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研究方法论文综述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方 面抽 象 化 集 聚 的 内 部 空 间 结构 ,将 城 市 抽 象 为 区位 空 间 中的 一 点 。 克鲁 格 曼 在 冯 ・ 能 的 基 础 上 建 立 了 动 态 多 区域 杜 模 型 ,将 城 市 定 义 为 被农 业腹 地 包 围 的
新 经 济 地 理 学 沿袭 了传 统 经 济 学 的
h v e n t e i o tn h o y i x l i i g t e d i i g f r e fe o o c g o rp y wi q i b i m. h a e b e h mp ra tte r n e p an n h r n o c so c n mi e g a h t e u l r v h i u T e NEG d l a o tt e mo e s d p h Di i S i l zmo o oit o e i o t e e gta s o o t , s ag b t c t mai s a d lc mp rc l t d e . i e xt t i n p l i c mp t i n wi i b r n p r c ss u elr ea s a t — gt sc t h c r t r mah t , n a k i e i a u is W t t c n i s hh
一
般 均 衡 分 析 方 法 ,在迪 克两 特一 斯 蒂
格 利 茨 垄 断 竞 争 、替 代 弹性 效 用 函数 和 冰 山 运 输 成 本 基 础 上 将 现 实 世 界 数 学 化 、抽 象 化 和模 型化 。通 过 描 述 经 济 活
制造业的集 中地 ,并且抽象 为空 间结构
均 衡 的 等距 离分 布 的集 聚点 。 随后 ,藤 田 昌久 和 克 鲁格 曼采 用 均 衡 分 析 的方 法 提 出 中 心城 市 的存 在 来 自于前 向和 后 向 联 系 的 作用 。他 们 认 为 ,由于 人 口 的不 断增 加 ,导 致 腹 地 外 部 延 伸 并 且 远 离 中 心 城 区 ,从 而形 成 了众 多 新 的 城 市 。 一
人文地理学的综述

人文地理学的综述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活动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通过改变地理环境来满足自身需求。
本文将对人文地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以及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进行综述。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地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和决策。
人文地理学强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人类如何塑造和被地理环境所塑造。
与自然地理学不同,人文地理学更注重人类的角色和意义。
在研究方法方面,人文地理学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探索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其中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通过这些方法,人文地理学家可以获取关于人类行为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以得出结论。
人文地理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人文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的框架。
通过研究人类如何选择居住地、选择交通方式以及选择资源利用方式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其次,人文地理学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影响,人文地理学可以为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如何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的建议。
此外,人文地理学还对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正义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群体在地理环境中的生活条件和资源分配情况,人文地理学可以揭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并为实现社会正义提供政策建议。
总而言之,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人类行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的框架,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对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正义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媒介地理学文献综述

媒介地理学文献综述
媒介地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媒介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到传播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关注媒介如何塑造和反映人们对空间和地理环境的认知,以及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在社会和地理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
在媒介地理学的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会探讨媒介如何再现地理空间、塑造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观念,以及媒介如何影响人们的空间行为和地理分布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一些研究探讨了新闻报道如何影响人们对城市或地区的形象和认知,进而影响人们对这些地区的投资、旅游或居住选择。
媒介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内容分析、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者们深入了解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行为,以及媒介如何被地理环境所塑造和影响。
在媒介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学者和理论流派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地域性”概念,强调了传播与地理位置和空间的密切关系。
德国地理学家克劳斯·哈特曼提出的“环境感知与媒介形象建构”理论,认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感知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介所塑造的。
总的来说,媒介地理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前景的研究领域,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媒介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还可以为政策制定、城市规划、媒介生产和传播等实践领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地理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地理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地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综述将探讨地理学的几个重要领域,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等。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自然过程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方面,有一篇重要的文献是“地球系统科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Earth System Science),由斯蒂芬·马斯特斯(Stephen Marshak)等人编写。
