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科学文化成就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
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 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时代的风貌。
(2)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 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2012年,中国作 家莫言获得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 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小结
原子弹 1964年
导弹 1966年
1956年,毛泽东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毛主席题词
2、成果

《茶馆》
音乐舞 蹈史诗
《东方红》
电影 《林则徐》、《英雄儿女》

红 岩
春 之 歌

茶 馆
方 红
3、改革开放后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
神舟十一号飞船
2016年10月17日中国 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 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间 将首次长达30天。
二、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概况: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 次反复实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
(2)影响: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 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也有重要贡献。
—东方红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 国家
(2)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 族的精神。两弹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 强了我国国防的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漫步太空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 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 国的飞天之旅。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2年零8个月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
1967年6月17日
从首次爆炸原子弹到爆炸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前 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
中国首次成功发射地地中程导弹。1966年1月6日, 中国第一枚地地中程导弹发射成功。
3.历史意义: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 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 际地位。
1964年10月16日,在 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 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 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 ——毛泽东
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获我国首届最高科技奖和特等发明奖
2.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籼型杂交水稻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 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 责任制 ) 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1.概况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③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杰出人物:钱学森、邓稼先 3.历史意义: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漫步太空: 1.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2.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3.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获我国首届最高科技奖和特等发明奖 2.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四.文化事业的发展 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 话剧《茶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

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导弹;“一星”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共37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共37张PPT

一 二 一 探究点: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概况: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 杂交水稻
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
(2)影响: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 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 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
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的背景 :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 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2)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何时发射成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卫星 发射时间 1970年4月24日 研制人员 戚发轫等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 、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最 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 氢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 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
“原子弹” 试爆成功
氢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 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航天技术 、 《863计划纲要》选择___________ 生物技术 新材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技术 激光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动化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 七个领域作为我国 能源技术 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 海洋技术 ___________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
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
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课件(部编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课件(部编版)

5日发射入轨以来,与神舟飞船开展的首次 交会对接。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将首次长 达30天。
神舟13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 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 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贰·为国为民谋福祉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贰·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指什么?
2.通过图片列举,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 坚定文化自信。
3.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认识科学发展对国家的重 要性,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壹·以身许国铸重器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 空
1.两弹一星 ①含义:
你知道什么是“两弹一星”吗?
1966年
1967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东方红一
号”成功发射
1970年
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 空
1.两弹一星 ③原因:
材料一:
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 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 空
2.载人航天
2008年 9月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 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003年 10月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 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 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

C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
B 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2004年感动中国袁隆平的颁奖词
2.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 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 疗疟疾的新方法。
2015年10月5日,中 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 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 垮;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2000年科学技术 进步综合纲要
星球大 战计划

西 欧
联中国? 日 本
美 国
尤里卡 计划
今后十年科学技 术振兴政策
从现在就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 术的发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 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以后永远翻不了身。
——《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1970年,我国成功地 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东方红一号。
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
1967年,我国第一颗 氢弹爆炸成功。
导弹
1966年,我国第一次 成功发射了导弹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 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而排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一经演出,便广受欢迎。

