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古今言殊
课件4: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D.“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现代汉语的 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答案】 A(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 如“月光便朦胧在这水汽中”中的“朦胧”。)
3.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词因使用场合和方式 的不同而有区别:在堂上中步走叫“行”,在堂上举 足徐行叫____________,在门外快走叫____________, 在大路上疾行叫____________,在草丛山林中走叫 ____________,在水中走叫____________。 【答案】 步 趋 奔 跋 涉
谢谢大家
(3)词语的替换变化 (4)词语的引申变化: ①词义扩大 ②词义缩小 ③词义转移
5.汉语语法是如何演变的? (1)语序的变化: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2)句式的变化:被动句,判断句等。 (3)词类的变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等。
语林趣话
咬文嚼字 古时候有个书呆子,说话、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 炫耀学问。 一天夜里,他睡觉时被蝎子蜇了,便摇头晃脑, 喊道:“贤妻,速燃银烛,你夫为毒虫所袭!”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 天和今天
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 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杨柳枝 唐·柳氏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 纵使君来岂堪折!
【简介】 《章台柳》,词牌名,实际上是《潇湘神》 仄韵曲调,后因这首词太出名,所以常称《章台柳》。 《杨柳枝》为同一曲,又名《折杨柳》。
(2)有些古代汉语的词只在某些情况下才使用,一般 则被另一个词代替了。 (3)有些古代汉语的词的某个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 经消失了。
3.古今句式有哪些变化? (1)有些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了,也就是说同 样的意思现在不这么说了,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 丽者也”,同样是判断句,现代汉语要说成“城北徐 公,是齐国的美男子”,主谓语之间必须用判断词 “是”。
高二语文课件: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共34张PPT)

高考对接
•(1) 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 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重庆卷11(1)①】
译文: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 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 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2)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 素中,惟恐不及。(浙江卷20②)
译文:(常衮)又生性喜欢提拔 后生,在出生寒门的年轻人中选 拔,生怕找不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思路 这个句子较长、难度较大,要注意对特殊句式 和重点词语的理解。如“疏于叔陵”和“辞以疾”都是状语后 置;“弗之罪”是宾语前置;“度”是“猜度”的意思;“因” 是“于是,就”的意思;“罪”是“怪罪”的意思。
参考译文: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 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向 来钦佩敬重他,没有怪罪他。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D)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例 11 [2016·上海卷]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 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思路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为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 袭的方法。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将帅,(羊祜)就拿出美酒 让他喝,使他醉得都不能说话。
合作探究三
状语后置形式
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是指在文
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后面的句型,有时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3)食用,特指吃药。例如《礼记· 曲礼》中“医 不三世,不服其药”。现代汉语“服药”还保 留了这个意义。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朝 服衣冠”中的“服”, 是个动词, 表示“穿衣、 佩带”的意思。 这样的用法还见于 《论衡》 “服 五采之服”。但在现代汉语中已没有这样的用 法了。
探究争鸣
通过“古今言殊”的学习,有人认为,古人的 词汇很贫乏,不够用,不像我们现在那样丰 富。你怎样看待的句式和现 代汉语的句式有哪些不同。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刘备,天下枭雄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⑤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点拨】 ①②判断句;③被动句;④状语后 置句;⑤主谓倒装句;⑥宾语前置句;⑦定语 后置句。由译文可看出古今句式的不同:①张 衡字平子,是南阳西鄂人。②刘备是天下的枭 雄。③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地方,以及十万的 大军,还被人制约着。④项伯就连夜跑到沛公 (刘邦)的军营中,私下里会见张良,把事情详 细地告诉他。⑤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何在? ⑥不了解句读(指句子的停顿),疑惑没有弄明 白。⑦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 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 和今天
古诗品韵 越王勾践墓柴 柴望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伤时之作。首 联以苍茫、凄凉的景象和伤心的情怀开篇,加 上“自”、 “谁复”之反复咏叹,诗人寂寞悲 凉之情是何等强烈。颔联吊古伤今,虽然“犹 传”勾践“霸越乡”,可是今人却不见“亡吴 事”,勾践复国报仇的壮举难以重见的哀愁涌 上诗人的心头。颈联即景抒情,勾践墓、越王 宫,雨打乱花,鸟翻黄叶,何等肃杀凄凉。
课时作业2: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1.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C.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答案C解析A项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
B项处分:古义“处理、安排”,今义“一种处罚措施”。
