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第一单元:自然界的奥秘第1课:天空和大地第2课:水和空气第二单元:植物的世界第3课:各种各样的植物第4课:植物的生长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现象,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植物知识和科学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观察方法。

2.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培养科学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放大镜、地球仪、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标本等展示自然界的美丽景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以第3课“各种各样的植物”为例,讲解植物分类和特点。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和描述。

4. 详细教学过程(1)第1课:天空和大地引导学生观察天空和大地,了解天气、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

举例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了解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

(2)第2课:水和空气介绍水和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保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意义。

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和空气的存在。

(3)第3课:各种各样的植物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点。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学会分类。

(4)第4课:植物的生长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种子、发芽、生长等环节。

带领学生进行种植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天空和大地昼夜更替、四季变化2. 水和空气水的三态、空气的重要性3. 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分类、特点4. 植物的生长种子、发芽、生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绘制植物画并描述其特点。

2. 答案示例:植物名称:小草描述:小草是一种绿色植物,有细细的茎和叶子,生长在土地上。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第一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1 观察法学习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细节通过观察自然环境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2 实验法利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学习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1.3 分类法学习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物体2.1 认识常见的物体学习识别不同种类的物体,如固体、液体、气体等培养学生的实物认知能力2.2 物体的性质学习物体的基本性质,如形状、颜色、大小等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其他性质,如重量、硬度、透明度等2.3 物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重叠、包含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第三章:我们和自然3.1 认识自然环境学习认识自然界中的基本元素,如天空、土地、水等培养学生的自然环境认知能力3.2 自然现象学习常见的自然现象,如雨、雪、风、雾等了解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3.3 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保护环境、利用自然资源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4.1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食物的消化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2 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器的工作原理、交通规则等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思维4.3 科学安全常识学习科学实验和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第五章:简单的机械5.1 认识简单的机械学习认识简单的机械,如杠杆、滑轮等培养学生的实物认知能力和空间观念5.2 机械的原理学习机械的原理,如杠杆平衡、滑轮省力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5.3 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开门、提水等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章:生物的世界6.1 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等培养学生的生物认知能力和科学思维6.2 植物与动物学习植物和动物的区别,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生物分类能力和观察能力6.3 微生物的世界认识微生物,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第七章:人体的奥秘7.1 认识人体学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器官等培养学生的生物认知能力和空间观念7.2 人体的生理功能学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如呼吸、消化、循环等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7.3 健康生活学习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运动锻炼等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第八章:地球与宇宙8.1 地球的认识学习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结构、地球上的水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和科学思维8.2 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如天气变化、气候类型等培养学生的气象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3 宇宙的奥秘学习宇宙的基本知识,如星座、行星等培养学生的天文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第九章:探索与创新9.1 探索的方法学习探索的方法,如调查、实验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9.2 创新的思维学习创新的思维方式,如想象、联想、逆向思维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3 科技改变生活了解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意识第十章: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10.1 科学思维的培养学习科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如实证、推理、批判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10.2 科学精神的培养学习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如求真、创新、合作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10.3 科学伦理与责任学习科学伦理和科学责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第十一章:物质的组成与变化11.1 物质的组成学习物质的组成,如固体、液体、气体和微粒等培养学生的物质认知能力和科学思维11.2 物质的变化学习物质的变化,如融化、沸腾、沉淀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11.3 化学实验安全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安全知识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第十二章:能源与环保12.1 能源的分类与利用学习能源的分类,如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了解能源的利用方式,如太阳能、风能等培养学生的能源认知能力和科技素养12.2 环境保护学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减少污染、保护动植物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12.3 绿色生活学习绿色生活的方式,如节能减排、分类垃圾等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第十三章:简单的电路13.1 电路的基本组成学习电路的基本组成,如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等培养学生的实物认知能力和科学思维13.2 电路的连接与原理学习电路的连接方法,如串联和并联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如电流的流动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13.3 简单的电路制作尝试制作简单的电路,如小电灯等第十四章:声音与光14.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声音的产生方式,如振动等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如空气传播等培养学生的声学认知能力和科学思维14.2 光的性质与现象学习光的性质,如反射、折射等探索光的现象,如彩虹等培养学生的光学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14.3 光的应用与科技了解光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光纤通信等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意识第十五章:科学探究与创新实践15.1 科学探究的要素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如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15.2 创新实践的设计与实施学习创新实践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如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5.3 科学成果的展示与评价学习科学成果的展示与评价方式,如报告、展示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天空和地面的生物2. 简单的物理现象水的形态变化空气的存在和作用3. 常见物体和材料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分类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学会区分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2. 培养学生对简单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生物特征、物理现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2. 例题讲解以水的形态变化为例,讲解物质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和材料,并进行分类。

