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800字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800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一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的侵华史,是一部反动政府的投降卖国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追求近代化的奋斗史!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清王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绝对优势,清朝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无力抵抗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入侵提供了机会。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武力迫使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侵夺中国主权和巨额财富,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财政、文教、国防等大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清政府封建落后,始则盲目自大、闭关自守,到外国资本主义打进来后只经过短暂对抗,当明白外国侵略者并不想推翻大清政权,而是要通商贸易和掠夺财富,便开始屈膝投降,出卖民族利益,把镇压人民放在第一位,暴露了其敌视人民的丑恶嘴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在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情况下,清政府竟与法国侵略者签订出卖主权的不平等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路线,压制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致使战争全面失败。
八国联军侵华,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权贵逃亡西安。
战争结束后,慈禧竟然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暴露了其不知羞耻为何物的一副丑恶奴才嘴脸。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各自在不同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割据一方,混战不已,北洋军阀政府走马灯似地交替更迭,人民苦不堪言。
可见,腐败无能、软弱透顶、闭关自守的政府是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根源。
虽然清政府极端愚昧腐朽,但是,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从反帝到反封建,广大人民群众一直是主力军。
无数次大大小小抗击外国侵略者英勇悲壮的斗争,如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的戊戌维新、打倒"洋人朝廷"的辛亥革命、反对卖国独裁的北洋军阀的斗争、要求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日战争、反对北洋军阀和蒋介石独裁专制政府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构成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雄伟画卷。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引言《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变革的著作,作者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演进和变革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新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巨大变化和对中国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和收获。
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首先介绍了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
从晚清时期到共和国的建立,再到新中国的成立,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各种复杂的变革与转型。
这些历史背景为我们理解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书中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分析,揭示了这些变革对中国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从专业与文化的融合、经济的转型到社会结构的改变,这些变化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导致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不平等问题。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层级的分化,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文化与思想的变迁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方面是书中对近代中国文化与思想变迁的探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社会经历了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急剧变化。
书中提到了中国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惑,他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
而思想的变迁也引发了文化产业的崛起,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问题的思考《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描述中国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对造成这些变革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深入思考。
书中提到了政治制度的腐败、社会结构的矛盾以及文化传统的束缚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中国社会变革的诱因,也是制约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这些思考引发了我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反思,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展望。
结语通过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我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揭示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遭遇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读《新陈代谢》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西学东渐和中国人的现代化历程。
从鸦片战争被大炮打开国门时期只有林则徐为代表的少数几个人觉醒,到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以自强求富,再到甲午之后维新派学习西方制度以自强保种,随着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也逐渐鞭辟入里。
在中学历史中,描述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时常常说它们失败了。
然而我越来越觉得,无论林则徐、奕李鸿章还是康梁,他们都是领先于时代的人。
