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九寨侗歌的现状调查

合集下载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发端于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侗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影响得到不断完善,于是获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

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侗族大歌发扬光大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因此,就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等进行祥述细论。

标签:大歌起源历程影响挖掘保护传承发展一、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1.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萌生侗族的村寨祖祖辈辈都依山傍水而建。

因此,侗族村寨的就形成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在这美丽的村寨中,常常有一些鸟儿蝉儿在树上欢快的啼叫,它们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一和百唱,时而百唱一和。

这里的人们听到这些小生灵的美妙叫声和潺潺的流水声以及风吹林涛习习呼呼声,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也随着大自然这美妙的和声唱了起来。

侗族大歌就从此萌生了。

2.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成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文艺活动的不断丰富,外界的文艺娱乐活动虽然对侗族地区有了深厚的影响,但依然难以融入到侗族地区这文化贫瘠闭塞的村寨,因而侗族人民依然在耕作歇息之余,其乐融融地摹仿山野田园中的鸟啼蝉鸣等大自然的优美乐章,于是这些优美乐章逐渐形成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茶余饭后的文艺娱乐活动。

正是长时间在这纯朴多彩的田园生活,侗族人民自然学会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力求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和声音乐——侗族大歌。

从此,侗家人就有了“饭养身、歌养心”之说,并把歌视为民族瑰宝和精神食粮,用以陶冶心灵情操和抒发内心世界的爱恨苦乐。

由此可见,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这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辛勤劳动和艺术实践创造,产生了侗族大歌这光荣而神圣的原生态合唱艺术成果。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其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研究背景部分将探讨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探究其在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现状。

通过对侗族大歌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把握其传承的关键问题和需求。

研究背景还将分析现代社会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引发对相关保护政策和传承工作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深入探讨,可以为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探讨非遗保护政策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分析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并探讨现阶段侗族大歌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旨在揭示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与问题,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提供展望,并提出保护与传承侗族大歌的对策,为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侗族大歌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对其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侗族文化的传统和发展轨迹,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可以为相关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

探讨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及现阶段的挑战,有助于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希望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可以促进侗族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2. 正文2.1 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歌谣形式。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一、传承人群年龄老龄化侗族大歌的传承主要靠老一辈传承给年轻一代。

然而,由于年龄老龄化和年轻人离乡谋生等原因,使得能够从老人那里学到侗族大歌的人越来越少。

二、乡村文化逐渐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侗族村庄开始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型。

这种转型使得传统的乡村文化逐渐消失,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影响。

三、跨文化语境的影响现代化的生活和文化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跨文化语境逐渐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也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促进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宣传和推广侗族大歌是保护侗族大歌传承的关键。

应该大力推广侗族大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从而提高人们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意识。

二、建立侗族大歌传承机构建立专门的机构来传承和保护侗族大歌非常重要。

这样可以通过对侗族大歌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使侗族大歌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加强侗族大歌的教育与培训传承侗族大歌的关键在于减轻年龄老龄化和年轻人离乡谋生等问题。

应该加强侗族大歌的教育与培训,积极培养更多侗族大歌的传承人,从而保证侗族大歌的传承。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推广和利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

总之,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因此,应该带头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传承中,重视保护和传承工作,并为此出台全面的政策措施,使侗族大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摘要】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侗族大歌起源和特点的探讨,揭示了其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传承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了非遗保护对侗族大歌传承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结合侗族大歌在非遗传承中的价值和未来工作展望,可以看到非遗保护对侗族大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促进侗族大歌传承的持续发展,以确保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研究、起源、特点、保护、重要性、调查、分析、促进作用、问题、挑战、结论、价值、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侗族大歌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侗族大歌在当今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困难,许多年轻人对侗族大歌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认识不足,导致传承链的中断和衰弱。

面对这一现状,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成为当务之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依托于非遗保护的机制,可以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对侗族大歌的非遗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问题与挑战,探讨非遗保护对侗族大歌传承的促进作用,旨在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推进,侗族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探讨非遗保护对其传承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侗族人民的传统情感和民族精神,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族群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侗族大歌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脚步日益加快,侗族大歌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

传承人口的减少,文化环境的变化,以及基础设施的欠缺,都成为侗族大歌传承的重大障碍。

由于侗族大歌传承监测不到位,长时间以来,侗族各界对其保护和传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

传统的口传非正式传承已经不足以满足今天的传承需要。

目前,传承机构的缺乏和人才的匮乏是缓解侗族大歌传承问题的主要方向。

研究表明,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与当地文化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环境的失衡,金钱文化的冲击,以及乡村人口减少等因素,导致侗族大歌的表演场所受到严重限制。

同时,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相对缺乏也是传承问题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开展侗族大歌传承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侗乡学校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课程的设置,积极宣传侗族大歌文化,鼓励学生参加大歌表演活动。