该文献探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介绍了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文献对于地球系统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方面,有一篇重要的文献是“人文地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由詹姆斯·鲁本斯坦(James M. Rubenstein)编写。
该文献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探讨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该文献对于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工具,用于地理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广泛,涉及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这方面,有一篇重要的文献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导论”(Introduction to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由凯伦·库尔德(Karen Kemp)等人编写。
中学地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可 见 ,无 论 从 课 程 标 准 、教 材 内容 ,还 是 实 验教 学方 法研究 等 方面都 为 中学 地理 教 师实 验教 学
学 生 的探究 能 力 、严 谨 的科 研 态 度 。 由此可 见 ,在 高 中 地 理课 程教 学 实践 中合 理 、有 效地 运 用 实验 教学 法 ,可
以使 教学效 果 更理 想 。 因此 , 国内外 学 者和 中学 一 线教 师 对 有 关 于 地 理 课 程 实 验 教 学 的 内容 展 开 了探 索 。 目 前 ,高 中地 理实 验教 学 的相 关 研究 已有不 少 ,本 文 主要
地 形 ”等也做 了要 求 ,尤 其重 视让 学 生通 过处 理地 理 信
息来 培 养地理 学 习能力 ,为培 养能 与 时俱 进 、具有 实践 能力 的公 民奠 定基 础 。
是通 过 比较 国内外 相关 研究 进 展 。意在 提 出 目前 高 中地
理课 程 实验 教学 研 究 中存在 的若 干 问题 。
我 国传 统 的知 识传 授 方式 是讲 授 法 ,缺 少对 学 生 思
维 能 力 和操作 能 力 的培养 ,而实 验教 学 方式 在 高 中地 理 教 学过 程 中不 仅 可 以激 发学 生 的地 理 兴 趣 、突破 教 学疑 难 、转 变学 生 的学 习方 式 。还 可 以通 过失 败 的 实验 培养
能 力 。这样 ,不 仅 为后期 进 行 高考 听 说模 拟 题 的实 战训
人才地理学研究综述

切的关系;人才与高技术产业的相互
作用共同提高了区域收人水平。总而
言之,人才是吸引高技术产业以及提
高区域发展水平的关键中间变量。
通过对比国内外关于人才的研
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研究侧重于基
于历史数据分析的人才地里的宏观
空间分布以及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
线和历史文化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蔡惠如、刘锡涛从历史地理学的角
度,以《明史》记载的人物和收录进士
的空间分布考察了明代人才的地理
分布,探索了人才分布与经济、社会、
政治等之间的关系,结论是:地区经
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才的空间分
布不均,沿海高于山区,各府中心县
也多于其他县。任泉香、朱址、李鹏结
合中外研究成果对18401949年期间
的中国著名女性人物资料进行了统
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近现代中
国女性人才的数量和地位、分布领域
和特点以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论
述,研究发现:与同一时期的男性人
才相比较,近现代女性人才数量相对
于过去有所增加,影响领域也进一步
扩大;近现代女性人才集中分布于中
延续舒尔茨的研究,卢卡斯和罗默的
增长理论模型既有相似点也有差异,
在经济增长模型中,除了资本和一般
劳动力之外,人力资本作为专用的投
人变量。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在生产
中具有内部生产效应和外部生产效
应,它不仅能够提高本人的生产效率
还能够提高其他工人的生产效率。两
人唯一的差别是罗默认为外部生产
—展理论告诉我们,城市在经济
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产业结
地理科学研究综述与未来发展趋势

地理科学研究综述与未来发展趋势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关注着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并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科学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综述地理科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地理科学涉及广泛,主要分为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个方向。
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和社会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城市规划、人口迁移、文化地理等;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
在人文地理学方面,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对人类活动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地理学家,通过城市化的过程和城市空间的重构,探索城市内部的社会差异和相互作用,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同时,全球化现象带来了跨国界的人口迁移、文化流动和经济合作,研究者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工具,探索全球化对地域差异和空间关系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地理学家通过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揭示了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例如,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事件等。
此外,研究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管理也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方向。
通过开展生态学研究,地理学家能够有效保护和管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地理科学的发展将继续关注全球性的挑战与问题。
首先,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将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理学家可以利用空间分析和模拟技术,研究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效益,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气候变化将继续对地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地理学家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监测和分析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以制定适应性策略。
