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好句摘抄

近代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指我国社会在近代以来发生的深刻变革和转型。
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变,更体现了我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全面发展和变革。
近代我国的新陈代谢,不仅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政治新陈代谢近代我国的政治新陈代谢,是我国传统政治制度与西方现代政治理念的碰撞和融合。
从清朝末年开始,我国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封建王朝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政治体制需要进行改革和更新。
这一过程中,先后出现了百日维新、等一系列政治变革,试图使我国的政治制度与时俱进。
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这些变革最终未能成功,我国政治体制依然未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直到辛亥革命的爆发,我国才最终告别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政体。
二、经济新陈代谢近代我国的经济新陈代谢,是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封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
在近代我国,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我国逐渐认识到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已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我国经济需要进行全面改革和更新。
从甲午战争后开始,我国社会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软弱和落后,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试图使我国的经济体系与世界接轨。
这一过程中,我国经历了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等一系列改革,直到新我国成立,我国才最终摆脱了传统的封建经济,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三、文化新陈代谢近代我国的文化新陈代谢,是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交融和冲突。
传统的封建社会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开始对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文化自觉开始觉醒,我国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我国文化需要进行更新和提升。
这一过程中,我国经历了、等一系列运动,我国文化开始迈向世界舞台。
四、总结与回顾近代我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充满波折和挑战的过程。
我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寻求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路径,试图摆脱传统的封建体制,走向现代化和多样化的社会。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引言《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变革的著作,作者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演进和变革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新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巨大变化和对中国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和收获。
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首先介绍了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
从晚清时期到共和国的建立,再到新中国的成立,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各种复杂的变革与转型。
这些历史背景为我们理解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书中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分析,揭示了这些变革对中国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从专业与文化的融合、经济的转型到社会结构的改变,这些变化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导致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不平等问题。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层级的分化,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文化与思想的变迁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方面是书中对近代中国文化与思想变迁的探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社会经历了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急剧变化。
书中提到了中国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惑,他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
而思想的变迁也引发了文化产业的崛起,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问题的思考《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描述中国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对造成这些变革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深入思考。
书中提到了政治制度的腐败、社会结构的矛盾以及文化传统的束缚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中国社会变革的诱因,也是制约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这些思考引发了我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反思,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展望。
结语通过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我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揭示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遭遇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摘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诸多挑战与变革,不断适应和调整,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在政治上,近代中国经历了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变革。
君主专制制度逐渐被推翻,共和制度逐渐建立,政治体制实现了从封建向现代的转变。
经济上,中国开始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历程。
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也推动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改变。
文化上,中国社会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科学、民主、自由等新思想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
然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
政治上,长期的战乱和内乱使得政治秩序和社会治安严重动荡,民众生活在混乱和不安中。
经济上,外国的侵略与掠夺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造成了国家经济的极大落后。
文化上,旧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中国社会的文化认同和精神焦虑也随之产生。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中国社会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中,不断适应和变革,完成了从封建向现代的转变。
