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忧国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作者及意思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作者及意思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话出自明代文学家李时中的《赤壁怀古》。
李时中原名李景隆,是明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
明太祖朱元璋的时代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不满官场腐败,最终辞官回乡,致力于文学创作。
《赤壁怀古》是李时中的代表作之一,该诗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沦陷的忧虑和对功臣的赞颂。
其中,“位卑未敢忘
忧国”一句,正是表达了李时中的忧国之情和责任感。
他虽然身份卑微,但仍然不忘国家的兴亡,不忘自己的责任。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身份地位卑微,也不能忘记国家的兴衰和自己的责任。
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忠诚和担当精神,也成为了后人崇高的道德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需要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
不管我们的社会地位如何,我们都应该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之作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 1 -。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范文一】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古代忠臣的一种奋志状态,但我们年轻人现在也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关心国家发展。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在一些低位的官员,也不能忘记自己身为国人的责任,总是想着如何为国家多做些有益的事情,即使自己身份低微也要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读书,更要为国家奋斗使出自己的力量。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同时积极主持各种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还可以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家发展现状。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贯彻“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即使自己的地位再低微,也可以为国家多少做一点贡献,这也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
重点:本文重点强调了年轻人要学习“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多做贡献,同时强调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义,即使是在低微的地位也要为国家贡献力量。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准确,因为是面向年轻人进行讲述,所以篇幅简短,语言直白易懂,符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同时,文章中采用了多个一二级标题,使得文章逻辑清晰,重点突出。
【范文二】我们从小就听父母说,要时时刻刻想着祖国,心系家国,做一名好的中国人。
这些话虽然非常简短,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其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更是忠臣的代表性词语。
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要牢记自己的国家和来源,无论自己身处多么低贱的职位,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年轻人更是要加倍注意自己对国家的贡献,因为这个时代已经造就了许多不敢、不想为国家贡献力量的人。
我们要以身作则,做一个珍爱祖国、爱岗敬业的好青年。
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树立我们自己的形象。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同时也提醒我们不管身在何处,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身处国家中的中国人,不惧困难,不忘初心,继续向着美好的未来努力前行。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意思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意思标题中的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句名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言护定犹须待阖棺。
”这句话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无论身份尊卑,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句话的意义。
首先,位卑未敢忘忧国事。
这句话中的“位卑”指的是地位低下或者自己的能力不够强大,而“忧国事”意味着对国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感到忧虑和关切。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地位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国家的事务。
国家的兴衰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贡献,每个人都应当为国家的发展尽力而为。
其次,言护定犹须待阖棺。
这句话中的“言护定”表示为国家发声,为国家发展争取利益,并且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待阖棺”是指在人生最后时刻,也就是去世之前,还要坚持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用言语行动为国家争取利益,并且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忠诚于国家的大业。
这句名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念,即“国家至上”。
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家庭、国家和天下是一个整体,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无论每个人的地位如何,都应该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做出贡献。
这种价值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不管我们个人的身份地位如何,我们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的事务。
即使我们没有担任重要的职位或权力,但我们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工作、关注公共事务、履行自己的角色和义务等方式来对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国家的发展就会得到巨大的推动。
在现代社会,这句名言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关心国家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包括遵守法律、积极参与各种公民活动、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
每个人都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量,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原文、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
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创作背景:《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
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
译文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陆游〔宋代〕体弱多病,头上的帽子似乎很宽大,是千里之外成都河上的一个孤客。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3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北方人民日夜等待皇帝收复失地。
王铸葛孔明的名著《楚辞·李密》的忠义精神将流芳百世,深夜,还是要挑灯夜战细细读它。
【必考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3【译文】病弱瘦弱,以至于纱帽的帽檐已经松动,得不到重用,只好守在万里之隔的成都河边。
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希望天地之神保佑国家,北方人民日夜盼望国君亲征,收复丢失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注释】病起:病愈。
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
支离:憔悴;衰疲。
孤: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方大臣。
江干:江边;江岸。
忘忧:忘却忧虑。
阖(hé )棺:指死亡。
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
京华:京城之美称。
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拿起灯:搅动灯,点亮灯。
也在灯下。
【赏析】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
其中“位卑”句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起句两句“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
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三四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
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
爱国诗:陆游《病起书怀》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陆游《病起书怀》原文翻译及赏析病起书怀宋代: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注释病起:病愈。
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
支离:憔悴;衰疲。
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
江干:江边;江岸。
忘忧:忘却忧虑。
阖(hé )棺:指死亡,诗中意指:盖棺定论。
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
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和銮(luán):同“ 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
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
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亦指在灯下。
创作背景《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
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
赏析《病起书怀》载于《剑南诗稿》,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个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
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对偶句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对偶句
“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其对偶句为“事定犹须待阖棺”,整句诗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意思是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以下是根据这句诗生成的对偶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位卑未敢忘忧国,权重依然思报国。
这句对偶句表达了无论地位高低,都应该心怀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权重的人虽然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但也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位卑未敢忘忧国,身微不曾忘泽民。
这句对偶句强调了无论身份低微还是地位显赫,都不能忘记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
即使身处困境或面临压力,也要坚定信念,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位卑未敢忘忧国,力薄犹能助兴国。
这句对偶句表现了一个人虽然地位低微、力量薄弱,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并愿意尽自己所能为国家的兴盛做出贡献的决心。
它体现了一种家国情怀和责任感,鼓励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意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意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意,是指虽然自己地位低下,但仍然心系国家、为国家忧虑。
这种诗意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思考。
这种诗意常常出现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中,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就有“敢将十万言,为国饶衰颓”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疾苦的关切和热爱。
这种诗意在现代也有体现,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就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的诗句,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为国献身的豪情。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保卫祖国河山与人民利益
,
一 个 乘 客 倒 下 去 千 百 双 手 臂 举 起 来
为祖国而骄傲
复旦学子欢庆神七升空
正确理解爱国主义:
爱国的情感,是亲情的扩展,是对乡土的心理依恋、对历 史和文化的热爱、对祖国成就和现状的认识以及对未来发 展的向往和信心
民!
