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完整版本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读《新陈代谢》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西学东渐和中国人的现代化历程。
从鸦片战争被大炮打开国门时期只有林则徐为代表的少数几个人觉醒,到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以自强求富,再到甲午之后维新派学习西方制度以自强保种,随着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也逐渐鞭辟入里。
在中学历史中,描述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时常常说它们失败了。
然而我越来越觉得,无论林则徐、奕李鸿章还是康梁,他们都是领先于时代的人。
它们每走一步,都会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也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在这条路上每走一步,就把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程推进了一步。
书中在叙述公车上书时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他们是政治的先驱也是教化的楷模,无愧于知识分子之称。
《晓寺》中说“时代如骤雨般激烈动荡,无数的雨滴洒落到每个人的头上,每个命运的石子都遭受了淫雨的侵袭。
”每个人在承受侵略者带来的腥风血雨之时,也感受到了随之而来的西方和风细雨。
如果说政治方面的新陈代谢是血雨腥风,那么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陈代谢则是润物细无声。
电影、小说、新式戏剧、新式婚姻等等,这些新的事物在改变国人生活方式的同时更传递着西方的近代价值观,新陈代谢从物质层面渐渐深化于精神层面——“始于变俗终于变礼”。
近代化如洪流携裹每一个人前进,读到第十一、十二章,我才有了这样的观感。
义和团运动代表了久受压迫的民族意识的反抗,虽正义、虽勇猛,但仍是反潮流的。
辛丑之年,其失败带来全面的臣服和西化,半殖民地制度正式确立,回到中世纪的逆流已不能成行,而新的变革又酝酿其中。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本深刻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著作,作者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考察和分析,深刻剖析了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作者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社会在近代时期所经历的种种变革和挑战。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风云变幻,使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书中对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
作者指出,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其内在机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作者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使我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书中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展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认为,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将继续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作者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展望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社会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些展望使我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通过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以及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展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深刻剖析,更是一部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逐章总结+读后感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逐章总结+读后感摘要:一、引言1.介绍陈旭麓及其著作《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2.阐述本文读后感及撰写目的二、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内容概述1.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2.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新陈代谢3.各章节主要内容概述三、逐章总结与读后感1.第一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概述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 读后感:民族危亡与民族觉醒2.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 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及结果- 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读后感:民众反抗与民族自强3.第三章:洋务运动- 概述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读后感:自强求富与变革探索4.第四章:戊戌变法- 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与过程-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读后感:改良主义与民族振兴5.第五章:辛亥革命- 回顾辛亥革命的历程- 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读后感:民主革命与民族独立6.第六章:五四运动- 阐述五四运动的起因与影响- 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思想的影响- 读后感:新文化运动与民族觉醒7.第七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大革命- 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描述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与结果- 读后感: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8.第八章: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 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与作用- 概述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 读后感:民族团结与民族解放9.第九章: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 描述解放战争的过程与结果- 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读后感:革命胜利与民族新生10.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总结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展望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读后感:历史教训与未来发展四、结语1.重申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的价值2.强调学习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性3.倡导继续探索民族发展的道路正文:本文通过对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的阅读与总结,深入了解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的历史事件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读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后,我收获颇丰。
近代社会是中国所有社会中最复杂的社会之一。
在各种矛盾的相互冲击中,这种社会成为一个变形的社会,而这种畸形正说明它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时期。
作者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意识的转变为主要层次构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放思想就是对自己实行民主”。
作者主张不要被别人蒙蔽,也不要被自己蒙蔽,而要放开手脚大胆去思考。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极其宝贵的品质。
在他的书中也可以见到这种拨云见雾的行动。
在谈到袁世凯取代孙中山作大总统时,他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因此不能简单地归之为孙中山拱手相让,也不能完全归之为袁世凯的鼠窃狗盗”,在袁与孙之间,“立宪派选择了袁,帝国主义也选择了袁,而更多的人则出于对‘乱党’的不信任而在无意识中倾向于袁”。
对于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出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主义,一般认为是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起消极作用的主义,但作者认为,“在这些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它们首先是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同旧文化对立的,因此很多学说在不同方面都有过积极的历史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只看见它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一面,应该客观、全面的看待。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作者:银都学校骆小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
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
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
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
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
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
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
