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1 专题1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1 专题1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作用: ①三省六部的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三省相互牵 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4.宋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原因: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2)措施:
①形成“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 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②分割相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 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 体制逐步形成。
3.隋唐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
(1)内容: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 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 令;尚书省下设吏、户(民)、礼、兵、刑、工六部, 负责执行政令。
(2)运作程式: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 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4.元朝的行省制度: (1)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省的最高长官 为平章政事,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掌管地方大权。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进行管理。
(2)影响: ①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 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③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便 于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
(1)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
①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影响:后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 出现了“王国问题”。
③解决:景帝“削藩”,武帝颁布“推恩令”,解 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刺史制度: ①实行: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监察 区,置刺史一名。 ②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
相 赵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赵匡胤:陈桥兵变 兵:_收__精__兵_ “杯酒释兵权”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措施 权:_削__实__权_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钱:_控__财__权_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中书省 (决策)
皇帝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议)

户 礼兵 刑


部 部部 部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 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二)、藩镇制
说到地方行政,便须附带述及监察制度。汉代 丞相为政府最高首领,副丞相即御史大夫,主 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所谓三省六部一台, 御史台成为一独立之机构,不属于三省。换言 之,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独立了。唐中宗后, 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朝廷中央政府, 右御史监察州县地方政府,此即所谓“分 巡”“分察”。监察中央的谓之“分察”,监 察地方的谓之“分巡”。分巡则分全国为十道, 派去监察之御史,称为监察使,后改巡察按察 诸称,最后称为观察使,意即观察地方行政。
3.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 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 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进士及 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 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 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 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 以把又科举考试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 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 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 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 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 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 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 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 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2014高考历史复习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4高考历史复习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诠释思维发散知识梳理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①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③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④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宣慰司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⑥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唐朝:隋朝时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⑦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制约,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⑧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⑨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⑩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科举制:A.形成:隋炀帝时。

B.完善:唐宋元时期。

C.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易错扫描】(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两对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

(2)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地方官制,分割、削弱地方权力。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4
【应用 应用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 应用 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 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 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 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 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汉初仿秦实行 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元帝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 隐时现。 (3)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 节度使 。唐中 期安史之乱后形成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 集权。
6
(3)影响 ①秦以来一直实行的 宰相制度 被废除。 ②皇帝集 决策权 和 行政权 于一身,君主专制 进一步 加强。 【思考感悟 思考感悟3】 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否意味着相权从此就 思考感悟 消 失了?为什么? 答案 否。相权泛指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权力。相权与 皇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只要皇权存在一天,相 权也必然存在一天。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尚书的权力 相应扩大,这种权力实际上也是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11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 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隶 属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封国制确立于西汉初期与郡县制并行;行省制是元朝地 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③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 用,但后期其割据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 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 积极作用愈益明显。封国制实质上是分封制的封建化运 用,不利于加强地方管理。行省制使各族人民处在一个 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 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 了初步基础。

