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1放大镜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有关,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

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2、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3、凡是透明的、圆形的物体都有放大功能。

如水滴、圆柱形的玻璃棒、装水的杯子、哈哈镜等。

4、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

5、放大镜的特征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镜会发生折射。

6、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水晶琢磨而成的。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培根设计制造的。

7、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还能帮助我们看到物体(更多的细节)。

8、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⑴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⑵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9、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镜是凸透镜,它的特征是透明、中间厚边沿薄。

一.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会发现昆虫头部具单眼和复眼。

复眼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小眼组成。

复眼对光和闪烁特别敏感,复眼的功能是能成像,2、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4、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灵敏)。

5、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6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苍蝇的脚由脚毛、钩爪、爪垫爪、粘液组成。

7、认识几种昆虫的触角一.3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一样,都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单元知识要点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单元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一是(人眼)、(观察对象)不动,只是(放大镜)在人眼和物体之间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二是(人眼)、(放大镜)不动,只是(观察对象)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6、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小)了;反之,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小)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大)了。

7、(培根)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看,它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圆点)组成。

9、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10、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

3、放大镜下的晶体1、(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微小世界》是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组成和细胞的功能。

以下是《微小世界》的知识点:一、细胞的组成: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3.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4.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其中包含许多细胞器。

5.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二、细胞的种类:1.脂肪细胞:储存脂肪,提供能量。

2.毛细胞:表面有许多毛,起到吸收和排泄的作用。

3.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4.骨细胞:构成骨骼,提供机械支撑。

三、细胞的功能:1.取食作用:通过细胞膜吸收食物。

2.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和食物产生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排泄作用:通过细胞膜排除体内的废物。

4.生长和繁殖作用:细胞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从而使生物体生长。

5.感受作用:感受外界刺激,传递信号给其他细胞。

6.运动作用:一些细胞具有运动能力,如纤毛细胞和肌肉细胞。

7.分泌作用:一些细胞可以产生和释放化学物质,如内分泌细胞和胰岛细胞。

四、细胞的特点: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具有独立的代谢能力,能够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3.细胞能自我复制,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4.细胞之间可以协同工作,形成完整的生物体。

五、细胞学的重要发现:1.约翰·克里斯汀·道尔顿发现了原子的存在,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

2.罗伯特·胡克观察到了第一个细胞,并提出了"细胞"的概念。

3.玛莉·莱恩提出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假说。

4.雅歌利奥·花马克发现了细胞核。

六、常见的细胞器:1.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中心”,负责产生能量。

2.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平滑内质网,参与蛋白质合成和物质运输。

3.高尔基体:参与物质的包裹和运输。

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课件

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课件

学习制作电磁铁
特别提醒: 由于电磁铁本身是一个短路电路,通电时间不能
太长,实验结束应断开电源。
学习制作电磁铁
用自己制作的简易电磁铁来吸一吸回形针,看一看能吸 较多回形针的电磁铁有什么特点。
电磁铁
电能可以转换为磁能,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 装置叫作电磁铁。
比较电磁铁与磁铁
比较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手册
学生活动手册讲解
学生活动手册
图中的热能可以通过哪几种方式传递?用红线标出来。
学生活动手册
热辐射 热传导
热对流
学生活动手册
选择题。 ( ABC)中E 均储存着化学能。 A.食物 B.植物 C.汽油等化石燃料 D.瀑布等流动的水 E.电池 F.钟摆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第一单元 神奇的能量 3.能量的转换
体验势能
下面这些物体的势能分别表现在哪里?
体验势能
拉长的橡皮筋的势能表现 在:手受到向内的拉力,松手 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跳板跳水运动员的势能表现在: 运动员弹起后会向下坠落,同时跳 板恢复原状。
体验势能
压缩的弹簧的势能表现在:手受到 向外的推力,松手后弹簧恢复原状。
拉开的弓的势能表现在:手受到 向内的拉力,松开持箭的手后箭会 射出去,同时弓恢复原状。
吉他弹唱、 踢足球利用了人体的化学能。化学 能的一部分在人体活动时转换成机械能,其余转换 成热能。
认识能量
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虽然你看不 见它,却能感觉到它。只要有移动、发热、冷 却、生长、发光或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 在起作用。
认识动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
体验动能
做撞棋游戏,体验动能。

