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基因组与牛的健康养殖

合集下载

肠道菌群第二基因组

肠道菌群第二基因组

肠道中的微生物,如细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共生或寄生,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分布平衡对人体健康尤为重要。

一些常见的疾病,如糖尿病、哮喘、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症(IBS)、炎症性肠道病(IBD)、肥胖症、免疫力低下等,都与肠道微生物分布平衡的失调有密切关联。

此外,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受宿主基因型调控,厚壁菌门的大多数可遗传的肠道微生物属,而拟杆菌门的大多是不可遗传的。

一些特定种类的肠道微生物丰度与宿主基因型相关,如双歧杆菌属的相对含量与乳糖分解酶基因(LCT)的基因位点相关。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肠道微生物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提供了
更多线索。

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种群分布的临床研究调查的深入,这些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菌群的功能将越来越多被认知。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简介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简介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简介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是中国农业部为了推动肉牛牦牛产业的发展而建立的一套技术研究和推广体系,旨在提高肉牛牦牛品种的选育水平、饲养管理水平和养殖效益,推动肉牛牦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选育技术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在选育技术方面,主要是通过对肉牛牦牛品种的遗传育种和基因改良研究,提高肉牛牦牛的生产性能和抗病性能。

在遗传育种方面,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主要采用基于DNA标记的遗传评价技术,通过对肉牛牦牛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出优良品种和优良基因,为肉牛牦牛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在基因改良方面,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主要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转移技术,改良肉牛牦牛的基因组,提高其生产性能和抗病性能。

二、饲养管理技术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在饲养管理技术方面,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肉牛牦牛的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

在饲养管理方面,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主要是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合理的饲喂方式、科学的饲养环境和疾病预防控制等措施,提高肉牛牦牛的饲养效益和养殖效益。

三、技术推广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在技术推广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肉牛牦牛产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先进的肉牛牦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

在技术推广方面,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主要是通过建立技术推广示范站、技术培训班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渠道,向养殖户普及肉牛牦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

总之,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是中国农业部为了推动肉牛牦牛产业的发展而建立的一套技术研究和推广体系,通过选育技术、饲养管理技术和技术推广等措施,提高肉牛牦牛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推动肉牛牦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2-2023学年广东省高三(下)大联考生物试卷(2月)+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广东省高三(下)大联考生物试卷(2月)+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广东省高三(下)大联考生物试卷(2月)1. 螺旋藻是一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多细胞蓝细菌,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誉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品”。

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A. 螺旋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B. 螺旋藻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是自养需氧型生物C. 螺旋藻含有人体必需的Fe、Ca、Mn、Zn等微量元素D. 螺旋藻和黑藻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因在已灭绝原始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而获此奖,他发现与来自非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相比,来自古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与来自欧洲或亚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更相似,在具有欧洲或亚洲血统的现代人类中,1%~4%的基因组来自古尼安德特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古尼安德特人与欧洲和亚洲人的亲缘关系比非洲人更近B. 人类线粒体中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 欧洲和亚洲人的性状与古尼安德特人的相同的概率是1%~4%D. 现代人的基因组和原始人类的基因组不同与生物的变异有关3. 常用的核移植方法主要有细胞质内注射法和透明带下注射法两种。

前者是用微型注射针将供体细胞的细胞核吸出注入去核卵母细胞质内;后者是直接将供体细胞注入去核卵母细胞透明带内,然后促使两个细胞融合,从而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我国科学家于2017年底培育出的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采用的就是后者。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供体细胞注入卵母细胞透明带内后,就可自行进入卵母细胞B. “中中”和“华华”的性状由多个亲本共同决定,属于有性生殖C. 相比之下,透明带下注射法对供体细胞核和卵母细胞的损伤更小D. “中中”和“华华”核DNA均来自供体细胞,质DNA均来自去核卵母细胞4. 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下图所示。

科技成果——利用基因组检测评估奶牛育种值构建高质量奶牛群技术

科技成果——利用基因组检测评估奶牛育种值构建高质量奶牛群技术

科技成果——利用基因组检测评估奶牛育种值构建高质量奶牛群技术技术开发单位黑龙江省畜牧总站、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成果简介基因组检测评估育种值(Genomic selection,GS)是利用覆盖奶牛全基因组的高密度分子遗传标记进行辅助标记,进而实现奶牛育种值运算评估。

