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合集下载

高中必修一语文理解性默写

高中必修一语文理解性默写

一、劝学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5.《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二、师说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理解性默写含补充篇目答案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理解性默写含补充篇目答案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参考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8、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0.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21.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2.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23.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24.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25.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6.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7.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8.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9.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0.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31.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2.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33.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4.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35.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36.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7.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8.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9.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二《阿房宫赋》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复习,完整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复习,完整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练习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

远看:“,”;近观:“,”。

仰视:“”;俯瞰:“”。

总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雨巷》(戴望舒)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

《再别康桥》(徐志摩)《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13.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练沁园春长沙》1、诗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诗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诗句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面对大千世界发出慨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4、诗句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以“恰”字统领的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6、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雨巷》1、描写雨巷特点的诗句:“雨脚轻踏,花径狭窄。

”2、诗人反复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XXX时时催,丁香结伴花。

3、在“我”的长久期待中,终于XXX走来的诗句:“终于她来了,静如初见。

”4、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青衫湿罗裳,XXX 鞋。

”5、描写姑娘飘过时的诗句:“轻袅袅,缓步过,青袍湿,双脚罗。

”6、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神态的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1、我一个人撑着油纸伞,在漫长、孤寂的雨巷中彷徨。

2、她的颜色、芬芳和忧愁都像丁香一样,在雨中哀怨、彷徨。

3、她和我一样,默默地走着,冷漠、凄清、惆怅,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

5、她像梦一般地飘过,我身旁飘过这位女郎;她静默地走远,走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了这条雨巷。

6、在雨的哀曲中,她的颜色、芬芳和太息般的眼光都消散了,丁香般的惆怅也消失了。

1、那河畔的金柳,在夕阳下像新娘一样美丽,在波光中闪烁着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

2、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轻盈地舞动,在康桥的柔波中,我愿意做一株水草。

3、那榆荫下的一潭水,不是清泉,而是天上的彩虹,揉碎在浮躁的水面上,沉淀着梦境般的彩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精选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精选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精选及答案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描写湖南长沙秋天景色的诗歌。

开篇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写出了独立XXX、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景象。

接下来的描写,以看到的景象为背景,烘托出了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美景,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诗人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表达出自己的雄心壮志。

最后,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回忆,表现出对往昔生活的深深怀念。

雨巷》是一首描写雨巷中的姑娘的诗歌。

开篇描写了诗人独自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彷徨的情景,为后面的描写提供了背景。

在诗人的叙述中,姑娘被赋予了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反复地用丁香来比喻。

在诗人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姗姗走来,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接着,描写了姑娘飘过时的凄婉迷茫,最后消失在雨的哀曲里,表现出一种哀怨和惆怅的情感。

整首诗歌通过对姑娘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5、我走在这雨巷中,仿佛置身于梦中,看到一位女郎默默地走远,直到消失在颓圮的篱墙背后。

6、她的颜色和芬芳在雨中消散,连她的眼神和惆怅也像丁香一样散去了。

这正如《再别康桥》所描述的那样。

1、XXX美景在诗中被实写了出来。

2、诗中的移主为客和自由自在的XXX相互交融。

3、通过虚实结合和象征手法,诗句表达了梦境的美好。

4、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5、诗句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6、诗人悄悄地走了,就像他悄悄地来过一样,不带走一片云彩。

1、XXX在告别时吟唱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太子和宾客都穿着白衣冠送行。

3、士们都垂泪涕泣,有人瞋目发指。

1、真正的革命者不会回避现实的残酷和斗争的艰苦,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

2、诗句批判了“庸人”的行为和思想。

3.铁一般的事实揭示了反动派残忍杀害爱国青年的罪行。

4.揭露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对爱国青年的污蔑和中伤,让人深感愤慨。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6、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概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7、《沁园春·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有力的特点)10、“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中他评论时政,书写宏文华章的集中概括的两句。

)12、以设问结尾,巧妙运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并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13、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16. 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

5、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6. .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7. 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是:,。

2.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4.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5.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己的这种心情。

9. 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12.追寻。

13. 诗人挥手作别,悄然离开,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只想留下深情的眷恋的诗句14.写我与康桥离别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必修一必修二理解性默写

必修一必修二理解性默写

必修一、必修二背诵篇目理解性默写一、《沁园春长沙》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

2.《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

3.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4.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5.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

6.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

远看:“,”;近观:“,”;仰视:“”;俯瞰:“”;总结:“”。

7.《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的诗句是:“,”。

8.毛泽东同志年轻时候就立誓为国家民族服务,《沁园春·长沙》中,集中概括了他评论时政,书写宏文华章的诗句是:“,”。

9.蔑视权贵的句子:“”。

10.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并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雨巷》1.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答:“,”。

三、《再别康桥》1.《再别康桥》中表现夕阳下的柳树色彩美和姿态美的两句是:“,”。

2.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现这一情感的诗句是:“,”。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水草多情可爱的诗句是:“,”。

4.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5.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四、《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段1.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5、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
是:,!
6、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
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
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
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
是:,,,。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13.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


1、送别荆轲的人及其衣着的句子是:,。

(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
氛的语句)
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

众人的感受:。

3、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
4、荆轲奉命入秦刺杀秦王,燕太子丹和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便慷慨吟唱了
“,”。

以此表明自己刺杀秦王抱着必死的决心。

(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
5、《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悲壮高歌的诗句是:,。

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
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

6、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

7、通过音乐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

8、通过动作描写荆轲表现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

9、荆轲和而歌时宾客的表现:①。

②,。

1、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

3、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

5、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

必修一默写答案
《沁园春·长沙》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4、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5、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6、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7、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8、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9、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10、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1、万类霜天竞自由。

粪土当年万户侯。

1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4、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1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雨巷》
1、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2、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3、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4、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5、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6、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别康桥》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2、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3、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4、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5、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6、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7、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8、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9、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12、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13、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纪念刘和珍君》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烛之武退秦师》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失其所与,以乱易整,吾其还也
1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

《荆轲刺秦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6、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7、复为慷慨羽声。

8、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9、士皆垂泪涕泣。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鸿门宴》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5、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