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
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
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
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
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
儒家思想积2000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近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史学家研究的重点。
陈先生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史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其观点颇具代表性,《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就是其的代表作之一。
陈先生是极具“治史”眼光的史学家,从书名就可见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的独特见解。
作者认为,近代中国是我们祖国刚刚走过来的昨天,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切,就像新陈代谢一样悄无声息却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的遭遇和前进更不能不使我们百回千转地思之了。
在此书中作者直指新陈代谢,这个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其复杂性所在。
而作者也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命题,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辨析。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是作者解放思想,敢于摒弃旧的僵化的框架,而真正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进行近代史的考察研究所就获得的成果。
“近代中国”是指自1840年中英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
而由于陈先生先生的过世,此书所写到的主要是以“五四”为界的前八十年的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而对于后三十年只是简单勾画几笔。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作者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来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的独特性。
从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到衣食住行,再到思想文化,这样多方面,多层次的考察研究,使得__主旨更加深刻。
同时作者也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史事,无论是重大的史事还是一些小事件,他都能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里不仅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过程,还是“史观”的辩证发展过程。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虽然是一部学术著作,但它并不晦涩难懂,相反其叙述形象生动,人物富有个性特色,观点剖析简单易懂。
是一本不可多得中国近代史的著作。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读后感【2】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也是产生较多传奇的时代。
新旧杂陈,是这段时代的基本特点与复杂点所在。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札记从1840年到1949年,这是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
在此之前,古代的中国取得了颇多的成就,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
为何到了这个时候就一下子成了这般光景?我想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封建社会的大繁荣下,尤其是明清时期,很多潜在的因素已经预示着未来的悲剧。
龚自珍曾在《龚自珍全集·尊隐》中写道“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可见那时的有识之士已经预感到一场大的变革与灾难的到来。
从明朝开始,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没落。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土地兼并严重,为了对抗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实行海禁。
后来的清政府更是闭关锁国,此时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却还在这样的与世隔绝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即使在这时还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却也只能说是壮丽的晚霞了,无法挽救封建社会衰颓的趋势。
再来看看此时的欧洲,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开始资本的原始积累;政治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化上出现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俨然是一番新的面貌。
历史就这样静静地走向近代,一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即将开始,其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剧变,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一段历史,开始在屈辱中挣扎、反抗、反思、学习。
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
其借口是荒唐的。
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在《鸦片战争》一书中写道: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副场景,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的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合法化,并允许该垄断组织将毒品出口到美国五个主要城市,不受美国监督并免予征税;美国政府还被迫同意贩卖毒品的官员管理所有在这些城市活动的所有哥伦比亚人。
此外,美国还必须支付战争赔偿1000美元——这是哥伦比亚向美国输出可卡因所发动战争的花费。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看完一本书之后,想来您有许多分享的东西了,这时必须仔细地做好记录,写一写读后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期,我拜读了陈旭麓先生的史论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插图本),我被陈先生深刻的史学见解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所深深折服。
作者认为,新陈代谢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
此书把史与论有机结合,通过对精炼的史实的分析,以阐明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规律,并用生动的文笔表现出来(引自卷首《序》)。
下面我试图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对此书作几点浅薄的评价。
首先,在通览目录时,你会觉得系统性与可读性都很强。
从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到第二十章“历史的选择”,每章里再分成三至五小节,时序清楚、条理性强。
章节的标题主题鲜明而又形象生动。
多用比拟,如“漫长的盘旋”喻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东西对峙,隔雾看花”比喻东西方在长期隔绝中的了解与臆想。
“炮口下的震撼”、“天国悲喜剧”和“近代化的一小步”等标题抓住了关键词,让读者自然地联想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
第九章用“日本冲来了”做标题,形象地描绘了日本破门而来的急迫与无情;第二十章用“欧风美雨驰而东”为题,形容20世纪初中国“藩篱既失”之后,外来东西源源而入,出现“欧风美雨”的史实。
如此鲜活的语言,让读者回味无穷、不忍卒读。
其次,在史实叙述中,珍贵的史料与新颖的史论俯拾皆是。
在“开眼看世界”这一节就不乏珍贵的史料和新颖的史论。
作者列举了道光年间“防范夷人章程”是“极富特色的”。
其中规定:1、夷人私带番妇住馆,及在省乘坐肩舆,均应禁止也;2、夷人具禀事件,应一律由洋商转禀,以肃政体也; 3、禁在广州住冬; 4、限令寓居洋行,由行商负责约束; 5、不准汉人借领外夷资本; 6、不准久住澳门; 7、禁雇汉乳妈及买汉婢;8、禁入省城靖海等门。
(见52页)作者治学严谨,不仅注明了出处,还做了补充说明:这种“防范夷人章程”的条文与实际执行间有出入,如“禁在广东住冬”与“不准久住澳门”,实际是禁止住夏与不准久住省城(详见汪敬虞:《是住冬还是住夏》)。
此处陈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士大夫的议论,类多隔靴搔痒,不中肯綮”,依据是士大夫认为“中国之物,番人最重者,无若茶与大黄,非此二物,则病胀满而不治,”“‘绝茶与大黄不使出’,则可使夷人屈服。
”作者最后指出“这种见识与事实之间的距离正显示了闭关所造成的虚骄与懵懂。
”这些观点都非常鲜明而发人深省。
第三,在陈述史实时,融入了真情实感,彰显了思辨色彩。
在概述鸦片战争中西之间武力较量时,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代表人物,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盛赞了关天培的英勇,随即指出“在西方的近代炮火面前,其英勇表现了一种历史的悲怆。
”批判了杨芳的愚蠢——“收集妇女溺器为‘压胜具’,视‘夷炮’为邪教法术。
”无奈地指出“其仓皇失措在西方的近代炮火面前又表现了一种历史的调侃。
”
正如冯契先生评价“旭麓是当之无愧的‘三长’兼具的史家……他有一双敏锐的治史的眼睛……”(见此书的《序》第二段),他敏锐地指出“林则徐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亮出了中国的短处。
”作者随后列举详尽的史实佐证了这一观点。
“在(鸦片战争)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
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巨大的落差。
”(见54页)
再如第十三章“假维新中的真改革”的结尾,作者总结表述:“结果愈改愈乱,愈改愈糟,从内部加速了清王朝的解体……历史有情乎?无情乎?”(见255页)这种穿越时空的反问、声情并茂的叙述中,有史实、有史论,更有真情!既见作者的文学功底,更见作者的历史情怀。
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历史价值巨大,历史教师都应该认真研读。
此书值得珍藏!
马渡学校龚光华
2017年4月25日撰写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
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