D项便利:古义“吉利”,今义“方便”。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a.云青青兮欲雨b.独善其身c.籍吏民,封府库d.恐为操所先e.面刺寡人之过者f.日将暮,取儿稿葬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h.秦师遂东i.将军身披坚执锐j.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A.ach/bd/efɡ/i/j B.ac/bd/efɡ/i/hjC.ab/cdh/efɡ/i/j D.ad/b/cefɡh/i/j答案A解析a、c、h为名词用作动词,b、d为形容词用作动词,e、f、ɡ为名词用作状语,i 为形容词用作名词,j为动词用作名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D.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答案D解析A项“其实”,古义是“它的果实”,属两个词,今义是“实际上”,是一个副词。
B项“烈士”,古义是“志士,有志于功业的人”,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C项“牺牲”,古义指“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
D项古今同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答案A解析A项“小大”是指大大小小。
B项“异同”重在“异”。
C项“国家”重在“国”。
D项“作息”重在“作”。
5.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例句:虽杀臣,不能绝也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门虽.设而常关D.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虽”表假设,即使。
课件2: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义变化
移;(4)词义的褒贬色 生活 活”“三个代表”“三农问
长变化 方面
题”“保先教育”“白
领”“个税改革”等。
词语 的消 长变 化
词语 的替 换变 化
网络用语 方面
如“雷人”“灌水”等。
科学技术 如“数字电视”“纳米技
方面
术”“克隆”等。
国际用词 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有“六方会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 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可判断出, 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ɑi”。
二、汉语语法的演变 1.语序的变化 “宾语前置”: A.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B.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气,如“吾其.反也”,表婉商,意为“我们还是回去吧”; 表推测,如“其.皆出于此乎”,意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 因吧”;表选择,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意为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还是真的不懂得识别千里马呢?”
4.从语法上去推断。“与”字是个常用字,就是在现 代汉语中也常常出现。“遂与.李及道士别”“今君与.廉颇同 列”,如何区别?前一个“与”字,是说和他人道别,显然 是个介词,可翻译成“跟,和”,后一个,后文有“同列” 二字,说明二者是并列的关系,是连词,可译为“和”。
(1)“……者”结构,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2)“……之”结构。如“蚓无爪牙之利”。 4.注意被动句的翻译。被动句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
(1)“为……所”结构,如“为人所害”。 (2)“见……于”结构。如“见笑于大方之家”。 (3)不带被动词。如“夙婴疾病”。 5.注意省略句。如“举以(之)予人”。
3.注意意动用法。如成语“不耻下问”中的“耻”字, 原为形容词“羞耻”,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耻”。
第二节 古今言殊课件正式

状语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后置 以 具告以事
❖ 2、句式的变化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判断句,但古汉
语通常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主语名词 后面用“者”,句末加上语气词“也”,或 者只用其中之一。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夫战,勇气也。 C.荀卿,赵人。
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 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一、汉语语音的演变
1、声调的变化。。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
也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也
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断
为 乃、则、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皆、耳、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句
非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无标志 刘备天下枭雄
被
于 受……于
不拘于时,学于余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见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 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 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 变为指乙事物。
牺牲 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现在指为 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走 古义为“跑”、“逃跑”。今义的“走” 是“步行”的意思。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 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 化。
第2节 古今言殊

例句: ⑤……见……于……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 ……见……于 秋水》 家(《庄子 秋水》) 《庄子·秋水 ……被 例句: ……忠而被谤 史记·屈 忠而被谤(《 ⑥…… 被 …… 例句 : …… 忠而被谤 《 史记 屈 原贾生列传》 原贾生列传》) 【名师点拨】 其中⑥是现在普遍使用的表示被 名师点拨】 其中⑥ 动的句式,剩下的几种句式偶尔还见于书面语中。 动的句式,剩下的几种句式偶尔还见于书面语中。 还见于“不为人知”这样的结构中; 如①还见于“不为人知”这样的结构中;②可见 为我所用”“为人所不耻”这样的结构中; ”“为人所不耻 于“为我所用”“为人所不耻”这样的结构中; 还可以用于“见笑”这样的客套话里。 ④还可以用于“见笑”这样的客套话里。而③和 ⑤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板凳 板凳] 板凳 从词义讲,我们要注意时代性。 从词义讲,我们要注意时代性。“红”在古时作 粉红” 但到唐朝时却当“大红” “粉红”讲,但到唐朝时却当“大红”讲。如白 居易的词中说: 日出江花红胜火, 居易的词中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 如蓝。 这里的“ 就是大红, 如蓝。”这里的“红”就是大红,和现代的意义 是一样的了。再讲蓝色,古人叫青,我们不能说 是一样的了。再讲蓝色,古人叫青, 古人没有蓝色的概念。古时的“ 古人没有蓝色的概念。古时的“蓝”,不当蓝色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成语中的“ 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成语中的“蓝” 是染料,用它来染丝麻织物时,它的颜色是蓝的。 是染料,用它来染丝麻织物时,它的颜色是蓝的。 如解作青色出于蓝色,且胜过蓝色,这就乱了。 如解作青色出于蓝色,且胜过蓝色,这就乱了。 白居易词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其中的 白居易词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 也不是青色, “蓝”,也不是青色,是说水色绿得好像染料一 并不是说绿色比蓝色更绿。 样,并不是说绿色比蓝色更绿。
