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忧国

合集下载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范文一】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古代忠臣的一种奋志状态,但我们年轻人现在也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关心国家发展。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在一些低位的官员,也不能忘记自己身为国人的责任,总是想着如何为国家多做些有益的事情,即使自己身份低微也要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读书,更要为国家奋斗使出自己的力量。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同时积极主持各种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还可以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家发展现状。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贯彻“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即使自己的地位再低微,也可以为国家多少做一点贡献,这也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

重点:本文重点强调了年轻人要学习“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多做贡献,同时强调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义,即使是在低微的地位也要为国家贡献力量。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准确,因为是面向年轻人进行讲述,所以篇幅简短,语言直白易懂,符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同时,文章中采用了多个一二级标题,使得文章逻辑清晰,重点突出。

【范文二】我们从小就听父母说,要时时刻刻想着祖国,心系家国,做一名好的中国人。

这些话虽然非常简短,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其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更是忠臣的代表性词语。

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要牢记自己的国家和来源,无论自己身处多么低贱的职位,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年轻人更是要加倍注意自己对国家的贡献,因为这个时代已经造就了许多不敢、不想为国家贡献力量的人。

我们要以身作则,做一个珍爱祖国、爱岗敬业的好青年。

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树立我们自己的形象。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同时也提醒我们不管身在何处,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身处国家中的中国人,不惧困难,不忘初心,继续向着美好的未来努力前行。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即使身份低微,也不敢忘记对国家的忧虑。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即使地位卑微,也不忘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繁荣的关注和担忧。

1.“位卑”的含义:在这里,“位卑”并不是指身份低微,而是指作者在国家中的地位不高,没有掌握大权。

这种表述方式强调了作者不是因为自己地位高、权力大而忧国,而是出于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着忧虑和担忧。

2.“未敢忘忧国”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不敢忘记对国家的忧虑。

这里的“未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坚定和决心,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的高度关注。

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为自己有责任为国家的未来做出贡献。

3.整体含义: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关注,以及对自己在国家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强调。

作者认为,虽然自己地位不高,但仍然要关注国家的未来,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陆游的诗歌中,“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他反复强调的主题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关注,同时也展现了自己高尚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这种爱国精神和责任感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位卑未敢忘忧国”仍然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虽然我们可能不是政治家、企业家等社会精英,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我们可以关注国家大事,了解国家政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尽一份力量。

同时,“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得失,而是要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国家的发展。

我们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为社会做出贡献,为国家的发展尽一份责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总之,“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的体现。

陆游病起书怀的爱国诗句

陆游病起书怀的爱国诗句

陆游病起书怀的爱国诗句
陆游在《病起书怀》一诗中,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一句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这句诗表达了他虽然地位卑微,但从未敢忘记忧国忧民,即使事情已经确定,也仍然需要等待到最后时刻(阖棺)才能放下心来。

这体现了陆游坚定的爱国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整首诗《病起书怀》如下: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在这首诗中,陆游不仅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还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以及他期待和平、稳定的渴望。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原文、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原文、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
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创作背景:《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

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

译文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爱国诗:陆游《病起书怀》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陆游《病起书怀》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陆游《病起书怀》原文翻译及赏析病起书怀宋代: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注释病起:病愈。

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

支离:憔悴;衰疲。

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

江干:江边;江岸。

忘忧:忘却忧虑。

阖(hé )棺:指死亡,诗中意指:盖棺定论。

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

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和銮(luán):同“ 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

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

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亦指在灯下。

创作背景《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

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

赏析《病起书怀》载于《剑南诗稿》,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个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

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爱国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 全诗赏析

【爱国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 全诗赏析

【爱国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全诗赏析
出自南宋诗人的《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赏析
是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的。

诗人落职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

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停止,所表示的是不屈不挠的精力跟永不磨灭的意志。

其中“位卑”句如同漫漫永夜中的一盏心灯,岂但使诗歌思维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

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

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诗人想到自己毕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天然有着深深的感慨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程依然充斥着盼望。

“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了后代很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这个和病起抒情一样。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固然本人位置卑微,然而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义务,它的宗旨就是酷爱祖国。

