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主义
纳粹的意识形态

纳粹的意识形态纳粹(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是二战时期德国的极右翼政治党派。
纳粹的意识形态深深影响了德国社会,其思想和行为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
本文将探讨纳粹的意识形态,从其政治、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反智主义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纳粹政治思想纳粹的政治思想基于阿道夫·希特勒及其重要理论家的观点,鼓吹国家主义、极权主义和独裁统治。
他们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领导者来实施集权政治。
此外,纳粹还倡导对某些社会群体实施歧视和迫害。
纳粹的政治思想打着“保卫国家利益”的旗号,但实质上是以极端主义为手段来追求权力和控制。
二、纳粹的种族主义纳粹的种族主义观点认为,人类的种族存在着不平等和不同等级。
纳粹将雅利安人视作最高贵的种族,认为他们具备优于其他种族的生理和智力品质。
相比之下,他们将犹太人、吉普赛人以及其他少数群体定义为“劣等种族”,并从法律和政策上加以歧视和迫害。
纳粹的种族主义观点严重侵犯了人权和尊严,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
三、纳粹的民族主义纳粹强调对德国民族的优越性和保护。
他们鼓吹德国人民是一个独特的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纳粹将国家与民族紧密联系,将德国的兴衰与民族的兴衰相互联系。
纳粹的民族主义扭曲了对外国事物的看法,导致德国对其他国家采取侵略和扩张政策,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四、纳粹的反智主义纳粹对知识分子和科学家持有怀疑和敌对的态度。
他们认为自由思想和学术研究会威胁到纳粹的统治。
纳粹试图控制和操纵教育体系,以保持对群众的思想控制。
纳粹的反智主义倾向导致了对科学和文化的扭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正是这种反智主义的观念导致了德国的崩溃。
结论纳粹的意识形态充满了极端主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反智主义的思想。
纳粹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破坏。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警惕类似的极端主义思潮的兴起,倡导以和平、包容和平等为基础的社会价值观,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浅谈教育中的反智主义

浅谈教育中的反智主义【摘要】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但在教育中出现了反智主义现象。
这种反智主义体现在对知识和专业的轻视,以及对科学和理性的怀疑。
反智主义对教育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和教育资源浪费。
产生反智主义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信息爆炸导致知识碎片化,以及利益集团的操纵。
为了解决教育中的反智主义问题,需要提高师生的素质,推行科学教育和思维训练,加强教育管理和舆论引导。
反智主义对教育的危害包括破坏学术精神和知识传承,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反智主义应该引起重视,我们应该通过教育改革和舆论引导,提高人们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反智主义、教育、现象、影响、原因、挑战、危害、社会、重视、引导、知识、思维、教师、学生、学习、批判、理性、传统、创新、人文、科学、技术、教导、倡导、未来。
1. 引言1.1 什么是反智主义反智主义是一种贬低知识、智慧和理性的态度或行为。
它主张对专家、学者和科学的权威进行怀疑或拒绝,倾向于相信传统观念、迷信或偏见。
反智主义者通常会将个人情感或信仰置于事实和证据之上,并拒绝接受任何挑战或质疑。
他们可能会对科学、教育、文化和知识产生怀疑或敌意,试图削弱或破坏这些领域的权威和信誉。
反智主义在教育领域尤为危险,因为它可能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学生思维能力的退化,甚至对真知识和真理的忽视或否定。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反智主义更加具有迷惑性和危险性,容易误导人们走向错误和愚昧。
我们必须认识到反智主义的危害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抗和阻止其在教育领域的蔓延。
1.2 反智主义在教育中的表现反智主义在教育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轻视和贬低、对专家权威的怀疑和质疑、对科学理性的排斥和否定等方面。
在教育中,反智主义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知能力的贬低,对教师和教育机构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对科学知识和严谨思维的否定,以及对历史事实和实证证据的无视。
这种反智主义思潮往往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削弱了教育的效果和价值,对整个教育体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道德教育中的反智主义:危害及其消解路径

道德教育中的反智主义:危害及其消解路径作者:王惠颖严从根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第03期摘要:作为争取民众参与权利、实现自由民主的现代反智主义思潮蔓延到道德教育内就会消解道德教育的“卓越性”,使道德教化普遍降格,面临着平庸化的处境,出现价值序列的颠倒和袪道德权威化的结局。