高中语文课件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解析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题技巧
解答此题,要明确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发生的变化,如单音节词和 双音节词的变化,以及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然后再对题中 的词语鉴别,看看这些古代语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何变化。
例题2 下列各句中,与“见犯乃死,重负国”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大王来何操
C.甚矣,汝之不惠
√ D.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A、B两项均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C项为主谓倒装。 而D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解题技巧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用法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因此,在判断 时,也应将其先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古今对照,判别二者之间的不同, 也就能分辨出属于什么句式了。
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学习重点 1.了解汉语的古今演变。 2.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内容索引
探究 ·体验区 探究疑难 体验“语”“文”魅力 考点 ·对练区 在演练中巩固 在运用中提升
探究 ·体验区
1 解引子
阅读引子部分,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案
4.说说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 (1)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答案 “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看”。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答案 “短”,形容词用作动词,“说坏话”。 (3)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答案 “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学案范县高二语文组主备人:朱学华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2.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词上的不同之处。
3.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
学习重点: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学习难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学习方法:理解——分析——掌握教学过程一、汉语语音的演变汉字结构的方法中,以形声造字和方法最常用,因而形声字也为最多。
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是否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ai”呢?我们可以通过文言文中的三种语音异读情况来大致了解语音的演变: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传统上又叫“读破”。
它是采用改变字(词)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词性和意义的改变。
例如:“衣锦还乡”“王天下”2、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食”、“其”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
”汉代西域有大月氏、小月氏。
“氏”读zhī练习:请指出下列划线的字的读音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天姥连天向天横是时,曹操遗孙权书日:“近者奉辞伐罪…”彗星见于东方羽扇纶巾万乘之国否极泰来土蕃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可以解燕国之患二、汉语词汇的演变(一)、词语的词形变化1.在原来的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词。
虎──老虎;鼠──老鼠;斧──斧头2.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词。
照──照耀;赠──赠送3.原来的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多音词所替代。
伐──攻打;乖──违背;川──河流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文言中几种特殊的双音词:叠音词: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双音词,主要用来描摹声音或性状。
关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霍霍“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联绵词:两个音节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含义,不能分开解释的词。
参差(cēncī)倜傥(tìtǎng)蹉跎(cuōtuó)依稀(yīxī)偏义复词由两个音节构成,只有一个音节表达意义,另一个音节只起陪衬作用。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偏义在“作”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古汉语中常常是两个单音词:贪婪《楚辞·离骚》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
”婴儿《玉篇》:“男曰儿,女曰婴。
”不要误将古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词当作现代的双音词:两个单音节的词语放在一起刚好和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形式相同,但意思不同的情况。
如“然后”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顺承关联词,但在文言文中却是两个单音节的词组成的短语,应解释为“这样以后”;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古义] 于是 / 写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古义] 跟随 / 而且 [今义] 表示更进一步,连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种树郭橐驼传》[古义] 那 / 实际上 [今义]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副词(二)、词语的消长变化新事物、新现象出现,就会产生新词语。