基本原理是首先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构建大规模参考群体,再利用单核苷酸多态(SNP)芯片获取候选个体的基因型数据,然后根据性状表型和标记基因型构建育种值估计模型,计算出候选奶牛个体的基因组育种值,并以此为参考对牛只个体进行选留。

基因组选择基本过程基因组选择技术相较于传统遗传选择技术优势明显,基因组选择可以不依赖于表型信息实现早期精准选择,从而大幅度加速育种进展,降低奶牛后备牛及种公牛育种成本。

该技术自2009年开始在世界各奶业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于2012年开始正式启动实施该项技术,虽然刚刚起步,但总体应用效果显著。

基因组选择基本原理应用情况目前基因组选择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奶业发达国家的青年公牛选择已经100%应用基因组选择技术,截止到2019年美国和加拿大基因组参考群体已达到448007头荷斯坦牛(其中公牛群体56970头)。

荷兰、德国和北欧三国也相继成立了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参考群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我国奶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是从2008年开始研发,中国农业大学奶牛分子育种团队于2012年申请《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已通过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实现了青年公牛基因组选择全覆盖。

截至2020年12月,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累计3497头,荷斯坦青年公牛全部完成了基因组检测和评估。

技术效果2009年我国奶牛育种开始应用基因组选择技术,该技术显著提高了奶牛遗传世代进展,降低种公牛及母牛核心群培育成本。

参测牛群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进展得到加速提升,产奶量的平均遗传进展提升58.1kg/年;乳脂量的平均遗传进展提升1.42kg/年;乳蛋白量的平均遗传进展提升 1.76kg/年,在产奶性能遗传进展方面增加直接效益4.6亿/年。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在牛品种鉴别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在牛品种鉴别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在牛品种鉴别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在生物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能够高精度、高通量地测定一个组织的所有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进而得到一个组织的全基因组序列。

与传统的SNP分析技术相比较,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全面的分析能力。

在农业领域中,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土壤微生物群体的多样性分析,还可以用于畜禽种群的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畜肉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畜禽品种多样,不同品种的肉质和产量也有所不同。

针对这些问题,牛品种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变得十分重要。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的兴起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与传统的PCR和单倍型分析技术相比,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在牛品种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具有更好的准确性和更高的效率。

在牛品种鉴别方面,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能够区分不同品种之间的基因大小和基因序列信息。

通过对多个牛品种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可以得到大量的基因组数据,进而分析不同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

这种方法已被广泛用于不同牛品种的分析。

同时,这一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不同的基因突变,在品种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来揭示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通过不同品种牛之间SNP差异的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相似性。

这种方法基于遗传相异性和遗传距离的测量,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不同品种牛之间的相关性。

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得到的SNP位点信息,可以用于构建不同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矩阵,从而更好地评估不同品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

此外,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还包括了个体基因检测、基因编辑等方面。

这些研究的结果显著提高了畜禽育种的效率和生产力,进一步为畜肉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总之,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在牛品种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肉牛行业育种方案

肉牛行业育种方案

肉牛行业育种方案随着人们对于高品质肉类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育出更好的肉牛品种已经成为肉牛养殖业的重要任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许多肉牛育种方案也相继出现。

本文将介绍一些当前主流的肉牛行业育种方案。

育种方案一:纯种肉牛交配纯种肉牛交配是目前肉牛育种市场上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纯种肉牛交配的优点是:能够保留优良基因,并通过优异后代的生产来获得更优质的肉类品种。

同时,纯种肉牛交配还可以帮助肉牛行业在品种上实现繁殖的多样性。

纯种肉牛交配的缺点是: 交配的难度较大并且会花费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交配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天气、营养、生物环境等。

肉牛交配需要根据养殖目标和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纯种肉牛,例如:黄牛、西门塔尔牛、厄尔布鲁士牛、阿伯丁格牛等。

同时,在进行交配前必须进行好排除疾病、做好生物安全措施等相关工作。

育种方案二: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肉牛基因进行修改,在遗传上实现优良品种的培育,更好的对肉牛品种进行优化。