公共图书馆应该收集、整理和传播侗族大歌艺术,以便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同时,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组织大歌演唱比赛、经验交流展演等活动,提高大歌传承人的技能水平。

另外,对大歌表演场所的改善也很重要。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传承基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同时,也应该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积极培育大歌表演市场,为大歌传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总之,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需要多方合作来解决。

只有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改善表演场所和环境,扶持传承人和组织,才能保护和传承这一灿烂的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侗族大歌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是侗族文化的一面旗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非遗传承现状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一、侗族大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传统音乐形式的代表作品,流传于侗族聚居的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等省份。

侗族大歌体裁繁多,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生活、劳动和爱情的歌曲,也有叙事抒情、祈愿祈祷的歌谣,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描述了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信仰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分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人口流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城市工作,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影响。

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也逐渐失效,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越来越少。

2. 传承环境恶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侗族大歌的传承环境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许多传统的村落、民居和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被破坏,许多传统的演唱场所也逐渐减少,这些都给侗族大歌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传承意识淡化: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许多侗族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传承意识逐渐淡化。

侗族大歌的传承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坚定的信念,但是许多年轻人更愿意追逐时尚、娱乐和消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不够重视。

针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侗族青年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侗族大歌的传承热情。

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文化节庆等方式,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侗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时代的变迁,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了解目前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本文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我们通过走访侗族传统村落和与侗族大歌传承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到侗族大歌传承的基本情况。

在侗族村落中,很多老年人仍然能够演唱侗族大歌,并将其教授给年轻一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离开农村去城市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他们失去了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

许多年轻人对侗族大歌的了解和兴趣程度相对较低。

我们分析了导致侗族大歌传承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导致了青年人口外流,村落中留下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

老年人虽然热衷于传承侗族大歌,但由于年龄和身体条件限制,演唱和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的深入影响,使得年轻人更加追求时尚和流行。

在这种情况下,侗族大歌对年轻人来说已经变得陌生和遥远,缺乏吸引力。

为了解决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政府应该加大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宣传推广、举办大歌比赛和文化活动等形式,提高大众对侗族大歌的认识和了解。

学校应该加强侗族文化教育,将侗族大歌纳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校的平台传承和弘扬侗族传统文化。

大歌传承者应该积极寻找年轻人进行传承,通过组织培训班和传统文化活动,鼓励年轻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学习和表演中。

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侗族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传承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作者:吴亚微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15期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堡垒,其特点主要体现为无指挥、多声部、无伴奏的大合唱。

虽然侗族大歌已经唱响了法国巴黎的金色大厅,并随着非物质文化保护活动的推进也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侗歌原本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新时代文化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受到严重的考验。

本文试图从保护“非遗”视角出发,关于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提出自己一点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侗族大歌; ;传承现状; ;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034-02侗族大歌是我国民族音乐不可多得的珍宝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合唱技艺高超,加之优美的旋律以及动听的声音令人神往,歌曲内容更是将自然与生活反映的活灵活现,实属罕见。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音乐艺术,侗族大歌唱的是心境、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历史。

它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习惯、社会结构以及他们的婚丧嫁娶观,侗族大歌对于很多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方式、观念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

侗族大歌不断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所影响,侗歌赖以生存的土壤遭到侵蚀,超高的唱技面临失传的风险,甚至于侗歌面临无人传承的境地。

那么响应国家保护“非遗”的号召去了解和更好的传承以及发展侗族大歌显然是势在必行。

一、侗族大歌的起源及特点回顾侗族大歌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迄今为止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越人歌》则是最早用侗族文字记录的最早的作品。

[1]一九五三年侗族大歌开始迈出黎平小县城走到全国人民的视线跟前,而“嘎老”是侗歌走向大众的第一首歌。

一九八六年侗族大歌合唱团应邀到巴黎参加全球艺术节,这是第一次侗歌走出了国门,也正是这一次侗族大歌唱响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也唱响了世界,从此侗族大歌它不仅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它也是全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锦屏九寨侗歌的现状调查
作者:龙邦西
来源:《大观》2019年第03期
摘要:锦屏九寨指锦屏县城以北彦洞乡和平秋镇的九个古老村寨,因此统称为九寨区,这里居住的都是侗族北部方言的侗族同胞。

九寨侗歌种类繁多,有情歌、婚嫁歌、酒歌、山歌、白话等。

侗歌体现出侗族人民端正的社会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受中外学者、专家的喜爱。

然而,当下九寨侗歌却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何在外来文化压力的情况下把侗族民歌发扬光大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九寨;侗族;侗歌;锦屏
一、锦屏九寨的基本情况及歌曲种类
(一)锦屏九寨的基本情况
锦屏九寨位于锦屏县西北部,在明清时,九寨指的是王寨(现为三江镇)、皇封、小江、魁胆、平秋、石引、黄门、高坝和皮所等九个村寨。