(1)社会生活方面:“和谐社会”、“小康生活”、“三个代表”、“三农问题”、“保先教育”、“白领、个税改革”等。
(2)网络用语方面:MM(美眉)BS(鄙视)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博客:即Blog,一种网上共享空间,让人以日记的方式在网络上展现自己的形式(3)科学技术方面:如:“数字电视”、“纳米技术”、“克隆”等。
此外,还有与人们生命密切相关的医学方面,也出现了众多的新词“非典”、“禽流感”等,也是一时炙热。
(4)国际用词方面: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有“六方会谈”、“反恐”等。
还有一些是由于改名而出现的如新的城市名称。
说说你所知道哪些新词语?旧事物消亡了,相应的词语也随之离开词语大家族。
比如“买办、土豪、人民公社”等现在就不用了。
(三)词语的替换变化(1)社会因素:如把“世”改成“代”(2)观念的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3)语言表达:“足”——“脚”,“面”——“脸”,“目”——“眼”,“口”——“嘴”。
(四)词语的引申变化(1)词义扩大。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 .(2)词义缩小。
“宫”古为“房屋”,今为“宫殿”。
“丈人”,古义指“老人之通称”.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3)词义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如“耳闻不如目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闻”都是“听”的意思。
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走”,本来指跑,如今指步行,行走(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
“爪牙”,古代指得力助手,今天只具贬义,相当于“帮凶”三、语法的演变(一)、语序的变化“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的四种类型规律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焉、奚、恶、曷)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如:A、微斯人也,吾谁与归?B、何以知之?C、子何恃而往?规律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莫、无)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如:A、彼不我恩也。
B、莫我肯顾。
C、忌不自信。
C、未之有也。
规律3 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此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
“(宾)+之+(谓)”“(宾)+是+(谓规律4 固定句式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
)2、……何……之有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C、何后之有?D、唯余马首是瞻。
E、惟利是图。
练习: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1)A、何以知之?B、未之有也。
C、安得广厦千万间。
D、弗之怠(2)A、其间旦暮闻何物?B、君何以知燕王?C、莫之或止D、未之多见也(3)A、沛公安在?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唯才是举。
D、尔何知?(4)A、城中皆不之觉。
B、唯余马首是瞻。
C、惟利是图。
D、马之千里者2.选出和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例句:何厌之有?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臣之客欲有求于我C.忌不自信D.客从外来,与座谈,问之客曰3、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谓语前置例:(1)甚矣,汝之不惠!(2)美哉,我少年中国。
特点: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他放在主语之前。
规律:常出现在感叹句。
定语后置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
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
1、“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A、吏二缚一人诣王。
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练习: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1.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状语后置(介宾结构)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4.文言文里,用“如(若)……”这类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状语,常常放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边。
如:A、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B、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
C、则治之如所言请翻译下列句子①尝射<于家圃>。
——②苛政猛<于虎>也。
——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④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⑤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综合练习1.从下列句子中找出句式不同的一项:A.噫!微斯人,吾谁与归?B.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何以言之?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D.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2、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A、其人家有好女子者,多持女逃亡。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子何侍而往?E、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
F、甚矣,汝之不惠。
G、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二)、句式的变化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常翻译为“……(不)是……”。
古代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它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同时借助一些虚词来帮助判断。
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提炼主干的话,都呈现“名词主语”+“名词谓语”的结构。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者,……也(2)……,……也。
(3)……者,……(4)……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