4. 小组合作六、板书设计1. 生物特征动物:生活需要食物、呼吸、运动等植物:光合作用、生长、繁殖等2. 物理现象水的形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呼吸、风、浮力等3. 物体和材料分类金属、塑料、木头、纸张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描述它们的特征,并记录下来。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分类,并说明原因。

2. 答案动植物特征描述准确,记录清晰。

物体分类正确,原因说明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衡量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实践性5. 板书设计的信息化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反馈机制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深度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设计。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一、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科学第1课:《我们身边的科学》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观察身边的物体,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 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和实验。

教学活动:1. 观察身边的物体,如桌子、椅子、书本等,讨论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 学习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3.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纸张的燃烧,了解燃烧的条件。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报告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身边科学的了解和观察实验能力的发展。

第2课:《水的奇妙变化》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学习水的性质,如透明、无色、流动性等。

2. 学习水的变化,如蒸发、凝固、沸腾等。

教学活动:1. 观察水的性质,进行水的流动实验,了解水的流动性。

2. 学习水的蒸发,进行蒸发实验,观察水的蒸发过程。

3. 学习水的凝固,进行凝固实验,观察水的凝固过程。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观察记录,评估学生对水性质和变化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

二、第二单元:动植物的世界第3课:《动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学习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植物开花等。

2. 学习使用观察工具,如放大镜,进行观察。

教学活动:1. 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记录种子的变化。

2. 观察植物的开花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

3. 学习使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细节,如叶子的纹理。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报告和记录,评估学生对动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和观察能力的发展。

第4课:《动物的特性》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学习动物的特性,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2. 学习使用观察工具,如放大镜,进行观察。

教学活动:1. 观察不同种类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第1章)常见的动植物(第2章)2. 探索身边的物质与材料物质的认识(第3章)常见材料的认识(第4章)3. 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天气与气候(第5章)生活的环境(第6章)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学会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2.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物质与材料,了解其特点及用途。

3. 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物质的特点与用途、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2. 教学重点:生物的特征、常见物质的辨别、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画笔、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物质和自然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的特征与分类,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生物。

讲解物质的特点与用途,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

讲解天气与气候,结合实际天气情况,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进行分类练习。

让学生收集不同的物质与材料,进行辨识和特点描述。

观察天气变化,记录并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讨论、实验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2. 常见物质与材料的特点及用途3.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其特征并进行分类。

收集不同的物质与材料,描述其特点及用途。

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生物分类:根据观察结果,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物质特点与用途:如实描述所收集物质的特点,举例说明其用途。

天气与气候:根据记录的天气情况,分析其对出行、穿衣等方面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大自然的奥秘第1课:认识大自然第2课:天气的变化第3课:植物的生长2.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4课:水的三态第5课:有用的工具第6课:声音的传播3.第三单元:探索与实践第7课:磁铁的性质第8课:摩擦力第9课:光的传播三、教学过程(一)第一单元:大自然的奥秘第1课:认识大自然1.导入:展示大自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新课内容:介绍大自然的组成,包括动物、植物、山水等。

3.活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知识。

第2课:天气的变化1.导入:展示不同天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

2.新课内容:介绍天气的几种基本类型,如晴、阴、雨、雪等。

3.活动环节:让学生模拟天气预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第3课:植物的生长1.导入: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2.新课内容:介绍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3.活动环节:让学生动手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二)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4课:水的三态1.导入:展示水的三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形态。

2.新课内容:介绍水的三态变化,如冰、水、水蒸气等。

3.活动环节:进行水的三态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不同形态。

第5课:有用的工具1.导入:展示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引导学生思考工具的用途。

2.新课内容:介绍几种常用工具的原理和用途。

3.活动环节: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工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6课:声音的传播1.导入:展示声音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新课内容:介绍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3.活动环节: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第三单元:探索与实践第7课:磁铁的性质1.导入:展示磁铁,引导学生观察磁铁的性质。

2024年教科版最新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最新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最新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观察春天的变化,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

2. 第2章《我的身体》: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关注健康生活。

3. 第3章《动物和植物》: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4. 第4章《空气和水》:探索空气和水的性质,学习保护环境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事物的规律和联系。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放大镜、温度计、量杯、滴管等。

