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24年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于能效的追求,供能系统成为了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所探讨的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通过无线的传输和转换技术,解决了传统供电系统的一些难题,特别是针对一些高要求场景下(如航空航天、精密机械等)的应用需求。
本部分将首先对这一系统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阐述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设备都趋向于无线化、小型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应运而生。
该系统采用非接触式的能量传输方式,具有安全、稳定、无接触损耗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对设备进行无线供电。
此外,该系统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医疗设备、工业自动化设备等。
因此,对这一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原理与结构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主要由能量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组成。
发射端负责将电能转换为电磁波或磁场能量,而接收端则通过感应原理将接收到的能量转换为电能。
这一过程无需物理接触,因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具体来说,该系统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能量发射端:采用高效的电能转换技术,将电能转换为高频电磁波或磁场能量。
这一过程涉及到电力电子学、电磁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 能量传输:利用无线的传输方式,使电磁波或磁场能量能够以一定的速度传递到接收端。
在这一过程中,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尤为重要。
3. 能量接收与转换:接收端通过感应原理接收到的能量,并利用整流技术将其转换为直流电(DC),为设备提供电源。
此外,该系统还包括对电能的进一步处理和调节等部分,以确保输出电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方法与实验结果为了深入研究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了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其次,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性能;最后,通过实际实验,对系统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和评估。
基于SG3525的非接触式小功率电能传输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T M 7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Fra bibliotek1 0 0 7— 7 8 2 0 ( 2 0 1 4 ) 0 2— 0 5 8— 0 4
De s i g n o f Co n t a c t l e s s Lo w- p o we r Po we r Tr a ns f e r S y s t e m Ba s e d o n S G3 5 2 5
Abs t r a c t S G3 5 2 5 i s a t y p e o f mo n o l i t h i c i n t e g r a t e d P W M c o n t r o l c h i p . T h e s y s t e m i s d e s i g n e d wi t h S G3 5 2 5 a s c o n t r o l c o r e, a n d a s t a n d - a l o n e p r o t o t y p e o f c o n t a c t l e s s l o w— p o we r p o we r t r a n s f e r s y s t e m p o s s e s s i n g t h e o v e r — c u r r e n t
( 杭州 电子科技大学 新型 电子器件与应用研究所 ,浙江 杭州
摘 要
3 1 0 0 1 8 )
S G 3 5 2 5是 一 款 单 片 集 成 P WM 控 制 芯 片 。 文 中 以 S G 3 5 2 5为 控 制 核 心 ,运 用 高 频 逆 变 、 软 开 关 和 电 容 补
高效率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效率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力传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电力传输方式主要基于导线输电,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需要大量的电缆、存在电力损耗、难以在某些环境中布线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一种高效率的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采用了电磁感应的原理,通过电磁场的耦合实现电能的传输。
这种方式不需要直接接触导线,因此可以避免电线的插拔和磨损,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首先,设计一个高效率的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需要选择合适的电磁感应方案。
常见的电磁感应方案有谐振式和非谐振式两种。
谐振式电磁感应系统通过调节电容和电感器的组合来达到谐振,提高传输效率;非谐振式电磁感应系统则利用功率与电压的法则实现电能的传输。
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电磁感应方案是关键。
其次,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功率传输的效率。