随着时间往前推,朝廷对清水江流域的重视和开发,于清朝末年,王寨脱离开九寨,久而久之,九寨就变成了今天的平秋、彦洞、黄门、瑶白、石引、高坝、皮所、魁胆、小江等9个村寨,是侗族北部方言区的文化重镇,至今保留着浓郁的民俗文化。

九寨地区,地处侗族山区腹地,是侗族北部方言区和南部方言区的分水岭和结合区,是集两区优点特色于一地的民族区域。

九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山地多,平坝少,故而交通不便,自然环境优美,最主要的是能较完整地保存好侗族传统文化。

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院邓敏文教授到九寨时,情不自禁惊叹,九寨是侗族文化的宝地,目前是藏在深闺人未知。

是的,九寨不仅山地纵横,峰峦连绵,峻岭磅礴,而且各村之间蕴含丰富的北侗风情。

(二)九寨地区的歌曲种类
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是整个侗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和重要组成部分。

九寨侗族歌曲种类繁多,有情歌、婚嫁歌、酒歌、山歌、白话等,以独特的形式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是侗族北部方言区的一块艺术瑰宝。

北部方言区侗歌主要以单声歌为主。

1.情歌
侗语中情歌称为“嘎花园”,主要是男女青年在游山玩水时唱,侗族北部方言区的恋爱方式是白天玩山、傍晚凉月。

情歌内容广泛,一般分为初会歌、结伴歌、相念歌和成双歌等,以男女双方恋情的进展来唱不同阶段的歌,曲调有高调歌、平调歌和凉月歌等,时而高亢嘹亮,时而宛转悠扬,音韵和谐,内容多变,歌声动听。

2.婚嫁歌
婚嫁歌是九寨侗族儿女最喜欢的歌种之一,男女老少皆会唱,歌词表达委婉含蕴,引人入胜,逢双押韵,平仄相对,深受人们喜爱,侗语称“嘎花”。

婚嫁歌起源于一对在花园玩得好的男女伴侣,由于各种原因,未能结为夫妻,于是在嫁娶当晚,邀约曾经的花园伴侣惜别往日情谊。

3.酒歌
侗家人常有“无酒不成席,有酒必有歌”之习俗,他们纯朴、善良、好客,凡是有婚嫁、三朝、满月、庆寿、起房、乔居等喜事均摆酒请客,为了营造热闹氛围,常常在酒席上唱歌,故称“酒歌”,侗语称“嘎烧”,内容精练,常为感恩、致谢和恭喜之用,题材广泛,音调变化多样。

4.山歌
侗语称“嘎他”,以借景抒情,来表达歌者的心情,是喜、是悲或是对大自然的赞许,都能从歌词中体现出来。

侗家人大多以务农为生,在劳作时对着花鸟树木,唱几首山歌,驱走疲惫的、振作精神。

5.白话
侗语称“尧宗吧”“数板”等,一般在玩山场合运用。

它有别于纯粹的歌唱类,是介于歌唱与道白之间的一种说唱形式,时而道白,时而歌唱,唱词押韵,简单快捷,不会唱歌的人也可听懂内容,是九寨侗族青年男女玩山时运用较多的民歌之一,主要在盘问阶段唱。

二、锦屏平秋侗歌现状调查
(一)学界对九寨侗歌的研究情况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九寨侗族民歌也一样,因具有自身的魅力,早些年就引来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查。

1997年10月,英国学者马柯夫·浪希斯就来平秋采风听侗歌。

2001年4月,美国美籍华人“福泉”文化基金会主席李威达博士和美国加州大学教授陈贻平博士也前来考察。

由此可以看出,九寨侗歌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凭自身的特点和艺术,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考察。

近些年来,学者和专家们不仅仅只是考察,还写了大量关于锦屏九寨侗歌文化的相关论文和著作,为其传承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考查和取证,省内各大图书馆关于锦屏九寨侗歌文化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著作研究
关于锦屏九寨侗歌的研究,目前来说,主要从民俗学、民族学等角度研究居多,如龙秀涛和许文宾的《苦练千首唱“嘎花”》(《南風》)和杨一平的《玩山与玩山歌》(《南风》)介绍了锦屏九寨侗歌的歌词内容分类等,傅安辉、余达忠著的《九寨民俗——一个侗族社区的文化变迁》是一部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阐释区域文化的著作,该书对其地方的民俗文化变迁的研究很有启发作用。

