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帅本明整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1、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12、燕王诚振怖“振”通“震”惧怕二、古今异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三、词类活用【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远】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祖】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朝服】(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

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1.太子迟之认为……迟。

1.略:掠夺,攻取。

进兵北略地。

2.购:重金征求(悬赏)。

秦王购之金千斤。

3.深:刻毒。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币:礼物。

持千金之币物。

5.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

6.提:掷击。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被:受。

被八创。

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乃欲以生劫之。

9.请:(1)请求。

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

(2)请允许我。

丹请先遣秦武阳/请辞决矣。

10.诚:(1)如果真的。

诚能得樊将军首。

(2)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1.顾:(1)副词,只是,不过。

顾计不知所出耳。

2.动词,回头。

终于不顾荆轲的顾虑,笑着前往武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1500字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27年。

下面是对这一事件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 背景:- 强秦政权的崛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朝。

- 杀异姓王的政策: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了杀掉各个诸侯国的异姓王的政策,引起了很大的不满。

2. 荆轲的生平:- 荆轲,楚国人,相传是楚国丞相荆燮的后人。

- 被封为游击将军:荆轲有过出色的军事表现,被封为游击将军。

- 入秦刺秦的决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楚国被灭,荆轲决心为国家复仇。

3. 田氏密谋:- 田氏兄弟的计划:田文和田单是楚国的重要官员,他们联合荆轲,策划暗杀秦始皇。

- 暗斗诬陷:为了保持荆轲的秘密身份,田氏兄弟和荆轲实施了一场表面上的暗斗,以诬陷荆轲为刺客。

4. 刺秦过程:- 荆轲出使秦朝:荆轲伪装成田雍的随从,带着一把宝剑出使秦朝。

- 刺杀秦始皇:荆轲在秦始皇举行宴会时,以刺探情报为名接近秦始皇并刺杀。

- 失败与牺牲:荆轲被秦始皇的警卫发现并杀死,此事件未能成功暗杀秦始皇。

5. 影响和评价:- 政治上的影响:荆轲刺秦未遂,导致秦始皇进一步加强了对统治者的保护,加大了对异己的镇压。

- 历史评价:荆轲刺秦的行为被后人认为是为国家复仇的英雄行为,受到了广泛赞赏。

- 文学艺术的影响:荆轲刺秦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传奇故事,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和现代作家、剧作家的关注和创作。

6. 荆轲刺秦的故事在文学和艺术中的表现:- 《战国策》:一本记载战国时期历史的书,记载了荆轲刺秦的故事。

- 京剧表演:荆轲刺秦在京剧中有特别的表演,被认为是京剧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 电视剧和电影:荆轲刺秦的故事被拍成了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如《申公豹》、《荆轲刺秦王》等。

总结:荆轲刺秦王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反映了秦朝统一中国后的政治局势和人民的抵抗情绪。

荆轲刺秦的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文学和艺术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表现。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灭掉韩、赵两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国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被太子丹所赏识。

2、太子丹燕国太子,忧虑燕国的安危,一心想要阻止秦国的进攻,策划了刺杀秦王的行动。

3、秦舞阳燕国勇士,随荆轲一同前往秦国,但在关键时刻表现怯懦。

三、故事经过1、准备工作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两样东西:一是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二是燕国督亢的地图。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便亲自去说服樊於期自杀,取得首级。

同时,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并让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及宾客在易水边为他送行。

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悲壮。

3、面见秦王荆轲和秦舞阳到达秦国,通过贿赂秦王的宠臣蒙嘉,得以面见秦王。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大变,引起秦王怀疑,荆轲巧妙解释,化解危机。

4、图穷匕见荆轲在向秦王展示地图时,匕首露出,荆轲迅速抓住秦王衣袖,企图刺杀。

秦王挣脱,绕柱而走,荆轲追逐。

5、刺杀失败由于秦王佩剑过长,一时难以拔出,大臣们提醒秦王将剑推到背后拔出。

秦王拔剑砍伤荆轲,荆轲最终被杀。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指生活贫困。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3、一词多义(1)“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意为只是、不过;“终已不顾” ,意为回头。

(2)“发”:“发尽上指冠” ,意为头发;“顷之未发” ,意为出发。

4、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5、文言句式(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荆轲刺秦王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荆轲刺秦王知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A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3.函封之: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向上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B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C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D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以......为迟2.群臣怪之 : 以......为怪四、文言句式:A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B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C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五、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7.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8.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以”的用法(部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与)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荆轲,亲赴秦国,试图刺杀秦王。