高效率的功率传输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提高系统的效能。
为了实现高效率的功率传输,需要合理设计传输装置的结构。
传输装置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发射端通过电源和适当的电路将电能转换为高频交流电能,然后通过发射线圈产生电磁场。
接收端则通过接收线圈接收电磁场,并将电能转换为可用的直流电能。
在设计传输装置的结构时,需要考虑线圈的尺寸、电路的匹配和功率的传输效率等因素。
另外,为了保证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的安全性,还需要考虑防止电磁泄漏的问题。
电磁泄漏可能对周围的电子设备和人体产生干扰和危害。
为了防止电磁泄漏,可以采用合适的屏蔽材料和结构,在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设置屏蔽层,减少电磁泄漏的概率。
此外,还可以在发射端和接收端设置电磁屏蔽装置,进一步减少电磁泄漏。
最后,设计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需要考虑实际应用和成本。
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可扩展和灵活的系统,满足不同场景和功率需求的要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成本,包括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等。
应用于自行小车的非接触供电实验系统研发

通过本项目的实现将实现以下目标:
完成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原边和副边两大部分。
在完成整流滤波电路的基础上,进行高频逆变电路部分、谐振补偿电路及分离变压器原边线圈部分的设计和开、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可靠性测试与研究;
系统试运行。
(三)组织实施
本项目将主要由项目承担人自主负责,指导教师在关键环节予以指导。项目组将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项目负责人将负责项目总体设计、任务分解、计划制定、进度控制、项目检查等工作。
项目组成员按照分工的内容独立完成相关研究开发工作,并按照总体进度要
求,及时提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报告。
(四)过程管理
(2)研究项目
非接触供电(Contactless Power Supply, CPS),也称为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 Coupled Power Transmission, ICPT)技术,是指输电线路和负载方在没有电气连接和物理接触,甚至它们之间还有相对运动的情况下,实现电能的传输。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理论依据是电磁感应原理。该技术利用现代电力电子能量变换技术、磁场耦合技术,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和微电子控制技术,实现能力从静止设备向可运动设备的感应电能传输。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具体解决方案是利用气隙变压器来实现电能的非接触传输。常规变压器的原、副边线圈绕在共同的闭合的铁芯上,虽然磁路耦合系数很高,但原、副边线圈不能相对运动。而CPS变压器的原边绕组可安置在输电轨上,延伸为很长的环线,副边线圈绕在围着原边绕组可以移动的开口铁芯上。其原、副边之间通过电磁感应实现电能传输,因气隙导致的耦合系数的降低由提高原边输入电源的频率加以补偿。正是这种结构,使得非接触供电与传统方式相比有以下优点:供电系统和负载之间无任何接触,无摩擦,易维护。
《2024年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普及,人们对设备的供电方式和供电效率要求也日益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应运而生,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应用领域以及发展前景,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基本原理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能量传输和转换的供能系统。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磁场耦合,将电能从电源端传输至负载端,实现非接触式供电。
该系统主要由电源模块、发射模块、接收模块和负载模块等部分组成。
其中,电源模块提供稳定的电能,发射模块将电能转换为磁场能量,接收模块通过感应磁场将能量转换为电能,为负载模块提供动力。
三、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技术特点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 无需物理接触:系统通过磁场耦合实现能量的传输和转换,无需物理接触,有效避免了传统供能方式中的接触磨损和连接不良等问题。
2. 传输效率高:系统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具有较高的能量传输效率,可满足小功率设备的供电需求。
3. 安全性好: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可有效防止触电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4. 应用范围广:系统适用于各种需要非接触式供电的设备和场景,如医疗设备、工业自动化设备、智能家居等。
四、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应用领域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医疗领域,该系统可应用于医疗器械的供电,如手术器械、监护仪等;在工业领域,该系统可用于自动化设备的供电,如机器人、传送带等;在智能家居领域,该系统可实现智能家居设备的无线供电,如智能灯具、智能门锁等。
此外,该系统还可应用于军事、航空等领域,为设备的供电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
五、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
