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传统中的政教合一

中国政治传统中的政教合一

中国政治传统中的政教合一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传统中政教合一的色彩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道、法三家在政治思想上有各自的传统和争论,在对于智性这一方面同中国的政治传统密切相关;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反智”总是作为主流传统而存在,但是在不同时期,儒、道、法三家如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文的副标题中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思想的分野与汇流的过程。

要讨论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的关系,就首先要明确反智的两方面含义,即对“智性”的憎恨和怀疑、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的轻鄙以至敌视,这样才能判断其思想是否是反智传统的支流。

这个分野特性首先表现在三家对智性的不同主张。

儒家倡导的是主智论,从孔子主张知识分子入世行“道”到孟子的分工论,再至荀子的俗儒、雅儒、大儒分类,主张一种普遍性的士人政治,最后在黄宗羲手中完成了一次最系统的整理;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儒家思想中智性表现在对政治批评所持的态度上。

东汉至明末期间的数次大规模的政治抗议和社会抗议的运动仍受到儒家所倡导的“庶人政治”思想的引导。

相比之下,道家和法家却是反智性的思想传统。

道家中老子作为始作俑者,提出“愚民”来控制百姓,达到政治的目的。

黄老学派反智的根源在于他们的“一道”论,道统与政统是合二为一、互训的;法家将反智发展至系统完备:愚民政策的实行,提出“一教”的思想、“尊君卑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

然而,我们要讨论的是,为何有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时有“外儒内法”的特征呢?儒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法家化了,这不是单纯地指儒家日益肯定刑法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而是在思想上发生了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自从叔孙通首次将“尊君卑臣”的观念植入儒学思想中,就一直存在于中国政治史中。

逐渐地,法家的主张融入进儒学中,也加入了反智的队伍中。

如黄宗羲所言,战国之后的中国社会,“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成为一个以君主意志为轴心,以君主利益为本位的社会,天下成为家天下。

王权主义兴起盛行,君主专制主义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色彩。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一引言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

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一直是存在的。

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

抱着这种态度的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

但是在西方,“反智性论者”和“反理性论者”(anti-rationalist)一方面颇相牵缠,而另一方面又有分别。

神学史和哲学史上颇不乏反理性(reason)之士,此在西方即所谓徒恃理性不足以认识“上帝”或“真理”;而在佛家,即所谓恃分别智不能证真如。

所以一般地说,反理性论者只是对“理性”的使用际限有所保留,并非完全抛弃“理性”。

“智性”在通常的用法中则含义较“理性”为广,并可以包括“理性”;反理性论者之不必然为反智性论者,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这两者之间容易牵混不分,则是因为反智论者往往援引反理性者的思想学说以自重。

例如尼采、柏格森、詹姆士(William James)诸人的反理性论,便常成为政治和社会上反智运动的思想武器。

反智论的另一方面则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表现一种轻鄙以至敌视。

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我们称他们作“反知识分子”(anti-intellectuals)。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系列《余英时选文》(word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系列《余英时选文》(word版有答案)

2021中考语文阅读训练——余英时选文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怎样读中国书余英时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

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

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

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

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

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

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

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

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

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

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

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

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

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

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

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

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

高中语文逻辑常识例题及综合练习

高中语文逻辑常识例题及综合练习

练练悟悟1. 下列各项中,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类型与“白领——研究生”相同的一项是()A.老师——学生B.松花江——清江C.工人——工厂D.大学生——志愿者2.下列旬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B.为亿万炎黄子孙和海外同胞所瞩目的桥山黄帝陵公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盛典。

C.美国《预防》杂志刊文指出,年龄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如果每天买菜、煮饭、干家务活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将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D.我们要重视对火需的研究,因为导弹、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这些航天器都是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B.这个法律职业培调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校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C该厂家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农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D.柄息地的缩减,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4.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

为“心理咨为”下定义。

①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②这种话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③这种活动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咨沟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S题。

“反智论”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elualism,也可以译作“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可循,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

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一直是存在的。

反智

反智

反智:传统和现实某旅居美国的汉语时评家,自称“反智的书生”,让我哑然。

一度,“反智主义”是个时髦的词,但欧美语境下的反智和汉语语境下的反智截然不同,若不加细辨,只是取其“时髦”而贸然引用,甚至,把它当成一面可以当街舞动的时尚幡旗,就让人隐感不安了。

欧美语境下的反智,或有矫正理性僭妄、对抗专家骄横之效,而在中国,自古及今,理性从未占据过上风,对智慧的推崇更向来不曾凝聚成庙堂或江湖的共识。

围绕智慧的态度,中西文化存在着深刻差异,当我们试图拿西方的反智主义来观察中国时,效果不会优于深度近视者戴上老花镜。

大约三十五年前,余英时先生结合儒、道、法三家源流,对弥漫于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反智气氛,作了洋洋两万余言的分析和阐述(详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我在叹服其洞察之余,也不免对我们文化里的反智传统及周遭种种反智现象,生出阵阵凉意。

根据余文,我们发现,古老中国之所以培育出世界上最持久的专制集权制度,与古人早在两千年前即发明出世界上最精致、最高效同时也最冷酷的愚民术有关。

愚民术作为一项隐秘国策,自创立之日起,就一直得到历代统治者心照不宣的贯彻和执行,两千年不动摇。

透视该隐秘国策的核心,无非一条:无条件地站在统治者一边,一切围绕着“万世一统”的统治出发。

为达此目的,不仅认识上必须视民众为无知无识之辈,行动上还得确保民众的无知无识状态得到维持。

虽然老子的思想并非是替某位有名有姓的君主建计献策,但他“绝圣弃知,民利百倍”、“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的怪异见解,既在空间上拉开了与古希腊贤哲的距离,也多半在时间上直接启示了商鞅、韩非和李斯,而论起千秋功罪,这三人给中华文明带来的伤害,恐怕一百个秦桧都甘拜下风。