与传统的人工选择不同,基因编辑可以针对具体的DNA区域实现修改,能够更加精确和高效的减少或增加肉牛某些特定的性状。

基因编辑的优点是:能够实现高效、快速和准确的肉牛品种培育。

通过精确编辑基因,能够有效地减少坏变异的机率,加快新肉牛品种培育速度。

基因编辑的缺点是:缺乏足够长期的知识或实验证据来判断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的生态和健康风险。

因此,在使用基因编辑之前,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并确保肉牛品种在养殖过程中不会受到影响。

育种方案三:测序技术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肉牛品种通过基因测序来实现优良属性的培育也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案。

利用测序技术,可以对肉牛基因进行检测和研究,从而帮助肉牛科学家和养殖者快速选出具备良好特性的品种。

测序技术的优点是: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其他相应技术手段,可以提高肉牛品种的产出率、肉质、体型等性状。

通过对基因的分析和判断,更好地发现并记录肉牛品种的优质特性。

基因编辑技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基因编辑技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基因编辑技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在畜禽养殖中,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技术。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选择性的改变动物的基因信息,从而提高其生产性能、免疫力等。

本文将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1. 基因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利用人工核酸酶切割、修复、替换等手段,选择性地改变某一基因序列的技术。

具体地,是通过特定的核酸酶,定向切割靶基因,然后引入人工合成的DNA片段,将其嵌入靶基因中,最后通过细胞自身的修复机制完成最终的基因修复。

该技术可用于作物、畜禽、人类等领域,是当前基因组学研究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

2. 基因编辑技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2.1 基因编辑技术在改良禽蛋品质方面的应用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改良禽蛋品质,提高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

例如,鸡蛋中含有的蛋白质含量非常低,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选择性地改变鸡体内的蛋白质代谢相关基因,使其蛋清中蛋白质含量增加,从而提高鸡蛋的营养价值。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用于改善蛋黄中的脂肪代谢,使其脂肪含量增加,从而提高鸡蛋口感。

2.2 基因编辑技术对畜禽疾病的防治方面的应用在畜禽养殖中,动物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提高动物体内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例如,可以选择性地改变某些细胞表面受体基因,提高动物对某些病原体的识别能力;可以改变某些白细胞基因,提高抗病能力等。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善动物的免疫能力,能够降低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损失,减少经济损失。

2.3 基因编辑技术在动物体型和生长速度方面的应用在畜禽养殖中,动物的体型和生长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改变某些生长激素相关基因,提高动物的体型和生长速度。

例如,可选择性地改变某些等位基因,使其生产过量生长激素,从而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

此外,还可以改变某些脂肪代谢相关基因,降低脂肪合成速度,从而实现控制体重的目的。

第二代基因工程的名词解释

第二代基因工程的名词解释

第二代基因工程的名词解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基因工程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生物技术、医学和农业领域的发展,对人类福祉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在基因工程领域中,第二代基因工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第二代基因工程是指在第一代基因工程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精确和高效的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的一系列新方法。

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使得基因工程的应用和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释第二代基因工程中常用的一些名词。

1. 基因编辑(Gene Editing)基因编辑是第二代基因工程中最具代表性和引人注目的技术之一。

它指的是利用特定的酶或核酸序列,准确地修改生物体的基因组。

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是CRISPR-Cas9系统。

这一系统通过携带有指定的RNA片段来识别和切割特定的DNA序列,从而实现对基因组的编辑。

2. 基因组学(Genomics)基因组学是第二代基因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因组学研究的是生物体中包含的全部基因,旨在解析基因组的组织、功能和调控机制。

通过基因组学,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手段。

3.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合成生物学是通过合成或修改生物体中的基因和基因组,来设计和构建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生物系统的科学和工程学科。

合成生物学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创造全新的生物体、合成生物产物以及开发全新的生物工艺流程。

这项技术的出现为医学、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4. 基因组编辑技术(Genome Editing Techniques)在第二代基因工程中,基因组编辑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手段之一。