2. 学具:彩笔、剪刀、胶水、卡纸、塑料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教学主题。

2. 内容:简洁明了,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3. 图表:使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春天的变化,记录在日记中。

(2)制作一个身体器官模型,介绍其功能。

(4)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空气和水的性质。

2. 答案:提供详细的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如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现象的研究。

2. 科学的作用:科学可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讲解科学的定义和作用,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并分享给大家。

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第二章:观察和实验教学目标:1. 学会观察和描述现象。

2. 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观察:用肉眼和工具进行观察,记录现象。

2. 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教学活动:1. 观察练习: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 实验设计: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并进行实验。

3. 分享成果: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三章:探究科学问题教学目标:1. 学会提出科学问题。

2. 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提出问题:从观察和实验中提出科学问题。

2. 探究问题:通过实验、调查、研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1. 问题提出:让学生从观察和实验中提出科学问题。

2. 问题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探究,设计实验或调查。

3. 成果展示:让学生分享探究结果,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章: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教学目标:1. 学会科学思维。

2. 掌握科学方法。

教学内容:1. 科学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2. 科学方法:实验方法、观察方法、调查方法等。

教学活动:1. 思维训练:通过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方法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科学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科学探究案例,让学生理解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应用。

第五章: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教学目标:1. 培养科学素养。

2. 培养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1. 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

2.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3. 感受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2.感受科学的本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斜坡、小球;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你知道这些是什么人吗?师:让我们也来做个小小科学家。

二、学习新课1.自主学习,了解科学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2 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把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

学生看课本第2插图,思考交流。

(3)认识两位科学家。

(4)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他们是研究什么的?(5)记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2.“滚小球”实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1)交流需要什么材料。

(2)交流怎么实验。

(3)交流怎么记录,做活动手册第1页。

(4)交流同桌之间怎么合作。

3.认识科学本质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的问题答案。

(1)你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2)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的?(3)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三、总结本课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课题2 小小工程师教学目标: 1.了解工程师,观察工程师在干什么,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不同。

2.初步让学生有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设计、制作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教学重难点:1.初步了解工程是什么。

2.从活动中产生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纸、笔、剪刀、双面胶、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你们认识工程师吗?他们是做什么的?(交流)师:今天我们就来知道一下。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自主学习,了解工程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5 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工程师是做什么的。

(3)比一比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不同。

2.认识工程师的杰作(1)学生看第6插图,交流工程师的杰作。

(2)学生举例说说工程师的杰作。

师:请你汇报收获。

教学反思:课题3 上好科学课教学目标:1.参观科学教室,并比较科学教室与他们平时上课的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

意识到遵守科学课的规则。

教学重难点:1.了解科学课的规则。

2.培养遵守科学课规则的习惯。

教学准备:实验室守则、上课常规、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参观实验室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生:交流。

生:熟读规则小诗。

集体整队动作快,列队做到快静齐,参观途中不说话,带好眼睛和耳朵。

二、学习新课1.参观科学教室。

(1)讨论: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2)交流。

学生看课本P5插图,思考交流。

2.实验:比较水(1)思考:怎么比较水的多少?(2)交流。

(3)实验3.回想:在刚才的实验中哪些行为好,哪些行为不好?思考——交流——判断——完成科学活动手册——制定科学课的规则。

(填写活动手册第3页)三、总结本课师:怎样上好科学课?教学反思:课题 4.认识感官教学目标: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

2.观赏视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

教学过程:一.先从自己熟悉的感官入手,再认识感官的功能,最后拓展到对动物感官的认识。

二、认识感官观察图片,认识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皮肤遍布全身。

本环节意在整理学生对感的已有认识,明感觉器的电子设计概念,激发兴趣,引入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活动。

特别强调,手不是感觉器官,手上和遍布人的全身的皮肤是一种感觉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感觉感官。

三、描述小动物的特征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小动物,描述小动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用眼睛看是学生最熟悉的观察方法,所以教学设计从用眼教睛看开始,带领学生进入观察的第一步。

做“找小动物”的活动,是一个儿童及成人都特别喜欢的游戏,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四、描述物体的特征用其他感官观察物体,描述物体在气味、味道、轻重、厚薄等方面的特征。

内容包括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皮肤触摸四个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知道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用其他感官观察。

三、总结本课师:大家本节课学了什么?教学反思:课题5.感官总动员教学目标: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1)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热水大杯。