另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文学专业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摘要: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作为一个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兴领域,文学地理学在我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本文从学科建设、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地理分布与文学区研究、个案研究和宏观跨界研究几个方面对中国文学地理学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大致呈现出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简单来说,文学地理学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研究和探索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本文将传统的历史文学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及民居文学进行了融合,由近代学者提出之后,文学地理便凭借着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深受力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稳步攀升。
自近代时由学者梁启超首次提出后,文学地理学便在国内学术界不断升温,逐渐成为了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热门领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学地理学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近来才被作为一门学科而正式确立。
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学术史略》中指出文学地理研究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当中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公元前544年到1905年是片段言说阶段,而在1905年到2011年是系统研究阶段,而在2011年至今是学科建设阶段。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是综合性、跨越学科边界的,其研究思路总是能够突破人为的设限,完成文学与地理学科的良性互动,扩展和丰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促进文学与地理学知识领域之间的互补、互证和互识。
近五年来,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理论构架还是方法运用上面以及实证研究层面,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投身于文学地理的研究当中,创造出了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师范学院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地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论文行政班级:地理科学1002 学号:100204061 姓名:黄鸿斌任课教师:徐祥明成绩: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综述摘要:简要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种植布局、农业成本的影响几个方面。
气候变暖会影响我国的农业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作物品种的布局、产量、施肥水平;气候变暖将使江河水量、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旱涝灾害出现的频率、水质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业。
并通过分析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的方面和研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气候变化;研究方法;农业成本;种植布局;气候变暖Advances in Research of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a series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bout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n recent decades, mainly about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 growth, yield, quality, planting distribution, agriculture cost and so on.Warming weather will effect our country’s agriculture weather and plant term, layout of the crops, yield fertilizing. Also, the change of the climate will change the amount of water in rivers and lakes, change the water resourses, effect the frequncy of flood and drought as well as water quality. And all that have effects on agriculture. Finally,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es, we pointed out the insufficiency which existed at present studies and some areas to be improved, and then put forward prospects in the future.Key words:climate change; research methods; agriculture cost; planting distribution; warming weather气候作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之一。
气候的任何变化都将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部门产生重大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过高,从而在全球平均气温基础上产生了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现象。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并将对未来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长期的影响,其中对农牧业、生态系统、水资源及沿海岸带社会经济的影响最为严重。
而农业则是受气候和天气制约最大的领域。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近几十年来,中国科学界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方面,特别是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种植布局、农业成本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
本文拟从这些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准确评价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制订相应对策、采取适应措施等提供理论依据。
