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应城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检查试卷与答题卷是否整洁无缺损,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卷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和座位号。
2.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的题目序号后,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不按要求填涂的,答案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请注意每题答题空间,预先合理安排;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湖北省应城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湖北省应城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公众对现代诗的认知,一般停留在朦胧诗到海子阶段,越往后越觉得“困惑”。
海子之后的诗歌格局,探索与出轨并行、追新与偏激携手、诗与非诗交叉、有序与混乱重叠。
无论是对西洋诗人的文本引进,还是本土日常诗性的挖掘,写作资源都越来越敞开,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
反映在诗歌接受上,便出现了“现代诗比古诗更难进入”的不满与控诉,“懂”与“不懂”的老生常谈再次被提出来。
对现代诗的阅读与接受,除了诗歌观念、审美趣味、教学方法等众多因素牵扯外,我以为被忽略的下述三点,应引起充分的反思。
其一,现代诗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知识”。
按照布罗茨基的说法,进入现代诗歌,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
这意味着现代诗有它特异的质地以及与其相适配的方法论,如果不与时俱进,最终只能望洋兴叹,苦无舟渡。
有人会说:我也学得几十种现代修辞格,可是并不灵验呀。
这里要提醒的是,熟悉几十种修辞格,并不等于理解掌握诗歌。
况且新诗经过近百年实践,发展积累起许多新元素,说夸张一些叫“日新月异”。
这些“特殊知识”,是古典、域外、现代新诗自身的“小传统”三者的融合与变异,并非传统文学常识与传统修辞学所能覆盖的。
重要的是,现代诗与生命体验、精神、潜意识、情绪、悟性等心理图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科书上“死”的修辞格,尚未转化为活的、有生命的、针对对象的感悟,即便你掌握再多,也很难得心应手,更遑论那些对基本常识处于半空白状态的人,其尴尬可想而知。
所以,进入现代诗,要从叩响“特殊知识”的门环开始。
其二,现代诗与文言诗是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
很多人把现代诗与古诗作为一个“共同体”看待,但大量实践证明,现代诗在思维、感受、语境、语言等方面已然与旧体诗产生巨大差异,若死死抱住旧体诗与现代诗这一“共同体”,在传统审美惯性与惰性的驱使下,把古诗那一套评价鉴赏体系移用到现代诗身上(好一点的略加变通),就必然出现某种方凿圆枘;而且愈是固执地执行“古今通用”标准,阻抗愈大。
应城一中2018

应城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
《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和”“孝”“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解释。
“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承担和哲学品格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弘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
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不仅内涵着儒家的礼教、乐教思想,也体现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与贤人政治观念。
先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不是神道,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
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主要原因。
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
“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解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智慧,倡导勤学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
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人生诸观念,比如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
“忠信诚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系统,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的重要思想支撑点。
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借助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成的,而是通过诗、骚加以形象的表述,又以“诗骚传统”的延续而代代相传的。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08 新人教版

上学期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08共l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I卷本试卷共l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遏.(è)制说服.(shuì) 岿.然不动(kuī) 谆.谆教导(zhūn)B、百舸.(gě) 寥.(1iáo)廓不屈不挠.(ráo) 婀.娜多姿(ē)C、惆怅.(chàng) 糟粕.(pò) 长歌当.哭(dàng) 锲.而不舍(qiè)D、忸.怩(niǔ) 浸渍.(zì) 病入膏肓.(māng) 神情尴尬.(gà)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家具竞自由殒身不恤吉人自有天象B、酝酿东道主峥嵘岁月真金不怕火炼C、问侯挖墙角欢渡佳节明人不说暗话D、道劲元霄节彬彬有礼在其位谋其政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石门山风景区是一个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风景区,景区设计匠心独具,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均含禅理,草木郁郁葱葱,环境清静,风景独秀,不失为一个放松身心、休闲养性的好去处。
