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中医治疗临床体会
慢性咳嗽证治分析

支气管哮喘是老年常 见病和多发病 , 其致残 率和致 死率较 高。我们 根 ( E ) 治 疗 组 :3 0±1 1 对 照 组 :5 8±1 2 均 较 治疗 前 F V / V % PF ( 8. .; 7. .) E 1F C 据 中 医 理 论 实践 并 且 结 合 临床 , 2 1 自 0 0年 2月 以来 采 用 平 喘 汤 治 疗 老 年 支 ( 治疗 组 :3 6±1 8 对 照 组 :3 5±1 4 和 P F( 疗 组 :7 441 2 对 照 6. .; 6. .) E 治 5 . -. ;
规 治 疗 。 治 疗 组 在 对照 组 基 础 上 给 予 中 药 平 喘汤 治 疗 。 方 药 组 成 为 : 麻 生 石 膏具 有 宣 肺 乎 喘 、 泄 肺 热 的 功 效 ; 龙 、 炙 清 地 白果 、 仁 、 夏 、 芩 、 腥 杏 半 黄 鱼 疏 化 丹 补 仙 黄 、 仁 、 芩、 杏 黄 补骨 脂 、 灵 脾 各 1 g 地 龙 、 仙 2, 白果 、 夏 各 1 g 生 石 膏 、 腥 草 具 有清 热 平 喘 、 风 解 痉 、 痰 止 咳 的 功效 ; 参 能 活 血 化 瘀 , 骨 脂 、 半 0, 鱼
气 管 哮 喘 的 临床 疗 效确 切 , 得 推 广 应 用 。 值
【 关键词 】 平喘汤 ; 老年 ; 支气管哮喘 ; 临床体会 di1. 99 ji n 10 o:0 36 /.s .0 6—15 .0 10 .7 s 9 9 2 1 .9 34
文 章 编 号 :0 6—1 5 (0 1 0 4 4 10 9 9 2 1 )一 9— 5 5一O 1
计学意义( 0 0 ) 具有可 比性。 P> .5 , 认为哮喘的病理因素以痰 为主【 。哮喘是 由于痰阻气道 , 2 j 肺失肃降 , 气道挛 12 治疗 方法 : . 对照组给予吸氧、 解痉平 喘、 合并感染时用抗 生素等 常 急所 致, 因此, 治疗应该 以祛 湿化痰 , 宣肺平喘为 主L 。平喘汤中 , 3 J 炙麻黄 、
中医跟师心得(通用5篇)

中医跟师心得(通用5篇)中医跟师心得篇1跟师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作为一名中医跟师的学生,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和博大精深。
在跟师期间,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中医知识和技能,还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在跟师期间,我主要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针灸推拿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优势,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在跟师期间,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和魅力。
我曾经治疗过一位患有慢性咽炎的患者,通过辨证论治,我采用了针灸和中药相结合的方法,仅用了几天时间就使她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这种成就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医的热爱和信仰。
在跟师期间,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它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等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中医文化,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中医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医文化的信仰和传承。
总之,跟师期间的学习和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神奇和博大精深,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实践,为中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跟师心得篇2在这次跟师学习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魅力和价值。
作为一个传统的医学体系,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我的导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他擅长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胃病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之处,也了解到了中医的原理和理论。
我导师常常强调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他认为,治疗疾病不仅要考虑病情,还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因素,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咳嗽的点滴体会