三人中尤以精研过老子的韩非为最,我们知道,中国专制统治的独门心术是“百代皆袭秦制”,而秦制的终极设计者正是那位旷代奇才韩非——商鞅不过是韩非的一个先驱,而出于同行相嫉害死韩非的李斯,恰是韩非路线图的忠实执行者。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材料阅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

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

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

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

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

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

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

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

……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健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韩愈出身于“奉儒守官”、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读孔孟六经,又兼通诸子百家。

安史之乱后,佛道更加盛行,儒家思想受到进一步冲击。

儒学名士奋起,提倡复古,崇儒宗经。

韩愈早就“承先人之遗业”,“志于古道”。

时宪宗自法门寺迎佛骨于宫,韩愈拼死上表加以谏止,斥之为“伤风败俗,传笑四方”,最后落得远贬潮州。

后镇州叛乱,他受命出使镇州宣抚,众皆危之,他毅然只身前往叛军巢穴,舌战群敌,使其归顺朝廷。

高三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3

高三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3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临川第二2021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寅格说:“所谓真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肤廓之论这说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

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

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如今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那么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假设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方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拜遇公等就颜具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HY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详细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一共同体比方,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互相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试题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航天高级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①君子文化是儒教文化的精华。

②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开展过程。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绘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

论语对此有种种详细描绘,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而宪问中的一段描绘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即在孔子自己看来,他在“仁〞“智〞“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仁〞,未达无忧;“智〞,未达无惑;“勇〞,未达无惧。

这些自我评判说明,孔子是从“仁〞智〞“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到达了君子HY的。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情感〞“意志〞。

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到达“智〞,情感上到达“仁〞,意志上到达“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开展的人。

④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

这种人性自觉包括两个方面:对自己来说,是自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来说,是认识到别人与自己是同类,因此同自己一样也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并且自己应该和别人一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的文明生活。

在后一种意义上,人性自觉包含着对别人的爱,正是基于这种爱和由这种爱所产生的对别人的责任感,才会有应该和别人一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文明生活的道德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10 分)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

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一直是存在的。

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

抱着这种态度的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

但是在西方,“反智性论者”和“反理性论者”一方面颇相牵缠,而另一方面又有分别。

神学史和哲学史上颇不乏反理性之士,此在西方即所谓徒恃理性不足以认识“上帝”或“真理”。

所以一般地说,反理性论者只是对“理性”的使用际限有所保留,并非完全抛弃“理性”。

“智性”在通常的用法中则含义较“理性”为广,并可以包括“理性”;反理性论者之不必然为反智性论者,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这两者之间容易牵混不分,则是因为反智论者往往援引反理性者的思想学说以自重。

例如尼采、柏格森、詹姆士诸人的反理性论,便常成为政治和社会上反智运动的思想武器。

“反智论”的另一方面则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表现一种轻鄙以至敌视。

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我们称他们作“反知识分子”。

必须指出,“反知识分子”和“反智性论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只存在于概念上,而在实践中这两者则有时难以分辨。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区别,是因为社会上一般“反知识分子”常常以知识分子为攻击的对象,而不必然要直接触及“智性”的本身,虽则对知识分子的攻击多少也含蕴着对“智性”的否定。

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尽量用“反智论者”一词来兼指“反智性论者”和“反知识分子”两者,非十分必要时不再进一步加以区别,以免引起理解上的混乱。

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我在本篇中只能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详论且俟将来。

首先必须说明,本文虽以讨论反智论为主旨,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

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

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

明、清以八股文取士最受现代人攻击。

然而撇开考试的内容不谈,根据学者统计,明初百余年间进士之来自平民家庭(即三代无功名)者高达百分之六十。

这样一种长时期吸收知识分子的政治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选自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有删节)
7.下列对文中“反智论”相关信息的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反智论”也可以翻译为“反智识主义”。

如果要对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研究“反智”现象的学者都觉得是比较困难的。

B.“反智论”这种理论并不只在政治领域才出现,它存在于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如果仔细分析,总能找到一些存在的痕迹。

C.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各王朝都在以一定的知识标准选拔人才,这种长期选拔使用知识分子治国的政治传统是独一无二的。

D.“反智论”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在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这类现象依旧存在于文化之中。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神学和哲学史上的反理性论者部分地认可“理性”,所以他们认为要完美地认识“上帝”或“真理”,只依靠理性是不够的。

B.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还是可以说很尊重智性的,所以作者不认为反智是中国政治传统的最主要特色。

C.“反知识分子”常以知识分子为批评对象,他们在批评中也直接触及了对“智性”的否定,因此,他们也怀有“反智论”的态度。

D.反智论者常常引用反理性者如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学说来抬高自己学说的地位,因此人们难以分清反理性论者和反智性论者。

9.根据文意,“反智论”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

(4 分)
7.A
【解析】(B 中“这种理论”错误,文章开头就说““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C 中的表达与题干“反智论”无关。

D 中偷换概念,“反智论”在原文中应为“反智”。


8.D
【解析】A.因果倒置;B.原文“比较尊重智性”是在“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的条件下成立,所以转述为“很尊重智性”是不正确的。

C.原文“不必然要直接触及智性的本身”,所以说直接触及了对智性的否定不正确。

9.(4 分)【答案示例】“反智论”一般可以分为互相关涉的两个部分。

一是憎恨和怀疑“智性”本身,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

(2分)另一方面是轻鄙以至敌视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

(2分)【解析】原文开头,作者称“反智论”是一种态度。

在第一段中作者还明确地说“不过一般地说,‘反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

抓住语意和关键词,“一是”后是第一部分,第二段开头“另一方面”后则是第二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