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疾病治疗与时间的关系初探(一)
傣族传统口功治疗的功能分析

傣族传统口功治疗的功能分析傣族传统口功治疗,是傣族民间传统疗法之一。
笔者主要对傣族传统口功治疗的功能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疾病治疗的实用功能、社会调和功能以及文化传承功能。
标签:傣族;口功疗法;功能分析傣族传统口功治疗,傣语称为“抱甘”,“抱”意为“吹”,“甘”指“语言”。
傣族口功有很多种,本文所讨论的口功指傣族民间摩雅(医生)治疗疾病时,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对治疗所用的水、草药或对患者、患处用口“吹”气,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种疗法常用于医治骨折、牙病、风湿病、皮肤病、眼病、精神分裂症及妇科病等。
口功治疗的存在是因为它具有满足当地村民文化和医疗需求的功能。
具体包括治疗疾病的实用功能、社会调和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等。
1 疾病治疗的实用功能1.1 口功治疗是其他医疗方式的重要补充美国著名的医学人类学家乔治·福斯特指出:“医疗体系应包括所有促进健康的信仰、活动、科学知识和该群体成员对这个体系所贡献的技能”[1]。
医疗体系包括了一个群体所能够利用的全部医疗资源。
对于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村民,他们有三种医疗资源可选择,即传统医疗、现代医疗、民间医疗等。
席焕久在《医学人类学》一书中指出,民间医疗是指“土著的、非现代西方的,当地人在与疾病抗争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医疗观念和行为,包括对疾病的认知、分类、命名、病因解释、治疗、预防等内容。
[2]”在治疗实践中,传统民间口功治疗与其他医疗方式之间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存和包容,是其他医疗方式的重要补充。
表现为:①相比较现代医疗方法,传统口功治疗具有简单易行、疗效好、痛苦少、经济实惠等优点和特点,对于骨折患者,不需要开刀动手术,不用石膏,只需口功吹气、按摩、草药进行治疗,没有危险性,满足了患者的心理和就医的需求。
所以在现代医学的范围内,针对一些地方性疾病,传统口功治疗技艺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与现代医学技术相融合,具有顽强生命力。
②传统口功治疗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
名傣医康朗香治疗风湿病的经验

5 1 玉某 、 、7 , . 女 6 岁 反复全身肌肉酸痛 2 年余 , 双下肢关
节肿痛 1 , 2 0 年 于 0 8年 2月 2 1日就 诊 , 感全 身肌 肉酸 麻
3 外治疗法是消炎活血止痛的关键
风湿热 、 拢蒙 沙 喉 ( 类风 湿关 节炎 、 风 ) 属 风 湿病 范 痛 都 畴, 鉴于 目前 风湿 性疾病 傣医病证 临床 研究 的滞后 , 即具 体某 一种 风湿性疾病 的证候 尚缺少公 认 的证候 分类及 证
候辨证标准 的现状 , 临床上参 考傣医 临床 医学 20 08年傣
傣医学 的拢梅兰 申( 湿性关 节炎 ) 拢阿麻 巴( 风 、 急性
止痛 、 除风通血及外包傣药。拢蒙 沙喉罕帕雅 : 周身酸 困、 肌体关节红肿热痛 或痉 挛剧痛 、 或关 节变形 肿大 疼痛 、 活 动 困难 、 神倦乏力 、 口干 、 舌暗红苔 薄黄 、 脉弦紧或快 , 以 治 清火解毒 、 除风止痛 、 活血祛瘀 , 在雨季可常服雅 罕接胶囊 和雅拢玫兰 申胶囊以清热解毒 、 消肿通痹 、 除风活血止痛 , 发病时加重药量及外 包傣药 。
2 0
中 国民族 医药杂 志
20 08年 1 O月第 1 期 O
名傣 医康 朗香 治 疗风 湿病 的经验
云 南西双版纳傣族 自治 州傣 医医院( 景洪 6 60 ) 黄 6 10 勇 岩罕金
关键 词 : 湿 病 ; 朗香 ; 风 康 经验
中图分类号: 2 5 3 R 9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6 6 1 (0 8 1 — 0 0 0 1 — 8 0 2 0 )0 0 2 — 2 0
傣医生命观时空特性浅谈

第2 期
周红黎 ,等 :傣医生命观时空特性浅谈
同阶段 年龄 生 理 衰 退 的 变 化 规 律 。 1~2 0岁 的 幼 儿 、青少 年 ( 巴他 麻 歪 ) ,此 年 龄 阶 段 特 点 是 风
活动 、生 理现 象 与四时气 候 、地域 环境 等有 着密切
运转 ,使生命得 以生长存续 。这就是人体生命 活动及