道德教育要警惕可能堕落的危险,坚守自己卓越性的追寻,要引导学生去过一种好的生活,要使理性判断通向一种真正的善,要维护教师的道德权威。
关键词:反智主义;道德教育;平庸;卓越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3-0024-05一个思潮的崛起可能是一种时代处境的映射,具有重新审视现实的意义,但是某些过激的姿态和愤怒性情绪也可能在把一己之见夸大为真理之后失去了对于其本身的反思和批判能力。
反智主义思潮的过激可能也会带来这样的问题。
尽管反智主义思潮在我国教育和道德教育中的影响并不深远,但已见苗头,并有蔓延的态势。
本文将揭示反智主义思潮在道德教育领域蔓延之后会有哪些表现、哪些危害以及消解的对策。
一、反智主义在道德教育中的蔓延反智主义的特点之一是对智性本身的警惕和怀疑,对智性以及由此而来的知识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余英时先生认为“反智主义”是中国政治传统血液中流动的东西,老子的“绝圣弃智”、法家“无书简之文,以法为家”以及包裹着“尊君卑臣”的内核而法家化了的儒家思想等都是反智主义的表现,而他们共同服膺于君权的统治,作为驯化知识分子、统治民众和钳制思想的一种手段。
中国当前的一些反智主义学者则站在民主、平等的立场上对知识分子发起猛烈的抨击,反对少数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自恃拥有知识而将自认为的真理强加给大众,把民众污名化为不能正确选择和判断的非理性群体,替代民众自身进行选择,以知识的拥有作为隐性权力正当化的途径而践踏民众的权利,同时反对知识分子凭借自己对知识的垄断占据道德高地。
所以倡导民众参与、挑战知识分子文化霸权、推翻知识暴君统治的反智主义就被看成是通往自主、自由、民主的必经之路。
什么是反智主义?反智主义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反智主义?反智主义是什么意思?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又称作反智论或反智识主义,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论。
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
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是由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Hofstadter)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提出,该书描述了反智主义是如何贯穿于整个历史和“实用性的”美国文化,深入剖析了美国反智主义的历史渊源,说明教育,政治和商业等不同领域中知识分子与大众的矛盾。
广义上来讲,反智主义是在基于清晰立场和不同思维的基础上,不同阶层或人群中产生的分歧与矛盾的产物,它是对矛盾对分歧的总结,对大众的思想做出的思考。
狭义上来讲,在有知识理论有权威界定的基础上,反智主义即是悖逆真理,违背正义,是错误的,是要受到谴责的,是需要权威来正确引导的。
2020年6月,全球已有600多万人确诊感染新冠肺炎,而美国在确诊和死亡人数上遥遥领先。
有人总结说,在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情绪冲击下,科学理性的声音被淹没,拥有世界先进医疗资源的美国因此成为疫情中的“失败国家”。
回看过去这段时间,美国各地反“居家令”、反疫苗、传播“比尔·盖茨要消灭人类”的阴谋论等一系列现象,刷新了外界对美国社会的认知。
很多人困惑: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美国,反智主义何以如此盛行?其实,反智主义在美国流行已久,且有着明显的美国特性。
更重要的是,在很多分析人士看来,眼下美国有一个“反智政府”在推波助澜。
附件列表:。
反对错误的人生观

真正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第4章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认为自己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而忽略了他人的 感受和需要。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包括自私、自利、不顾他人的感受等 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是错误的,因为人们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我们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是相互联系的。 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忽略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我们就会失去真正的朋友和支持者。同时, 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破坏人际关系、加剧社会矛盾等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我们应该追求 公正、有道德的生活方式,例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等,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真 正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04
第四,我们应该追求理性和科 学的生活方式。理性思考可以 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和 世界,避免盲目行动和决策; 科学的生活方式则可以让我们 更加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 更好地适应和改造世界
反智

反智:传统和现实某旅居美国的汉语时评家,自称“反智的书生”,让我哑然。
一度,“反智主义”是个时髦的词,但欧美语境下的反智和汉语语境下的反智截然不同,若不加细辨,只是取其“时髦”而贸然引用,甚至,把它当成一面可以当街舞动的时尚幡旗,就让人隐感不安了。
