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学求真与政治间的背反现象——以历史学为例

合集下载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历史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历史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历史政治历史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是对政治过去的追溯和总结,同时也是对政治现在和未来的指引和参照。

政治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政治现象的演变过程,是对具体事件和时代背景的描述和分析,是政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更是建立政治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基础。

政治历史是对政治过去的追溯和总结,它主要关注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

政治历史研究的对象包括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它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阐明历史事件和历史时期的政治意义和影响。

政治历史研究不仅可以传承政治文化,也可以对政治现象进行评估和反思,以此为根据开展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

政治历史作为政治学研究的分支之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政治现象的演化过程。

除了对政治过去的总结和回顾以外,政治历史还能够为我们解答一些当下的政治问题。

在政治历史中我们可以探寻其背景、原因,从而提炼其普遍性规律。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当下的政治问题,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借鉴过去,预测未来。

政治历史的研究可以为政治实践提供指导和思考。

政治历史作为政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它可以为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提供重要的参照和经验。

我们可以在历史中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并从中提炼出成功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以此来为今后的政治实践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使得我们的国家能够更好地发展和繁荣。

政治历史是建立政治理论和思想的历史基础。

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政治理论。

而政治历史则是构建政治理论和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政治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性和规律,建立对政治现象的深入思考和认识。

这些思考和认识在各种政治理论和思想中得以生动地体现,形成了一些科学而又丰富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这不仅为政治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总之,政治历史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更为现今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成为政治理论和思想的历史基础。

政治学原理主要知识点

政治学原理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本节概述: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科学,因此,要了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政治。

本节回答了什么是政治、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中西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其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即当时的“城市国家”。

在中西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的。

各个思想家都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法家,也把政治理解为对权力的追逐和运用。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这种观点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美国政治学界,戴维·伊斯顿的政治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的观点影响尤其巨大。

知识点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根本上阐明了政治活动的实质,对于政治的含义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 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 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上海自考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古代历史中中国政治哲学的创新

古代历史中中国政治哲学的创新

古代历史中中国政治哲学的创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沧桑。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政治哲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众所周知,政治哲学是对政治现象和政治制度等进行深度分析和反思的学科。

它以社会政治生活为基础,对政治行为、权力、规则、价值等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

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的核心和基础,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是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政治哲学也发展出了许多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于中华文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政治哲学的创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治哲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国政治哲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在古代,几个时期的政治哲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思想相互碰撞交流,政治哲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学派思想。

这些思想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理念,并通过思想较量,逐渐发展出完整的理论体系。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重视人本主义,提倡仁爱、礼教、中庸,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们认为“仁者爱人”,只有通过道德教化和人格修养,才能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源泉之一。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政治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人的非行动状态,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唯有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达到治国的境界。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也是道家思想与其他学派思想进行区分的重要标志。

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分支。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产生的另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法家思想强调国家权力和法律的作用,认为政治的成功取决于国家法律和政府的作用。

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法治国”,认为唯有法律规范的制度和政府,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繁荣。

论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及与政治哲学的关系

论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及与政治哲学的关系

论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及与政治哲学的关系邓周平 提要: 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属于人文艺术学科,而不是什么科学。

用科学至上主义的方法去研究政治学,其后果必然是把人当作无生命的东西来看待。

政治学知识和政治智慧是一种独特的人文知识、人文智慧。

这种人文特性要求政治学研究方法必须是人文主义的。

政治学研究的最佳视角是把公民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广泛的博弈关系。

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是:国际政治关系、国内公共事务和公民的政治参与。

政治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并非“实然”与“应然”、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政治学是研究特定政体内的政治行为目标与其手段间的关系;政治哲学则是研究与社会类型相匹配的制度规则的价值观。

政治正义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命题;而规则正义却是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

政治哲学是独立于任何哲学派别的;它所提出的制度价值规范是政治学进行政治行为分析评价的伦理基础。

关键词: 政治学 政治哲学 学科性质 学科关系作者邓周平,男,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江苏镇江 212003) 政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研究的是关乎民族和民族关系、公共利益、公民政治行为等诸如此类的政治问题。

看待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必须站在人的立场,将其置于人文主义的视野之下。

由是,训练和培养出来的政治家才具有悲天悯人、济世救人的崇高品质。

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十九世纪,科学以其功用价值赢得了世人对它的普遍信仰和至高无上的推崇。