治疗咳嗽的点滴体会作者:高于英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3期关键词:咳嗽;外感;内伤;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5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3-0026-02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侯之一,既是症状,亦可以作为中医疾病的诊断。
余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治疗咳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治疗咳嗽的体会报道如下。
1区别外感或内伤,确立治疗原则咳嗽一证,首先应当区别外感或内伤。
《景岳全书•咳嗽》说:“外感有嗽,内伤亦有嗽,此一实一虚,治当有辨也。
盖外感之嗽,必因偶受风寒,故或为寒热,或为气急,或为鼻塞声重头痛吐痰……素无积劳虚损等证而陡病咳嗽者即外感证也”;“若内伤之嗽,则其病来有渐,或因酒色,或因劳伤,必先有微嗽而日渐以甚,其证则或为夜热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为两颧常赤,或气短喉干……外感之嗽其来暴,内伤之嗽其来徐;外感之嗽因于寒邪,内伤之嗽因于阴虚;外感之嗽可温可散其治易,内伤之嗽宜补宜和其治难。
”在临床上,余以此为指导,总结归纳为新病有表证者为外感,久病反复发作者为内伤,外感治以辛温发散,内伤治以清润培补。
2鉴别咳嗽特点,指导临床用药外感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鼻塞,若咯痰清稀者多为风寒所致,可重用麻黄、桂枝、防风、紫苏、生姜、葱白之属宣散肺寒;若痰粘稠难咯或干咳无痰,多为风热所致,可用石膏、知母、贝母、黄芩、黄连、黄柏等清肺热;若干咳声嘶,多为风燥,宜用沙参、天冬、麦冬、芦根、天花粉等补肺阴;夜间咳嗽加剧者,多为寒邪伏肺兼肺气虚损,在散肺寒的同时宜加人参、茯苓、白术等补脾益肺。
内伤咳嗽,虚实夹杂,既有肺、脾、肾等脏器功能的虚损,又有痰、瘀等实邪为害。
肺为清虚之脏,元气之主,属金,最惧火刑;肾为元精之本,属水,最惧水涸;脾为生化之源,属土,最惧虚、湿。
因此,治内伤咳嗽不宜大剂使用过燥及辛香动气药物如半夏、陈皮、白芥子、干姜、细辛等剂,宜多选用百合、地黄、阿胶、蜂蜜、沙参等清润之品以壮水滋阴,配合人参、黄芪、山药等温补脾肺,酌加五味子、罂粟壳、煅龙骨等敛降肺气。
儿童慢性咳嗽80例临床诊治体会

p o s i t i o n wi t h u l n a r n e r v e d e o m p r e s s i o n a t t h e e l b o w[ J ] . Cl i n
Or t h o p Re l a t Re s , 2 0 0 1, 3 8 7: 1 3 2 — 1 3 9.
[ 6 ] 邱贵兴 , 戴魁戎 , 主编. 骨科手术学. 3版.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2 0 0 5: 1 9 1 1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l 1 1 3 ;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 1 2 — 2 2 )
儿童慢性 咳嗽 8 O例 临 床 诊 治 体 会
后肌 腱 的愈合 。
前置 术取 得 了满 意 的疗 效 , 但手术例数仍较少, 对 该术 式还 需今 后工 作 中进一 步观察 总 结 。
参考 文 献
[ 1 ] L e o n e J , Bh a n d a r i M, Th o n a A. An t e r i o r i n t r a mu s c u l a r t r a n s —
第2 8 卷 第1 期
2 0 1 4年 2月
长 治医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C HANG Z HI ME D I C AI C OL L E GE
Vo 1 . 2 8 NO .1
F e b . 2 0 1 4
53
尺侧 腕 屈肌运 动 支 的牵 拉 损伤 。 手 术操作 中 , 缝 合 尺 侧腕 屈 肌 时 , 适 当把 其 向 肱骨 内上踝 的 内后下方 缝 合 , 以减小 对尺 神经 的卡 压 。对 尺神 经经 过 的 肌 间 隙周 围 的 白色腱 膜组 织 要 给予 部分 去除 , 使尺 神经 完全 处 于鲜红 色 的肌纤 维 中间 , 避免 对尺 神经 的卡 压 。 同时在肌 间 隙 内走 行 的尺 神经 周 围放置 防神 经粘 连生 物膜 , 防粘 连生 物膜 不 可环 形包 绕尺 神经 , 分两 片放 于其 内外 侧 即 可 。对 尺侧 腕屈 肌肱 骨头 切下后 , 要 向远 端适 当游 离该 肌 与周 围肌 内 的粘连 , 为 尺神经 床创 造顺 畅 的 通道 。摆 放尺 神 经 时尽 量 使 其 顺 畅 的进 入 前 臂 内 侧屈 肌 中 , 避 免大 的折 弯 。对缝 合尺 侧腕 屈肌 处 的 内上踝 骨床要 处 理 好 , 使 之 有 渗 s S A, Me y e r s mc . UI n a r n e u r a p a t h y o f t h e e l b o w[ J ] .
