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总复习周周练自习作业第5周 专项限时练5含答案
语文高考总复习周周练自习作业第5周基础组合练9含答案

基础组合练9一、语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在这次年终职工演讲比赛中,来自机关单位的选手个个巧舌如簧....,表现出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朋友之间相处久了,能够彼此把晶莹剔透....的内心展示给对方,坦荡真诚,不因一点小事而相互计较,方可为挚友。
③忧愤出诗人,蚌病成珠....,这样的规律在古代诗人的身上屡见不鲜,不得志的杜甫、成为亡国之君的李煜等等不一而足。
④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在事件中积极发声,而不是放马后炮....,尘埃落定之后才来所谓专家评论。
⑤在就职仪式上,新当选的经理的一番高谈弘论....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构建了宏伟的蓝图,引发了一片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⑥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和战争的血火考验,铸就了老一辈革命家始终不渝的理想信念。
反观我们,和平与安逸好像消解了我们的精神“钙质”。
A.①②③B.①②⑤C.③④⑥D.④⑤⑥答案 B解析①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
用于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②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
不能用于形容“人心”。
③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
使用正确。
④放马后炮:比喻事情已过去才发议论。
使用正确。
⑤高谈弘论:高深空洞不切实际的谈论。
是贬义词。
用于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⑥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也比喻悲惨凄凉的境遇。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医院在接到投诉后高度重视,立即调查,在弄清原委后向患者家属当即道歉,承诺将严肃处理该事件,并告知家属处理结果。
B.“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C.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困难再多再大,越要想方设法努力搞好社区活动,让活动成为激活社区活力的载体,成为邻里之间快乐相识、融洽相处的平台。
D.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对举报人的奖励和保护措施,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
高三上学期第五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高2021届第五周周考语文试题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西方文明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如东方文明有维护封建等级、重人伦、君主专制、重人治而轻法治的特点,而西方文明推崇商业冒险精神,崇尚个人英雄主义,重科学民主与共和法制等。
不过,这种差异最主要体现在东西方思维方式上。
东方的思维方式体现为整体思维、循环思维、模糊思维和直觉体悟思维,而西方则是分析思维、直线思维、明晰思维和逻辑推理思维。
思维方式尽管不同,但也有融合,作为具有中国文化物态特征的建筑就能体现这一点。
正是这种融合才产生了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如清代圆明园的西洋楼、开平明楼,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
其实,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相通之处。
如西方三权分立与中国古代五行说中的相生相克思想有着相似之处,老子思想中的“大道废,有仁义”的悖论与西方康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有着某种一致性,西方莱布尼茨的二进制进位法在中国古代《易经》中早有体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与西方印象派绘画的透视技法也有着某种一致性。
东西方文明尽管存在差异,但都强调追求自由、平等、正义,真、善、美。
所以从大文化角度看,无论哪种文明,它们的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
因此,东西方文明之间可以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一定要克服泱泱大国的“汉唐文化心态”,以科学的态度扬弃百家,为我所用。
人类需要超越意识形态的竞争,促进文明之间的对话、合作,最终实现融合。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具有东方色彩的“黄色文明”和具有西方色彩的“蓝色文明”不应相互竞争,而应在相互对话与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融合,从而使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整体提升,生成一种新型的、为全球共享的“绿色文明”。
语文高考总复习周周练自习作业第5周 作文审题练5含答案

作文审题练5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速读”的时代,如何让深阅读变得有趣好玩?以下是学生的三种看法。
第一种是,阅读应该做“减法”,不追求阅读的数量,而追求阅读的本质——在对文字的真实感受中,体味书籍带来的愉悦。
第二种是,阅读要与实践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经典“动”起来,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经典读起来更有趣。