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

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

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科学是我们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六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关于植物、动物和生态系统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相互关系,为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物之一,通过光合作用能够自行合成有机物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学习:一、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植物的主要结构由根、茎和叶组成。

根对植物起到固定和吸收养分的作用,茎负责输送养分和支持植物体,叶主要进行光合作用。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态特征,进一步让我们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

二、植物的生长条件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水分、光照、温度和土壤等。

不同的植物对这些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只有提供适宜的环境,植物才能健康成长。

三、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通过花朵和种子进行,能够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而无性繁殖则是通过根茎、切割或营养器官的再生来实现。

通过学习这些繁殖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植物繁殖的机制。

第二章:动物的多样性和特征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类群之一,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类。

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不同动物类群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一、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它们没有脊柱,数量众多,种类繁多。

通过学习不同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方式,我们能够了解它们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征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拥有脊柱和脊髓,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更复杂的反应。

每个类群都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学习它们,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和进化。

第三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系统。

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对于我们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六年级科学下册__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__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本文档旨在总结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

第一章:天气和气候
- 天气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征
- 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 了解气温、气压、风力和降水量的测量单位和仪器
第二章:水的循环和水的重要性
- 水的循环过程
- 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和重要性
- 回收水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三章:光的反射、折射和传播
- 光的传播方式
-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 了解光的颜色和光的折射和反射与数学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电的传导和电路
- 了解电的传导过程
- 探究电的产生方式
- 掌握简单的并列电路和串联电路
- 了解安全用电的知识
第五章:物质的三态和物质变化
-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 探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条件
- 了解物质的凝固、熔化和汽化现象
第六章:地球运动与地图
- 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
-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经纬度
- 掌握利用地图进行定位和测距的方法
第七章:人体内的营养成分和运动
- 掌握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及其来源
- 了解消化、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 了解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和不同类型的运动方式第八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 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掌握声音的音量和音调的变化规律
第九章: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 探究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
以上为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本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1、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有:(出生时的脚印)、(从小到大的照片)、(小衣服小鞋子)、(每年的体检卡)、(身高体重的数据)等。

2、我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主要变化有(身体长高了,体重增加了,能力提高了)。

3、(身高)和(体重)是生长发育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

4、通过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发现:(6到10岁身高、体重增长缓慢,10到12岁身高、体重快速增长)。

5、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因为体重太重而骨头被压碎,甚至血管破裂。

)6、人体生长发育的两个生长突增期是(到1岁)、(10到12岁)。

7、可以通过(自我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青春期的特点。

8、(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青春期)是生命重要的时期。

9、(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10、女孩大约从(10岁)入手下手,将陆续进入芳华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

在这个期间,我们的(身材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宏大的变革。

11、芳华期男女(身高)最早出现快速生长。

12、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13、女生青春期的变化有:(身高突增)、(乳房发育)、(长出)、(月经初潮)、长出腋毛)、(臀部变宽)等。

14、男生青春期的变化有:(身高突增)、(、增长)、(出现喉结)、(长出)、(长出腋毛)、(首次遗精)、(出现胡须)等。

1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1)性意识骤然增长(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3)独立欲望增强(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5)兴趣爱好日益广泛(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

16、要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1)要注意月经期的卫生(2)不穿高跟鞋(3)不拔胡须(4)不吸烟、不酗酒(5)正确对待与异性交往(6)防治青春痘(7)不束胸勒腰(8)不要过度使用嗓子17、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的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18、人的一生可以大致划分为(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案
教学内容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5、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片
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珍爱生命,健康是金;修养心灵,幸福一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课 时
第七课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 “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3)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
b)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