生理变化随 自然界季节 、气 候 、环境变化 的天 人合 一 整体思想 的时空特 陛。傣 医称之为 “ 四塔连心 ” 。 傣医生命观 的时空特性 主要 特点是 动态平 衡性。 傣医认 为 人体 是 由风 、火 、水 、土 4种 物 质 所 构成 的 ,在 正 常 的情 况 下 ,人 体 之 四塔 ( 、火 、水 、 风 土)应与外界的四塔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 系。人之
Vo . 31 No 2 1 . 2 2 o . o 8
傣 医生 命 观 时 空特 性 浅 谈
周红黎 ,陈 普 ,马 军 ,郑
( 云南 中 医学 院 ,云 南 昆 明
进△
60 0 ) 5 20
摘
要 :傣 医 生命 观 时空 特性 源 于傣 医 天 人 合 一 的 整 体 观 ,它 阐 述 了 人 之 生 命 活 动 及 生 理 变 化 随 年 龄 、季
人 与 自然 界 是一个 统一 的整体 ,是 自然 发展 到
一
定 阶段 的产 物 , 自然界 中存在 人类 赖 以生 存 的必
要 条件 , 自然 界 的运 动变化 必然 影 响到人 ,人 在认 识 自然 、适应 自然 和改 造 自然 的过程 中 ,维 持机 体 正常 的生命 活动 。傣 医认为 万物 生长 、繁殖 、延续 和进化 都必须 适应 自然 变化 的规律 。如一年 之 间有 冷 、热 、雨 季之分 ,各个 季 节的气 候变 化都有 它 的 自然规律 ,风 调雨 顺 则 可 见 自然界 万 物 生 长茂 盛 , 人畜健 康 的发 育成 长 。反 之 , 自然 界万 物就 会生长
中医与傣医对头痛病症的诊治比较探析 (1)

.…….…….…….……......理论研究….….
畅,气血壅滞使瘀血内阻,头失荣养等多种证型,简称为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 痛及瘀血头痛。各证型均用相应针对病机的内服方论治,并根据个体差异随症加减变化。肝阳头痛 治以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肾虚头痛以大补元煎养阴补肾;血虚头痛以加味四物汤养血补虚;痰浊 头痛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降逆;瘀血头痛以通窍活血汤活血化瘀。中医治疗头痛以针对病机的汤 药内服为其特色,头痛的中医外治主要是通过针灸推拿的方法针灸头部或足部的穴位,或直接针 刺、艾灸痛处部位,或按摩头项部经脉及相关穴位。甚至按摩四肢(包括手脚)或全身进行经络的 疏通和调整。用细辛、白芷、川芎、羌活等药物打粉塞鼻或用搐鼻法;用石膏或吴茱萸等药打粉调 蛋清敷足底涌泉穴等应属于比较有限的药物外治法。中医妇科病的头痛多见于经期,病因病机主要 有血虚、肝火旺及血瘀等类型,分别用养血益气的八珍汤;养阴清热,柔肝熄风的杞菊地黄丸;调 气活血,化瘀通络的通窍活血汤进行内治。 2傣医对头痛病症的诊治特点 作者对《档哈雅龙》及《风病条辨译注》两书就头痛诊治的基本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 52个条文论述头痛病症的诊治,头痛的分科同样也涉及内科和妇科范围,内科条文计有48条,妇科 条文计有4条。排除重复的方剂外,<档哈雅龙:》及《风病条辨译注》两书治疗头痛的方剂总计83 张,其中有5张方剂既可外用,又可内服,故总方以88张方剂来计算。 2.1傣医对头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傣医内科头痛病种及涉及头痛、高血压头痛及偏头痛等类型,病因似与中医相近。傣医认为, 机体感受外邪,导致风气过盛而头痛,或体内四塔功能失调,也可导致风气过盛而头痛。此处的 高血压头痛即应属于体内四塔功能失调,使风气过盛的类型,类似中医内科肝阳上亢型之头痛。 条文中有热风上行、风毒上行、风上行等病因病机的表述,其中属于热风上行者有5个条文。从所 用方剂药物的药性以寒凉药物偏多的事实,可以推断傣医头痛病症的性质以热证偏多,此特点当与 傣族所处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气候偏热有关。在证情表述上,以头痛难忍、头痛欲裂、头痛剧烈、头 痛3年不愈或头痛等不同层次和情况,提示头痛有轻重缓急程度和病程长短之分。头痛的部位有头 顶痛、颈项强痛、偏头痛等部位的不同。傣医没有象中医的胀痛、刺痛、灼痛、冷痛、隐痛、空痛 等关于疼痛性质的表述。有头痛伴随的症状出现,如头痛头晕、头痛头昏、头痛头昏眼花、头痛流 泪、头痛目胀欲裂、头痛耳痛、头痛欲呕、偏头痛颜面及耳部红肿等,提示与病情相关联的病位。 傣医妇科头痛分为产后头痛及怀孕后头痛两种。傣医认为产后头痛的病因,不外血不行、血不足、 风重、寒邪痹阻、热邪上犯等方面。 2.2傣医对头痛的诊治特点 从治法及处方用药特点可以反映傣医对头痛病症的诊治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简要分析如下: 2.2.1重视外治法的运用 傣医治疗头痛病症有55张外用方,占总方的62。