第三种是,阅读要追求数量,要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将不同的时间配比不同的阅读模式和阅读材料,通过日积月累,获得阅读的快乐,达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阅读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种看法,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题提示材料的主题非常明确,在“速读”时代,如何让深阅读变得有趣好玩?第二段给出了三种看法:一是轻数量重质量,二是阅读结合实践,三是数量积累。
三种看法本身应该都是可行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题的要求与一般材料有所不同。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阅读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种看法,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行文内容必须结合个人的阅读体会,且要把三种看法加以比较,最终得出明确的观点。
立意时,可任选其一,或两两结合或进行综合性立意。
可以以下几个角度立意:(1)精选深读,乐在其中;(2)在生活中享受读书之乐;(3)读万卷书,成就万分精彩;(4)读书三味,在贪、痴、行(贪读书之数,痴读书之质,行读书之用)。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热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或事物。
它具有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的特点、社会风尚、民族心态等。
近年来出现的热词有:新常态、供给侧、葛优躺、洪荒之力、绿色通道、工匠精神、司法改革、记得住乡愁、常回家看看、雾霾、网络暴力、中国式过马路等。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周测卷语文周测五 Word版含答案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周测卷语文周测五Word版含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9分,每小题3分)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
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
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完整版)高三语文周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年级语文周测一、现代文的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题, 9 分)阅读下边文字,达成1—3 题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
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分而有光芒”,虽经苦心雕琢,倒是十全十美,自然熨贴,不现牵强作为印迹。
一件完满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惹人注视而却不招邀人注视,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尊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同样,有它的品行,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诚然能够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
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心口如一的高华完满。
品低的是内不充分而外求光芒,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各种方式。
最广泛的是卖弄词采,只顾堆砌美丽的字眼,显得如花似锦,灿烂醒目,不论它对于思想感情能否有绝对的必需。
以前骈俪文犯这缺点的最多,此刻新进作家也有时难免。
其次是卖弄学问。
文艺作者不可以没有学问,但是他的学问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
有时饱学的作者没心中在作品中表露学问,我们尚难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存心要卖弄学问,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平常人这样已足见兴趣劣质,在文艺作品中这样更难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顶用僻典,谈真理,写古字,都是最明显的例。
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资料不分皂白地全盘托出,不论它能否对于表现情调、描绘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乡村就把乡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政界也就把政界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犹如杂货店,乱七八糟的货物乱堆在一同,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有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击之怪现状》之类均难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问。
第三是卖弄才华。
文艺作者固不可以没有才华,但是逞才负气,存心夸耀,还是兴趣劣质。
像英国哲学家休谟和法国诗人魏尔兰所再三指示的,文学不该只有“雄辩”( eloquence ),并且带不得雄辩的色彩。