科学至上主义于是兴起,以至今日,国人无论谈及什么,务必冠以科学之名,以此表明自己所持之观点为不可置疑的真理。

甚至连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政治行为的学问,也要称之为政治科学,才能表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此种思维方式是政治和政治学迷失其方向的主要原因之一。

唯科学主义就是科学至上主义,就是指那种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想方法。

启蒙运动后,科学至上主义在人类认识领域处于统治或支配地位,以致成为当代人的新型迷信。

这种科学迷信认为,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适用于一切学科。

当代教育的“二律背反”现象及对策

当代教育的“二律背反”现象及对策

资本 , 另一方面 民间资本追逐利润可能会导致对教 育 l 出了它应存在的损害。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很低 l 必然就不再具有正确性了, 背反” “ 也就理所当然丫。 ( 7 左右 ) 1% ,另一方面每年都有数十万的大学生找 1 拿我国的民主集中制来讲 , 既要民主又要集中, 没有
“ 生产力” 当前的教育之所以会出现种种问题, 。 最根 I 济体制的发展, 社会转型加速进行, 教育发展 日新月
本的原因就是教育体制这个 “ 生产关系” 已不能适应 l 但是我国政府对现代教育的管理基本上仍沿用的 异。
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 , 阻碍了它 的发展 。我们现在应 : 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 的管理模式 , 管理过于具体
2 政府的内在性和权力寻租使政府干预并非完 1 .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制定规

1 . 政府能力有限, 决策并非完全正确 政府的能力是指政府 “ 能做什么, 会做什么”, 而
方面, 由于教育 的发展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以 - “ 且 政府能力是以权力资源 、 信息 资源 、 人力资源 、 物
及自身的某些原因会产生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质资源等为前提的,并通过运用这些资源得以体 l 需要政府的干预。而且教育作为一项准公共物品, j 。 政 现” 但是, 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 , 政府对这些资源
象之中。 研究生的招生 自主权与腐败之间的 “ 二律背 1 呢? 反” 其主要原因就是它们的正确性或有效性是在 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之间的 “ 二律背 I 一定的范围之内的, 也就是一个 “ 的问题。 度” 在各自
反”。一方 面政府对教育 的投入不足 , 应该吸取 民间 的范围内 , 它们是不会 “ 反”的 。但 是 , 旦一方超 背 一

事实与价值之间的二律背反及其调和——基于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理路分析

事实与价值之间的二律背反及其调和——基于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理路分析


两点: 一是, 进行纯粹的哲学思辨 , 造成理论形态J 的神秘主义和陷入 三
形而上 学的困境 。政治学 中运用价值判断 的规范研 究方法极易造成 研 究结果脱离实际 ,研究者沿着纯粹价值层 面的理路进行 哲学的思 辨, 加之语言运用上的晦涩、 深奥很难使读者了解其 思想真谛 , 这些因 素 的综 合 就 给 他 们 的 思 想 理 论 披 上 了一 层 神 秘 主 义 的“ 衣 ” 二 是 , 外 。 过 于 价 值 的渲 染 和 教 化 , 为 阶 级 进 行 意 识 形 态 宣 传 的工 具 。 治 学 成 政 研 究 所 强 调 的 价 值 指 引 和 教 化 , 一 定 的 阶 级 、 益 集 团所 用 ,他 们 为 利 “ 认 为 要 驱 除 宗 教 迷 信 、 对 神 学 幻 想 , 需 要 寻 找 和 创 立 某 种 思 想 的 反 就 工 具 与 手 段 , 类 作 为 思 想 的工 具 与 手 段 就 是 意 识 形 态 。 种 意 识 这 ”这 形态一旦为某个阶级所用, 必然带有它的那个阶级 的利益取 向、 价值 观念和功利 目的。意识形态的消极作用为资产阶级所承袭并加 以美 化和伪装 , 而演化为一种替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病态进行辩护的政 治 神话和政治偏见 , 成为“ 掩盖政治生活的真相 , 以虚假的东西混淆政治 试昕的宣传与说教~。 三、 对于事实与价值两种不同研究理路的调和 我们看到 , 政治学科单独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会造成政 治学 研究的极端化倾向。 如何将事实与价值两种不 同的研究理论 调和 , 对 于政治学研究、 治学科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政 第一, 坚持科 学性 与价值性 的统一。 以事实描述为主的经验研 究 代表政 治学研究的科学性追求, 而以价值判 断为主的规范研究则代表 政 治 学 研 究 的 价 值 性 向 往 。 科 学 性 与 价 值 性 都 是 政 治 学 研 究 中不 可 或缺的重要原则, 科学性以价值 性为前提 。 价值性 以科学性为基础 。 政治学 的具体研究活动都是根据事实的描述做 出价值判断的, 而进行 事实描述工作又是以价值的判 断为前提。 因此, 只有二者在具体运用 过程中, 相互依存、 相互补充, 才能体现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求 真精神和