原创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原创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武 帝 刘 彻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 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4
2.唐中期节度史与藩镇割据
唐中期,节度史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安史 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10
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 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 制的开端。
11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19
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 有何影响? 原因: 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
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演变: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
影响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 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 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执行命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 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15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信息提取:隋唐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 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知识点三 选官与用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___门_第____即可步入
2.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 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 面。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 量。 3.科举制 (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 走向成熟与完善。
[归纳比较] 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 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 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构图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机制
命题研析·考题演练 真题体验 1.命题点:北宋实行募兵制的影响 [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 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A
关键点拨:北宋实行的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 士兵待遇较为优厚,分析这一制度带来的影响。
__三__省__六_部__制___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五代建立者简历
共性何在?
阅读教材13页思考:与前朝 相比宋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 哪些创新?
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中期的节度使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原因:吸取前代教训;巩固统治 “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兵:______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科举制
(1)背景: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重门第, 影响皇权);庶族地主要求参政。 (2)过程: 隋朝形成;唐宋发展完善;明清僵化 (3)影响:打破垄断,扩大来源;提高素质, 加强集权;公平公正,重学风尚;八股僵 化,缺乏创新。
合作学习: 隋唐时期中央行政制度有何创新?它的 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尚 门 草 书 执 书 审 下 议 拟 行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形成历程:魏晋南北朝开始逐渐形成,唐朝确立并 完善。 ②名称及其职能: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中书省(掌决策,颁拟皇旨)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③关系: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和监督。 ④影响: 分工明确,提高了中央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维护封建统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历朝基本 沿袭,影响深远;重大创造,标志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的成熟; 。
朝代 秦朝
中央(君主专制) 地方(中央集权) 阶段 皇帝制度、三公九 郡县制 卿 重用亲信,削弱相 郡国并行; 权 “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 唐中期后藩镇割 据 中书门下;三分相 加强对军事、行 权 政、财政控制 中书省 行省制度 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点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业水平测试要求重点难点三省六部制行省制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重点解析1.西汉初地方制度的特点解析通过秦朝和汉初的政区图,理解西汉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的不同;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方式,名义上沿袭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实际上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位时,先是消灭了韩信等异姓王,随后又赐封了九位同姓诸侯王;诸侯国和郡县虽然都直属于中央,但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王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十分富庶;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诸侯国的政治机构与中央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他官员都由诸侯王委任;诸侯国拥有强大的军队,由诸侯王随意调遣;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实际上形成了独立王国;诸侯王更是日益骄横,并有“震主之威”,最终成为中央集权加强的最大障碍;秦朝疆域图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2.“推恩令”及王国问题的解决解析解决王国问题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学习时要关注下面一段典型史料: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汉书·主父偃传对这段史料中提到的“上”要知道是汉武帝;明确史料中“上”“推恩”的真实目的:分割王国封地,使其变小,最终无实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析宋代是对地方控制最严的朝代;这种控制是全方位的:行政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财政上,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送交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赵匡胤采取的这些措施,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的行省制度解析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建立后,面对辽阔的疆域,为了对全国行使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并把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划归中书省管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由中央派官治理;到1312年,元朝在全国一共设置了辽阳、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河南、岭北、征东等11个行省;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如河南、湖广二行省的首府都设在距首都较近的交通线上;江西、江浙的情况与此相似;元朝的行省其面积远较今天为大;如陕西行省还包括甘肃和内蒙部分地区;云南行省还包括四川、广西部分地区和泰国、缅甸一些地区;江西行省还包括广东;湖广行省包括湖南、贵州、广西大部分及湖北部分地区;辽阳行省包括今东北三省;岭北行省包括内蒙、外蒙、新疆部分地区和西伯利亚;需要说明的是元朝对台湾琉球在福建行省有时并入江浙行省下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管辖;还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行省制度的设置有效加强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朝建立初年,在地方上仍袭用元朝的行省制度,后来明朝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名称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清承明制,也设置布政使司,俗称“行省”,简称“省”,沿袭下来到民国,省又被确立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直到今天;5.君主专制的演进解析1中朝与外朝:所谓“中朝”,是皇帝亲信左右、侍中、尚书等组成的参谋、决策机构;因其在宫内办事,故称“内朝”;随着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孟祥才指出,汉武帝以后,国家的决策大权基本上集中于中朝;特别在汉成帝正式建三公官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之后,中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到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尚书台的组织进一步扩大,权力进一步增强,丞相等三公官就变成较单纯的执行官员,在决策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微不足道了;2三省六部制:白钢认为:“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的最突出特点,是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同时,以中书、门下两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行政中枢,尚书省长官被排除在决策系统之外,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把决策与行政相分离的办法,是政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吏部,位列六部之首;户部,最为富有;礼部,最为清贫;兵部、刑部、工部,多与杂流交道,为士大夫所轻视;后人又将户、吏、刑、兵、礼、工六部用富、贵、威、武、贫、贱六字来形容;3宋朝宰相权力的进一步削弱: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4元朝的一省制: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熏天,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难点突破1.郡县制的兴衰突破自秦代以降,中国整个基层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主要都是称县;仅有些朝代因政治需要出现了一些与县同级的其他行政区划名称,如汉代有侯国、邑、道,但他们过后即废,而且在数量上也是少数;历史上县的数量,也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秦代县数不太清楚,估计有好几百个,汉代达1 500多个除去侯国等外,县、邑有1 300多个,以后历代几乎都在1 100~1 200个上下,仅唐代达1 500多个,直到中华民国才增到2 000个左右;秦代至隋,郡基本上是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划,但它远不如县那样稳定,变化较大;汉武帝时郡有一百零几个;东汉末年,在郡级之上又设“州”;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州、郡、县三级,郡为二级政区;到隋唐时期,郡作为一个政区单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秦代推行的郡县制的影响是深远的,今日中国的省县制就是由郡县制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2.