加味三子养亲汤治疗小儿咳嗽60例临床观察

加味三子养亲汤治疗小儿咳嗽60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加味三子养亲汤治疗小儿咳嗽的疗效。
方法:以加味三子养亲汤治疗小儿咳嗽60例。
结果:治疗患儿60例,其中,治愈34例,好转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
结论:三子养亲汤作为一个经典名方,在通过辨证加减后治疗小儿咳嗽疗效显著。
标签:三子养亲汤;咳嗽;中医药疗法;中医儿科学咳嗽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见多发症状。
几乎所有肺系疾病均有咳嗽证候。
一般咳嗽经治疗多可痊愈,但小儿因年幼、形体未充、脏腑娇嫩,一旦因外感或其他因素而起咳嗽后,咳嗽多迁延不愈,严重者进一步变证而成肺炎或被延误而发展为支气管炎,如有过敏体质者甚至会导致哮喘发作,属小儿顽症之一。
抗生素等西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并对娇嫩的小儿清灵之体有所克伐。
笔者在《韩氏医通》中名方三子养亲汤基础上,稍事变化,治疗小儿咳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均为我院中医科门诊患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就诊。
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大11岁,最小1岁半;病程最短1周,最长2个月。
均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其他症状减退,而咳嗽久不愈。
既往均无其他慢性呼吸疾病史。
1.2 临床表现患儿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咳嗽大多数以清晨或夜间为重,部分白天咳多,少痰,偶有咽痒,受寒后加重。
所有患者曾用西药治疗不愈,有少数患儿出现痰鸣气喘症状。
X线胸片无异常发现,两肺听诊偶有闻及干啰音。
1.3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咳嗽的诊断依据拟定:①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可伴有鼻流清(浊)涕、饮食减少等;②好发于春秋季节;③肺部听诊为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量散在的干、啰音;④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1.4 方法全部患者均以加味三子养亲汤治疗,药物组成:莱菔子9~12 g、苏子9~12 g、白芥子6~9 g、柴胡6~12 g、黄芩6~12 g、紫菀9~12 g、陈皮9 g、云苓15 g、枳壳12 g、尖槟12 g、川朴12 g、炙甘草3 g。
和肝法治疗咳嗽临证体会

・
临证 经 验
・
和肝 法治 疗 咳嗽 临 证体 会
谢 慧 张锋 夏慧 王 林林
【 摘要 】 《 内经 ・ 咳论 》 提出“ 肝 咳之状 , 咳而两胁下痛 , 甚则不可 以转 , 转则两胁下满” 。后世 医
家多崇此 说 , 认 为肝 咳往往伴有胸胁疼痛 、 性情 急躁 易怒等症 状 , 而 笔者在 临床实 际中发现肝 木侮肺 的咳嗽临床表现多端 , 不仅局 限于“ 咳而两胁下 痛” , 甚 至表现 为食 积 、 痰聚等 征象 , 临证 时须 注意 仔 细加 以辨识。文章重点介绍运用和肝法治疗一例以干咳兼有多食不运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肝 咳案 的临 床体会。对该例咳嗽的病因 、 病机及其方药进行 了简单 的阐述 , 由此管窥“ 肝 咳” 之实质。
理气 , 健脾 肃肺 。处 方 : 生地 黄 2 0 g , 牡丹 皮 1 0 g , 炒 麦芽 2 0 g , 川 木香 1 0 g , 隔山撬 2 0 g , 太子 参 1 0 g , 防
风 1 0 g , 黄芪 2 0 g , 黄连 3 g , 砂仁 1 0 g , 紫苏梗 1 0 g ,
・
8 48 ・
世 界中西 医结合 杂 志 2 0 1 3年 第 8卷第 8期
Wo r l d J o u r n a l 0 f I n t e g r a t e c t T r a d i t i o h a l a n t 1 We s t e r n Me l i i n e 2 0 1 3, V o 1 . 8 , N 0 8