政治学原理 课程综述

政治学原理 课程综述
4、课程各章的基本内容是按照如下方面构成的:(1)特定政治现象的基本含义。通过辩析不同的概念,阐明有关的论述,形成有关政治现象的定义;(2)分析和说明这种政治现象的基本特点或者特性;(3)说明这种政治现象的基本类型;(4)论述这种政治现象的社会政治作用和功能。
二、政党制度的典型表现——西方政党制度
(一)当代西方政党的功能
一、政治学原理课程特点及主要内容的简要分析
1、课程内容和分析论述是建立在对于政治的社会本质——利益和利益关系基础上的,所以利益和利益关系分析方法贯穿了全部课程的内容,因此,也可以认为,这门政治学是从利益和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展开对于政治和政治现象分析的,因此,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分析是全部理论内容的起点和主线。
4、政治竞争功能。竞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利益聚合的竞争,是无序的竞争;不同利益通过政党聚合同样是为了竞争——政党的作用在于把这种竞争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资产阶级政党往往把政党称为选举组织,这不但是因为选举是政党的最重要的活动,而且还因为选举的结果不仅关系到政党能否执政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政治过程,关系到政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重点地位,关系到政党本身的存亡。
(二)西方政党制度的类型
1、两党制是指在一国之中存在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通过控制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政的制度。在竞选中获胜的一党,行使国家权力,被称为“执政党”或“在朝党”;在选举中失败的党被称为“反对党”或“在野党”。实行两党制的国家,除对立的两大政党之外,还存在着一些较小的党派,如美国除民主、共和党外,还有共产党、社会党、社会劳工党、社会主义工人党;在英国,除保守党和工党两大政党外,还存在自由民主党等若干别的政党,甚至还存在威尔士民族党、苏格兰民族党等地方性的政党,而这些较小的政党,在议会或总统选举中,均无法同两大主要政党相抗衡,在政治生活中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甚至还经常受到两大政党的排挤和分化瓦解,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只有两个政党,也不能认为一个国家存在两个政党就是两党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国家的目的。一句话 , 他们心 目中所有的只是物质利益。 [ ( ) ”。 ] 7 3
河北学 刊
20 5 0 9・

度” 和说服 力 。“ 六经 皆史 ”政治诉 求于是便 总请“ , 历
用” ?人的需求 即可以视 为 “ 的对 象是 多层 次多 面 用”
现象加以透析 , 对于重新认识“ 求真” 致用” 与“ 或许不
无助益 。
相的, 因此“ 有用 ” 就多样 性 。传统 的致 用观 却排斥 也 人 的多种需 要 而仅仅着 眼于政 治 , 学术 与政治 紧 它将 紧捆 绑在一 起并 要求 学术为政 治服 务 , 这就 大大缩小 了“ 的范 围并且使 学术 变成 了政治 的 附庸 和工 具。 用” 所以 , 统的“ 传 致用 ” 观是一 种狭义 的“ 致用 ” —— 名 为 “ 用 ” 乃 “ 治 ” 即 所 谓 “ 于 往 事 , 资 于 治 致 实 资 , 鉴 有 道”2忻)。如顾炎武所说 :引古筹今 , 【 “ 】 “ 亦吾儒 经世之 用。 [(4与 书叭》章学诚也认 为 :君 子苟有 志 于学 , ”3卷, 人 ] 《 “ 则必 求 当代 典章 以切 于人伦 日用 , 必求 官司掌 故而通 于经术精微 , 为事实 而文非 空言 , 则学 所谓有体 必有用 也。 《史 义’篇 史 )“ ’ 文 通 内 五.释 ’资治 ” ’ 治学观 造成 的最大弊 端是实用资 治学 观下 , 治学 的第一 要 义 —求 真只 能成为 —
的意念 中普遍 厚存有 一种 “ 庙情 结 ”形成 了历 史上 廊 ,
源远流长 的所谓 “ 经世致用” 的治学 目的论 。
然而 , 从讨论 的公 正性 着 眼, 还应 当“ 位” “ 换 从 政
“ 经世致用 ”这难 道有 什么疑 问 吗?人 们有 理 由 , 理直气壮地如此诘 问。当然 必须承认 :治学 ” “ 也好 , 掌
治” 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按照亚里斯多德《 政治学》 “ 人天然是一种政治动物 ” 的表述 , 么 , 治也是人 的 那 政