5%,33张内服方,占总方的37.5%。55张外用方 又可分为外擦26方,外包27方,洗头2方。多以药物混合春细后外包,磨汁后外擦或内服,或药物 煎服。从头痛方剂内服、外治使用的比重显示出傣医治疗头痛更加注重外治方法的运用,而且似乎 并不一定吻合证情轻用外治法,证情重用内服法的常规认识。傣医治疗头痛重视外治法运用的原因 主要在于外用方法取材方便、简便易行,而成为傣医的传统特色和优势。 2.2.2除头痛医头的常规治法外,也用上N-F取,头痛医脚之法 傣医外用药治疗头痛的部位,包括患处(即头痛出现的具体部位)、头顶、枕后、右足底、耳 部、前额、后颈、脚手、足底、两脚大拇趾等多个部位。在头部外擦、外包药物,体现的是头痛医 头的处理方法,是治疗头痛常规有效的方法。更可贵的是傣医也有上病下取,头痛医脚、头痛医手 的远端调节方法,体现了傣医对疾病治疗的整体联系的思想精神。如条文论治“头痛,取摆麻溜 (大柠檬叶)春细,包两只脚大拇趾。”这与现代生物全息理论认为头部在足部的投射区域——两 脚大拇趾完全相吻合,并有具体实施和运用。如条文论治“头痛,取摆吻牧(苦藤叶)、哟麻嘿
我国的传统医药学之一傣医药学

我国的传统医药学之一傣医药学我国的传统医药学之一傣医药学2016年五一期间,笔者去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顺便在5月4日参观了该州的傣医院和四塔傣医传习馆,对傣医有了一个简略的了解。
傣医药学是我国原创医药学中汉医药学(中医药学)之外的四大民族传统医药学(世卫组织确认的藏、蒙、维、傣,另有贵州的苗医药学、宁夏的回医药学世卫还未确认)体系之一。
傣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诊疗经验和治病药方。
同时,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吸取了中医药学和古印度医学(包括佛教)的理论与知识,逐步渐形成了以风、火、水、土“四塔”和色、识、受、想、行“五蕴”为基础理论的一门医学科学。
傣医药学的经典是贝叶经(用棕榈科属贝棕树叶刻记的经书),有2000多年的优久历史。
“四塔”:由佛教中的地、水、火、风″四大”衍生而来,傣族传统医药学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风、火、水、土是构成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风使万物生,火使万物熟,水使万物润,土使万物长,人体生命的构成也离不开这四种基本物质。
傣医药学用”四塔”说明人体生理结构与功能,认为人体必须保持自身风、火、水、土四种物质元素的相互平衡,以及与自然界风、火、水、土四种物质的相对平衡和协调关系,才能健康成长,长寿而终;反之人体就会得病,比如因淋雨涉水,受风感寒,或饮食失调,导致人体内风、火、水、土失调,就会使人患各种疾病。
风,相当于汉族中医药学的“正气”,是生命活动外在的表现。
在生理上泛指各脏器的功能活动。
风性善动,易游动游走,无处不到,可以带来,也可以带走。
人体内凡属动的功能皆为风所司,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大小便的排泄、呼吸、喷嚏、眨眼、哭、笑、闹、跳。
行走等功能皆由风主管。
一旦风气失调,就会产生与风有关的各种病症。
例如人体内风气不足,就会产生排便无力、大便难下、神乏倦怠、头昏耳鸣、消化不良、胸腹胀满等疾病;而如果风气偏盛,则又发生头目眩晕、头痛、神志错乱、抽搐拘挛、四肢末端震颤、行走困难、高热、神昏谵语以及各种疼痛病。
浅谈傣医傣药结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浅谈傣医傣药结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7-03-22T15:35:43.5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上第23期作者:刀丽萍[导读] 探究傣医傣药结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及其效果。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云南景洪 666100【摘要】目的:探究傣医傣药结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及其效果。