1964年10月16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与作品创作和演出的人员。

也正是这一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消息传来,会场沸腾,举国欢庆。

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成就非凡,原子弹和《东方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探究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一)“两弹一星”【教师活动】讲述“两弹一星”的含义。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了解我国取得的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我国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研制核武器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一、“两弹一星”:1、含义: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2、成就:⑴核弹: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②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⑵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⑶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3、代表科学家:⑴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⑵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助,勇于攀登的精神!②“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4、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漫步太空: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载人航天工程:⑴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⑵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⑶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一、籼型杂交水稻:1、培育: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①时间:20世纪70年代;②发明者: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优点:这种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他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 一,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 一个乡村教师时,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 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专注于 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 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 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 风流( ) D A.杨振宁 B.邓稼先 C.钱学森 D.袁隆平
6.200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庆典,人民解 放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新时期,迎来了它的第80个生日,为此,初三一班的同 学进行了一个图片展,请根据图片和问题探究中国人民 解放军的发展史。
A
B
C
D
以上图片所反映的军种的建立时期 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A ) 属于过渡时期的是( B C ) 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是( D )
我国第一 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后升起的 蘑菇状烟云
两弹元勋邓稼先
毛泽东、周恩来等接见制定我国第一个科 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科学家们。
思考
保家卫国
我国为什么 要研制核武 器呢?
捍卫世界和平
它对于打破核垄断,战胜核讹诈,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争取世界和平, 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 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 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 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 有这个东西。” —— 毛泽东
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五号战略导弹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卫星 上发送出了清晰洪亮的《东方红》乐曲,这表示 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1966年5月,经国防科委、 中科院、七机部共同商定, 中国第一种试验型运载火箭 命名为长征一号。1967年1月 由运载火箭研究院负责。长 征一号是一枚三级火箭,一、 二级采用液体推进剂火箭, 第三级采用固体推进剂火箭。 它能将400公斤重的卫星发射 到高度为440公里、70度倾角 的圆轨道上。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1972年,杂交水稻被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 经过多次的杂交试验和筛选,1973年袁隆平终于育 成了籼型杂交水稻,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
袁隆平(右三)在稻田里开展研究
袁隆平在稻田里进行研究工作
类 别
国防 技术
取得的成就和时间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 合。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2.1970年4月,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A 顺利送入太空轨道的是( )
A.“长征1号” C.“长征3号” B.“长征2号” D.“长征4号”
3.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 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的事件是 ( A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C.第一颗导弹飞行正常 D.第一次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导入新课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1)
两弹一星 籼型杂交水稻
课程标准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等标志性成果。 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以人民解 放军导弹部队的建功立业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 强军的重要性。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意 义。 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基本史实。 知道我国“三位一体”的核战略力量的组成部分。
神舟六号返回舱成功着陆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
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
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行走
神舟七号航天员与地面进行通话
神舟七号返回舱成功着陆
神州十号宇航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 成
二、籼型杂交水稻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 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是首次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 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奖金500万元。以此来表彰袁 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 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 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 %。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 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意义
它对于打破核垄断 ,战胜核讹诈,提 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争取世界和平, 具有重要作用
空间 技术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 功
使我国的空间技术 跨入世界先进国家 行列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 发展和粮食产量的 提高
农业 科学 技术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技术
启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一、文学的繁荣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 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当人造卫星通过我国 上空时,人们争相眺望。
光明日报关于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的报道。
一箭三星发射
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
我国的神舟系列飞船
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时的场景
太空中的航天员杨利伟
神舟五号返回舱成功着陆
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
神舟六号航天员在太空
二、艺术的发展
1、建国以来影视艺术发展迅速
反映革命年代的故事片电影《大决战》
二、艺术的发展
歌 剧 《 白 毛 女 》
大反 型映 舞传 剧统 《文 丝化 路的 花 雨 》
练兵营
1 .右图是我国六十年代我国西 北某试验场升起的“蘑菇云” 你认为这是 ( A )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B.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C.我国第一枚导弹试验成功 D.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文学的繁荣
1、新中国的成立,文艺工作者迎来了第一个创作的春天
老舍的《茶馆》
老 舍
话剧《茶馆》 成为我国具有世界 影响的优秀剧作。
茶 馆 剧 照
二、艺术的发展
1、建国以来影视艺术发展迅速
则反 徐映 》历 史 题 材 的 故 事 电 影 《 林
电反 影映 《改 抉革 择开 》放 以 来
连反 续映 剧革 《命 日年 出代 东电 方视 》
重点
“两弹一星”成功研制的主要史实和“籼型 杂交水稻”成功培育的主要历史意义。
难点
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
一、两弹一星
1.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6年10月,进行了导弹15核武器试验, 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3.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 5.原子弹和氢弹合称核弹 6.两弹一星指:核弹、导弹和卫星
聂荣臻(左)在现场指挥氢弹试验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 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要的时间 美国
7年零4个月
苏联
4年
英国
4年零7个月
中国
2年零8个月
为什么我国会有这样的速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党的正确领导 科学家的爱国、勇于探索的精神 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等

中国地地中程导弹发射成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 展的历史,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两弹一 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 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为此做出卓越贡献 的老一代科学家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两 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 义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在我国的科学史 上谱写了一曲民族正气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