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巨大精神,揭示了国民与国度的血肉关联。

咱们不求大张旗鼓,只有破足本身的岗位辛苦工作了,多贡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

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发明物资财产、精神财富,保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声誉,保护祖国同一,发挥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夸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翻译及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翻译及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翻译及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病起书怀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病起书怀》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赏析
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

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

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

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翻译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对偶句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对偶句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对偶句
“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其对偶句为“事定犹须待阖棺”,整句诗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意思是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以下是根据这句诗生成的对偶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位卑未敢忘忧国,权重依然思报国。

这句对偶句表达了无论地位高低,都应该心怀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权重的人虽然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但也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位卑未敢忘忧国,身微不曾忘泽民。

这句对偶句强调了无论身份低微还是地位显赫,都不能忘记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

即使身处困境或面临压力,也要坚定信念,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位卑未敢忘忧国,力薄犹能助兴国。

这句对偶句表现了一个人虽然地位低微、力量薄弱,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并愿意尽自己所能为国家的兴盛做出贡献的决心。

它体现了一种家国情怀和责任感,鼓励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云南陈华
自古以来,“忧国”与“爱国”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

华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实质就是炎黄子孙的奋斗史。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靠得就是对国家的忧患和热爱。

如果没有这种情感,中华历史就难以彰显它的辉煌和灿烂。

当我们把历史镜头对准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的中原大地,群雄逐鹿,诸侯争霸,众多的诸侯和士子上演了一幕幕战火纷争的雄伟画卷。

在这纷乱的岁月里,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和纵横家,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尽管他们的主张和理论大相径庭,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国家的忧患和热爱。

老庄提倡“无为而治”;孔孟推行“仁政”;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李斯则力行“法治”。

这些政治主张就像春天绽放的花朵,各自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但不管哪种思想,对后世的忧国爱民都起到了不同的影响作用。

当我们从电影《孔子》中看到,两鬓斑白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国讲学多年,晚年乘坐马车返回鲁国。

就在他看到鲁国国都时,孔子跪拜于地,泪流满面地说道,“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这种情节,是多么的感人。

它把孔子多年的颠沛
流离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深深地融入在这两句台词中去了。

由此我们可以感知,对生我养我的祖国,将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同样是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对楚国的忧患和热爱可以堪称典范。

当他被楚怀王疏远,遭楚襄王流放时,屈原仍然忘不了自己的国家。

就在楚国被秦国吞并以后,屈原悲愤至极,毅然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忧国”与“爱国”的真实内涵。

自此以后,中国便有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节。

该传统佳节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民风民俗,倒不如说是爱国忧患意识的弘扬。

屈原对国家的忧与爱,见证了华夏民族强烈的爱国情感。

如果我们把历史扫描仪定格在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大诗人杜甫依然像前辈们一样,怀有赤诚的忧患爱国之心。

当他得知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失地时,杜甫的喜悦之情溢于诗句中的字里行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此时此刻,恐怕只有杜甫一家人的狂喜心情,是任何人都难以相比的。

纵观杜甫一生,漂泊流离,饱尝了世态炎凉的辛酸。

但他对大唐的忧患与热爱,仍然丝毫未减。

与杜甫相似,南宋的陆游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就在这位老人临终前,提笔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的不朽佳句。

这种铭刻心灵的爱国忧思,是任何言语都无法描述的。

它就像涨潮的波涛,掀起的是震
惊寰宇的力量。

当我们把时光的飞船盘旋在近代历史的天空中,忧国爱民者更是如数家珍。

从虎门硝烟的林则徐到编写《海国图志》的魏源,从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丁汝昌到“戊戌六君子”,从陈独秀李大钊到鲁迅郭沫若等人。

在他们身体里,早已翻滚着对中华大地忧患与热爱的满腔热血。

他们确信:中国这只睡狮,必将醒来。

在世界的第三极,在亚洲的东部,属于中华民族的国家,一定会站立起来的。

最后再让我们高唱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是一种忧患意识,也是一种爱国意识。

位卑未敢忘忧国。

让“忧国”和“爱国”成为永恒的主题,代代传承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