方法:结合傣医学理论,分析傣医傣药理论下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机制,了解拢梅兰申(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根据其证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结果:拢梅兰申主要包括塔菲软(火塔不足型)、塔拎软(土塔不足型)以及塔拢想(风塔过盛型),针对性进行治疗,辅以中西医治疗方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结论:傣医傣药结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显著的疗效,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傣医;傣药、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其患者膝、踝、肩、腕、肘等关节、肌肉部位存在酸胀和疼痛感,并伴随有不规律性发热和皮肤黏膜症状,容易引起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库欣综合征等并发症。
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会相应受到影响。
常规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细胞毒药物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严重者则需要给予矫形以及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目前在临床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开始从民族医学中吸取经验。
作为代表性的民族医学,傣医傣药将风湿性关节炎称之为“拢梅兰申”,在这一类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完善的治疗理论,目前仍在深入的研究当中,以寻求全新的进展。
本文围绕傣医傣药结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傣医傣药理论下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机制1.1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傣医学中,拢梅兰申即为风湿性关节炎,该疾病是由于人体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而感受帕雅拢嘎(冷风寒湿之邪)所致,进而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的酸痛、痉挛。
根据傣医学的四塔、五蕴理论,人体四塔功能失调是导致冷风寒湿之邪入侵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火塔不足、土塔不足或风塔过盛等几种证型。
傣药十大传统疗法报告

傣药十大传统疗法报告第一部分:产生根源西双版纳各族人民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物种特别丰富的热带雨林中。
傣药中许多基本上野生的食用植物,因此药物和食物往往是同源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容易导致各种特别的疾病,在与自然的博斗中,他们创造了多样化的民族医药,维持了人们的健康,获得生存与进展。
那个地方有傣族聚居地物种统计数字:傣族居住地区,大都属热带、亚热带地区,西双版纳正处于太平洋东亚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暖湿气流的交汇地带,北面有高度平降,偏居内陆,没有较大的北方寒潮和海洋风暴的侵袭。
因此,雨量充沛,热量分布均匀,适宜于各种生物生长繁殖,是我国热带植物〔含傣药〕最集中的地区,拥有大量宝贵、稀有的生物种,傣药资源极为丰富。
据普查,西双版纳有药材种类1776种,其中植物药材1715种,动物药47种,矿物药14种。
植物药材分属189种。
其中:真菌4个科,17种;苔藓植物门4个科,10种,蕨类植物门25个科,60种;裸子植物门7个科,15种,被子植物门149个科,1674种,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395个重点品种,仅西双版纳就有208个,占52、66%。
名贵、珍稀药材17种。
民族药800余种,民间傣药有228科,372属,1300多品种,曾用植物药1858种。
这些动、植、矿物药分布在西双版纳外所辖的景洪、勐海、勐腊三县〔市〕的40个乡镇的山区、半山区和坝区。
第二部分:傣医学的起源与进展傣药产生那个地方有一个传说:其时有一位名叫“波的雅”的老者,他发明了有一个寨子的人,个个健康长寿。