1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现状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观测实验和模型模拟影响两方面。
在观测实验方面,研究大气成分变化对农作物生理生态、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方面影响;可分为田间试验和温室或人工气候室实验两种方法。
模型模拟可以分为统计分析(回归模型)和动态数值模拟(气候模式和农业评价模式相嵌套)。
1.1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观测试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开展的研究较多,多采用田间试验和环境控制实验两种方法,其中环境控制试验室在野外设立封闭或顶部开放温室,通过人为控制CO2浓度来研究对作物的影响。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高CO2浓度下,在短期内植物特别是C3植物光合速率都增加;而当植物长期处于高CO2浓度下时,一些植物的光合速率会逐渐下降,最终接近或低于普通大气CO2浓度生长的对照水平。
植物长期处于高CO2浓度下,使叶片气孔导度减小导致光合作用降低。
以上是运用观测实验手段研究气候变化对作物的影响,考虑的影响因子主要是高浓度的CO2、高温和水分等。
大气CO2浓度的增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理活动和生化反应,光合速率加强,短期内气孔导度增加,但随着高浓度CO2处理时间的延长,高浓度CO2对光合速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小,气孔导度降低,削弱植株的蒸腾降温作用,导致水稻冠层温度和冠层空气温度升高,改变水稻冠层的温度环境,使高浓度CO2下作物的发育进程加快;温度升高,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小,作物产量下降;高浓度CO2促进作物生育进程,生育期缩短,增加氮肥可以缓解高浓度CO2对水稻生育期的缩短的程度,能提高水稻的产量。
(小麦)CO2浓度升高、光合速率增加和蒸散量减少、冠层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会减缓干旱不利影响。
1.2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模拟研究对于气候变化影响作物生产和产量的复杂性,经常需要同时分析处理多种因子变量和相应的数据。
并逐渐发展了经验统计分析和动态数值模拟方法,这两种方法是研究气候变化对作物影响模拟主要方法。
统计学方法是根据生物量和气候因子的统计相关建立数学模型,其基础是大数定律和统计假设检验。
研究气候变化和产量的关系,采用回归分析、周期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通过构建土壤-作物-大气系统动力学模型。
用动态模拟方法获得信息丰富,涉及到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形状;气候因素定位外因变量或驱动变量。
由于动态模拟在原则上可输入任意组合的气候要述,以观测产量构成和最终产量的变化,是对作物生理生态过程的动态描述,对于研究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无疑是一种有利的影响评价工具。
2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综合国内外文献,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通常有三类方法。
一是实验室模拟或现场观测实验方法;二是历史相似或类比法,即在历史上寻求气候在时间或空间上的相似年作为未来的佐证;三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的方法,是当前最有前途、进展最为迅速的方法。
就农业而言,目前气候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观测实验和模型模拟影响两方面。
观测试验多采用田间试验和环境控制实验两种方法,其中环境控制试验室在野外设立封闭或顶部开放温室,通过人为控制CO2浓度来研究对作物的影响,通过各种实验模拟装置和技术,可再现气候变化情景下的作物生长环境。
直接实验方法可以获取许多重要数据,用来检验假设或评价因果关系等,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但鉴于时空尺度和问题的复杂性,该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研究,是目前定量化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较科学和理想的方法。
模型模拟可以分为统计分析(回归模型)和动态数值模拟(气候模式和农业评价模式相嵌套)两种方法。
统计学方法是根据生物量与气候因子的统计相关建立数学模型,其基础是大数定律和统计假设检验。
80年代以来,随着长期观测试验的进行和人们对作物生长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作物模式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气环流模型(GCM)和作物模式相联接成为评价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最基本方法。
目前大多数作物模型是基于站点的小尺度机理模型,而大气环流模型一般仅提供大范围(200km以上)的平均气候信息,当用大气环流模型的结果进行农业生产评价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空间和时间尺度差异问题。
目前一般有两种解决方法,即大气环流模型的降尺度和作物模型的升尺度连接。
在农业影响评价中常采用降尺度方法的有3种:一是动力学模型降尺度,该方法可以利用复杂的动力学方程(如区域气候模型),把GCM模型的模拟结果降尺度到更小的网格(20-50km)和时间尺度(1d)上;二是统计降尺度,该方法是利用多年的实测资料,建立大尺度气候状况和区域气候要素之间的统计关系,并用独立的观测资料检验这种关系,最后再把这种关系应用于GCM输出的气候信息中,来预估未来局地的气候变化情景;三是统计-动力降尺度相结合方法,该方法兼顾统计和动力两种降尺度方法的优点,是未来气候情景降尺度的发展方向,但目前研究尚少。
目前作物模型的升尺度主要从3个方面展开:一是输入取样,通过输入变量的归并来解决环境信息的空间变异问题;二是模拟参数的区域校正,用实测的区域信息对模拟参数进行校正,使其反映出地区环境因子的平均状态;三是模型本身的区域化处理或对模拟结果的处理。
3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3.1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年平均温度增加1℃时,全国≧10℃,积温的持续日数平均可延长约15d。
气候变暖使宁夏各地无霜期平均延长618d[8]。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产影响较显著,普遍表现为全生育期与越冬期缩短,返青期与成熟期提前。
段金省等对历史实测资料分析认为,气候变化使陇东塬区玉米生育期缩短,玉米主要发育期(出苗、拔节、开花、乳熟、成熟)较历年均提前,提前幅度最大的是乳熟和成熟期。
可见,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的年平均气温上升、活动积温增加,从而使得霜期缩短、作物的主要发育期提前、生育期缩短。
对产量的影响可能主要来自于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变化,而不是平均气候状况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过去20多年的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粮食总产增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粮食总产增加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对华东和中南地区的粮食产量的影响不明显。
3.2 气候变化对作物品质的影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一般从籽粒灌浆到蜡熟期,环境因子的差异(包括CO2浓度、温度、水分等)对籽粒品质影响最大。
目前环境因素与作物品质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温度、光照、水分和肥力等因子上,并取得了相应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