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指导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只有一个地球》+丛书《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单元预习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只有一个地球》+丛书《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单元预习课教学设计

第4课时单元预习课——《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三篇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掌握文中生字词。

2.找准文中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初步感知地球家园的美好,培养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一)聚焦主题,谈话激趣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美国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每年都要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一位年度风云人物。

评出的这个人,是这一年中在全世界影响特别大的。

但1988年《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却是年度风云行星。

当时结果一公布,几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你们想知道评选出的是哪颗行星吗?(课件呈现《时代周刊》的封皮)对,就是濒危的地球。

想知道为什么吗?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大家谈谈对地球现状的看法。

(二)研读导语,明确主题1.学生齐读单元导语——“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交流:你从中知道了什么?结合生活谈感受。

2.提炼单元主题。

(保护环境)3.教师出示单元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2)能简洁明了、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尊重不同的意见。

(3)学写倡议书,掌握倡议书的格式要求,将倡议的内容写清楚,写得有条理。

(三)浏览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1.快速阅读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重点要读正确的字词:璀璨、蹚坏、耙、肆虐、盘踞。

重点要理解的词:“慷慨”的本义和在文中的意思。

重点要指导写好的字:裹、蔼。

2.选择默写10个生字词,并批阅。

3.选择文中的几段文字,指名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四)再次阅读,探讨交流1.读课题,理解题意。

(1)出示三篇文章的题目,齐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课题。

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抓住“只有”体会这是人类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预示要珍惜。

学习《青山不老》,思考:为什么说青山不老?不老的只有青山吗?在文中还指什么?学习《三黑和土地》,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三黑的身份,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情感。

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预习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预习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预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地形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气候特征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介绍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使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地形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难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气候的多样性;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其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总结中国气候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相关案例;3.制作好课件,准备好板书设计;4.安排好课堂活动,准备好相关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展示中国各地冬季的雪景、夏季的暴雨等。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的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同时,展示各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其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预习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预习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预习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阅读与理解。

2. 预习单的完成与反馈。

3. 课文主题和中心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课文主题和中心思想的把握,学生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发放预习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3. 检查预习:收集学生的预习成果,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中心思想。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主题和中心思想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写作等,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预习单完成情况:检查学生预习单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优秀习作指导课《我经历的一件事》教学设计

优秀习作指导课《我经历的一件事》教学设计

习作指导《我经历的一件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表达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启发学生,抓住细节的变化,把事情写真实,把感受写真切。

3、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写作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生活教学难点:抓住细节的变化,把事情写清楚教具准备:课件,实验材料(水袋、铅笔)。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入主题师:孩子们,生活是多彩的,每天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事发生,当然也会给予我们许多不同的感受。

这些事或者使你高兴、或者使你伤心、或者使你震惊、或者使你害怕、或者使你着迷、或者使你厌恶、或者使你感到后悔、或者使你感到庆幸、或者使你受到启发、或者使你受到教育……总之让你非常难忘。

那么如何把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分享给大家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我经历的一件事》(板书)二、学习观察,领悟方法1、我们经历的事那么多,有什么事让你印象深刻想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呢?(提问)(预设:运动会胜利兴奋,课堂上遇蜘蛛害怕,参加故事紧张,同学带来草莓高兴,劳动让教室整洁累并快乐着……)2、老师发现同学们回忆起自己难忘的一件事时,神采飞扬,兴趣盎然,因为这些事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感受。

那么怎样才能让听到的人也都觉得这事确实令人难忘,似乎身临其境呢?首先就需要我们对经历的事件认真地——观察。

(板书:观察课件出示观察是人的第三只眼睛)让我们从一些定格的瞬间发现秘密吧。

3、出示图片,观察人物情绪。

说一说图中人物各是什么情绪,从哪里能看出来?(动作、神态,即人物的身体各器官变化)图片(1)是谁?他的情绪怎么样?哪里看出来的?眼睛、眉毛、嘴、手眼、眉、嘴这些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写我们一般称为人物的神态描写;(板书:神态)手用力地举起,伸出两个食指,这是人物的动作描写(板书:动作)就这样通过人物神态和动作我们就可以很好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啦。

那我们再不妨想一想,此时刘翔可能在喊什么?他内心又在想什么?(充分的观察和想象就会让一张图片富有活力了吧!)图片(2)她的情绪怎么样?哪里看出来的?眼睛、眉毛、嘴、手图片(3)她的情绪怎么样?哪里看出来的?眼睛、眉毛、嘴、手图片(4)他的情绪怎么样?哪里看出来的?眼睛、眉毛、嘴、手我们再来看图片(5)爱是弯弯的眼睛流露出温柔的爱意,图片(6)厌恶时眼睛是斜视的,嘴是撇着的,头扭向一边,图片(7)这里的“欲”就是想要吃好吃的,所以眼睛是直直地盯着,嘴吧是不由自主地微张着。