欧美语境下的反智,或有矫正理性僭妄、对抗专家骄横之效,而在中国,自古及今,理性从未占据过上风,对智慧的推崇更向来不曾凝聚成庙堂或江湖的共识。
围绕智慧的态度,中西文化存在着深刻差异,当我们试图拿西方的反智主义来观察中国时,效果不会优于深度近视者戴上老花镜。
大约三十五年前,余英时先生结合儒、道、法三家源流,对弥漫于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反智气氛,作了洋洋两万余言的分析和阐述(详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我在叹服其洞察之余,也不免对我们文化里的反智传统及周遭种种反智现象,生出阵阵凉意。
根据余文,我们发现,古老中国之所以培育出世界上最持久的专制集权制度,与古人早在两千年前即发明出世界上最精致、最高效同时也最冷酷的愚民术有关。
愚民术作为一项隐秘国策,自创立之日起,就一直得到历代统治者心照不宣的贯彻和执行,两千年不动摇。
透视该隐秘国策的核心,无非一条:无条件地站在统治者一边,一切围绕着“万世一统”的统治出发。
为达此目的,不仅认识上必须视民众为无知无识之辈,行动上还得确保民众的无知无识状态得到维持。
虽然老子的思想并非是替某位有名有姓的君主建计献策,但他“绝圣弃知,民利百倍”、“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的怪异见解,既在空间上拉开了与古希腊贤哲的距离,也多半在时间上直接启示了商鞅、韩非和李斯,而论起千秋功罪,这三人给中华文明带来的伤害,恐怕一百个秦桧都甘拜下风。
三人中尤以精研过老子的韩非为最,我们知道,中国专制统治的独门心术是“百代皆袭秦制”,而秦制的终极设计者正是那位旷代奇才韩非——商鞅不过是韩非的一个先驱,而出于同行相嫉害死韩非的李斯,恰是韩非路线图的忠实执行者。
论海明威的反智主义倾向

口 小 说 对 性 和 酒 的 关 注
性 被认为是 人的原始生 物本 能冲 动 ,而 酒有麻醉 神 经 和大脑 的作 用。在性 爱和醉酒 时,人情绪 高 昂,没 有 理智可 言。尼采在 《 悲剧 的诞 生》和 《 偶像的黄 昏》 中, 探讨 了性 、酒 、理性之 间的关系 ,即性和酒 的都能使 人 达到醉态 ,从而与理性进行斗争 ,进而摆脱理性 的控 制。 海 明威 代表作 中有大量 关于性和 酒的描 写。长篇 小
所 以你又一定会 一无所知 、糊 里糊涂 。认为这就是一切 , 切 的一切 ,天 不管 ,地 不管。有 时 ,你会 突然 间警 惕 起来 ,怀着这样 的心 情从睡梦 中醒来 ,早晨 一到 ,一切 消逝 ,触 目都是尖锐 的、苛刻的、清楚 的现实。 ( 海明威,
一
l 9 6 9 : 1 3)
论海明威的反智主义倾向
口 张 国庆 陶慧慧
武汉大学外语 学院
【 摘 要1 本 文详细解读 了海 明威 的小说 《 太 阳照常 升起 》、 《 永 别 了,武器 》、 《丧钟为谁 而鸣 》、 《 老 人 与海 》以及他 的传记 ,发 现海 明威在作 品中无 意流露 出反智 主义倾 向。其 反智主义 思想主要有
说 《 永 别 了 ,武 器 》 中 男主 人 公 对 性 和 酒 的热 衷 显 而 易 见 。在亨利认 识巴克莱 以前 ,他就 经常逛 窑子 ,即战地 的妓院 。而在 度假 期间 ,他去 得最 多的地 方也 是妓 院 。 在 与他 的室友 雷那蒂交流假 期见 闻的时候 ,他 们就谈 到 了这 一 点 。雷 那 蒂 问 : 有没有什么艳遇?” “ 有。 ”
I 关键 词 l 海 明威 ;反 智 主 义 ;文 化 背 景 ;创 作 理 念 【 中 图分 类 号 】 1 1 0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4 ) 0 2 — 0 0 0 3 — 0 4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反智倾向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反智倾向20世纪50-7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文学的发展受到了颠覆性的变革,并出现了一些反智的倾向。
这种倾向对于中国文学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这一时期的反智倾向进行探究,并列举9个提纲标题。
一、反智倾向的起因及表现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种要求对抗传统文化和知识分子的倾向。
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对知识分子的贬低和一些著名作家的批判上。
二、反智倾向带来的影响反智倾向的出现引起了中国整个社会的极度紧张和分裂。
它对文学、社会、甚至国家的发展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反智倾向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中国的反智倾向不仅影响了知识分子,也影响了文学创作。
它导致了作家的自我审查和自我限制。
四、反智倾向下的文学审美趋势中国的反智倾向导致了文学审美趋势的转变,由“重实用主义”转向“重政治文学”。
五、反智倾向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中国的反智倾向与毛泽东思想密切相关。
在毛泽东思想主导的时期,反智倾向达到了顶峰。
六、文化大革命的反智运动文化大革命时期,反智倾向进一步升级。
大量的知识分子遭到了打压甚至失去了生命。
七、反智倾向的后果中国反智倾向带来了很多严重的后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阻碍。
八、文学如何走出反智倾向的困境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关键在于如何走出反智倾向。
作家和知识分子需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及其作品的影响力,来扭转这种趋势。
九、当前中国文学的形势尽管中国文学中仍然有反智的倾向,但现在的文学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随着中国迈向现代化,文学的形势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1. 反智倾向的起因及表现这个提纲主要在探讨中国文学中反智的根源和具体表现。