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是一种将电能从发电源传输到接收器而无需使用传统有线电缆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电磁感应、电磁辐射、电磁波传播等方式将电能传输到需要的地方,实现无线供电。
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并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应用。
目前,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避免电线绕道安装: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可以避免传统有线电缆的繁琐安装,尤其对于一些难以布线的场合非常适用,比如高速公路、铁路、建筑物外墙等。
通过将发电器件安装在地面或上方,可以直接通过电磁波将电能传输到需要的设备,实现无线供电。
2.无线充电技术: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在无线充电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发电源和接收器件,并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传输给无线充电设备,可以实现手机、电动汽车、无线耳机等设备的无线充电。
这种技术方便实用,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便利。
3.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在停车位地面或停车库顶部安装无线充电设施,可以实现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
这种技术能够提高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并减少用户操作的复杂性。
4.医疗器械领域: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也较为广泛。
比如,通过将发电源和接收器件安装在医疗设备内部,可以实现对植入体、外科器械等的无线供电。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医疗设备的灵活性和便携性,并减少患者的痛苦。
尽管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在以上几个领域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解决。
首先,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在长距离传输方面仍面临着较大的能量损耗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其次,对于大功率设备来说,非接触式传输技术的效果尚不明显。
此外,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还面临着安全和环境问题的挑战,如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能源的浪费等。
总结而言,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无线供电技术,已经在一些特定领域得到了应用。
非接触式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原理分析与设计
非接触式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原理分析与设计非接触式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原理分析与设计摘要:给出了非接触式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影响系统电能传输的关键因素。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对原副边进行了补偿设计,提高电能传输效率和减小供电电源的电压电流定额。
并对系统稳定性和可控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给出非接触式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
关键词:非接触式;感应电能传输;松耦合;系统设计引言接触式电能传输通过插头—插座等电连接器实现电能传输,在电能传输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
但随着用电设备对供电品质、安全性、可靠性等要求的不断提高,这一传统电能传输方法所固有的缺陷,已经使得众多应用场合不能接受接触式电能传输,迫切需要新颖的电能传输方法[1]。
在矿井、石油钻采等场合,采用接触式电能传输,因接触摩擦产生的微小电火花,就很可能引起爆炸,造成重大事故[2]。
在水下场合,接触式电能传输存在电击的潜在危险[3]。
在给移动设备供电时,一般采用滑动接触供电方式,这种方式在使用上存在诸如滑动磨损、接触火花、碳积和不安全裸露导体等缺陷[4][5]。
在给气密仪器设备内部供电时,接触式电能传输需要采用特别的连接器设计,成本高且难以确保设备的气密性[6]。
为了解决传统接触式电能传输不能被众多应用场合所接受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颖的电能传输方法。
于是,非接触式感应电能传输应运而生,成为当前电能传输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本文首先给出了这种新颖电能传输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影响系统电能传输的关键因素;接着围绕着提高系统电能传输效率和减小供电电源的电压电流定额的要求,针对不同应用场合,对原副边进行了相应的补偿设计;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给出非接触式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
1非接触式感应电能传输系统非接触式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由原边电路和副边电路两大部分组成。
非接触电能传输实现方案综述