通过追根究底,发明那个寨子的人天天上山采摘野菜、野果吃。
后来他通过逐一地验证而弄清了各种植物的治病效果,并给人们治病,人们称他为“摩雅”,即会治病的人,成为傣族的第一个“摩雅”,傣医、傣药也就产生了。
〔1〕据贝叶经记载,在2500年前,傣族民间已有零零散散以口授、手教传播的傣医药知识。
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以后,掌握了傣泐文化的傣族,在认真总结民间流传的傣医、傣药基础上,〔2〕吸收了随佛教经典传入的印度医学、药学知识,同时又汲取了汉族的中医药学知识的营养,创造了具有傣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傣医学、药学理论,发明了许多辨别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及奇方妙药,使傣医药文化得到了快速进展。
傣医经筋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傣医经筋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思考傣医经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由于历史原因,经筋理论缺乏整理提升,目前处于“有其实而无其名”的现状,研究尚属空白。
通过文献整理、临床调研、田野调查、跨文化比较等方法,构建傣医经筋理论,对于丰富、完善傣医理论体系,提升临床疗效,促进傣医学学科创新发展,以及保护传承傣医药学,均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傣医学;经筋理论;研究现状傣医学是以“四塔五蕴”理论为核心,“雅解理论”、“三盘学说”、“风病论”为特色的具有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民族医药。
傣医学知识体系中,气、血、脉、筋等概念占有重要地位,傣医学在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用药时均有涉及。
然而,目前傣医学理论体系中仍缺失完整的经筋理论,经筋理论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1 傣医经筋理论的研究现状1.1 国内研究现状1.1.1 经筋的概念及内涵研究傣医学认为,筋是人体组织结构之一。
《嘎雅山哈雅》[1](人体解说)一书中记载:“人体全身共有50根大筋,似冬瓜藤粗,分布于人体的各部,从颈部到足部左右各有5根,颈侧部到胁、肋部左右各有5根;胁肋部左右各有5根;颈部到上肢外侧部左右各有5根;颈侧部到上肢内侧左右各有5根。
小筋有600根,围绕大筋分布,有的似琵琶弦粗,有的似纱线细,更小的有700根,最细的有7000根。
”明确指出人体筋之形状、数量及分布。
但从其描述来看,将之称为经脉或者经筋更为确切。
傣医学经典对于经筋概念的界定,为研究经筋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1.1.2 经筋理论在傣医临床中的应用傣医臨床诊治疾病过程中,较为重视对筋、脉、气、血的诊察及调治。
散在的经筋理论已被广泛用于阐释病机、诊断疾病、诠释药效和推拿治疗之中。
1.1.2.1 阐释病机傣医学认为,许多疾病存在“气血不通、筋脉失养”的病机,故常以“活血通气、接骨续筋”治之。
如:心绞痛、高血压病(风气过盛型)[2]的病机为“瘀阻心胸,血脉不通”,治以“除风通气,活血止痛”为原则;寒性偏头痛的病机为“水寒血冷,气血运行不畅”,治以“补火除寒,通血止痛”为原则;骨折病机多为“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治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为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1 月至 4月 , 当 于公 历 的 儿 月至 次年 的 2月 ) 热季 相 ; ( 为傣 历的 5 月至 8月 , 相当于公历的 3月至 6月 ) 、 ; 雨季 ( 傣历 的 9月至 l , 当于公 历 7月 至 l 2月 相 0月 ) 个季 三 节。在冷 、 、 热 雨三个季节 和季节 相交 的前 后一段 时问里 , 常见病 、 高发病都有所不 同, 在傣历的 4月至 5月 间, 即公
丁香捣烂送服“ 闹干耐” l 至 l 牙 , l 2月患病用胡椒 、 香捣 丁 烂送 服“ 牙闹干耐 ” 。 又如 黄疸病发于 1 ~7月的称为“ 案糯 奔” 取糯范( , 染 饭花)0 , 3 g 糯奔夯马( 音译 )O , 3 g 摆糯双龙 ( 栀子花 叶)5 , 1g 煎汤 内服 。发 于 8 2月 的称 为“ -1 案糯 ”取 芽呼拎 ( , 山芝 麻 )0 , 汤内服 、 3g 煎 外洗 。