用 宦肺 止 咳化 痰 中药 无 效 , 通过辨证 分析 , 另辟 蹊 径, 运用 和肝 法 治疗 咳嗽 , 往 往 获 得 良效 。而 且 , 笔
运用《伤寒论》经方辨治小儿咳喘疾病的临床体会

运用《伤寒论》经方辨治小儿咳喘疾病的临床体会对张仲景之《伤寒论》关于治咳喘之经文、方药及其机理进行分析。
认为治喘大法为发则治标,缓则治本;宣降肺气、祛痰化饮、理气和胃为治疗哮喘的主要治法。
标签:伤寒论;张仲景;哮喘;方剂;经方《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圣书”。
它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1]。
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
笔者作为一名儿科医师,临床所见小儿外感病发病最高,这与小儿稚阴稚阳的体质特点密不可分。
而咳、喘则是小儿外感病中的常见病证,笔者就将临床应用《伤寒论》经方治疗小儿咳喘的部分体会简述如下。
小儿咳、喘多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感受外邪,致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甚则肺气郁闭所引起,病位在肺。
可伴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身疼痛等症状,属《伤寒论》之太阳病范畴[2]。
据临床辨证之寒热不同,笔者常选用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进行治疗。
1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第63条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162条言:“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此2条都是论述表邪已解,不能再用桂枝汤发汗,如果患者出现喘促症状,可用麻杏石甘汤治疗[3]。
其病机为肺主气而司呼吸,邪热壅肺,宣降失司,故见喘逆;肺合皮毛,热壅于肺,热迫津泄,则有汗出。
其“无大热者”,是谓表无大热,而里热壅盛。
因此,本证重点在于肺热壅盛[4]。
该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变辛温发表之法为辛凉宣透之方。
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定喘,石膏辛寒直清里热,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而石膏用量倍重于麻黄,可借石膏辛凉之性,以制麻黄辛温发散之力,又能外透肌表;杏仁宣肺降气而治咳喘,协同麻黄更增平喘之效;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慢性咳嗽临床治疗体会

眼压升高经 降眼压 药物 治疗 , 眼压均 能降正 常 , 无急性 闭角
性青光 眼发生 。虹膜萎 缩 , 引起 瞳孔 上移 , 但未 影响 晶体位
置 , 未 作 处 置 , 术 中 后 房 压 力 偏 高 , 膜 反 复脱 出有 关 。 故 与 虹
天 同 时 口服 泼 尼松 1 O~1 , 1周 。 单 纯 胃食 管 反 流 病 5mg 共
为 了规范 咳嗽诊治 , 依据 咳嗽诊 断 与治疗 指南 … , 现对 我科
诊治的 8 6例慢性 咳嗽患 者的资料 报告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法
11 一般资料 .
选择 自2 0 08年 3月至 20 0 9年 1 门诊及 2月
核, 提高业务素 质 , 才能在 配合 手术 的过程 中熟 练每个 手术步骤 , 使手术操 作更 加完 美 , 杜绝意 外事件 发生 J 。术 后并发 角膜水 肿 , 经激素 眼水点 眼 , 结膜下 注射激素后 , 于 均 两周 内恢 复 , 不影 响视力 , 大疱 性角膜 病 变发生 。一过性 无
参 考 文 献
[ ] 何 守志. 1 眼科显微手术 . 北京 : 民军 医出版社 ,9 4:1 . 人 19 2 2 [ ] 施 玉 英. 2 超声 乳 化 白内障 摘 除术 . 京 : 民卫 生 出 版社 , 北 人
1 9 1 2 9 6, 1 .