除了CRISPR-Cas9系统,还有其他一些基因组编辑技术,如Talen和ZFN。

这些技术在基因组编辑的过程中,能够显著提高效率和精确度,为基因疾病的治疗、农业的改良以及生物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基因组异常诱发的牛病
营养→微生物基因组→瘤胃酸中毒→继发其他疾病 • 不孕症: 高浓度的NH3-N 改变生殖轴功能,特别与LH, FSH的分泌下降有关。 • 瘤胃炎和肝脓肿:
肉用牛特别明显,发病率可高达10.8%以上。
第二基因组异常诱发的牛病 • 瘤胃炎和肝脓肿: 肉用牛特别明显,发病率可高达10.8%以上。 发病机理: 瘤胃酸中毒→瘤胃炎→细菌通过瘤胃壁→门 静脉→肝脏。
反刍动物“第二基因组” 与牛的健康养殖
报告人:陈 杰 教 授 南京农业大学 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
动物机体存在两个基因组
• 第一基因组: 来源于父母。 • 第二基因组: 来源于体内,特别是消化道微 生物。人体内存在1000多种微 生物,其细胞数约为体细胞的 10倍,拥有大约100万个以上编 码基因,其遗传信息的总和称 为“微生物组”或“元基因 组”,又称为“第二基因组”。
Heart Gut
第二基因组 第一基因组
Liver
动物机体存在两个基因组
两个基因组相互协调、和谐一致,确保机 体“稳态”,保证机体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两个基因组的相互作用
• 微生物对机体的作用和机体对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二种途径: • 微生物基因对机体基因的作用,前者可以参入后 者并改变其结构以致引发各种疾病。 • 微生物代谢产物对机体基因表达以及生产性能的 作用,反刍动物尤为突出。
DAP:
促进免疫反应
机理研究
•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 为微生物共有的一种高度保守的结构,如: LPS、DAP。 • 受体: 体细胞具有的特异性识别PAMPs的受体, 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RRs)。
机理研究
哺乳动物细胞存在两种微生物识别系统: Toll样受体(TLRs) 存在于细胞膜,至少有11种TLR蛋白,是微生物 跨膜信号转导重要受体(LPS与TLR4结合)参与 机体的防御反应。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家族(NOD3) 存在胞浆,结合胞内PAMPs,如DAP,并诱导炎 症反应。 基本途径如图,活化的NF—kB(核因子kB), 最后细胞核内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 微生物代谢产物分“有益”和“有害”两种: • “有益”物质: VFA,MCP等是牛可直接利用的营养物质。
瘤胃
C2 C3
(C2+C4)/C3
NH3•N MCP
十二指肠食糜
NH3•N
尿素 流量 NAN
肝脏 TVFA Glucose FFA AAN 门 脉 血 流 量 肝 静 血 流 量 丙 酸
第一基因组(机体) 日粮 消化道 第二基因组(微生物) 机体健康,生产性能 合理饲养、健康瘤胃、健康奶(肉)牛
谢谢大家!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Reprogramming may be spatially restricted:
Alveolus, the regulatory unit
Chronic S. aureus infection
αS1-casein
In situ HybridiSation
By Adrian Molenaar, AgResearch
BNBD5
Down-regulated production
Up-regulated defence
Summary regarding Mastitis-caused down regulation of milk formation
Prolactin remains high, unchanged early during infection (measured, not shown). E. coli induced, acute mastitis results in an abrupt shut-down of Casein synthesis, from 12h post infection on. Conceivably, this holds true also for other milk genes including those for milk fat synthesis and secretion. Epigenetic mechanisms block casein gene transcription (de novo methylation around STAT5 sites) translation, preventing further use of the still very abundantly present casein mRNA molecules. Epigenetic controls for milk gene expression were previously unknown.