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反智倾向的本质,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中国社会和文化的。
2. 反智倾向带来的影响这个提纲将反智倾向对中国整体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总结。
这让我们明白一个事实,即反智倾向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是不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又称作反智论,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论。
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
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反智主义的历史渊源
反智主义存在於许多文化的不同层面中,具体的起源不可知。
一种说法是,来自社会普罗大众对一小部分精英意图掌控社会话语权的反抗。
通俗点说,就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你高雅打桥牌,我俗点斗地主;你高端下围棋,我上联众专攻五子棋,大家自娱自乐,互不影响,在各自的地盘里作各自的主。
反智主义的具体体现
政治体现
主要表现在执政精英与学术精英的行为脱离民意,引起人民的嘲弄或反抗。
教育体现
反智主义就是反对孩子学习没有实用价值的象牙塔学问。
比如中国广泛流传的“读书无用论”
反智主义,英文就是“anti-intellectualism”,和“intellectualism(智主义)”相对立,它的核心就是反标准、反传统精英,用一句白话来形容那就是“我是大老粗,我怕谁”。
“反智主义”一词,因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RichardHofs-tadter)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而走红,该书于1964年获普利策奖。
如今,在美国传媒界仍有一股小小的霍夫斯塔特热,可见其影响依然不小。
霍夫斯塔特作此书时,是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艾森豪威尔时期共和党统治的一个反应。
当时,自新政到1968年尼克松上台,美国大部分时间是被民主党所主宰,唯有艾森豪威尔的八年是共和党入主白宫。
艾森豪威尔政府亲大企业,嘲笑满脑子道理的读书人是“鸡蛋脑袋”,对新政后得势的知识分子是个不小的冒犯。
其间更有麦卡锡主义崛起,对知识阶层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甚至迫害。
霍夫斯塔特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对这一政治逆流进行反省,试图厘清美国文化传统中不尊重智力的反智主义的源流。
因此,霍氏用的“反智主义”显然是个贬词。
二十多年前,反智主义一词被引入中国,当时也是个贬词。
余英时(钱穆的学生)还写了篇《中国历史上的反智主义传统》,将反智主义和专制主义联系起来。
如今,反智主义的行为随处可见,渗透到各个领域,尤以娱乐界以及网络界为甚!
那么,反智主义赖以“生存”及“发展”的根源又在哪呢?毛泽东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其实,反智主义的诞生,理由很简单,就缘于生长环境对于人们的约束——小时候受家长束缚,到学校受老师束缚,毕业后受公司束缚,组成家庭后受婚姻束缚……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仿佛无时无处不受标准和道德标杆的压制。
当这些束缚渗透到人们的每一根神经以及血液时,涌动在心灵深处的反抗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滋生。
反智主义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约束,并且向“精英”开火。
在美国,反智主义经常会像神经性间歇症发作一样干扰美国社会的秩序,例如流行于上世纪四十到五十年代的麦卡锡(美国参议员)主义。
根据麦卡锡的说法,“东部佬儿”(指美国东海岸大城市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些道德堕落的、钱包鼓鼓囊囊的、政治上左翼的、具有外国血统的自由派分子,他们“想把美国变成一个赤化的国家”。
但美国政治一直是由知识精英把持的,因此尽管反智主义时不时地出来干扰,却局限于某些地域,如经济相对落后、文化保守的中西部和南部地区。
在中国,人们在传统意识上,将知识分子划入社会“精英”的范畴。
因此,反智主义者常常怀疑和鄙视知识分子。
怀疑,是因为知识分子通常被归于小资产阶级之列,而据说这个阶
级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动摇性;鄙视,是因为知识分子据说还具有小资产阶级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即软弱性。
如今,知识分子的漫画形象通过媒体的不断重复或者复制,业已成为一种固定形象,甚至已沉淀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以至在与常识发生冲突时依然故我。
回溯历史,崇智和反智从来是并行不悖的两条思想路径,尊崇知识的思想观念虽然是主流,而且也支撑了华夏数千年的悠久文明,但是,反智主义的阴影却不时浮现于世,酿成了“焚书坑儒”、“文化大革命”等的人间惨剧,其代价之重足以另后人扼腕。
反观中国社会的现状,农村乃至城镇开始流行“读书无用论”。
人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思想,舆论一致认为,这是高校扩招政策和就业市场不公的恶果。
其实,这是反智主义的变种思维!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人在意识以及行为上都没能从反智主义中解脱出来,只有所有的精英阶层才对它形成抵制同盟。
恰如霍夫斯塔特所说:“反智主义作为一种态度,不是单一的情感取向,而是正反情感并存——他们对理智和知识分子的绝对排斥是罕见的。
”因此,它的阴影根深蒂固,萦绕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