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红学泰斗”周汝昌 阅读答案word版本 (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红楼梦》评价与测评(一)含答案

《红楼梦》评价与测评(一)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红楼梦》是我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先后用过许多书名,如《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B.“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一判词讲的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
C.湘云和袭人都是宝玉房里的丫头,性格却迥然不同。
湘云虽“身为下贱”却“心比天高”,敢怒敢为,不怕得罪主子;袭人却温顺驯服,一切仰承主子之意。
D.大观园是为迎接元妃省亲而建的,但元妃省亲只有一天时间,事后元妃表示可让“几个能诗会赋的姐妹”入住,于是大观园成了宝玉和众姐妹生活的场所。
E.贾母是林黛玉的外祖母,对林黛玉十分疼爱,但在事关家族命运的贾宝玉娶什么人为妻的问题上,她对林黛玉毫不怜惜,表现了她对林黛玉感情的虚伪。
2.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红楼梦》中,“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于林黛玉之口;“拼着一身刷,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于凤姐之口;“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探春之口;“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秦可卿之口。
B.贾府宗族的长房是荣国府,次房是宁国府。
《红楼梦》主要是写荣国府的事。
太虚幻境中有两句判词“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明宁国府的罪孽超过荣国府。
C.贾母在贾府被抄家之后,处变不惊。
她不埋怨任何人,说:我们享过福也吃得起苦。
关键时刻她开箱倒笼,把自己的私产拿出来接济大家,并给儿子们一一分派,显示了其在贾府的灵魂与支柱作用。
D.《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一是她的聪明才智在封建社会不能施展,二是她虽然取得了“宝二奶奶”的地位,但宝玉始终恨她强夺了黛玉的位置。
E.作者描写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无论是在王夫人处拜见,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都十分推让,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和“寄人篱下”的心境。
《周汝昌的家在北京城东红庙》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周汝昌的家在北京城东红庙,一套普通的三居室。
这一带全部是老式的居民楼,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自1979年开始,周汝昌就居住于此。
屋内陈设极为简陋,杂乱的书籍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空间。
每天上午,是周汝昌一天之中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段。
一般,他会让儿女们先为他读读报,稍加思考后,他开始口述。
本刊记者的探访就选在这个时段。
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年近百岁的老人思路清晰,反应极为敏捷。
每每答完一段,他都特意地大声说一句“谢谢”。
一谈起《红楼梦》,老人就显现出极好的兴致,念出“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一句诗时,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刚提及最新的著作(《红楼新境》),周汝昌就兴之所至地为本刊记者口占一绝:《红楼新境》境何如?深胜浅浮细胜粗。
甚解不求谁解味,四面歧路更同途《瞭望东方周刊》:新书取名《红楼新境》,是说您的研究又有了新成果吗?周汝昌:如果说有石破天惊的大发现,那就太狂妄了。
我只想借新书表达自己的一个愿望: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红学推上一层楼,开创新的局面。
《瞭望东方周刊》:这本书是怎么写出来的?周汝昌:我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这么多的思想、头绪,可以说文思泉涌,总是有新想法、有新的思考。
我行动不便,听不清、看不见。
因为不能“外看”,所以“内视”特别好,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假设、揣摩,我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出来。
如果让这些随着烟云化为乌有,我觉得挺可惜的,所以决定还是写出来。
《瞭望东方周刊》:这样写书是不是异常艰苦?周汝昌:最麻烦的问题是,我没有助手,只能靠儿女帮我记录、整理。
他们累得够呛,每天往返几个小时过来照顾我。
到了我这里,还有很多电话、邮件、各种杂务等着,有时候可能连一个字都写不了。
我这本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书里的语言表达水平、行文结构都不是如我所愿的。
《瞭望东方周刊》:在新书中,您特意将林黛玉所作的三篇长歌行集纳成“谁怜咏絮才”的专栏,用意何在?周汝昌:我曾把整部《红楼梦》的大结构分为三个方面来解说,即家亡、人散、诗格局。
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红学专题练

红学专题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学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本身独特性甚强,却又很容易被当作一般对象对待。
它的文化内涵极丰富,文化品位极崇高,所以需要我国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科学等多方面的第一流学者通力协作,方能胜任愉快,展现光辉;而那些第一流学者们各有自己的理想事业,如何能以“一部小说”来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于是“红学”遂落于低层次的人士之手。
以我自己为例,如果勉强冒称一个“学者”,也不过是在三流的层次,还有一些尚不如我,根本不具备研治此学的条件。
以上二端,乃是“红学'‘悲剧性的最关键的矛盾因素,至少在历史现阶段,其情势实在如是,讳言与美化,是有害无益的。
无视于“红学”之极大独特性而总想把它拉向一殿化,最好的例子可举海外的余英时。
余教授曾著专文倡言"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与"红学革命”,并以此而名扬寰宇。