机体对微生物的作用
• 微生物内分泌学(Microbial endocrinology) 肠壁交感神经节 去甲肾上腺素 病原菌。 • 激素对瘤胃微生物的调节: 瘤胃存在激素, 唾液是主要来源, 激素作用于微生物, 微生物存在激素受体。
瘤胃酸中毒与第二基因组 •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系指瘤胃PH值非生理 性下降引起的一系列综合性疾病。 • 当前瘤胃酸中毒的发生率很高,特别是亚 急性。据统计美国Wisconsin 州高达19-26 %,导致奶产量和奶品质下降,并引发一 系列疾病。
免疫细胞功能↑ 乳房炎 蛋白合成功能↓ • 机理与“表观遗传”有关,包括: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这是调节基因转录的 两大机制。
Experimental Mastitis
Example: Infect healthy lactating heifers (4th month) with pathogens, E. coli1303 or S. aureus1027 Keep 1 quarter as a control, infect others at different times, sample at 24h
瘤胃酸中毒与第二基因组
第二基因组的变化 • 微生物区系: G+ 细菌特别是牛链球菌↑, 纤维素细菌↓, 纤毛虫↓ , 葡萄糖利用菌↓, 组胺产生菌↑。 • 微生物代谢产物: 乳酸↑,组胺↑,酪胺↑,色胺↑,乙醇↑, LPS ↑ 。
动物状态 健康牛 血清中水平 病牛 增加率%
组胺(μg/ml)
60.10
日粮与“第二基因组”
• 日粮组成特别是精、粗料比,对微生物基因组的 影响最大。 高精料日粮导致瘤胃微生物剧烈变化,引起酸中 毒及其他疾病。 • 日粮精、粗比例失调是我国奶牛、肉牛饲料的关 键问题,在缺乏优质粗料的条件下,发展健康养 牛是我国畜牧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 除了发展草业生产,提供优质粗料外,研究确保 瘤胃环境稳定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 机体代谢:
糖代谢↑,血乳酸↑,蛋白质代谢↑ 是IL-6、TNF-α、IL-1β作用的结果。
LPS(内毒素、脂多糖)、DAP(氨基庚 二酸)的作用及其机理。 LPS:
• 内分泌: EGF↓,HPA轴↑,生长轴↓ 由于免疫应激大大增加、免疫应答和防御疾病的 能量消耗,从而降低产品形成的营养消耗,起营 养分配剂的作用 。
Micro array
N=4 Also sampled: Lymph nodes, Blood Milk cells…
Time of pathogen presence inside the quarter
control
24 h
6h
18000 genes
12 h
Which mechanisms in the udder Shut down milk formation parameter:
第二基因组异常诱发的牛病
鉴于微生物基因组与生产、健康的关系, 科学家提出了 “健康瘤胃,健康奶牛”的理念。
LPS(内毒素、脂多糖)、DAP(氨基庚 二酸)的作用及其机理。 LPS: • 免疫系统:
LPS 激活 单核-巨细胞系统 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0等) 产生 NO、PGE2等 免疫、炎症反应 病理状态。
Casein synthesis
activate Immune Defence parameters:
beta defensins (BNBD5, LAP), cytokines (TNFα, IL8, others) specific factor: NF-κB
modulate the reprogramming in a pathogen-specific fashion (cytokines, NF-κB…) Key to understand mechanisms underpinning chronic infections
77.48
28.92
LPS 强阳性率(%)
23.5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血液生化参数
第二基因组异常诱发的牛病
营养→微生物基因组→瘤胃酸中毒→继发其他疾病 • 蹄叶炎: 与瘤胃组胺密切有关。 组胺是过敏和炎症反应的化学介质,牛蹄毛细血管 通透性增加,有人认为蹄病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 • 奶牛乳房炎: 与LPS的增加密切有关。
我们的研究成果:
• 新型瘤胃缓冲剂: 在研究瘤胃缓冲系统组成和容量的基础上,研制成 该制剂。 瘤胃缓冲容量↑, PH↑, 瘤胃C2↑, 瘤胃乳酸↑, 血浆组胺↓, LPS↓, 蹄叶炎↓, 乳脂率↑。
我们的研究成果:
• 调控精料消化部位的新技术: 调控精料的消化部位,确保瘤胃功能正常。 粗料摄入量↑, 瘤胃中纤维素消化总量↑, 瘤胃C2比例↑, 瘤胃NH3-N↓, 进入十二指肠非氨氮↑。
NH3•N
流 量
后肢股动脉
C3
FFA
AAN
内分泌
氮消化率 IGF1 I/G
N
体增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