展 开对 于远 距 离 无 线 传 输 电能 的 研 究 。但 是 ,经 过 近 百 年 的 Y a s k a wa电气 公 司 于 2 0世 纪 八 十 年 代 联合 提 出来 的 , 到 了九 发 展 ,无 线 电能 传 输 的应 用 还 主 要 停 留于 军 事 领 域 。但 与 此 十 年 代 初 期 ,新 西兰 奥 克 兰 大 学 电子 电 气 工程 系 电力 电子 学 相比, 信 号 的 无线 传 输 技 术 在 几 十 年 内得 到 突 飞 猛 进 的发 展 。 研究中心 以P r o . B O y s 为 中 心 的课 题 小 组 开 始 对 其 展 开研 究 , பைடு நூலகம் 现 在 无 线通 讯 网络 几 乎 已覆 盖 世 界 的每 个 角 落 ,进 入 人 类 的 并 将 其 正 式 定名 为感 应 耦 合 电能 传 输 技 术 ( I n d u c t i v e l y C o u p - 每 个 家庭 。在 解 决 信 号 的 无 线 传输 问题 后 , 近年来, 无 线 电能 l e d P o w e r T r a n s  ̄r , 简称 I C P T ) , 即变 压 器 松 耦 合 非 接 触供 电。 传 输 问题 又重 新 得 到 世 界 科 技 工 作 者 的广 泛 关 注 。 在这之后, P r o . B o y s 及 他 所 领 导 的 课 题 小 组对 感 应 耦 合 电能 传 输 技 术 进 行 了 一系 列 的深 入 研 究 ,系 统 地探 索 了谐 振 技 术
Wi r e l e s s P o we r C o n s o r t i u m, 简 称 美国P o w e r C a s t 公 司利 用 这 一原 理 开 发 了 一款 充 电器 , 可 为 各 组 织 一 一 无 线 充 电 联 盟 ( 种 电子 产 品充 电或供 电 , 诸如手机、 MP 3随身 听 、 温 度 传感 器 、 WP C) 在 北 京 宣布 将 Qi 无 线 充 电 国 际标 准 率 先 引入 中 国。 信 助 听器 ,甚 至 汽 车 零 部件 和 医疗 仪 器 。整 个 系 统 主 要 包 含 了 息 产业 部通 信 电磁 兼 容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中 心也 加 入 该 组 织 。可 两个部件 , 称为 P o we r C a s t e r 的 发 射 器模 块 和 称 为 P o w e r H a r — 见无线充电具有很好 的市场前景,相信很快就会进入 日常生 v e s t e r 的接 收 器 模 块 , 前 者 可 插 入 在插 座 上 , 后 者 则 嵌 入 在 电 活 。本 文为 适 应 非 接 触 电池 的 发 展 奠 定 了基 础 。 子产 品 上 。该 充 电器 的微 型 高 效接 收 电路 ,可 以捕 捉 到 从墙 壁 弹 回 的无 线 电波 能 量 ,在 随 负载 作 出调 整 的 同时 保 持 稳 定 参 考 文 献 的 直流 电压 实 现 将 无 线 电波 转 化成 直流 电 ,在 约 5米 范 围 内 为 不 同 电子 装 置 的 电池 充 电。
《2024年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逐渐成为各领域研究的热点。
该系统利用非接触方式为设备提供能源,不仅具有安全、稳定、无接触等优点,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研究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及实际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二、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基本原理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主要由能量发射端和能量接收端两部分组成。
能量发射端通过电磁场、超声波或激光等非接触方式将能量传输至能量接收端,能量接收端将接收到的能量转换为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为设备提供动力。
其中,电磁场作为能量传输的主要方式,其原理是通过磁场耦合将电能转换为磁场能,再由磁场能转换为电能。
该过程中,能量传输的效率与磁场强度、频率、传输距离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性能特点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 安全性高:非接触式供能方式避免了因接触而产生的火花、短路等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2. 稳定性好:该系统通过磁场耦合传输能量,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稳定性好。
3. 传输距离可调:通过调整磁场强度和频率,可实现不同距离的能量传输。
4. 应用范围广:该系统适用于各种小型设备、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场景。
四、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实际应用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在各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智能家居中,可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家居设备的供电等;在医疗领域,可用于植入式医疗设备的供电等;在工业领域,可用于小型机器人、无人机的供电等。
此外,该系统还可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为相关设备提供安全、稳定的能源。
五、研究展望未来,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将朝着更高效率、更远传输距离、更广泛应用等方向发展。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将进一步优化系统结构,提高能量传输效率;探索新的能量传输方式,如激光、微波等;同时,将深入研究该系统的应用领域,拓展其应用范围。
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与实现
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
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并实现一种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种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空间磁场或电磁波来传输能量的技术。
与传统的有线电能传输方式相比,无线电能传输具有很多优点,比如便捷性、安全性和环保性。
因此,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电动汽车、智能家居和医疗设备等。