②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难以相信。
③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
A、忧雅简直作客B、幽雅简直做客C、幽雅几乎作客D、优雅几乎做客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旅游黄金周期间,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曲阜市旅游局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B、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两年前开始的家电下乡刺激了农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月考高一语文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作答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
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张宏杰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除却清淡一面。
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
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
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之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
阮修则“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饮”。
阮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
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醉便眠其妇侧”。
“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
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
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出这样大逆不道之言:“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
”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
《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吏部尚书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还是频招,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高一语文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作答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
一、单选题1.下列文句,何者用字完全正确?A. 这款保养品的效果极佳,才刚上市,名声便不径而走B. 实验已接近完成,却因一时疏忽而功亏一篑,令人惋惜C. 废寝忘食地苦练后,他的演出果然不同反响,赢得满堂喝采D. 昏睡中的乘客面对电车突如奇来的警铃声,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文句,何者用字完全正确”,考生应结合语境来分析字形的正误。
本题中,A项,“这款保养品的效果极佳,才刚上市,名声便不径而走”中“径”应为“胫”,“不胫而走”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跑”,多指消息无声的散播,“胫”指小腿。
C项,“废寝忘食地苦练后,他的演出果然不同反响,赢得满堂喝采”中,“反”应为“凡”,“不同凡响”指原指歌唱演奏十分出色,后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或言谈议论不同一般,十分出色。
“采”应为“彩”,“满堂喝彩”指做某事获得了很多人(在座宾客)大声叫好,齐声喝彩。
D项,“昏睡中的乘客面对电车突如奇来的警铃声,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奇”应为“其”,“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故选B项。
2.“写诗就像在帮□□造字,把每个当下拉住,所以回看旧作我感到不后悔,很庆幸把年轻的心情都留下来!”根据文意,句中□□处填入下列何者最恰当?A. 文学B. 世界C. 知音D. 时间【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科参考答案201810选择题(17题5分,其余每题3分)1.A试题分析:“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强加因果。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此题“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强加因果。
2.C试题分析:“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选项C混淆逻辑范围。
3.B试题分析:“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可以看出,从“有”外去寻找“无”的诗意之美。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
选项B曲解文意。
4. B【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
解答此题时要通读全文,关注细节,明确主旨,分析手法,结合内容做出准确判断。
B项,“事件是不真实的”理解错误。
这句话的是意思是史书记载的多是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战争,史书中看不到生活的丰富和趣味,感悟不到历史永远前行而不可逆转的形势。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一)课内文言知识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摄.乎大国之间摄:迫近,夹B. 惑.而不从师惑:有了疑惑C. 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镂空【答案】D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A.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B.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 泣.孤舟之嫠妇D. 望西山,始指异.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用作动词;C 项,使动用法;D项,意动用法。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而.未知西山之怪特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其闻道也亦先乎.吾C.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D. 无以.至千里作《师说》以.贻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连词,表转折关系。
