物 显微镜:油镜观察(松柏油、二甲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