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教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目标本教学工作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八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教学内容本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包括以下内容:1. 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宪法与法律的基础知识3.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4. 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5. 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和研究兴趣,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道德与法治的知识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研究和理解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帮助学生模拟真实的道德与法治情境,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道德与法治问题5. 参观实践:组织学生参观法庭、公安局等法律机构,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教学评价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 作业成绩: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3. 考试评测:定期进行考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4. 项目展示:组织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项目展示,评估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学资源为了辅助教学工作,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2. ppt课件和多媒体资源3. 相关案例和教学素材4. 角色扮演道具和游戏材料5. 实地考察和参观的安排和准备时间安排下面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间安排:以上是本学期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和安排。
希望通过这个计划,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做好准备。
谢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第六课 国家权力机关

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第1课时国家权力机关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7日上午选举习近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当这一选举结果宣布时,全场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会议还同时选举栗战书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选举王岐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思考:(1)哪些国家领导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什么性质的国家机关?具有哪些职权?(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提示:(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
(2)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二、导学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活动一:情景再现根据宪法和法律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的规定,自开始,全国县乡两级人大将陆续换届。
全国将有9亿多选民参加这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直接选举产生250多万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并在此基础上依法产生新一届县乡两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
选举工作涉及全国2850多个县(市、区)、3多个乡镇,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思考:(1)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产生的?(2)人民代表大会是什么性质的国家机关?提示:(1)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教师强调: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活动二:讨论——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
2.指导学生提前预习,了解宪法中有关国家机构的规定,明确国家机关体系。
3.以上同学的说法正确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以上同学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2023年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学期政治教案

2023年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学期政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相关的核心概念和术语。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中国政治制度概述1. 中国政治制度的定义和分类。
2.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3. 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二课:中国的领导地位1. 中国的历史和作用。
2. 中国的组织结构和职能。
3. 中国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2.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职能。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第四课:中国政府的组织和职能1. 中国政府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划分。
2. 中国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3. 中国政府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
第五课:中国法律制度1. 中国法律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 中国法律的内容和作用。
3. 中国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概念。
2. 讨论法:通过问题引导,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
4. 小组合作法:在小组内进行合作研究,互相讨论和分享观点。
四、教学评价1. 个人笔记:学生在课堂上做的个人笔记。
2. 小组讨论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的记录。
3. 课后作业:巩固和扩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4. 课堂讨论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的程度。
五、教材参考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政治教材下册六、教学资源1. 电子白板和投影仪。
2. 学生课本和题册。
3. 录音设备。
七、教学安排本学期共5个教学周,每周1节政治课。
八、教学导则1. 注意生动讲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倡导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
4.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6.5 国家司法机关》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6.5 国家司法机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五课《6.5 国家司法机关》是学生在掌握了法律的涵义、法律的作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国家司法机关的相关知识。
教材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家司法机关的主要职责和作用,旨在让学生了解国家司法机关,认识国家司法机关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法律基础知识,对法律的涵义、作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有了初步了解。
但是,对于国家司法机关的组成、职责和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深入了解国家司法机关的职责和作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国家司法机关的组成、职责和作用。
2.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国家司法机关的组成、职责和作用。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国家司法机关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了解国家司法机关的职责和作用。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国家司法机关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掌握国家司法机关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查阅和讲解。
2.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3.制作课件,以便进行直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国家司法机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国家司法机关有什么了解?国家司法机关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起到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介绍国家司法机关的组成、职责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各自的职责和作用。
基本政治制度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课题名称 5.2 基本政治制度核心素养目标目标法治观念:了解宪法的主要内容,明确宪法的地位与作用,认识国家基本制度和国家机构。
政治认同: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导入:提问: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几个基本政治制度吗?是那几个呢?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个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的地位、基本方针是什么呢?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中国共产党和八大民主党派是什么关系?通过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拆分成三部分来学习。
过渡:今年3月,召开了第十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是政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同学们思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主题和职能是什么?提问:人民政协三大职能如何区分呢?过渡: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原因和组成人员是什么呢?过渡: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义。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义/优越性(重点)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③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④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问:我国的民族聚居区有哪几个呢?提问:由此可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课《公民权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课《公民权利》教案一、概要知识点讲解:详细阐述公民权利的种类、特点、意义等,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权利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环节: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如何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利。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权利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旨在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全面理解并认识到公民权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权利意识,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介绍本课的背景和意义,强调公民权利的重要性我们身处在一个法治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和规范。
作为公民了解和掌握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是我们参与社会生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础。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第三课《公民权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公民权利的概念、种类及其重要性。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法治教育的深入,他们逐渐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因此本课的开展不仅是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启蒙,更是对他们未来生活能力的一种培养。
公民权利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尊重,不仅关乎个人的尊严和安全,也关乎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因此了解和掌握公民权利,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实生活中,公民权利的保护往往面临各种挑战和风险。
比如一些人对自身权利的认识不足,导致在面对侵犯时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还有一些人因为缺乏法律知识,而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了他人的权利。
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公民权利》这一课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公民权利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政治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民基本权利》教案.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政治教案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民基本权利》教案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民基本权利》教案3.1公民基本权利核心素养法制意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的第一框,本单元逻辑架构十分明显,先讲权利后讲义务,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概念。
本框内容详细介绍了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及涵义,以及行使公民基本权利的个人价值与社会意义。
本框内容教学安排一课时,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知晓权利的内容,理解其内涵及其价值,增强权利意识。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自己所享受的权利略知一二,但权利意识模糊,对于自己究竟享有什么权利知之甚少,法治观念及公民意识淡薄。
另外,由于中学生是弱势群体,有可能面对侵权受到伤害,而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
因此,对他们进行权利教育,使之明确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就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课程标准课程依据标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权利与义务”。
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是“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小云一家的权利”“选举人大代表”等案例,结合教材,知道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赋予的,及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和涵义。
2、阅读教材,结合案例探究,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个人价值与社会意义。
3、列举自己享有的基本权利,养成和增强权利意识,感受宪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及涵义。
难点:理解公民的住宅权和财产权的内容与含义,能够准确指出宪法中的住宅权和财产权的内涵与其他法律中的区别。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问题导入人人有权,其国必兴;人人无权,其国必废;此量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古今不易,遐迩无殊。
最新部编本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人教版)教案:第一课-第1课时-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第1课时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其实就是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
2.知道宪法内容,对宪法规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公民基本权利内容有初步了解,这些内容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知道我国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国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
能力目标1.知道很多国家机关名称里有“人民”二字的原因。
2.对宪法基本内容的认识和了解。
3.学会通过不同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等,提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
4.提高对人权内涵的认识,自觉维护个人的人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宪法基本内容的认识,热爱宪法。
2.认识人权、珍惜和热爱自己的人权。
3.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做法产生敬意。
重点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2.对宪法基本内容的认识。
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难点1.对宪法基本原则与国家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2.对人权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准备:1.精心准备宪法内容、国徽幻灯片及教材上教学展示所用幻灯片。
2.认真备课,熟知本课时两大板块内容之间内在联系。
学生准备:1.预习新课中探究问题。
2.提出新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环节与同学共同探讨。
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故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由来及含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接受了中央政府命令,分别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执行新中国国徽的设计工作。
经多次咨询研究,最后确定了国徽的图案,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
其意是用天安门图案作民族精神的象征;用齿轮、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用国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
国徽图案交由清华大学小组的教授高庄最后完成设计加工与塑造国徽模型。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在祖国的海关,在人民的法庭上,每当我们看到庄严美丽的国徽,心里便会荡起一种崇高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