(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

教师材料:西瓜或挑西瓜的视频。

一、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利用眼、耳、鼻、舌、皮肤单一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积累了一些观察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发现事物更多的特点。

二、感觉器官共同活动通过品茶活动,使学生发现在辨别一种东西时,有时需要两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品茶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鼻和舌在共同起作用是很关键的一步。

由于低年级学生常常不能控制好自己的动作,因为鼻子捏不紧而响到观察效果,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共同完成。

二、蜡烛点燃前后的特点让学生调动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亲身体验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可以认识事物更多的特点。

让学生动用眼、手、鼻等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蜡烛的特点观察点燃的蜡烛时,要用手背靠近火焰感知,不能直接接触火苗和蜡油。

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点火,又要强调注意安全。

学生描述蜡烛点燃前和点燃后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我们用眼睛发现什么”“我们用鼻子发现什么”“我们用手发现什么”。

三、观看挑选西瓜视屏通过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如何挑选一个好西瓜,让学生知道,人们往往动用各种感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总结本课师:大家本节课学了什么?教学反思:课题6.借助工具观察教学目标:1.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3.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重难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准备:(1)放大镜两个、简易显微镜两个。

(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

教师材料: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当人们直接用感官观察不能解决问题时,借助工具观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本课从学生亲自使用观察工具开始,拓展到了解生活中还用到哪些观察工具。

一、观察指纹,发现不同观察指纹的活动,激发学生使用工具观察的兴趣。

组织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手指指纹时,重点观察纹路的粗细和凸凹感,能明显发现肉眼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效果不一样。

也可以让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布料,效果比指纹更明显,学生会有惊喜发现。

二、利用工具,获取信息可以比较用耳朵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有什么不同,发现听诊器听到的更清晰,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

三、认识观察工具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盲杖延伸了盲人的触觉功能,助听器延伸了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学生活动手册中还列举了酒精测试仪,它延伸了人的嗅觉功能。

四.总结师:这节课你学到什么?教学反思:课题7.做个小侦探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探讨一些自然界的现象.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探究结果教学准备:多媒体,碰碰球架教学过程:一.大自然中有许多现象,要仔细观察1.你看到了植物,为什么会这样?2. 谁破坏了蜘蛛网?3.雪地上有动物的脚印,发生了什么事情?二.共同探讨,寻找不同的答案.学生们分小组探究,最后请个别小组上台发言他们的讨论结果.三.看一看下面的现象玩碰碰球.1.拉开一个球,松手后的结果是……2.拉开两个球再松手呢?3.拉开三个球再松手呢?先猜猜,再试试.四.拓展探究科学家一直在推测和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五.总结回归师:今天大家学到什么?生:。

教学反思:课题8.暗箱里的秘密教学目标:通过各种信息来猜想不方便打开的东西里面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来发现暗箱里的秘密教学准备:暗箱教学过程:一.导入看图,说说发生了什么事,猜想兔子的逃跑路线.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二. 解暗箱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靠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1.解暗箱滚小球,判断盒子里障碍物的位置.和同伴说说你的发现.如果意见不一致,多试试,多交流.2.其他解”暗箱”的示例1.医生用听诊器检查身体.2.铁路检修工敲火车车轮查找故障和隐患.3.维修人员用探测器寻找地下管道.三.回顾总结师:今天学了什么?生:……教学反思:课题9.树叶变黄了教学目标:探究树叶变黄的原因教学重难点:如何验证你的有关树叶变黄的猜想教学准备:变黄的各种树叶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到了,你的家乡哪些树的叶子会变黄呢?大家来讨论.二.猜一猜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整体慢慢变黄,从中间向边缘变黄,从下往上变黄.同学们怎么验证你的猜想呢?三验证猜想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可以直接观察树上的叶子,或收集树叶来观察,可以给这些银杏树叶的图片排序.四总结回归师:今天上了什么?生:。

教学反思:课题10 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2.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3.知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制造物品。

教学重难点: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教学准备:课件、树枝、树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在野外,在游乐场里,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2.学生看图讨论手回答。

3.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二、探索新知1.看资料:你能区分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吗?2.交流后汇报。

3.小组活动:捡一些树枝、树叶,搭个小棚子。

4.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

5.展示成果,评价。

6.小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

三、总结与拓展1.看课本第34页,了解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常常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

2.你再举几个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的例子吗?3.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相互评价。

3.环保教育:讨论人们的这些行为对自然界有什么影响,又会对人类的生活带什么影响?小结:人们为了生活需要,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但是必须注意保护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