语文周练五参考答案(1)

语文周练五参考答案1.C此题难度中等,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C项,曲解文意,“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错,原文为“‘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也确实是说,只有“治国、平天下”需要借助政治权力才能实现。
2.C此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C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妨碍以及历史进展的规律”错,第2段列举了唐五代贬官的特点,并未揭示该制度的成因、妨碍以及历史进展的规律。
3.B此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B项,“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错,原文说“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可见贬谪制度是有负面效应的,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成功地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也不一定能巩固专制统治。
4.C5.D6.中央接着把脱贫作为治国理政的大事,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和精准的扶贫措施;要认识到脱贫工作的艰巨性,切忌作秀和虚假宣传。
7.C8.①初见少年.因自己衣着土气而“觉得脸发起烧来“.表现了小妮的羞涩。
②初五,轮到小妮父母邀请亲戚们来自己家了,小妮很快乐,可看到少年跟家人出去了。
小妮憋的眼角疼,才没让眼泪流下来,说明小妮的失落和忧伤.③小妮和少年在放小焰火时,小妮好奇地看着”绽开一朵金黄的、毛茸茸的烟花“,内心充满看喜悦。
④几年后小妮长大了,将要参加高考的小妮目标是考上少年所上的北大,这时小妮看着小焰火像一簇小小的盼望,表现了小妮的期待。
效果:在人物感情的起伏中,真实细腻地刻画小妮的心理,充分展示了小妮这一人物性格,更好地吸引读者,打动读者心灵。
9.①”小焰火“是小说的线索,把故情况节贯穿起来.②”小焰火“象征内心涌起的朦胧而纯洁的感情,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令人上进,给人盼望.③”小焰火“和小妮、少年充满朝气的年龄吻合,整篇小说温馨而富有诗意。
高三语文周练五答案

高三语文周练五一,选择题(64分)1.(浙江卷)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A.删.除膻.味籼.米潸.然泪下B.信笺.歼.灭缄.默间.不容发C.飙.升鱼鳔.剽.悍彪.炳青史D.血.缘戏谑.噱.头空穴.来风【解析】:A.删、膻、潸都读shān,籼读xiān;B.笺、歼、缄、间、都读jiān;C.飙、彪念biāo,鳔念biào,剽念piāo;D.血、谑读xuè,噱、穴读xué。
2.(江西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D)A.付梓.(zī)炮.(pào)烙栉.(zhì)沐锱.(zì)铢必较B.颔.(hàn)首亘.(ɡèn)古不恤.(zǔ)否.(fǒu)极泰来C.歆.(xìn)羡下乘.(chénɡ)隽.(juàn)永咸与.(yǔ)维新D.执拗.(niù)邂.(xiè)逅忐.(tǎn)忑便.(biàn)宜行事【解析】:选D。
A炮páo烙;B否pǐ极泰来;C咸与yù维新3.(安徽卷)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A.清澈./掣.肘殷.红/湮.没瞠.目/螳.臂当车B.箴.言/斟.酌蛊.惑/商贾.船舷./扣人心弦.C.联袂./抉.择整饬./炽.烈辍.学/风姿绰.约D.徘徊./脚踝.戏谑./琐屑.惬.意/锲.而不舍【解析】:答案为B。
读音分别为:zhēn、gǔ、xián。
A组的读音分别为:chè、yān、chēng/tang。
C组的读音分别为:mèi/jué、chì、chuò。
D组的读音分别为:huái、xuè/xiè、qiè。
4.(四川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B)A.中.肯/中.意穿着./歪打正着.得心应.手/应.接不暇B.创.伤/重创.桂冠./弹冠.相庆好.大喜功/乐善好.施C.供.稿/供.应涤纶./羽扇纶.巾厚古薄.今/日薄.西山D.解.数/解.读寒舍./退避三舍.曲.径通幽/曲.尽其妙【解析】:A.zhòng zhuó/zháo yìng B.chuāng guān hào C.gōng lún/guān bóD.xiè/jiěshèqū/qǔ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驰骋原生态疾风劲草吉人自有天象B、诀别声讯台震耳欲聋真金不怕火炼C、问侯顶梁柱目不暇接明人不说暗话D、受理高架桥粗制烂造在其位谋其政答案:B解析:A.“吉人自有天相”意思是说幸运的人常常有上天帮助,“相”,扶持,帮助。
江苏省【独家特供】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周天天练(4)

江苏省【独家特供】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周天天练(4)江苏省【独家特供】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周天天练(4)一、语言文字运用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强求/牵强纤夫/纤尘不染来日方长/拔苗助长B宿仇/宿将落笔/失魂落魄差可告慰/差强人意C解嘲/押解蹊跷/另辟蹊径一脉相传/名不虚传D卡片/关卡度量/置之度外方兴未艾/自怨自艾2。
下列词语的读音有两处错误的一组是〔〕A塑料sùliào暂时zànshí纸屑zhǐxiè胳臂gēbeiB擦拭cāshì察觉chájué撺掇cuànduo串珠chuànzhūC血压xuèyā档次dǎngcì鲫鱼jìyú体己tījiD处理chùlǐ掠夺lüèduó享受xiǎngshòu尽快jìnkuài3.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A.犯了错误,不要讳疾忌医,应当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检查,坚决改正。