2.对外交流方面
锦屏九寨侗歌凭着自己的巨大魅力,吸引了无数海外学者专家,随着学界对九寨侗族文化研究的深入,引起了国外学者到锦屏九寨进行考察,如英国人类学家马柯夫·浪希斯先生和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路易莎教授也曾到九寨考察,热情赞扬九寨侗歌的意义与魅力,让我们对锦屏九寨侗歌的了解实现跨越性的迈进,让人们能轻松简捷地了解锦屏九寨侗族文化的相关信息。

总而言之,锦屏九寨凭借浓郁的侗族文化在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亲睐,在考察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九寨侗族的各种文化类型中,九寨歌谣文化最为丰富,但上述的研究成果对此并没有深入展开研究,已做的工作只是对歌谣进行了记录和描述。

那么,九寨侗族民歌有哪些种类、在民间还有哪些人会唱、在什么场合唱、目前的现状等问题是本论文将要研究的内容。

(二)九寨地区田野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民歌种类的调查,侗族民歌可分为古歌、情歌、礼俗歌、祭祀歌等,主要调查这些歌种类型在侗族地区是否保存完好;对民歌传唱的调查,主要调查有哪些人会唱什么歌,包括他们的文化程度、社会经历及影响;对民歌演唱的语境进行调查,即哪些歌是在什么场合唱、有什么禁忌、现在又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对九寨地区各种民俗活动进行调查,了解这些习俗与歌谣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九寨区各个村寨之间的经济、婚姻交往进行调查,了解这些因素对民歌所产生的影响等。

为进一步了解锦屏九寨侗歌目前保存的状况,了解上面所提出的相关思考,在九寨区进行田野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调查、重点调查三种方式。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当地民众对民歌的态度及掌握情况。

在做调查前,结合实际情况,拟好调查问卷,了解九寨侗歌的现状,把调查出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做好汇总工作。

从问卷汇总得知,目前保存较好的有情歌、山歌、酒歌等,主要在中老年以上人群传唱,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年轻时参加过玩山等群体恋爱活动。

一般情况下侗族民歌没有什么禁忌,但在何种场合唱什么类型的歌是有规定的,如男女青年玩山唱山歌、情歌和白话,家庭婚庆喜事唱酒歌等。

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人们纷纷往外务工,做生意,对侗
族民歌的热爱已是大不如前,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娶外嫁,对传唱民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访谈调查
访谈调查主要是通过对歌师的深入访谈,了解民歌在当地的历史变迁。

2018年7月20日早上在平秋村走访歌师刘燕西,其目前是州级传承人。

在采访过程中,她说九寨侗歌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和外出务工的影响,很多年轻少年对侗歌的演唱全然不知,给侗歌的传承带来极大的挑战。

对于如何应对侗歌传承危机,她建议,一要政府部门重视对侗歌的传承与教育,多组织侗歌比赛活动,扩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广大侗族歌手进行鼓励和动员,进而促进侗歌进课堂。

二要改变侗歌的传承模式,为应对外出求学和务工给侗歌传唱带来挑战,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引广大外出青少年树立学侗歌的信念,努力学习,自觉传唱侗歌等。

3.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主要是对侗歌文化传统保留较好的村寨进行调查,了解侗歌在该地的传承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村民为了养家糊口,纷纷奔向沿海一线城市,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远走他乡。

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寨侗歌的传承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目前保存得好的村寨已没有几个。

为了调查更有目的性,我们此次调查重点走访平秋村,了解当地对侗歌的保存状况和传承方式及内容,以便取得第一手资料,为科研提供真实有效的材料。

2018年8月初,笔者深入农村,通过走访,收集到九寨平秋镇对侗歌的保存状况、传承方式及相关内容。

平秋镇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侗歌的保存比较重视,主要表现为:一是盛行婚嫁习俗唱“嘎花”;二是“鞍瓦节”活动,九月初九,期间有各种项目娱乐,如民歌比賽、斗牛等;三是平秋历史文化悠久,对侗歌的传承有更多的场所,有牛场歌场、侗族鼓楼等娱乐场所,为侗歌演唱提供更多的表演舞台,同时,平秋也是文化组织中心,为各类侗歌比赛提供组织机构。

侗族是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但有自己的语言,因此都是以口头传教、耳濡目染的传承模式。

平秋侗歌的传承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族传承,主要是应对婚庆“嘎花”、酒歌、礼俗歌演唱;第二,歌师传承,主要教唱较难学习的山歌调;第三,近些年逐渐流行运用网络学习侗歌,如网络交流群传承等。

三、结语
九寨侗歌是侗族北部方言区的一朵民族文化奇葩,绽放在这片纯洁的土地上,蕴含着侗族人民对生活习惯的深刻内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了解历史、认识价值、陶冶情操、传承
文化以及展望未来之功能,在传承上凝聚着侗族人民的审美观点和道德规范,结合国家政策以朴素的面貌和优雅的情怀为九寨歌唱赞歌。

作者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