然而,这一过程也充满曲折和挑战,需要中国社会走向未来,继续适应和调整自身,在新的时代中重新认识和发展。
当代学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 个人主义与自由
传统的等级制度受到冲击,个 人主义和自由的思想开始萌芽 ,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和个人发 展。
3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面对外来侵略和民族危机,爱 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高涨 ,人们渴望民族复兴和国家强 盛。
4 社会公平和正义
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呼声越来越 高,人们开始关注弱势群体, 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和法治。
结构性失衡与矛盾调节
经济发展
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需要协调各地 区经济发展速度。
社会问题
收入差距、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需 要通过有效政策进行调节。
资源分配
合理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和可持 续发展。
社会稳定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
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1
推动产业升级
人才培养 2
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抵抗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陷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困境。民族危机加剧,社会矛盾激化,为近代中国的变 革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
工业革命的冲击
机械化生产提高了效率,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但也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劳 动力市场的调整。
交通工具的革新
铁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缩短了时空距离,促进了人员流动和信 息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机会平等
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机 会更加平等,为不同阶层的人 提供了上升通道。
职业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 整,新的职业和发展机会不断 涌现。
代际流动
下一代受教育水平提高,更容 易获得更优质的生活和社会地 位。
政治体制的改革
封建帝制 1
以君主专制为核心
民主共和 2
推翻帝制,建立民主政权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本深刻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著作,作者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考察和分析,深刻剖析了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作者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社会在近代时期所经历的种种变革和挑战。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风云变幻,使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书中对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
作者指出,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其内在机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作者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使我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书中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展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认为,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将继续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作者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展望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社会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些展望使我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通过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以及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展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深刻剖析,更是一部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九章读书笔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九章读书笔记
摘要: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概述
二、第九章内容提要
三、读书笔记总结
正文: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概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漫长而曲折,充满了矛盾与冲突。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第九章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中的政治变革。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振兴中华的尝试,但最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现实。
2.戊戌变法:一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改革运动,提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以实现君主立宪。
然而,这场运动最终在保守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3.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然而,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动荡,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混乱。
【读书笔记总结】
通过阅读本章内容,我深刻地理解到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复杂性。
在面临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的时刻,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尝试改革,寻求振兴中华的道路。
尽管这些尝试并未立即取得成功,但它们为后来的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坚决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行深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阅读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任意一节内容,写读后感

阅读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任意一节内容,写读后感摘要:一、概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的内容及作者观点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续的原因三、探讨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过程及特点四、评价洋务运动、维新派等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五、反思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及启示正文: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感悟。