(邓小平)
民族与国家:
当今世界上有3000多个民族,生活在200多个国家中 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 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藏族
彝族
维吾尔族
朝鲜族
鄂伦春族
高山族
白族
景颇族
“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 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 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 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 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 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 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 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 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位卑未敢忘忧国
——主题班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与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
种最深厚的感情。
( 列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艾
青
)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
么。
(肯尼迪)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时代精神的内涵
——改革创新
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 在实践中创新
从身边事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爱国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孔繁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爱国将领吉鸿昌在美 国考察期间,为了反抗 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 歧视,他找了一块木牌, 在上面写下英文“I am Chinese!”以后,每 当出席宴会或在大庭广 众前,就佩在胸膛上。
❖ 爱国的行为即把爱国意识外化为具体的实践
❖ 三者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推动爱国主义的丰富和完善
新时期爱国主义内涵的新拓展:
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 爱国与实现国家利益的统一
“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国家需 要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承认”
此举引发了众多议论。有人认为蔡是民族英雄, 很爱国,此举属于爱国行为。也有人提出蔡的行 为玷污了中国在海外的名声,他打着中国人责任 的名义出尔反尔,实际上是让中国人在国际大型 拍卖会上失信于人。
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爱国主义诗歌朗诵比赛。
爱国歌曲大家唱。唱响心中的歌,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爱国主义歌曲演唱比赛
多人对此提出质疑,并反问“不积极消费就是不 爱国了吗?”
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讨论:
爱国与“兽首拍卖”事件:
2009年2月25日,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在 巴黎大王宫被佳士得拍卖行和皮埃尔·两兽首。但事后表示不会付款。据法国法律,他 可能面临6个月监禁和2.25万欧元的罚款。
需要用更合理的方式……
需要用更合理的方式……
需要用更合理的方式……
也不需要这样……
呼唤理性爱国……
理性的爱国主义:
正视历史和传统,客观评价本国的历史与现状 正视国情和发展现状,客观评价本国的国际地位 正视现实和问题,客观评价社会负面现象
爱国避免走入误区:
误区一:有好处就爱,没好处就不爱 误区二:国强就爱,国弱就嫌 误区三:爱国就是中国什么都比外国强 误区四:爱国就要拒绝洋货 误区五:爱国口惠而实不至
爱国的意识,是建立在爱国的情感基础之上的一种理性认 识,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
爱国的行为,是人们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的社 会实践
❖ 爱国的情感是爱国主义存在的基础,是一种处于自发状态 的社会心理
❖ 爱国的意识决定着爱国主义的方向和水平,是人的需要的 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反映形式
邓小平: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的一 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 民。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 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 民。
思考讨论:
爱国与消费事件:
2009年1月14日《新京报》报道,在北京市“扩 大内需、促增长,推动首都经济发展”专题座谈 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李哲建议,“发动一场爱 国消费、扩内需、救中国的运动”,用爱心和民 族精神鼓励进行消费,具体做法是让每个人、每 个单位把我们一年的收入都进行消费。
切莫如此对待先辈的塑像
悬挂在某乡政府门前的山寨版国徽
正版国徽
尽量多用国货支持国民经济发展
去这些地方消费要记得索要发票为国家增加税收
不 穿 伤 害 人 民 感 情 的 服 装
穿这样的服装令人鼓舞
成了公众人物可以象黄子华这样
爱国教育需要从小做起
但不必教育成这样
可以发表自己正当的观点
不需要这样对待日本车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起源》
爱国:
民族国家的国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政治 原则、价值规范和道德情感
宪法第24条:
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与法 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 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 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讨论:如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祖国的繁 荣富强努力学习。并选出代表在班会上发言。
所谓,爱国就是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国家的 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 有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以国家大事为己任,心系百姓, 他们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也值得我们尊敬。 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国家,已经失去了做人的意义 以及生存的价值。当然一个人爱国不是只在嘴上说说 罢了,还得要有实际行动才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 在实际行动中实现我们爱国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