B. 他既已认错,就不为已甚,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吧。
C.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
D.“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错误想法。
4.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B.随着两个儿子的出世,家庭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她不得不去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可她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挣的钱少得可怜。
C.他搜集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图书来看,仿佛走进了令人应接不暇的名胜区,每跨一步总要点头叫绝,赞叹地说“平生初见〞.D.这些人垂头丧气,连眼皮也不敢抬,个个噤若寒蝉,都挤到角落去找遮掩的坐位,正襟危坐,就像待审的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限时练5文言文阅读(用时:40分钟满分: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本题共4小题,19分)陈桷字季壬,温州平阳人。
政和二年,廷对..第三,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提点福建路...刑狱。
福州调发防秋兵,资粮不满望,杀帅臣,变生仓卒,吏民奔溃,阖城震骇。
桷入乱兵中,谕以祸福,贼气沮,邀桷奏帅臣自毙,桷诡从其请,间道驰奏,以前奏不实待罪。
朝廷以桷知变,释之。
叛兵既调行,乃道追杀首恶二十余人,一方以安。
建炎四年五月,复除福建路提刑,寻以疾乞祠,主管江州太平观。
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又言:“刺史县令满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选监司,重其权,久其任。
”除太常少卿。
又陈攻守二策,在于得人心,修军政。
五年,除直龙图阁、知泉州。
明年,改两浙西路提刑。
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凡宫室、车马、衣服、器械定为差等,重侈靡之禁。
八年,迁福建路转运副使。
十年,复召为太常少卿。
桷言:“祫祭用太牢..,此祀典之常。
驻跸之初,未能备礼,止用一羊,乞检会绍兴六年诏旨,复用太牢。
”十一年,除权礼部侍郎。
普安郡王出閤,奉诏与吏部、太常寺...讨论典故。
桷等议以国本未立,宜厚其礼以系天下望,乃以《皇子出閤礼例》上之。
十五年,知襄阳府。
襄、汉兵火之余,民物凋瘵,桷请于朝,以今之户数视承平时才二十之一,而赋须尚多,乞重行蠲减。
明年,金、房兵叛,桷遣将平之而后以闻。
汉水决溢,漂荡庐舍,躬率兵民捍筑堤岸,赖以无虞。
以疾乞祠,除秘阁修撰。
二十四年,改知广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桷宽洪酝籍,以诚接物,而恬于荣利。
当秦桧用事,以永嘉为寓里,士之夤缘攀附者,无不躐登显要。
桷以立螭之旧,为人主所知,出入顿挫,晚由奉常少卿擢权小宗伯,复以议礼不阿忤意,遽罢,其节有足称。
(选自《宋史·陈桷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B.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C.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D.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答案 C解析“金部员外郎”为具体官职名称,是专有名词,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
“专讲治道之本”为陈桷的政治主张,而“修政事”为具体做法,中间宜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廷对,指廷试、殿试,是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B.福建路,相当于今天的福建省。
“路”是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在唐代时称作“道”,北宋时废道为“路”。
C.太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D.太常寺,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秦时称奉常,汉以后改称太常寺。
答案 A解析参加殿试的应为会试录取的“贡士”,而非“举人”。
举人是对乡试录取者的称谓。
举人经会试录取后称作“贡士”,贡士方能参加殿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桷胆识过人,处变不惊。
福州兵变时,陈桷独闯军营,恩威并施,诛杀首恶,最终平定兵变,为保福建之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
B.陈桷忠于朝廷,心胸坦荡。
陈桷多次上书劝谏或进言献策,呼吁革除时弊,整治朝廷纲纪,整治政事,赢得民心。
C.陈桷忧国爱民,以民为天。
襄、汉地区在遭受战火之后,户数大减,而赋税却仍然很多,他挺身而出,为民请命,请求朝廷减免税赋。
D.陈桷守节不移,终被罢免。
陈桷被皇上赏识,出入起落,晚年升为权小宗伯,因议礼不阿附忤逆皇上,被罢免,其节操足以被称赞。
答案 A解析“恩威并施,诛杀首恶”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可知,陈桷应是晓谕情理,兵不血刃,平定了兵乱。
诛杀首恶二十多人是在平定兵乱,叛兵征调上路后,陈桷在途中追杀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邀桷奏帅臣自毙,桷诡从其请,间道驰奏,以前奏不实待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水决溢,漂荡庐舍,躬率兵民捍筑堤岸,赖以无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要挟陈桷上奏将领是自杀,陈桷装作听从他们的请求,从偏僻的小路驰马上奏朝廷,并以前面的奏章不实等待治罪。