首先,作者从新陈代谢的角度出发,生动地描绘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内,中国社会经历的沧桑巨变。
在这个时期,中国从一个封闭、保守的封建社会逐步迈向开放、进步的现代社会。
这一过程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作者详细分析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续的原因。
土地私有制、官僚政治、科举制、宗族、行会、儒学等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体。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愈发明显。
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接触西方文化,历经洋务运动、维新派等历史事件,逐步探索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
作者认为,这些历史事件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它们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为现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并非一帆风顺。
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这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促使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奋发图强,为现代中国的崛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最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对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另一方面,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文化自信心重建等。
正如陈旭麓先生在书中所说:“历史虽已远去,但现实却是历史的延伸。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线阅读全文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线阅读全文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始终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更是异常剧烈。
从清朝末期到辛亥革命,到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经波折却不曾停歇。
在经历了重重变革之后,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现代化道路。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变革,经过百余年的阳春白雪、推陈出新,传统思想逐渐在废墟上失去了影响力,科学与民主思想却开始蓬勃发展,走向了另一个高峰。
那个时期的中国人们正通过翻新的思维方式来重新了解自己、了解中国、了解世界。
其次,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也经受了剧烈的变革。
长达千年的封闭自保已经让中国失去了与西方的经济文化领域里的竞争力,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模式终于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变革,中国的现代化之路逐步走上了正轨。
同时,中国的文化习俗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新陈代谢不仅是一个物质上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上的过程。
中西文化的融合,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宗教信仰面貌和社会法律秩序体系,乃至与传统学派的思想斗争、不同民族信仰之间的融合,都促进了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形成与演化。
翻开历史的篇章,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其实是五千年文化和传统的源头流水不息,也是不断新生的活力与动力。
我国古代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精神上的新陈代谢理论,部分神秘的建筑结构、风水、庙宇和崇拜形式等又被历代众多的信仰者们所潜移默化地传承下去。
这些无形的力量,或者说是人民的信仰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着文明的进步。
此外,随着时代的推进和人类历史的进程,我们不免难以避免一些负面的东西的发生和影响。
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应该关注影响到我们的问题——腐败问题、社会不公、环境污染等。
中国的社会新陈代谢还需伴随着这些相应的问题不断发展,自治、公正、坦诚、自由的新时代理念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践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江楚会奏三疏:清政府处于穷途末路之时,一种求生本能或王朝自救意识把王朝推上了改革之路,实行新政。
在“妥速议奏,实力奉行”的上谕召唤下,许多不甘王朝倾覆的臣僚递上奏折。
在应诏而议变法的诸多奏折中,最著名而又产生过实际影响的是,1901年由两江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发出的三折,这就是出了名的江楚会奏三疏,第一疏论育才兴学,所言以教育制度改革为主;第二疏论致治、致富、致强之道;第三疏论采用西法。
这“会奏”系统详备而具体,且切实可行,因而成了晚清最后十年“新政”的范本,规定晚清新政纲领及具体办法。
此奏折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它超出一般洋务运动的范畴,刘张的思想很新潮,他们许多内容已属于改革派的内容。
一、简要说明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点?1、经济特点: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的生产;是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小农生产是种维生型生产;是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
②土地占有的零散化趋势。
土地在不断集中的同时又不断地分散:土地占有多的是有政治、权利背景的人。
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另外,中国财产的继承众子均分及富家子弟的挥霍使得土地不断地分散。
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还与科举制有关。
③贫富之间可以转化。
在对立的经济等级之间,其个别成员可以相互对流。
即一部分人由贫转富,另一部分人则由富变贫,这种财富占有权的非连续性,无疑提供了一种弹性,使封建社会能够弛缓地延续下去。
2、政治特点:在小家经济的基础上,矗立着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秦始皇时设立的官僚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构造,从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终止,它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
两汉时代实行察举制,由三公九卿来选拔,到后来已变质,只要把选举官员的权利给少数人,就会产生很大随意性。
察举制走上末路出现九品中正制,这种由政府官员和民间人士共同品题以荐举职官的做法比出于一人之意的察举制要少一点随意性,但门阀世族控驭了选官制度后,遂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到了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和确立,才最终使这个问题圆满解决,增加社会的流动性,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3、社会特点:①宗法组织:真正的社会组织,在农村,是家庭体系,即所谓宗法组织。
这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组织,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官僚政治的基石。
宗族的存在,以血缘为纽带,自成一种社会集体,宗祠、祖茔、族谱、族规、族长,以及场面盛大的祭祀构成了它的物质外壳。
其灵魂则是“敬宗收族”。
一个宗族、家族构成一种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宗族是不自由对你的束缚大,但宗族对族人的庇护,帮助力度也是很厉害的,好坏两种是平衡的。
个人对家族的态度和义务是同他对国家的态度和义务联在一起的。
②行会:在城市里,行会是主要的社会组织,行会以工商业中的行业为纽带,是买卖人帮手工业者的互助组织。
工商雾者在接受互助的同时,也接受了控制。