这个故事被后来的文人墨客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荆轲刺秦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荆轲刺秦王的原因荆轲刺秦王的根本原因是韩国的外交政策。

当时,齐国、楚国和赵国联合对抗秦国,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向秦国示好,派遣荆轲前往送书。

荆轲利用这次机会,准备刺杀秦王,换取韩国的助战。

2.荆轲的背景和资历荆轲是韩国的一个小官员,没有什么高深的技能和经验。

他并没有接受过特殊的刺杀训练,也没有实施过类似的行动。

但是,荆轲有一颗勇敢的心,而且有一种不怕死的精神。

他认为,刺杀秦王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3.荆轲的计划和实施荆轲在来到秦国后,一直等待着机会。

他利用一种传信的方式,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韩国国王,并得到了韩国国王的授权和支持。

在举行一次宴会时,荆轲试图刺杀秦王。

但是,他没有成功,反而惨遭毒打。

后来,他挣扎着离开了宫殿。

4.荆轲刺秦王的影响荆轲刺秦王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事件。

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战国时期的结束和秦始皇帝的统一。

荆轲成为了一位英雄,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形象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得以传承。

荆轲也启示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教会人们勇敢、坚定和努力。

5.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价值荆轲刺秦王虽然是一个故事,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它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普通人们的心态和生活状态。

它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披露了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

荆轲刺秦王还启示了人们永不失去勇气和斗志,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必须坚定不移地前行。

总之,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闪光的故事,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和深度。

它也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关键信息项:1、故事背景2、人物形象3、情节发展4、重要语句5、历史影响11 故事背景111 战国末期的局势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统一之势渐显。

112 燕国的处境燕国弱小,面临被秦国吞并的危险,燕太子丹急于寻找救国之策。

12 人物形象121 荆轲勇敢无畏,有侠义心肠,为了国家和正义甘愿冒险。

具备智谋和决断力,策划刺杀行动。

122 燕太子丹忧国忧民,急于挽救燕国危亡。

性格有些急躁和冲动。

123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具有强大的统治欲望和威严。

13 情节发展131 荆轲受命燕太子丹重托荆轲,荆轲答应前往秦国行刺。

132 准备工作荆轲等待助手,准备信物,樊於期自刎献头。

133 易水送别众人送别荆轲,场面悲壮,荆轲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34 图穷匕见荆轲在秦殿上展开地图,匕首露出,刺杀秦王未遂。

14 重要语句14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体现了荆轲的决心和悲壮的心境。

142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描写秦武阳的胆怯,与荆轲形成对比。

15 历史影响151 成为中国古代刺客文化的代表荆轲的故事被后世传颂,成为刺客形象的典型。

152 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们的反抗精神展示了那个时代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们为了国家存亡所做出的努力。

153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上述知识点梳理,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故事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勇气、智慧和忠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用来„„的办法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没有用来„„的办法 3、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 5、将军岂有意乎 6、荆卿岂无意哉 7、仆所以留者 8、事所以不成者 是否有这种想法呢 表反问,难道没有这,高兴 1、秦王必说见臣 通“已”,已经 2、日以尽矣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可不讲或通“凌”,凌辱 4、今日往而不反者 通“返”,返回 5、请辞决矣 通“诀”,诀别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通“震”,震慑 7、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出现 8、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绕 9、卒起不意 通“猝”,突然 10、夏无且 通“雎”
燕王拜送于庭
通“廷”
一词多义 顾计不知所出耳 终已不顾 荆轲顾笑武阳
只是 回头 回头看
果真,如果 确实
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于是 乃遂私见樊於期 于是 乃今得闻之 才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就是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只,仅仅 或“就”
一、词类活用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1、进兵北略地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3、前为谢曰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使„听到, 报告
形容词意动,以为迟 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认为„„怪 9、群臣怪之 10、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12、乃朝服 名词作动词,穿朝服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 也有控制之义。
诸郎中持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
三、特殊句式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判断句 5、秦王购之金千斤 省略句(省略介词“以”) 6、取之百金 7、欲与俱 省略句(省略宾语和谓语)
二、古今异义
„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这个意图 今义:故意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也可作古今同义
今行而无信 古义:没有信物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裸露一只肩膀 。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也可以作“古今同义”来解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省略句( 省略介词“以”)
被动句 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 9、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状语后置句 10、给贡职如郡县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11、嘉为先言于秦王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12、使毕使于前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14、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 16、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