在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和硬件实现。
电路设计是整个装置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功率放大电路和振荡电路的设计。
在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到放大器的增益、效率和线性度等因素,同时还需要对电路进行必要的测试和优化。
软件设计主要是指对装置的控制程序进行编写,包括对功率放大电路的控制、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等方面。
硬件实现是指在电路板和元器件的选择、布局和连接等方面进行实际操作。
在实现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电路板的布局不合理、元器件的损耗过大以及电磁干扰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优化电路板的布局、选择低损耗的元器件和增加电磁屏蔽等措施。
最终,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研制。
这种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比如,它可以应用于无线充电领域,为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提供便捷的充电方式;还可以应用于医疗设备领域,为植入式电子设备提供持续的电能供应。
这种装置还可以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生产和军事等领域。
它的实现不仅提高了设备的便携性和安全性,还为很多新兴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设计与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装置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
我们也期待这种装置在未来能够实现更高的能量传输效率和更广的应用范围,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i 为次级反映到初级的等效阻抗;L 为初级电感 L1 与附加电感 L2 之和 图 4 互感模型及等效电路
为简化分析,根据正弦等效原理,将变换器次级
整流滤波电路等效为交流电阻:
RL=
8 π2
Ro
(1)
则次级阻抗为:
Zs=jωL2+
1 jωCs+1/RL
(2)
由变压器的互感原理易得次级折算到初级的阻
高的 di/dt 和 du/dt,从而产生大量电磁干扰。 谐振软
图 3 示出设计的系统主电路拓扑结构。 电路以 开关通过在开关电路中增加很小的电感、 电容等谐
耦合器为界将电路分为发送和接收两部分。 前者包 振器件,在器件开关过程中引入谐振过程,使电压和
括:输入变压器 T,其初级接交流电网;整流滤波电 电流无重叠,并使瞬时功率降为零。 另外,由于感应
瓦特计测得。 由实验参数可见,在输入电压较低(15 V) 时, 采用谐振式逆变器即可得到很大的初级电流 (2.33 A)。 设计的罐状耦合器在频率为 56.4 kHz,气隙 为 7 mm 时,耦合系数达到了 0.415,初、次级电压传 输比达到了 77.8%,样机的整体效率达到了 56.7%。 由此证明,增大输入电压,减小高频整流模块的能量
路用于获得直流电压; 高频逆变电路用于给耦合器 耦合器漏感较大, 因此可利用串联谐振将该漏感作
初级绕组提供高频交流电流。后者包括:整流滤波电 为谐振电路中谐振电感的一部分参与谐振过程 (如
路用于将耦合器输出的交流电压变换成直流电压, 图 3 主电路拓扑所示),从而解决漏感带来的开关管
供直流负载使用; 输出显示部分用于指示电路的输 开关应力大、占空比丢失等问题,同时降低开关管的
抗为:
Zi=
ω2M2RL (ωL2)2+(1-ω2L2Cs)2RL2
-
j
ω3M2[L2+(1-ω2L2Cs)CsRL2] ω2L22+(1-ω2L2Cs)2RL2
(3)
当角频率满足 ω=1/姨L2Cs 时,初级等效阻抗为:
Zi=
M2RL L22
- jωM2 L2
(4)
电源侧输入阻抗为:
Zin=
M2RL L22
图 2 基于高频逆变的系统构成图
49
第 43 卷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电力电子技术 Power Electronics
Vol.43 No.1 January,2009
方案①由于高频振荡电路的输出功率很小,必 0.5 mm 的漆包线,初级绕制 15 匝,次级 16 匝。
须经高频功率放大器加以放大。 而高频功率放大器 4 功率变换部分的设计
出状态。 电路中,耦合器的初级和次级是可分离的, 开通和关断损耗,以大大减小电流高次谐波,降低铁
这与开关电源中的变压器有着本质区别。
心及线圈的涡流损耗,改善输出电流品质,对提高非
接触能量传输系统的整体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4.2 谐振元件参数的计算
针对图 3 所示的拓扑结构,其互感模型及初级
等效电路如图 4 所示。
为了减小装置体积,提高系统的功率密度,必须 要提高磁场的频率。主要有两种方案获得高频信号: ①由高频振荡电路产生高频信号, 再经过高频功率 放大产生初级输入信号,系统构成如图 1 所示;②基 于 PWM 技术, 采用高频逆变方式将直流信号逆变 成高频信号提供给初级输入,系统构成如图 2 所示。
图 1 基于高频功放的系统构成图
第 43 卷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电力电子技术 Power Electronics
Vol.43 No.1 January,2009
小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赵 彪, 冷志伟, 吕 良, 陈希有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4)
摘要:根据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实际应用,提出了该类系统的设计原则,并讨论了两种具体实现方案。 针对以高
入电压 15 V,直流输出电压 30.3 V,负载 60 Ω,系统 输 出 功 率 15.3 W;耦 合 器 电 压 比 77.8%,耦 合 系 数
到最好的实验效果。
0.415,整体效率 56.7%。 其中系统输入功率由 D26-W
5 样机实现及性能测试
实现了一套完整的样机,变压器为 10 W,3 路, 工 频 整 流 桥 型 号 D4SB60, 高 频 整 流 管 型 号 FR307ZG,开 关 管 型 号 IRG4PC50U, 关 联 二 极 管 型 号 FR307ZG,控制芯片型号 SG3525AN,驱动芯片型 号 IR2110710P。 在罐状铁氧体耦合器气隙为 7 mm,