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突破有不少同学从现象上看到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3.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或趋势突破1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它在中央层面上所体现出的机构分工是既协调又牵制,既提高办事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它一直影响到后世,尤其是六部的设置及其职责划分,一直沿用了下来;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即时测评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2意义: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 ;2、元朝实行制度1目的:2内容:3意义:1.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宋:中书门下,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4.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选官标准;2、魏晋南北朝:选官标准:3、隋朝:时分科选拔, 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扩大、提高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基础测评1.这幅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内容是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D.唐朝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2.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大臣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B.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C.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地方赋税全部由中央掌控3.宋太祖在各州所设立的通判的主要职责是A.征收地方赋税B.处理地方案件 C.征发国家徭役D.负责监督地方长官4.我国当前实行的省制开端于A.秦朝的郡县制B.西汉的州郡县制C.唐朝的军镇制D.元朝的行省制5.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6.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7.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唐门下省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D.清理藩院8.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9.表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的标志是A.察举制度的实行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C.科举制度的创立 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取于列侯之外;──中国宰相制度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言“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3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旧唐书·百官志材料二吕向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新唐书·文艺中材料三蒋深,精熟二经,常教授于乡里;──薛用弱集异记材料四长安百姓常安民,以镌字为业;──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材料五宋代增城人崔世明,试有司连黜,放弃科举,曰:“不为宰相,则为良医;”──光绪广州府志材料六宋代方惟深“乡贡第一,试礼部不第,即弃去,有田一廛,与其弟躬耕,闲则读书”;──光绪苏州府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对于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身份有什么限制实际情况又如何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宋间的读书人是如何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19.中国的郡县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
政治:文官担任地方长官,通判负责监督
经济:地方赋税除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 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措施: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影响:
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王镇割据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造成“三冗”、“二积”局面。
元朝地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4、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的全称叫“行中书省” 。元统一后在中央设中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加强
(1)汉高祖:郡国并行制
思考: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 统治者又是如何解决的?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3)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 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3、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 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 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1、汉初地方实行______,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______. 2、唐朝在地方设置______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在安史之乱后 导致了长达一百多年的________. 3、元朝时在地方设立________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是中国 省制的开端. 4、隋唐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确立和完善了________,它们 各自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一分 为三,保证了_______独尊. 5、古代中国的三大选官制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
品德 门第 才学
方式
举荐特点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制度演 变的特点
选官、用官 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 之得,亦已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举荐,主要 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 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唐朝:
严重削弱
为了防御周边少数民族国家, 稳定边疆形势,朝廷在地方设 立节度使,作为朝廷藩镇。他 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拥有 很大的自主权。 唐朝中后期,胡人节度使安禄 山起兵反唐,引发安史之乱。 平定叛乱之后唐朝并未采取措 施解决割据势力,导致了长达 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3、北宋:
1、汉朝:“中朝”和“外朝”
加强
皇 帝
中朝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九 卿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①职责 ②特点 ③意义 加 强
④实质
审议
执行
决策
六部的职能: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 户部:掌管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
第 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想一想: 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存 在哪两对矛盾?
皇权 相权 君主专制
中央
地方
中央集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解决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加强
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 的派出机构。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思考: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 的总趋势是如何的?
1、汉朝 加强
2、唐朝 严重削弱
3、北宋 加强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元朝 加强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负责贡举、祭祀、接待外宾等事务
兵部:掌管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等 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事务 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等等
漫谈:假如当时黄河发生泛滥,你认为哪些部门应发挥作用?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3、北宋:
加强
皇帝
行政 参 知 政 事 军事
财政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三司)
1、秦朝时建立起来的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是 _______。它其中包括的两对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始皇在中央实行_______,习惯上称为_____。 3、秦始皇为了维护君权建立起_______,它的三个特点分别是 _____(地位)、_____(权力)、______(传承方式)。 4、秦始皇在地方全面推行_______,长官由______。 5、西周分封诸侯王的权力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枢 中 密 书 院 门 下 (二府)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思考: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君主专制演进)的 总趋势是什么?
1、汉朝
加强
2、隋唐
3、北宋
加强
加强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4、元朝
削弱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的演变 (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问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郡国并行制
结合地图,思考汉朝在地方实行何种制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兴之初,海内平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 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汉书》 思考:汉朝统治者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正确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