量争取一期植人人工 晶状 体。与二期植入人 工 晶状体 比较 , 外伤性 白内障一期植入人工 晶状体 有许多优 点 : 患者 可免受 二次手术 的痛苦 ; 减少儿童患者发生 弱视 的机会 。避 免 因组 织粘连对二次手术带来 的困难 ; 手术全 过程对 眼组 织各部位 的刺激损伤及 随后发 生 的反 应性 炎症 不会重 复发 生。在外 伤性 晶体脱位囊 内摘 除、 角巩膜穿通伤 或球 内异物 所致 白内 障摘除时 出现 晶体囊膜缺 如或不完 整时 , 后房型人工 晶体植 入 因为没有囊膜 的支撑可 能发 生困难 , 可选择前房 型人 工 晶 体植入术或后房 型人 工晶体缝 线固定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 火郁 、 劳嗽、 肺胀诸 咳。明 ・李梃《 医学 入门》、 张景岳 《 岳 景 全书》 以外感 、 内伤为纲 , 脏腑八纲为 目, 分而论治。
上述俱从病 因病机辩证论 咳 , 而依据咳嗽症状特征进行论治
则 尚未 见 之 。况 以 上 名 目繁 杂 , 张 景 岳 《 嗽 ・ 证 》即 谓 : 如 咳 论 “ 咳嗽 一 证 , 见 诸 家立 论 太 繁 , 不 得 其 要 , 致 后 人 临 证 莫 知 窃 皆 多 所 要 , 以 治难 得 效 。 所 ”
寒 、 、 、 、 皆令 人 咳 。 元 ・ 丹 溪 则 有 四 时 之 咳 、 寒 、 暑 湿 燥 火 ” 朱 风 痰
有脓血瘀 阻 而致 咳逆 上气 者。故 壅阻性 咳嗽的 治疗 应 以开窍
为务
祛痰开窍法须视 咯痰 之量 、 质 而灵活应 用。如痰多色 白 色、 清稀者为寒饮 , 宜用细辛 、 干姜 、 苓等温肺化 饮药 ; 茯 如痰多色 白 黏腻者为痰湿 , 宜用 白芥子 、 半夏 、 陈皮等燥湿 化痰药 ; 如痰少色
多为阵发性连续剧咳 , 咳呛声粗气急 , 作剧则引颈耸肩 , 汗 额 面赤 , 胸胁掣痛 , 腹满拘急 , 甚则作恶呕逆 , 尿粪遗H 。 { 痉挛性 咳嗽应重用祛风药物 以解痉 。《 素问 ・ 至真要 大论》
日 :诸 暴 强 直 , 属 于 风 。 “ 风 掉 眩 , “ 皆 ”诸 皆属 于肝 。 大 凡 痉 之 为 ”
痰散结药 ; 如咽干 口燥 , 舌质光 红或如镜 面者 , 慎勿 误认无痰 , 必 有燥痰 内结 , 宜选川 贝母 、 蒌仁 、 瓜 知母 等润肺化痰药 , 甚则 沙参 、 麦 门冬 、 百合等养 阴润肺药 , 冀其稀化痰液 , 使之易于咯出。 又壅阻性咳嗽忌用镇咳收敛药 , 有些 咳嗽患者 自服咳必清 、 可待 因、 桔梗 片、 罂粟壳 、 马兜铃等 , 以为可以控制咳嗽 , 岂知适得 其反 , 咳嗽被抑 制后痰 液不 能排 出, 气道 阻塞愈 甚 , 必致胸 闷气 窒, 咳嗽愈剧 。故《 门法 律》 诫“ 邪盛 咳频 , 医 告 凡 断不 可用止涩
药 ” 。 3 刺 激 性 咳 嗽
今据笔者多年临床所 见 , 咳嗽按症状之 特征 区分为三类 , 将
即痉 挛 性 咳 嗽 、 阻 性 咳 嗽 、 激 性 咳 嗽 , 以 辩 证 论 治 , 导 临 壅 刺 藉 指
诊用药 , 咳嗽 的诊治更具有针对性 , 使 并提 高其疗效 。
1 痉 挛性 咳 嗽
黄黏稠者为痰热 , 宜用竹沥 、 贝母 、 瓜蒌等清热 化痰药 ; 如痰黏气
腥或带血者谓脓 痰, 宜用芦根 、 薏苡仁 、 冬瓜子 、 鱼腥草 等逐脓排