它们每走一步,都会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也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在这条路上每走一步,就把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程推进了一步。
书中在叙述公车上书时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他们是政治的先驱也是教化的楷模,无愧于知识分子之称。
《晓寺》中说“时代如骤雨般激烈动荡,无数的雨滴洒落到每个人的头上,每个命运的石子都遭受了淫雨的侵袭。
”每个人在承受侵略者带来的腥风血雨之时,也感受到了随之而来的西方和风细雨。
如果说政治方面的新陈代谢是血雨腥风,那么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陈代谢则是润物细无声。
电影、小说、新式戏剧、新式婚姻等等,这些新的事物在改变国人生活方式的同时更传递着西方的近代价值观,新陈代谢从物质层面渐渐深化于精神层面——“始于变俗终于变礼”。
近代化如洪流携裹每一个人前进,读到第十一、十二章,我才有了这样的观感。
义和团运动代表了久受压迫的民族意识的反抗,虽正义、虽勇猛,但仍是反潮流的。
辛丑之年,其失败带来全面的臣服和西化,半殖民地制度正式确立,回到中世纪的逆流已不能成行,而新的变革又酝酿其中。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心得体会1经典书目很多,陈先生的这本书以其精准生动的修辞和独特的书写视角击中了我。
“新陈代谢”这个词,有“陈”有“新”,但最重要的是“代谢”这一动态过程。
这是任何一位本书的读者都能在陈先生的笔下感到的。
此外,“新陈代谢”是一个生理学名词,它的主体是人。
而正是这一个个“人”,才组成可以在修辞上具有“生物性特征”的“社会”。
这恰恰对应了陈先生在本书的书写视角——以基层社会视角来概述这段历史。
由此,陈先生所运用的“新陈代谢”,确然为一种描写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总括,且围绕着作为历史主体的“人”。
真实世界里,“人”多时多地同时地存在,在描写这些“人”之时,历史是混沌之局。
后人描写之时,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抽象与提炼,但是这一过程,往往把身为“人”最重要的“个体性”泯灭掉了。
另外,把多种视角放入同一个文章结构中来,作者很难转换自如。
因此,陈先生在写作中也只是力图从基层社会视角来概述这段历史。
本书的另一书写创新是着力于刻画社会基层的面貌。
我们都知道,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一种已知的“历史事实”。
它在社会传播中,不断被重复、充盈于我们的耳朵。
对于这样“历史事实”,更多的突出了那个时代的弄潮儿的事迹,但对时代潮水中被裹挟的大多数,是“失语”的.。
但这是一个难以平衡的问题。
我们想要一窥基层社会的面貌,必须通过在当时具有书写能力的人所著写的一类作品——往往是话本、小说、笔记中,方能出入其间。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选择是史料的视角,未免陷于著写者的“审判”;如果选择已然的一种史观,又未免“师心自用”;不论哪种,带来的都是一种“想象”的可能。
如何避免这种可能?恐怕一时难以回答。
这也是陈先生所说的“没有超然于人我的历史著作,史著都是客观要求作用于主观认识的产物”。
在义务教育中,为了使我们更快掌握一种作为知识性的“历史”,与“历史”有观的读物都往往选择抓住重点,书写大事,交代因果,略微交代发展,最后总结意义。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一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感想看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此书得到的启发会很大。
我非常敬佩陈旭麓先生缜密而深邃的史论,对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是由衷的赞叹。
现今大多数学者认为应把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10年时间划为中国近代史。
在这110年中,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没有改变;在这整个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便是如此划分的依据。
本来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概念并没有严格区分的必要,过去的学者很多都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两个概念,英文中是一个词MODERN。
作者在分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后,又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东西方的交往和不同。
在此基础上,作者开始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近代中国的变迁,先是鸦片战争以及之前已经出现的帝国转衰迹象,以及这个过程的变革和人们的反抗,突出表现为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接下来则是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震撼,以及随后开始的戊戌变法;之后便是庚子之变,以及清朝的维新自救,以及难以避免的王朝崩溃;再就是辛亥革命建立的新国家,以及出现的新变化;最后探讨的是新文化运动,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最深刻的反思。
之间夹杂着先生对社会变革、社会阶层(中等社会的出现)的描述与分析,先生还探讨了变与不变的哲学,这是一直萦绕在无数国人的困扰,很多人其实明白个中道理,但强大的惯性和现实利益所在,使得他们一次次选择了保守甚至是后退,但是,变也不意味着绝对正确,能否做好变与不变的平衡才是更需严正对待的问题。
另外,先生还探讨了改革和革命两股力量的共性和分歧,指出其中存在的不同一性的同一性,认为他们既可以表现为纵向上的继起性,又表现为横向上的共存性。
大历史的发展可能是线性的,但这种认识方式常常会让我们忽视了诸多历史的细节,当我们深究这些细节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微观或者中观的历史充满着不断的循环往复和理解上的前后变化,而绝非简单的进步代替落后,复线的历史(这里并不完全等同于杜赞奇的用法)或许更能还原历史细节的真相。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一、思辨哲学的批判,迸发历史思维的火花在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时,我感觉这本书政治意味没有像其他那些历史书那样,太重政治和国家,而忽视了其他社会层面的内容。
相反,本书打破常规模式,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与“反变革”,涉及到宗族、教会、学会、行会、社会心理等等,哲学思辨的视野大大拓展,跳过政治史谈政治史的固有模式,探索政治史背后更深的社会层面。
比如对于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这个历史事件,我们很多教师也往往对袁世凯进行一刀切——负面评价,如善于玩弄权术,鼠窃狗偷,拥有自己的军队,财力雄厚,孙中山的妥协退让等,但是陈先生结合当时的社会心理,指出袁世凯能够成功窃取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那个时候的社会心理是“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倾覆后能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
”基于当时这样的时代背景,这样的社会心理,人们心目中的人选是袁世凯而非我们的国父孙中山。
袁世凯也不像我们世人普遍评价他那样的不堪,他也做过一些积极的举动,如在山东保境安民,也曾提倡过立宪等,但历史上更多的是关注他的负面行为。
陈先生跳过历史看历史,用他深邃的哲学思辨,还历史人物一个”清白“,也让我们反思自己固有的历史思维模式,折服于陈先生独特的哲学思辨能力的同时,力求努力也将哲学的思考的种子播种于心间,慢慢的生根发芽,根植于自己的发展,迸发出不一样的思维火法。
二、知识的引领,更是思想境界的升华本书以近代史为线索,在作者深邃的哲学思辨下,作者做出了很多历史经验的总结,让我在饱受知识洗礼的同时,又多这些耐人寻味的总结给以深思,在深思中启迪与豁然。
是的,陈老师的这本力作,不仅让我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在对东方与西方进行比较时,用强韧持久的进取与保守防范的抵抗来概括,其中这样叙述道“没有罪恶,历史的停滞打不破,也就不会有进步。