在他看来,已有的红学一无是处,尤其是考证派已是“山穷水尽” “眼前无路”,故必须“革命”,而他的革命口号却是“回到文学上来”——认为红学研究只应是一种文艺方面的事,别的都差错了路头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无视于"红学"的独特性而要把它向“一般化”靠拢。
其实余英时倒是个研究文化的高层次的教授(如对胡這的思想有所评论等等),连他都那么看待《红楼梦》,则其他同类论红之人可推而知了。
文学,文学,它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文化底基涵蕴、历史环境、作者心灵神智,又能有何等其知灼见可以启辿学人呢?长时期评赞《红楼梦》“艺术”的,仍然离不开“形象塑造”"性格刻画"“心理描写” “口语运用”等等之类,这倒看起来满像“文学,,了,难道余教授会满足于这样的“回到文学”而以此排斥其它层面的研完吗?我所列的第二条悲剧性,一方面与第一条有关联,另一方面则是文化学术的普遍水平的事怖。
前者,至今连这“红学”的特定含义在大教授那儿都扯不清,则势必产生真红学与假红学的混乱。
红雪泰斗周汝昌阅读题

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 D.周汝昌对中华文化的 • 原文:周汝昌不仅是红学 研究始终坚守不渝,穷追 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 不弃,他喜欢“国货”, 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 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 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 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 “我喜欢‘国货’,喜欢 后不以为然,甚至到了冥 民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 顽不化的程度。 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 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 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 • 析: D项,无中生有, 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 “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 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 落后不以为然”文中无依 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 据。 意,也不怨尤。”周汝昌 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 《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2)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 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 答案:①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全 文结构完整。(2分) • ②内容上,暗示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俭朴的 生活;(1分)遵从并满足他的遗愿,希望他 安安静静地走;(1分)表达默默为老人送行 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周汝昌的尊重。(2分)
构形式也不同二是指文章的内在联系和组织文学作品,以时间的推移, 空间的转换,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来谋篇
布局的结构方式,称为纵式结构;按材料的性质来谋篇布局的结构,
称为横式结构 • 提问方式:文章画线部分(第几段)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规范回答: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
《“红学泰斗”周汝昌》 阅读附答案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周汝昌与著名学者胡适的交往缘于在《民国日报》上发表 的一篇文章,文中主要介绍了敦敏诗集中发现的那首《咏芹 诗》,这引起了胡适的兴趣,从此两人书信来往不断。 • B.周汝昌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 力的成果,该书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 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 作”。 • C.周汝昌继承了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的 研究方法,成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 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 D.周汝昌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始终坚守不渝,穷追不弃,他喜 欢“国货”,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有些人认为他保 守、落后不以为然,甚至到了冥顽不化的程度。 • E.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汝昌是一个“解味道人”,他用“痴 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认为他的一生全部 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一生傲然苦不谐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一生傲然苦不谐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25分)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一生傲然苦不谐在红学的道路上,沿着学术与大众接受、趣味阅读的交叉重合地带,他走出了一条奇异的人生之路,终成一代红学大家。
这,有时看上去几乎是神话,令人难以置信。
比如,1947年,这是他在红学上扬帆起航的年代,他作为燕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得到了大名鼎鼎的胡适的赏识和垂顾,他的第一篇红学论文充实了大家对曹雪芹的认识,使考证派获得文献上的新支持,得以昂然前行,因此受到胡适的推崇。
再比如,2005年已是年近八十八岁的他,一年中有八部著作出版,在耳聋目盲的情境下奋笔快写,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程度,被称为是罕见的学术“大跃进”。