B项,介词,对,对于/介词,比。
C项,代词,他/副词,表揣测语气。
D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吾从而..师之B.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C.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答案】C5. 下列各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2)浴乎沂,风乎舞雩(3)而今安在哉(4)凌万顷之茫然(5)不拘于时(6)月出于东山之上(7)不吾知也(8)句读之不知A. (1)(3)/(2)(6)/(4)(8)/(5)(7)B. (1)(4)/(2)(6)/(3)(7)(8)/(5)C. (1)(4)/(2)(5)/(3)(7)/(6)(8)D. (1)(8)/(2)(6)/(3)(4)(7)/(5)【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应城一中2018级高一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公众对现代诗的认知,一般停留在朦胧诗到海子阶段,越往后越觉得“困惑”。
海子之后的诗歌格局,探索与出轨并行、追新与偏激携手、诗与非诗交叉、有序与混乱重叠。
无论是对西洋诗人的文本引进,还是本土日常诗性的挖掘,写作资源都越来越敞开,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
反映在诗歌接受上,便出现了“现代诗比古诗更难进入”的不满与控诉,“懂”与“不懂”的老生常谈再次被提出来。
对现代诗的阅读与接受,除了诗歌观念、审美趣味、教学方法等众多因素牵扯外,我以为被忽略的下述三点,应引起充分的反思。
其一,现代诗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知识”。
按照布罗茨基的说法,进入现代诗歌,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
这意味着现代诗有它特异的质地以及与其相适配的方法论,如果不与时俱进,最终只能望洋兴叹,苦无舟渡。
有人会说:我也学得几十种现代修辞格,可是并不灵验呀。
这里要提醒的是,熟悉几十种修辞格,并不等于理解掌握诗歌。
况且新诗经过近百年实践,发展积累起许多新元素,说夸张一些叫“日新月异”。
这些“特殊知识”,是古典、域外、现代新诗自身的“小传统”三者的融合与变异,并非传统文学常识与传统修辞学所能覆盖的。
重要的是,现代诗与生命体验、精神、潜意识、情绪、悟性等心理图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科书上“死”的修辞格,尚未转化为活的、有生命的、针对对象的感悟,即便你掌握再多,也很难得心应手,更遑论那些对基本常识处于半空白状态的人,其尴尬可想而知。
所以,进入现代诗,要从叩响“特殊知识”的门环开始。
其二,现代诗与文言诗是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
很多人把现代诗与古诗作为一个“共同体”看待,但大量实践证明,现代诗在思维、感受、语境、语言等方面已然与旧体诗产生巨大差异,若死死抱住旧体诗与现代诗这一“共同体”,在传统审美惯性与惰性的驱使下,把古诗那一套评价鉴赏体系移用到现代诗身上(好一点的略加变通),就必然出现某种方凿圆枘;而且愈是固执地执行“古今通用”标准,阻抗愈大。
“古今一体”的审美绿道通行,在某些时候(比如遇到早期白话诗)勉强还能凑合,但如果遇到稍微“怪”一点的现代诗,比如遇到某些超现实文本,势必捉襟见肘。
如若遇到更怪诞的后现代诗,简直就不知所措了。
由于现代诗写作更趋于一种个人化的体验写作,讲究自我体验的微妙散发,所以有必要来一次观念疏通,清除一下误区:不是死死抓住古今诗歌的共通性,而是寻找、发现双方的差异,从差异中重新审视现代体验的瞬间、碎化、游动,从差异性入手去解读。
其三,文本细读与微观分析是有效进入途径。
这就不能不提到英美新批评,尽管新批评被诟病为内在循环的封闭容器,但在打通文本间各环节上不乏机杼独出。
许多新批评的核心术语都成为现代诗解读的利器,细读与微观分析的方法针对现代诗内部的架构
更是十分有效。
一个词的含义,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意象选择、搭配及隐显,上下文关联及言外之意……都在细读与微观分析的“分层扫描”之内。
读者仿佛是在用放大镜和显微镜阅读诗歌的每一条纹理,那么,再深厚的漫天雾霭,还能不露出点“庐山真面目”吗?(摘编自陈仲义《读诗就是再做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探索与出轨并行,追新与偏激携手,诗与非诗交叉,有序与混乱重叠,是海子之后的现代诗呈现出的诗歌格局。
B.海子后现代诗人或引进西洋诗人的文本,或挖掘本土日常诗性,写作资源都越来越敞开,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
C.现代诗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知识”,这些“特殊知识”包括文学常识、传统修辞学以及现代新诗自身的小传统。
D.认为现代诗和旧体诗是“共同体”,按照传统审美习惯,把古诗的评价鉴赏体系迁移到现代诗身上是解读现代诗的误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海子之后的诗歌格局取得的重大突破、诗歌写作资源的复杂多样,让人们对现代诗感到越来越“困惑”,甚至抱怨、指责现代诗比古诗更难理解。
B.布罗茨基认为要理解现代诗歌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这说明现代诗具有特异的质地并需要与之相适配的方法论。
C.现代诗与生命体验、精神、潜意识、情绪、悟性等心理图式关系密切,所以解读现代诗时要将书本上的修辞格转化为有生命的、针对对象的感悟。
D.英美的新批评虽然被批评为内在循环的封闭容器,但在打通文本各环节上却有新颖、独到的见解,许多新批评的核心术语被视为解读现代诗的利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诗经过近百年的实践,积累了许多新元素,在思维、感受、语境、语言等方面已与旧体诗大相径庭,因此,解读现代诗的方法也需与时俱进。
B.采用“古今一体”的审美标准解读现代诗,在某些超现实文本面前将难于应付,在怪诞的后现代诗面前更是不得其门而入,可见“古今通用”的标准是行不通的。
C.解读现代诗时,可以从现代诗与古体诗的差异中重新审视现代体验的瞬间、碎化、游动,而细读和微观分析是解读现代诗内部的架构的基本前提。
D.细读与微观分析可“分层扫描”现代诗中词的含义、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上下文关联及言外之意等等,这会让读者面对现代诗时多少读懂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放蜂人
王往
放蜂人跟着春天跑,他们的日子在地上也在空中:花朵和蜜蜂是他的情人和财富。
现在,他们来了。
农用小卡车裹着春风驶过乡村土路,到达了一片果园和菜园交接地带,卸下百十个左右的蜂箱,放蜂人一家三口,男人、女人和孩子站在某个高处,环顾四周,对这个叫盐码的村庄极是满意。
这个地点是他早就寻访察看过的蜜源,是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