”这句论断,其实在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对历史现象的评论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说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在讲到“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是一种罪恶还是有利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时,我就觉得完全可以用上这句言简意赅,却饱含历史辨证意味。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札记从1840年到1949年,这是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
在此之前,古代的中国取得了颇多的成就,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
为何到了这个时候就一下子成了这般光景?我想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封建社会的大繁荣下,尤其是明清时期,很多潜在的因素已经预示着未来的悲剧。
龚自珍曾在《龚自珍全集·尊隐》中写道“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可见那时的有识之士已经预感到一场大的变革与灾难的到来。
从明朝开始,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没落。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土地兼并严重,为了对抗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实行海禁。
后来的清政府更是闭关锁国,此时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却还在这样的与世隔绝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即使在这时还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却也只能说是壮丽的晚霞了,无法挽救封建社会衰颓的趋势。
再来看看此时的欧洲,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开始资本的原始积累;政治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化上出现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俨然是一番新的面貌。
历史就这样静静地走向近代,一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即将开始,其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剧变,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一段历史,开始在屈辱中挣扎、反抗、反思、学习。
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
其借口是荒唐的。
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在《鸦片战争》一书中写道: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副场景,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的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合法化,并允许该垄断组织将毒品出口到美国五个主要城市,不受美国监督并免予征税;美国政府还被迫同意贩卖毒品的官员管理所有在这些城市活动的所有哥伦比亚人。
此外,美国还必须支付战争赔偿1000美元——这是哥伦比亚向美国输出可卡因所发动战争的花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第一篇: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读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我是第一次的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是第一次读陈旭麓先生的文章。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陈旭麓先生的生平以及这本书的情况。
陈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
初名修禄。
1918年3月31日生于湘乡县锁石镇白元湾村。
幼年在家乡小学、蒙馆、私塾习旧学。
陈旭麓先生一面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一面从事研究著述,本书是陈先生晚年精心编撰的一部历史著作,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
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等方面展示了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
刚一接触到这本书就对这本书产生好奇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作者会怎么样来描述这新陈代谢呢,会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呢?看了之后就完全被概述独特的哲学思辨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了。
该书真正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简介深邃,思辨独特,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创新。
有评论说:这本书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
在作者逝世20年后依然热销不已,被称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
刚开始我还半信半疑,觉得只是夸大了而已,不过,当我看过之后,我完全改观了,我觉得给予它这样的评价一点都不夸张。
重视历史规律的总结,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在陈先生的这部书中,处处有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他认为,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不以人一直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他说:“八十年以来,中国热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
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一部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战争。
”陈先生巨著的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精彩,逻辑性强,他擅长用洒脱的文字写出深刻,凝重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
陈x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来似曾相识,又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自少小孩提,到如今为糊口求学,近代中国之屈辱历史时时聒噪于耳,环绕于心。
主动也好,被动也罢,虽不是专心致力于史学,也不得已在其中浸染十余载。
这中间,免不了头脑简单、思想固化,读党争之史多,读国史、民史、族史者少。
陈先生以“新陈代谢”为作书宗旨,填充的是被教科书遮住的另外一面,或者说,另外那一面的一角。
这一新一旧之间,就有无数内容永远也无法辨析出一个相对终极的结论。
若从清道光二十年算起,“中国近代”去日未远,与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相比,一百余年的时间显得上不得台面。
然而,近代面临的突变委实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未曾有过的经历,单单这个变字就是空前的。
名之正义者,未必是进步的力量,名之罪恶者,未必是历史的逆流,真实的历史也说不清善恶是非。
近代中国,尤其是晚清时候,张扬爱国离不开对传统的维护,离不开对先进文明的排斥。
爱国的名义下是对落后的坚持,进步的旗帜下也会血迹斑斑。
当无可怀疑的爱国主义被解构的时候,维系我们历史的一根纽带就断裂了。
近代的屈辱伴随着列强的入侵,屈辱之下是爱国主义的悲壮和无奈。
解读这一时代的历史竟然需要违背道德的原则,需要有颠倒黑白的勇气来诠释真相,被刷白的,被涂黑的,自然有各种力量的操纵,但更受蒙蔽的是,是我们选择性的夸大和遗忘。
理性可以解释所有发生的一切,可是,我敬爱的祖国呢?