(2)汉水决堤泛滥,冲毁居民房屋,陈桷亲自率领军民修筑堤岸,民众得以平安无事。
参考译文陈桷字季壬,温州平阳人。
政和二年,殿试策问第三名,被授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多次升迁任尚书虞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提点福建路刑狱。
福州征调防秋兵,钱粮没有满足期望,士兵杀死将领,事变发生突然,吏民奔逃,全城震惊。
陈桷进入乱兵之中,向他们讲明祸福的道理,乱兵沮丧气馁,要挟陈桷上奏将领是自杀,陈桷装作听从他们的请求,从偏僻的小路驰马上奏朝廷,并以前面的奏章不实等待治罪。
朝廷认为陈桷知道变通,把他释放了。
叛兵被调走后,(陈桷)在途中追杀首恶二十多人,一方得以安定。
建炎四年五月,(陈桷)又任福建路提刑,不久因病请求奉祠之职,主管江州太平观。
绍兴三年,陈桷被任命为金部员外郎,升为郎中。
当时言事的人都列举细小琐碎的事务,而忽略重大利害问题。
陈桷直言进谏:“如今应当专讲治道的根本,整治政事以抵御敌国,不应当像平时那样用小事让皇上忧虑。
”又说:“刺史县令布满天下,不可能都得到合适的人,请选拔监司官员,使他权重任久。
”朝廷任命他为太常少卿。
(他)又(向皇上)陈述攻守二策,认为关键在于得到民心,整治军政。
绍兴五年,陈桷任直龙图阁、泉州知州。
第二年,改任两浙西路提刑。
请求设立乡县三老以使风俗淳厚,凡是宫室、车马、衣服、器械都定为不同的等级,严禁奢侈浪费。
绍兴八年,升任福建路转运副使。
绍兴十年,又被任命为太常少卿。
陈桷说:“祫祭祖宗用太牢之礼,这是常规的祭祀礼仪。
皇上暂驻之初,不能完备礼仪,只用一羊,请求核查绍兴六年诏旨,恢复使用太牢之礼。
”绍兴十一年,(陈桷)任权礼部侍郎。
普安郡王出就封国,奉诏与吏部、太常寺讨论以往的先例。
陈桷等商议认为太子没立,应该使礼仪厚重以维系天下人的期望,于是把《皇子出閤礼例》呈上。
绍兴十五年,陈桷任襄阳府知府。
襄、汉地区遭受战火之余,民物衰败,陈桷请示朝廷,当今的户数只是太平时的二十分之一,而赋税仍然很多,请求重新实行减免。
第二年,金、房军队发生叛乱,陈桷派遣士兵平定后才上报。
汉水决堤泛滥,冲毁居民房屋,陈桷亲自率领军民修筑堤岸,民众得以平安无事。
后(陈桷)因病请求奉祠之职,朝廷任命他为秘阁修撰。
绍兴二十四年,(他)改任广州知州,没到任就去世了,时年六十四岁。
陈桷为人宽容含蓄,以诚待人,淡泊名利。
秦桧当权时,因为永嘉是他居住的地方,士大夫攀缘依附的,无一不越级登显要官位。
陈桷因立螭故旧,被皇上赏识,出入起落,晚年由奉常少卿提升为权小宗伯,又因议礼不阿附忤逆皇上,立即被罢免,其节操足以被称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本题共4小题,19分)范祖禹,字淳甫。
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
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书,未尝预人事。
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
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
”进士甲科。
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
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
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
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
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
弼薨,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
吴中大水,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赈救。
谏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
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
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
”竟不复出其稿。
时有相章惇意。
祖禹力言惇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
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
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
祖禹平居恂恂[注],口不言人过。
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
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陛下留听。
”帝首肯再三,乃退。
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侍。
开列古义,参之时事,无一长语。
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选自《宋史·范祖禹传》,有删改)注恂恂:小心谨慎。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B.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C.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答案 C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B.斛,文中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C.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
D.实录,文中指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专门记录古代某一皇帝的一言一行。
答案 D解析“纪传体”错,应为“编年体”;“专门记录古代某一皇帝的一言一行”不准确,应是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祖禹小时候就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