种需要。政治需要“ 诉求”而且这种诉求又需要“ , 厚
①这里的“ 政治”其内涵系指以“ , 实用” 目的的各种社会行为。借用叔本华的表述, 为 这是“ 现实 的而非理想 的目的, 即是个人的、 的、 也 官方 教会
摆 正学术 与政治①的位置关键 在 于处 理好 “ 真 ” 求
与“ 致用 ” 的关系 , 这一 长期 困扰学术 界 的难题 , 际上 实 涉及学术 与政 治之 间的一种 “ 背反 ” 象。如果对这一 现
握“ 知识” 罢 , 也 归根结底总要 “ 有用” 。如果 没有 用 , 任 何“ 治学 ” 也就 失 去 了价 值 。但 问题 在 于 什 么 叫 “ 有
实用, 学术界与政 治界是 两个相对独 立的界域 , 者应 当各 司其 职。 学术 、 治 虽然最 终统 一 于“ ” 但 却不 能互相 替 二 政 人 , 代 。摆正 学术与政 治的位置 关键在 于处理好 “ 求真” 致 用” 与“ 的关 系, 这一长期 困扰 学术界 的难题 , 实际上涉及学术 与政 治之 间的一种 “ 背反” 象。对这一现 象加 以透析 , 现 有助 于重新认 识“ 求真 ” 致 用” 关系。 与“ 的 [ 关键 词] 学术 ; 治 ; 政 求真 ; 用 致
20 0 9年 9月
河 北 学 刊
He e a e cJ u a b iAc d mi o r l n
S p., 09 e 20 V0 . 9 No 5 12 .
第2 9卷第 5期
论 治 学求 真 与政 治 问的背 反现 象
以历 史 学 为 例
路 新 生
( 东师范大学 历 史系 , 海 2 0 4 ) 华 上 0 2 1
对 于客体 的认识 ) 。不言而喻 ,求 真” “ 是历史学 一
“ 历史” 客观存在的客体) ( 并进而产生了历史学( 主体 放
大了来看 , 是一 切学 术—— 的第 一 要义 。对 于任何 也 门类 的学术来 说 ,求真 ” “ 都贵 同命 脉。但治 学求 真却 常常受政治致用 的掣肘而遭 受损伤 。政 治对 学术横加 干涉或为 了政治需要而 “ 借助于” 学术在学术 史上屡见
[ 摘
要] 中国学术发展 史的历程 来看 , 学术 当作工具 , 从 将 靠损伤 学术 来满足 政治 的需要 , 从根 本上 说弊 端 多多。我 们
既然认 可学术( 求真 ) 和政治 ( 用) 为人 所必须 , 致 均 那就不能“ 只许 其一 , 不许其 二” 。学术 的本 质在 求真 , 治的本质 在 政
不鲜 。就 中国历史现实来看 , 、 、 、 的“ 修 齐 治 平 成圣 ” 宗
旨和“ 学而优则仕” 的现世追求 , 这是套在学者头上的 两道 “ 紧箍咒” 。中国只有 “ 统 ” 没有 “ 统 ” 这是 道 而 学 , 重要原 因之 一 。也 因为 这个原 因, 得 中 国传 统 学者 使
[ 作者简 介] 路新 生( 92 ) 男 , 15 一 , 安徽 省萧县人 , 东师 范大学历 史 系教授 、 士生导 师 , 华 博 主要从 事 中 国学术史、 史学 史、
清 代 经 学 史研 究 。
[ 中图分类号 ] 0 [ K 6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 号 ]0 3—77 ( 0 9 0 0 7 0 [ 10 0 1 20 )5- 0 3— 9 收稿 日期 ]0 9一o 20 3一l 0
“ 第二义 ” 而不得不让位于政治 的需要 。这种治学观对 学术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 严重的。
求得 事实 和事 理 的真 相 是人 的不 可逆 天 性 和本 能, 就像人天 然追 求 “ ” “ ” 样 。一切 “ 术 ” 善 、美 一 学 均
因希望求 得事 实和事 理 的真相 而诞生 , 因此 而有 了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