述及甲午风云,陈先生写到:“《马关条约》的墨迹尚未干透,1896年3月,中国第一批赴日留学的13名学生已经踏上了负笈东渡的途程。
他们的航向,同千余年前的遣唐使们刚好相反。
”读罢此段,我不禁掩卷沉思,不觉泪水盈眶,华夏民族沦丧至此,家国破碎之痛,虽历百年,犹能震感五内,痛彻心扉,一时难能昂首扬眉,羞言自强。
那一艘渡轮航行在平坦无际的大洋之上,却划射出中日两个民族巨大的历史落差。
对于中国人,认识到这样的落差是突然的,一批批留学岛国的华夏儿女触及这种民族痛感,又将何以自处呢?
变局之下的个体是痛苦的。
时代的剧烈阵痛爆发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无数人倒在血泊之中,尸骨无着,有战争,有饥荒,有压迫,有求新,有守旧,还有不明不白。
与灰暗的同时又血腥的外在相比,社会集体的危难造成了民族生存哲学的危机,个体则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进退维谷。
这里有两个例子,带点搞笑的`是叶名琛,带些悲壮的是聂士诚。
前者以在外敌面前“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最后绝食而死为人所嘲笑。
多少人
战死沙场,成为烈士,变成史书中的一点墨迹,又有多少人贪生怕死,卑躬屈膝,逢战投敌,成为汉奸,也不过是变成史书中另外一种颜色的墨迹;唯独叶名琛选择了一种鸵鸟心态,显得那么出众、那么孤独,显得那么鹤立鸡群、独一无二。
说其有民族骨气,敌人面前却是束手就擒,说其为卖国奸贼,却最终保持了士人难得的精神气度。
但是,他的背后却是整个民族心态的代表,手足无措,听天由命,要不,你要我做什么呢?
记得中学时代背诵历史教科书,聂士诚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名字却前后出现了两次,一次在甲午之战,还有一次在庚子风云,教科书的笔墨是吝啬的,竟没有提出他们是一个人。
再稍稍了解,这个人物用自己的刀枪和生命见证了19世纪后期,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内外战争,最终马革裹尸,为中国的世纪之末画上了一个不起眼的标点。
庚子那一年,聂士诚抵抗洋人,也镇压义和团,最后他在前面打鬼子,义和团在后面抄他的后路。
洋人的炮弹在身旁炸响的一刻,想起自己妻儿还在拳民的刀下,聂士诚有没有顿感手里刀枪是那样的荒诞?或曰,聂贼残酷镇压农民义军,历史之罪人,国家之败类;或曰,聂将军血战八国联军,为国捐躯,舍生成仁,民族英雄。
他最后的困境是他一生事业的标识:平乱民、抗洋贼,也是时代一个小小的注解。
搞笑,亦或是悲壮,都是我们民族最为无奈的悲剧。
1840年,列强的坚船利炮为华夏民族进行了一场大换血的手术,现代化的浪潮滚滚而来,流淌至今。
我们用一百多年的时间接受着这外来抗体的排异,感受着这场手术的切肤之痛。
没有麻醉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是,是不是也麻醉了曾经敏感的神经?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2】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x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
回望在辩证主义的角度,历史洪流,浩浩汤汤,奔流向前,社会总是在不断向前、向上发展,而中国近代社会(从1840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也不例外,然而这段历史又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史一个动态、新陈代谢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史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市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成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我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
思想文化上,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激烈辩驳,维新派和保皇派的激战、革命派和维新派的争论,股思想解放洪流贯穿于中国近代社会,为新文化运动的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论战埋下伏笔,然而在观念的破与立的历史进程中国,新文化固然是凯歌高进,但旧文化却并没有由此销声匿迹,而是在退守中进行顽强抗争。
从一定意
义上说,一部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纳的历史。
在这种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近代文化。
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正如作者认为,"近代中国是我们祖国刚刚走过去的昨天,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近,它的遭遇和前进更不能不使我们百回千转地思之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以及工作放在一起作比较,发现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现实生活的发展速度比起以前要快速的多,从而我们的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在发展中求"变",要将一些好的东西保持住,同时也要懂得变通,更多的了解先进的思想和事物,并且要做到相互结合,融会贯通。
另外,书中提到"炮口下的震撼不仅是一种精神冲击,而且使西方人的意志借助于战争的胜利而成为近代中西之间的第一组条约",我在读完这句话的时候,考虑了很久,到时近代中国的政治贪腐,武器陈旧,在抵御外敌的时候注定要失败的,这是综合实力决定的,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这个道理也是值得借鉴的。
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和工作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结合变通的思想,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有属于自己的天地,不做 "炮口下"的人。
读了此书后,理论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我的生活和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