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 11《师说》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3-11《师说》 精品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3-11《师说》 精品教案

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分析: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

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

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

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

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

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

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二)疑难词句解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11课《师说》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11课《师说》教学设计.doc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和及其思想意义。

2. 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贝I」、于、乎、所以” 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习古今异义词语。

4.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良好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 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学生朗读一一教师启发引导一一学生自主探究一一教师总结【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文章虽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以古文宣传儒家思想,反对当时盛行的佛老学说,反对“饰其词而遗其意”的骈文,使千年儒风得以发扬光大。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师说》的意思就是“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一篇文章。

二、作家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在当时士大夫中存在着遵“家法”而鄙从师的恶习,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正音:愚(yu )句读(dbu)谀(yu )经传(zhuQn)炎K (tan)萇(chang)聃(d和)蟠(p^n)巫(wu )2.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课时:3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三、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写作背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谀经传郯苌弘蟠贻巫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小结全文。

四、作业:1、背诵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一、检查上堂作业:1、背诵第一段。

2、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内容结构:第一段:正面阐述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 以什么人为师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古之圣人——从师圣益圣今之众人——不从师愚益愚爱其子——择师惑矣,未明也于其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不耻相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其可怪也欤?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写作缘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1.找出作者的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2.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

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1.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

2.认识到本文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

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

“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

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

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二、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

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

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1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重要的字词句2、理解本文写作背景,掌握课文内容和结构3、知人论世,了解韩愈其人其文,从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4、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察入微,掌握作者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必要性,并进而理解作者提倡的“古文运动”5、感受作者“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作文为人思想6、引导学生尊师重教,勤奋学习,不仅要有良好的文风,还要正直做人重点:知人论世,理解文中中心论及分论点的内容难点:绘制文章结构图并说明理由教法学法:小组挑战法、讨论法、讲解法、图表法、口头作文法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采用书法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做个游戏,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

如果我们从日常书写来看,这五个字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五个繁体字可大有讲究:“天地”两个字要写宽一些,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要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开。

此外,还有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说法,暂且不论“天地君亲”,只“师”的写法,就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的重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师说》二、检查课前预习,回顾作者文体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孟子云“知人论世”,昨天的作业,是结合学过的内容收集整理“韩愈”和“说”这两个词条,并给韩愈写一段颁奖词,现在,我们就进行现场交流。

教师示例(多媒体出示):1、给韩愈的颁奖词:他为文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他为人理政“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他自觉扛起文学家的历史使命,“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他在火中生出莲花,出生望族,历经苦难,难以改变耿介性格,虽曰退之,但早已愈越千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政声响彻九霄尘寰。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教学目标:1. 理解《师说》的文意,掌握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领会作者的论辩技巧。

3. 体会《师说》的语言特色,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4. 理解和学习中的道德修养和学术精神。

教学重点:1. 《师说》的文意理解和重要概念掌握。

2. 《师说》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教学难点:1. 《师说》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师说》中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2. 导入《师说》,提出问题:韩愈为何要写《师说》?他的观点有何独特之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师说》,边读边标注生僻字词,理解文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师说》中的观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师说》的文意,重点讲解生僻字词和难点句子。

2. 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如对比、排比等,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论辩技巧。

3. 分析《师说》的语言特色,如对偶、比喻等,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根据课堂讲解,学生进行古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针对《师说》中的观点,学生进行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师生关系的理解。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学生总结《师说》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何运用《师说》中的观点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练习和总结拓展,使学生掌握了《师说》的文意和观点,提升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师说》中的观点。

通过拓展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

六、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深入探讨《师说》中的观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师说》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1课《师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1课《师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山东省乐陵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

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

这个人是谁呢?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课程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重难点1.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2.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由《马说》导入2.“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

二、韩愈与古文运动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

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

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

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

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

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称韩文公。

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2.骈体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3.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4.唐宋八大散文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三、研读课文(一)第一段1.疏通文意2.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从师的重要性?你觉得老师重要吗?从教师的职能作用来正面论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道之有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

2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并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品味、领悟。

2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理解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见对老师的尊敬。

然而,在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针对这种情况,韩愈写下了千古名篇《师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美文。

【出示课题并板书】(幻灯1)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幻灯2)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
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并理清文章思路。

这节课,我们着重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线索。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提问:你觉得课文写了什么?
(学生对照检查预习时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由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引出对“说”这种文体的介绍)“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文中有没有信息?(幻灯3)
明确:李蟠。

“作《师说》以贻之。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四段,筛选信息完成答案)
【问题二】韩愈写作此文的时候三十五岁,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

国子监是唐代的最高学府,身为最高学府的老师,学生应该很多。

他为什么单单选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为他写下这篇流芳千古的佳作呢?理由是什么?(幻灯3)
明确:(1)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介绍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华而不实的文风。

)(幻灯4)
(2)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3)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向当时的文坛领袖(大文豪)韩愈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显然,这不是韩愈写作此文的根本原因。

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李
蟠是“古文运动”的忠实践行者,他还“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所以韩愈要为他写文章。

(幻灯5)
【问题三】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原因之一是他“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1)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安史之乱”后,盛唐气象不再,世风浮躁,佛老盛行。

韩愈想复兴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幻灯6)
(3)“不从师”的结果好不好呢?(不好)那自然就从反面论证了“从师”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作者崇尚的“古道”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点拨:此段表达了韩愈对“耻学于师”不良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一开始就用了饱含感情的词语“嗟乎!”(揣摩用什么样的感情——不满、痛心,请学生读)“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连用三个感叹号)“呜呼!”(悲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师范读,生齐读或推荐朗读好的同学读)
但是,韩愈决不仅仅是悲叹,在当时人们“耻学于师”,也没人愿意给别人当老师的情况下,他却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傲立于天地之间。

请看柳宗元对他的描述(幻灯7)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即使在千载之后的今天,也不能不令人钦佩。

(齐诵第二段)
【问题四】“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

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
(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分三层:
(1)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为什么“必有师”?引出老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既然“必有师”,那么古人是如何选择老师的呢?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教师点拨: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

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我的老师。

(结合学生与自己举例)
(齐诵第一段)
【问题五】古人的择师标准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下面,我们来看看被推崇到极高地位的儒家先圣孔子有老师吗?他是如何选择老师的?
(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明确:圣人无常师。

从行和言两方面举例论证,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齐诵第三段)
(延伸小结)
古人的从师之道是“必有师”且“无常师”,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让学生举例)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

【问题六】李蟠能行古道,又不从流俗,作者赞扬他的目的是什么呢?明确:既针砭时弊,又倡导从师。

五思绪拓展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你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它是写给李蟠一个人的吗?
明确:(1)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时人)看的。

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2)一千多年过去了,现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犯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在课堂上顶撞老师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又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呢?
六结束语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同学们,让我和你们一
起反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七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归纳“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幻灯8)
附:板书设计(幻灯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