痰药 ; 如血溢脉外 , 瘀阻气道者 , 宜用三七 、 花蕊石、 血余炭等散瘀 止血药 ; 如痰少坚结难咯者谓 老痰, 宜选皂 角 、 橘络 、 浮石等消 海
刺激性咳嗽多见于上呼 吸道各种病症 引起气道不顺 , 宣肃失 司所致。故刺激性 咳嗽 的治疗以顺气 为主, 着重针对病 因病灶治 疗, 使宣肃气顺 , 咳嗽 自止 。 则 常见的病灶有鼻炎涕 塞 , 口呼吸致鼻痒 咽痒 即咳, 张 当选用 细辛 、 白芷 、 辛夷等通鼻 窍药 。婴 幼儿用鹅不食 草研粉取 嚏通窍
中外 医 学研 究
21 0 0年 3月 第 8卷
第 5期
C I E EA D F R I N ME IA E E R H H N S N O EG DC LR S A C
户医 ≠ 多穸磐 舞 。 I誊 ≯ 誊。| ≯ 毒 。 || 曩 蠢 7 | 。 _ 誊 碧 . ≥ 曩 - ≯ _ ≯ _
隋 ・ 巢元方《 诸病 源候论》 唐 ・ 及 孙思 邈《 千金 方》 分十 则 咳, 即五脏 咳及风 、 、 、 厥 阴诸 咳。宋 ・ 寒 支 胆、 陈无择 《 i因极 病 证方论》 以三 因论 咳 : 外 因即六气之 咳 . 闵即五脏 之咳 , 则 “ 内 不 内外 因者乃房劳伤肾、 饥饱伤脾 、 否极伤 肝 、 叫呼伤肺 、 劳神伤 心 等 。金 ・ ” 张子和《 门事亲》 : 咳分六气 , 儒 谓 “ 无拘 以寒 。 “ ” 故风 、
证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为其 论治提供 了有益 的思路 。如 《 素 问・ 宣明五气论》 肺为 咳” 《 “ ;素问 ・ 咳论 》 “ 日: 五脏六腑 皆令人
咳 , 独 肺 也 。 非 ”
壅阻性 咳嗽 多由各种病理产物 引起肺系窍道阻塞 , 肺气宣降 不利所 致。如有 因痰阻气道致 咳嗽 、 胸闷、 气促 者 , 因痰涎壅盛 有 致咳嗽喉间痰呜者 , 因补液过 多过 速致咳嗽胸高 息涌者 , 因 有 有 发热、 出汗 、 口呼吸致痰液燥结黏稠难祛而咳嗽胸痛气粗者 , 张 亦
。 _ 薯¨ |
咳 嗽 的 中 医 治 疗 临 床 体 会
张 洪 生
鸡 东县 中 医院 ( 黑龙 江
【 关键词 】 咳嗽 ; 辩证论治
咳 嗽 为肺 系 疾 病 最 常 见 的症 状 之 一 , 中 医学 在 对 咳 嗽 的辩 而
鸡 东 180 ) 52 0
安 静 时 减轻 , 涎瘀 脓 咯 出后 减 轻 。 响有关 。如进食辛辣冷热 、 肥腻腥膻 、 过甜过咸食物 , 或吸人 寒冷 空气 、 油烟异气 , 或劳动奔走 、 呼吸急促 , 或恼怒激动 、 言笑过
度时常可诱发与加重。
病责之 于外风及肝风 , 之为病责之 血虚生风 , 挛 筋脉 失涵。因而
疏散 外 风 药 、 肝 息 风 药 以及 养血 祛 风 药 都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解 痉 止 平
咳作用 , 但具体运用应辩证加减 。如痉咳而兼 恶风寒 、 发热者 , 当 选麻黄 、 防风 、 前胡 、 蝉蜕 等疏散外 风药 ; 咳而兼 眩晕 、 痉 呕恶 、 胁
胀等症 , 当选 蛤 壳 藤 、 蒺 藜 、 黛 、 龙 等 平 肝 息 风 药 ; 咳 钩 刺 青 地 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