《登泰山记》基础练习巩固+预习表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登泰山记》基础练习巩固+预习表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登泰山记》基础练习巩固+预习表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登泰山记》,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预习表格,自主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登泰山记》,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基本阅读技巧的掌握。

2.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句式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登泰山记》的文学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预习表格,自主学习课文,解决课文中的基本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基础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基础练习的完成情况。

教学课件资料:1. 预习表格。

2. 课文译文。

3.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结构的讲解。

4. 基础练习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运用预习表格,自主学习课文。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运用,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资料,包括预习表格、课文译文、难点讲解和基础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登泰山记》文本,笔记本和文具。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结构进行讲解。

3. 运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八、教学步骤:1. 回顾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回顾《登泰山记》的文学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预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预习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预习课教学目标1.识记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阅读同一类文章,大致了解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会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

3.多种方式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分享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达到学以致用。

4.有进一步学习课文和相关知识的愿望,能用联系的态度看待所学习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明确主题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

今天我们读几篇和观察发现有关的文章。

二、明确要求,自主学习1.读导语,明要求(1)课件出示第八单元导语。

(2)自读导语,明确要求:读课文,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

(3)小结过渡:单元导语要求我们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启发我们观察并发现事物间的联系。

2.读文,扫除生字词(1)明确学习目标: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2)出示预习单:(二)全班交流展示1.出示词语,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音。

2.出示重点段落,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游山西村》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爬山虎的脚》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蟋蟀的住宅》3.教师点拨指导,重点强调(1)小组汇报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师生交流,教师抓住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指导。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预习单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预习单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预习单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积极思考,能从不同内容提出问题。

3.分角色朗读,感受童话魅力。

4.品读课文,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蔓、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体会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积极思考,能从不同内容提出问题。

2.品读课文,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蔓、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体会生命的美好。

【写作背景】这个小故事,首先发表在1853年的《丹麦历书》上,关于这个小故事,安徒生在手记中写道:“这个故事来自我儿时的回忆,那时我有一个小木盒,里面盛了一点土,我种了一根葱和一粒豆。

这就是我开满了花的花园。

"【教学过程】(建议教学两课时)一、谈话导入,掲示课题1.交流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2.出示课题,了解安徒生。

二、对照预习单,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语的识记。

2.结合预习单的反馈情况,相机指导两三个生字的书写。

3.交流课文的整体感知。

(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4.指导学生梳理问题,明白提出问题的方法:“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和“针对全文"。

(1)集体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指导学生将部分类似问题合并,并相机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预设1:对个别词语的不理解;预设2: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预设3:在小女孩的眼中,这一粒豌豆为什么可以形成“小花园"?预设4:母亲为什么一开始会“不相信”,进而“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预设5:豌豆开花的日子,小女孩为什么会感觉“这一天像一个节日”?预设6:最后的那粒豌豆为什么是“最了不起的一粒"?…………(预设的2.3就可以合并为一个问题)(2)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提出问题的方法: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针对全文……(3)按照不同内容,指导学生进一步分类梳理、整理问题清单。

x预习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x预习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诫子书》预习单班级:姓名:学号:(一)任务一:读书信・读家书之韵味XXX当时尽管“聪慧可爱”,但仅有八岁,请你化身为读信人,为XXX朗读家书。

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

1.读准字音夫()淡泊()淫()慢险躁()遂()庐()2 .读对节奏①为分句之间标上标点符号,用划分句内停顿,并分享断句的方法。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我的断句小妙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朗读,说说这封家书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读出感情说说这封家书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朗读?4 .我们为诸葛瞻朗读了信件,还要向他解释这封信的内容。

请你先用现代汉语为他翻译这封信的内容。

翻译时,先解决以下重点字词。

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淫慢则不能励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不接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悲守鹿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XX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指导课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预习指导课
水南路小学黄继宁
【预习目标】:
初步认识,在数学中,有一个整体的说法,这个整体就叫做单位“1”。

并通过预习,复习分数。

找找生活中的分数。

【预习提纲】
1、阅读课本(P60-62),回忆我们学过的分数,说一说1
4
可以表示什么?说出3
个生活中的例子。

2、思考:什么是单位“1”?它和分数单位有什么关系?预习指导:
首先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这些主题图有什么样的特点?
我们来看1
4
这个分数,大家想到了什么?
通过主题图,说一说1
4
表示什么?
生1:四分之一表示把一个西瓜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师:这位同学说对了吗?
学生:不对。

师:那么正确的应该如何表达?
生2:应该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法,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后,独立思考。

师:谁来说一说?
生3:我们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这就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生:四个苹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我们现在给这个整体一个新的称呼,我们把这四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我们就说这四个苹果叫做单位“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