+j ω2LL2Cr-ω2M2Cr-L2 ωCrL2
(5)
令上式虚部为零即发生串联谐振,求得谐振时
的电容为:
Cr=
L2 ω2(LL2-M2)
(6)
根据 ω=1/姨L2Cs 和式(6),在气隙 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 mm 时 ,
小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取 频 率 为 56.4 kHz,可 得Cs=0.187 μF,Cr=0.241 μF, 实验过程中以计算值为参考不断进行调整, 直到达
体积庞大,电路复杂,调试过程繁琐,功耗大,并且容 4.1 采用谐振软开关的必要性分析
易产生严重的高频干扰。 方案②基于 PWM 控制技
目前,全桥逆变技术主要有 PWM 硬开关和谐振
术,采用高频逆变将直流电直接逆变成高频交流电, 软开关两种技术。 PWM 硬开关在开关管开关工作时
电路的体积小、效率高,输出信号的占空比、频率等 随着频率的提高,开关损耗会变大。 而且,硬开关技
易于控制。其能量直接由电网整流后提供,系统功率 术无法避免在电路中产生高次谐波, 导致逆变回路
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此,根据 2.1 节所述设计原 电流中的高次谐波分量增加, 感应耦合器的铁损也
则,选用方案②的系统构成来进行样机设计。
随之增加。 开关管工作在硬开关状态时还会产生很
2.3 系统主电路拓扑结构的选择
高效率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电能; 传输 / 非接触; 感应耦合器; 功率变换
中 图 分 类 号 :TM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100X(2009)01-0049-0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ini Contactless Electrical Power Transfer System
目前,耦合器线圈主要有圆形、矩形、跑道形等 形状,采用盘状和柱状等绕制方式。矩形线圈的耦合 随水平相对位移变化的平稳性较好,而圆形线圈的 耦合随水平气隙大小变化的平稳性较好。 跑道形线 圈综合了两者的优点,但绕制、定形比较困难。 结合 所选的罐状耦合器,选用圆形线圈进行柱状绕制。
考 虑 到 集 肤 效 应 的 影 响 ,100 kHz 时 铜 导 线 的 穿透深度 △= 姨2/(ωμr μ0γ) =0.209 mm[5](ω 为角频率; γ 为常数, γ=5.8×107 (Ω·m)-1; μr 为相对磁导率; μ0 为真空中的磁导率,μ0=4π×10-7 H/m)。 线 径 至 少 为 2△,即约为 0.42 mm,所以实际采用单根导线直径为
接触式能量传输。
气隙、高效率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2 系统设计原则及整体构成
2.1 系统的设计原则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大都采用电磁耦合原
理。 由于耦合器初、次级绕组间有一段较长的空气 隙,导致耦合系数很低,使得该技术的实际应用受到 限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系统设计必须遵循电能传 输效率高、功率密度大、电磁干扰小、系统稳定可靠、 变压器气隙可分离、成本低的原则。 2.2 系统构成
提出了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两种实现方 案。重点探讨了基于高频逆变原理的系统设计,给出 了具体的设计电路和参数,实现了一套独立的样机, 并对样机进行了性能测试。实验证明,所设计的样机 具有有体积小、功率密度大、电压传输比高和功率传 输效率高等优点。 为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实现大
基 金 项 目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教 改 重 点 项 目 (ZD04) 定 稿 日 期 :2008-09-01 作 者 简 介 :赵 彪 (1987- ), 男 , 湖 北 洪 湖 人 , 研 究 方 向 为 非
ZHAO Biao, LENG Zhi-wei, L譈 Liang, CHEN Xi-you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contactless power energy transfer system,some design considerations are proposed and two concrete plans to compose the system are discussed.In view of the system constitution based on the HF-Inverter,the design issues of each part are discussed,including electric circuit topology as well as the parameter calculations.At last,a stand-alone prototype of the contactless electrical power transfer system is completed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obtained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design.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totype power transfer efficiency can reach to 56.7%.The setting up of the contactless electric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correlative experiment analysis will provide a good foundation for deeper research work. Keywords:power; transmission / contactless; inductive coupler; power transformation Foundation Project:Supported by Education Reform Major Item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o.ZD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