他,便是周汝昌。
红学之路,是风雨路,也是显学之路,二者,周汝昌先生可谓兼得。
他因研究《红楼梦》而处于聚讼纷纭、是非争议的中心,也因红学而成为少见的学术畅销书作家。
从1953年他的《红楼梦新证》开始,他就处于红学的论争中心。
他的文献资料总被引述,但他的观点也总是飞矢追逐的靶子。
周汝昌先生曾不无自嘲地说,我的衣服已经被撕得褴褛不堪,但他们却是使用我提供的材料编制了自己的盛装。
周汝昌先生认为,他在为人之怪(乖僻)上,与曹雪芹相似,都是不同俗流,也不愿意从善如流,他们都是有满腔积愤难以自诉,需要发愤著书以自遣。
这种自比,使他钻入曹雪芹的心灵深处,与曹雪芹展开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对话,创作了无以收束的雄文。
其实,我们不妨把周汝昌先生所有的红学著作都看作是与曹雪芹的心灵秘语,这里充满了对话的私语性。
他自负与曹雪芹心灵相通,与曹雪芹所赞颂的人物一样,都是正邪两赋之人,出离于俗界凡间,一方面万人嘲谤,一方面又超于万万人之上。
他曾在《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中如此描绘曹雪芹,“倘若细究起来,雪芹是大智慧者,他那话(“愧则有余,悔则无益”)含蓄的内情恐怕还深还厚得多。
那‘无益’,也许并不是顽固不化,执迷不悟,死不回头;而是这种悔者,本来丝毫没做什么错事,倒是做极高尚极善美的事——可结果呢?做错事坏事的万人都功成名就,位高禄厚,洋洋乎自得,而这个做好事的曹雪芹,却落得‘万目睚眦,众口嘲谤’,一生忍辱负垢,受尽了欺侮贬抑、诬陷伤害。
《周汝昌:65载红楼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汝昌:65载红楼情》阅读练习及答案《周汝昌:65载红楼情》阅读练习及答案周汝昌:65载红楼情京梅1918年,周汝昌降生。
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
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1947年,一次偶然的机遇,周汝昌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曹雪芹好友敦敏的诗集,并根据其中六首吟咏曹雪芹的诗,写下了第一篇红学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
已是名家的胡适见到后,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
从此,两人有了交往。
1948年,周汝昌向胡适借阅他收藏的极为珍贵的“甲戌本”(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胡先生慨然允诺。
当年暑假,周汝昌将这部书带回老家,花费两月时光,用墨笔和朱笔工楷把书抄录一遍,并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应当依据《甲戌本》,加上《庚辰本》以及有正书局的《戚序本》,整理核订出一部接近曹雪芹原著的版本,不要再宣扬、散布那种被伪续者大肆删改的《程乙本》了。
见到周汝昌的信,胡先生当即回复说:“这是笨重的工作,故二十多年来无人敢做。
你若肯做此事,我可以给你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
”正是从那一天起,周汝昌开始了他长达60多年的“红楼”之旅,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历经种种曲折,直到2004年5月1日,一部10卷本的《石头记会真》(对11种《红楼梦》古抄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才正式出版。
一愿已酬,然此时距他当初慷慨激昂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已历56年矣!周汝昌百感交集赋诗道:“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
”周汝昌出版的第一部红学专著,是40万字的《红楼梦新证》,其时(1953年)他正在四川大学任教,后来听说此书在当时的北京文代会上差不多人手一册。
《红楼梦新证》后来也成为毛泽东的枕边书。
毛在他自己的文章《评读五部经典小说》中,有两处提及该书。
周汝昌是一位博学、勤奋的真学者,其治学初以语言、诗词理论、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国学基础博厚,一生著作可谓等身,自1959年出版《范成大诗选》后,又连续出版《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诗词赏会》《岁华晴影》等古典文学和诗词的研究专著数种,而他自己也极善诗词,所作诗词曾得到著名学者钱钟书的赞叹。
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测试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测试卷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红楼梦》测试卷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接的笔如树林一般。
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客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
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根据房间的布置,下列对所居主人及相应居住地名称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薛宝钗蘅芜苑B.探春秋爽斋C.贾宝玉怡红院D.惜春暖香坞2.下列关于《红楼梦》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B.元妃下谕叫宝玉等人住进大观园。
宝钗住蘅芜苑,黛玉住潇湘馆,迎春住缀锦楼,探春住稻香村,惜春住蓼风轩,李纨住秋爽斋,宝玉住怡红院。
C.刘姥姥走后,迎春因奉命作画而向诗社告假,众人追根溯源,埋怨起刘姥姥来。
黛玉嘴巧,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又给迎春的画取名《携蝗大嚼图》。
D.薛宝钗待人处事,有时会显出很深的城府。
有年芒种,薛宝钗一路扑蝶来到滴翠亭,无意间听到小红和贾芸私传信物,她就故意说是在找林妹妹,“金蝉脱壳”,使小红不怀疑她。
3.在下面四句包含歇后语的句子中,和其他三句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A.凤姐儿笑道:“外头已经四更多了,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B.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她嫂子脸上下死劲啐了一口,指着他骂道:“你快夹着嘴离了这里,好话多着呢!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
”C.红玉道:“也犯不着气他们。
俗语说得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
河北省【独家特供】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2