嗽 、 喘等疾病发 病率较 高。为此 , 医强调 应 当根 据季 哮 傣 节的不 同, 疾病 的差异 , 针对性地 区别用 药 。如傣 医提 有
如“ 闹干 耐 ” 主 治“ 牙 方 早上 摆 ” 用 荜茇 、 甘子 、 , 余 木 香、 川楝 子、 白花蛇舌草 、 山芝麻 、 育木香 、 茴香子 、 丁香、 肉
豆蔻、 樟脑 、 、 肉桂 明矾 、 生藤 各 1g 方 , 0组 混合 研细备用 。
l 5月患 病用生姜水送服“ 闹二 耐”6至 l 至 牙 F , 0月患病用
效果 。
怀( 苦瓜藤) 文 尚海 ( 叶兰 ) 比火 哇 ( , 竹 , 山大黄 )娜 罕( , 羊
耳菊)共 捣细粉备 用。12 3 4月份 ( 季) , … 冷 患病 者 , 芽 取 依 秀母( 香附子 )煎汤送服本 品。5 6 7 8月 份( 季) , 、、 、 热 患 病者 , 取哈满囡 ( 小拔 毒散 ) 煎汤送 服本 品。9 1 、 1 1 , 、0 1 、2
历 2月 至 3月份 , 是冷季与热季的交季 的时期 , 腹泻 、 痢疾 等病 的发病率较高 。在傣历 8月 至 9月 , 即公历 的 6月至 7月份 , 热 季 与雨 季 的交 季 时 期 , 疾 的发 病 率 较 高。 是 疟 而在傣 历 l 2月至次年 1月, 当于公 历的 l 相 0月至 1 月 1 份, 是雨季与 冷季 的 交季 时期 , 一 时期 中伤 风感 冒、 这 咳
20 0 8年 1 0月第 1 0期
中国民族 医药杂 志
6 7
傣 医疾 病 治疗 与 时 间 的关 系初 探 ( ) 一
云 南中医学院( 昆明 6 00 ) 胥筱云 520 杨 梅 鲁 法庭 付新伟
摘
要: 本文对历代傣 医药文献 中的傣 医疾病治疗与 时间的关 系进 行 了研 究 、 理 、 整 归纳 , 运用傣 医药理论及 大量例子从
11 1 三季论 治 , .. 用药各 异 。傣 医 认为人 体健 康是 人体 内的风、 、 、 四种物质 与 自然 界的风 、 、 、 四种 火 水 土 火 水 土
月份 ( 雨季 ) 患病者 , 取嘿 麻怀 ( 苦瓜 藤) 或根 , 煎汤 送服本
品。
物质 的相对平衡和协调 的结果 , 患病则是这 种相对 平衡和
辨患病 时间论 治、 时用药以增 强疗效、 择 足疗程 用药以确保 治愈三方 面进行 了论 述。结论 : 是 傣 医治疗疾病特别 重视 时 的一个要素 , 于临床 疗效的好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 对 应深入研 究傣 医时间 医学。 关键词 : 医; 傣 时间; 治疗
中图分类号 : 2 5 3 R 9 . 文 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o6—6 1 20 )0—0 6 1o 80(0 8 1 0 7—0 2
不同药饮 子或 加强 治疗效果 , 或改变 基础 方 的治疗 方 向, 使之能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症候群。 如 治“ 拢沙力坝 ” 风病 , 热 基础方为 : 雅叫宋三 : 嘿麻 取
辨别发病时 间 , 傣 医确 定临 床 选 药用 方 的重 要 依 是 据 。这可能与不同的发病时 间 , 机体 的气血 、 胆汁盛 衰, 病
傣 医学 中的治疗学有 着丰富的内容 和特点 , 中傣 医 其 疾病治疗与时间的关 系在 众多 的傣 医药 学著 作 中频 繁地
反 映出来 , 文初步探讨如下 。 本
l 辨 患病 时 间 论 治
倡热季多用苫 味药 物 , 以清热 、 解毒 、 凉血等 , 用雅烘( 苦味 药) 组方。雨季多用涩味药物 , 以收敛 、 除湿等 , 用雅撇 ( 辣 味药 ) 组方。冷季多用辣味药物 , 以散 寒、 中、 温 止痛等等 , 用雅发 ( 涩味药) 组方 。 1 12 三季患 同病 , .. 表现相 同 , 饮子各异 。药饮子是傣 药 医方剂 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 , 能引导药 物到 达病变部 位 , 提 高治疗的针对性 。傣 医治疗一种疾病在不 同季 节中发病 , 临床表现相同或不 同时, 常常都是 以一方 为基 础方 , 加入
邪的寒凉温热 , 四塔 的过 盛 、 不足等 因素有密切关 系。 1 1 一年 中的逐季论治 。傣医药学 著作 中有较 多的文字 . 论述了人与 自然统 一的重要性 , 为人体 四塔 五蕴与 自然 认 环境的四塔之 间存 在着既深刻又广泛 的相互通应 关 系, 四 时寒暑 、 昼夜阴晴等 自然 界的一 切变 化 , 必然 在一定 程度 上影 响人 的生 理 活动和病 理 变化 。因此 , 在治疗 疾病 对 , 必须遵循人与 自然统一 的客观规律 , 能更好地 保持人 与 才 自然 的相互协调 , 促进 药物 发挥 最大 药效 , 到最佳 治疗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