4、文化特点:儒学定于一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与小农经济是配套的。
儒学的政治内容有三点①天道观念②大一统思想③纲常伦理。
上列几个方面互相连结和支撑,构成了封建社会的整体。
二、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有哪些?1、外来资本主义的渗入:①商品资本对手工业的渗透。
这里的手工业主要有家庭手工业、手艺手工业,商业资本不会产生效益直接创造资本,故商业资本要转化为工业资本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最重要是通过包买商。
②市镇:现代化将要来临,市镇服很大发展,一些是交通型市镇,一些是专业市镇。
2、中国人口的压力:①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就意味着人均土地减少,意味着粮食危机的产生,意味着动乱、民变。
②流民大量增加,意味着会党的出现,会党崇尚忠义强调的都是“出门靠朋友”的互济互助,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把会党当作谋食的手段,结果是会党势力无处不在,形形色色,大大小小,又相呼相应,成为近代中国宗族与行会之外的第三社会组织。
会党作为一股盲目的力量,其自发的冲动往往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会党的病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病态。
三、简述条约制度下的社会变化?1、外国领事和中国官吏的平等权,对满清政府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造成很大的压力。
这使王朝体制裂开一个大洞并促成夷夏之防的崩溃。
另一方面透过这种具体的平等权利又会泄露出一点资本主义的一般平等观念。
2、英国割取香港,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而五口开放则提出了由沿海推向内的通道。
3、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
4、鸦片战争后,外人来华日渐增多。
他们的活动不仅带来了商口和教义,而且有如实行嫁接,在中国社会体内,因此而长出买办阶级和教民。
5、中国现代文化开始产生。
现代文化指西方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之强,令我们无法想像。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被打痛了残酷事实教育了我们一些思想比较开拓的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是当时最精确的传播西方地理知识文化科技的书。
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开端。
四、分析太平天国的传统性和对中国现代化产生的影响?(一)太平天国的传统性:1、用平均主义来凝聚被农业经济抛出的农民。
2、用江湖聚义的成规来分配权力。
3、洪秀全具有天朝大国的思想。
4、神秘文化的借用——拜上帝。
5、传统的民族意识——夷夏之变(承袭并激扬了自天地会以来的反清意识)。
6、反孔——太平天国的反孔是传统的反孔。
其来源于中国民间反智主义的倾向;其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它对三纲五常的强调与清王朝是一样的。
(二)对中国现代化产生的影响:1、对中国社会起了破坏作用。
从社会经济来说,太平天国虽然没有改变土地制度,但它对部分地主分子的人身消灭和整个地主阶级的经济勒迫,又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经济的萎缩,部分农民因此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
同时,内战之后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经界变形。
这个过程就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自耕农。
这些对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多少有点好处。
2、地方政权的自立倾向。
从社会政治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这种搅乱是统治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
由此,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另统制的自立倾向。
这对于削弱中央集权起了很大作用,原来的政治体制就不能不发生变化。
3、太平天国对以后政治力量的影响。
太平天国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对后来的许多政治力量也发生着间接的影响。
如对康有为的影响;对孙中山的影响;对洪秀全的影响等。
五、试述中国现代外交观念的产生和逐渐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外人交涉的机构是外交意识的萌芽。
1、理藩院和礼部。
这是处理中国外交的机构。
这种机构的设置是中国与外国外交关系不平等的体现。
2、五口通商事务。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两江总督接任五口通商的外交大臣。
这一机构的设置表明清朝所理解的外交只是五口通商并且两江总督是兼任此职并不引起重视。
3、总理衙门的设立。
1861年成立。
它是中国外交史上第一个名义上专管外交的机构。
这是跨时代的大事。
成立后,衙门也做了一些大事。
如外国派遣一系列使团,从而发现了广阔世界。
清朝也向英国设立常驻涉外使馆,稍后也向德国、法国等派出领事和副领事。
可见,经过以上措施确立中国的外交机构。
六、现代革新思潮产生的背景及其体现答:(一)现代革新思潮产生的背景:西人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沿海深入内地,形成华洋杂处的局面,从而引起一系列观念的变化。
与此同时,某些腐旧而且僵固的封建传统观念被迫发生变化。
(二)现代革新思潮的体现:1、以“洋”代替“夷”: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用“夷”来称呼华夏以外一切外族的人和事。
但《天津条约》中对“夷”的使作了限制。
这是洋与夷替代的交接点。
这一替代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的重大变化。
两种不平等(称外国人从夷转变为洋,称西方人从西人转变泰西)强调西方侵略者对我们的不平等,但同时又把中国封建主义以夏傲夷的不平等置于视野之外。
2、反映革新思潮的议论和著作:(1)洪仁干的《资政新篇》。
这是当时最完整的资本主义革新纲领,其中论述的内容,在许多地方实开早期改良派的先声。
这一著作之所以能产生考,无疑是洪仁干在香港生活多年,较广泛地接触过西方传教士和西方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2)冯桂芬的《校分庐抗议》:这一著作反映了正在分化中的地主阶级对西方思想的吸取。
冯桂芬在相海租界生活过,因此,他对西学要比魏源知道得更多一点;但冯桂芬又接受过线装书的长期熏陶,这使他的文章又不同于洪仁干。
在这一书中最能反映时代要求的是两篇文章:《采西学议》、《制洋器议》。
(3)郑观应的《救时揭要》:郑观应是个买办,但富有思想,并因此而较多地知悉近代企业经营术,是当时操商贾之业而志不仅仅在货利者。
这一著作涉及很多东西,例如华工、习俗等等,具见经世之意。
里面有反映时代的内容。
其中最有意义的是《论中国轮船进止大略》,提出轮船要“进”须由官办变商办,在当时的较多地表现了对经济的关注和见解的内行,看到公有公营企业是办不好的。
此外,他还提到在国外设领事的问题。
其若干主张早于实际的历史进程好多年。
(4)容闳向洪仁干的提出改良政府、军队、改变教育体制、举办洋务等七条建议。
七、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如何理解洋务派的进步性和洋务运动的艰难性?(一)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洋务运动前期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如曾国藩的安庆的内军械所、曾国藩与李鸿章的上海江南制造局、李鸿章的金陵机器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局。
这四个主要的新式军事企业。
2、后期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高局、滦州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唐胥铁路、湖北织布局。
3、创建科技文化教育:(1)京师同文馆成立。
这是中国近代意义的教育事业的开始。
(2)译书。
主要是京师同文馆翻译西方书籍。
(3)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这标志着中国走向世界了。
其中著名的有詹天佑和严复。
(4)创办一批专攻军事和工艺的专门学堂。
如福州船政学堂等。
(二)洋务派的进步性:洋务派的出现,标示了中国地主阶级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分化。
在两千处的历史上,中国曾不止一次地区性出现过地主阶级改革派。
他们务实济世的努力因多少有利于当时的社会而受到后代历史学家和称道。
但归根结底,地主阶级改革派是传统之内的改革派,他们的改革体现了传统社会的自我复兴和振兴,然面复兴并不能打破旧有的循环。
与之相比,洋务派却有不同的意义。
由于时代的逼迫和造就,他们的改革主张,常常已经别具面目了。
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因此,洋务派的产生,意味着凝固的硬壳绽开了前所未有的裂痕,以此为起点,几千年的封建地主开始分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