河北省【独家特供】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2河北省【独家特供】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2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粉丝〞这个概念对公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不太可能拥有自己的“粉丝〞,更多的情况下是别人的“粉丝〞。
但是,在微博世界中,任何一个普通用户都会有“粉丝〞,甚至有大量的“粉丝〞。
一名微博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会被自己的“粉丝〞直接看到,也会收到来自“粉丝〞的回复与评论,还有可能被“粉丝〞转发,这都给了普通用户一种“明星〞般的体验.另外,对于那些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而言,他们则需要将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受关注度继续在微博世界中延展。
微博“粉丝〞具有非专一性。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崇拜或迷恋的对象往往数量不多,但是在微博中,用户常常会成为很多人的“粉丝〞.在现实世界中,当A与B两位公众人物之间出现竞争、不和或是对立关系时,A的“粉丝〞群体与B的“粉丝〞群体的态度、选择往往是泾渭分明的.而在微博世界中,A、B的“粉丝〞群体成员则很有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同时成为对方偶像的“粉丝〞。
微博“粉丝〞具有非崇拜性。
既然“粉丝〞是“迷〞的意思,那么一般而言必然带有对对方的崇拜,但是微博“粉丝〞在这一点上恰恰不同.在微博上,一位用户成为另一位用户的“粉丝〞,或许是出于对对方的崇拜,但也有可能并非如此。
登录微博之后,显示出的页面几乎都是你所关注的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因此,如果你想知道某一个人发布的信息,就要首先成为他的“粉丝〞,这是由微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要想知道一个人发布的信息、状态,与对一个人表示崇拜、迷恋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而这两种情况在微博中却天然地合二为一了。
概言之,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时仅仅出于好奇而已。
微博“粉丝〞对关注对象也具有攻击性.在微博上,不少用户都受到过自己“粉丝〞的攻击。
心理学家把“攻击性〞定义为想要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红学泰斗”周汝昌阅读答案
红学泰斗
周汝昌
201X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
他的女儿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1918年,周汝昌降生。
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
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
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
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60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
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
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
曹雪芹当年创作用了10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则用了近60年。
有两句诗为证: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
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
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
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
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
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
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
的手段。
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
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
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这年周汝昌35岁。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
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周汝昌不仅是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
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
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风俗。
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
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
先生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相关链接】
① 周汝昌读中学时研习宋词。
在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锺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40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不少。
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
幼年时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② 周汝昌大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
后来,他成为被燕大中文系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因为年轻时支持著名学者胡适的观点,并得到胡适的赏识,所以周汝昌走上了研究《红楼梦》的路。
当然兄长周祜昌的指点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