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成就 》 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精品教案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的内容。

面对中国科技一穷二白的局面,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如“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这些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科研成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使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要使学生明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2. 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3. 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4. 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2. 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3. 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教学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课本相应预习内容;3. 学生课前了解与中国科技成就有关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综合国力低微,遭致列强百般欺凌。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许多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教案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教案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几个主要领域和具体内容;3. 能够理解科技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将其与当代科技进行对比。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概述;2. 农业科技成就;3. 水利工程;4. 纺织业;5. 造纸术;6. 指南针和火药。

三、教学过程:【教学引入】教师可用图片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并引发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主体】1. 概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丰富多样,不仅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影响,也在世界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在农业、水利、纺织业、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领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就。

2. 农业科技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突出,如耕作工具改进、水稻引种等,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保障了人民的生活。

通过农耕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农民成功地解决了食物问题。

3. 水利工程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非常发达,如大禹治水、修建灌溉渠道等,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保证了丰收,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灾问题。

4. 纺织业古代中国的纺织业也非常发达,出现了丝绸、棉布等纺织品,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纺织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5. 造纸术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它的发明与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保存。

造纸术的发明,让书籍的制作变得更加方便,进一步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发展。

6. 指南针和火药中国古代还发明了指南针和火药。

指南针的发明对航海、导航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火药的发明则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两个发明对世界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很高,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与当代科技的对比,我们也能够看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古代科技成就,如天文学、医学等领域;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和感想;3. 学生可以深入研究某个古代科技成就,并进行展示。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教学设计
4.家长辅助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了解一位我国著名科学家的事迹,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5.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题目,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请注意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3.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我国近年来在科技文化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我国在“两弹一星”、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重大成就,注重对历史背景、影响因素的剖析。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我国科技文化成就的学习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科技原理的理解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的兴趣点,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引导他们学会分析科技文化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在科技文化领域的重大突破,如“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采集月壤、5G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讲述一些与科技文化成就相关的历史故事,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019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学技术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学技术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师:出示表格,指导学生填写。
生:根据教材内容,填注
表格。
时间
事件
1999 年 飞天之旅
2003 年 载人航天
2008 年 太空行走
二、情况 根据表格,梳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
时间
1999 年 2003 年 2008 年
事件
师:播放视频,指导学生回答问 题。
生:根据视频和教材归纳问题的 答案。
1)20 世纪 70 年代、袁隆平 2)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 全,作出了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
者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
祖国、爱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思
想情感教育。
生:归纳答案: 1)“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64 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 年,可用于实战导弹试验成 功;1967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 功;1970 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原因: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 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
师:强调:“双百”方针为我国
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 向,将来仍然是我国科学文化工 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阅读课本第 94 页“文化事业的发展”一目内容,回 答: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
阅读教材 P90-P91 教材,观看关于中国“两弹一星”
研制过程的录像片,回答下列问题:
生: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1)“两弹一星”指什么?中国“两弹一星”研制
问题。
成功的时间?
(2)“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研制 师:在学生回答完“两弹一星”研
成功的意义有哪些?

部编历史八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吴老师]【市一等奖】优质教案

部编历史八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吴老师]【市一等奖】优质教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单元第六单元课节第18课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本课主要通过介绍新中国建国初和改革开放后两大时间段中国的科技成就,来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培养科学意识。

建国初的成就主要以“两弹一星”元勋的事迹为切入点进行展示,改革开放后成就以航天技术成果展示为主,本课以“两弹一星”精神及传承为主线,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过程与方法:研读图片、文献、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习时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其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的意识,学习中国科技人的热爱祖国、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教材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为新中国科技成就及发展水平,通过科技成就的展示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培养其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的意识,学习中国科技人的热爱祖国、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学习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4.学情分析学生对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能达到知道的层面,但对于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付出理解得较浅,所以教师可以提供资料,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老一辈科技人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努力探索的精神品质。

5.教学过程设计(注意每一教学步骤均要说明设计意图,最后附板书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步骤1:1、导入:以中国科技成果视频导入,指导学生了解新中国科技成果(设计意图:视频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技成果的先进性)2、白板连线(设计意图:突显学生主体地位)1、观看视频,指出新中国科技成就2、完成科技成就与相应人物连线步骤2: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引入“两弹一星”,提问:1、为什么要研发原子弹?2、研发原子弹有什么困难?(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中国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还必须要研发核武器)生:依据材料回答问题1、为了增强国防力量2、缺少资金、技术、人才等步骤3:观看图片和视频分析“两弹一星”元勋为什么会回国?(设计意图: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两弹一星”功勋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参加“两弹一星”研发有哪些困难?(设计意图:为学生理解“两弹一星”精神做铺垫)生:依据图片和视频资料分析他们热爱祖国、有责任感、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生:技术落后、资金困难等步骤4:小组讨论:“两弹一星”元勋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小组合作探究:“两弹一星”元勋热爱祖国自力更生勇攀高峰大力协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被誉为“两弹一星”精神步骤5:教师设问:在特殊时期,老一辈科技人用他们钢铁般的坚定意志诠释着爱国,那在改革开放后处在和平年代的中国科技人又是如何践行爱国的呢?引入航天英雄杨利伟,给出图片视频资料。

历史课教案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历史课教案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历史课教案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教案: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引言:古代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农耕文明的国家之一,其在科技与文化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让他们感受中国古人智慧的卓越。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科技(500字)古代中国作为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其农业科技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小节将介绍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比如水利、种植技术等,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古代中国的造纸术(500字)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成就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小节将为学生介绍古代中国的造纸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以及造纸术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通过这个话题,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和创造力。

三、古代中国的火药(500字)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又一重大科技发明,它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本小节将向学生介绍古代中国火药的发明与应用,以及火药对世界武器革命的贡献。

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感受到古代中国的文明魅力。

四、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500字)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领先的,中国古人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开启了伟大的航海时代。

本小节将为学生介绍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比如船舶、航海仪器等,以及中国古代航海家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精神和海洋意识。

五、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500字)中国古代的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众多的文化成就为中国古代留下了无尽的宝藏。

本小节将为学生介绍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比如诗词、书法、绘画等,以及这些文化成就对世界文化交流的影响。

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人的艺术才华和人文关怀,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古代中国在科技与文化方面的卓越成就。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与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镇海中学陈志海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8课。

面对中国科技落后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企,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粘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斷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

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离不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艾。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不太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徑。

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 ''神舟”系列飞船、粘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教案:学习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高一历史必修教案:学习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高一历史必修教案:学习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为灿烂的文明之一,在科技方面有着许多的创新与成就。

正如古人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对于科学技术的追求似乎永不停歇。

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探寻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一、农业方面的成就中国是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农业在中国古代科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中国人发明了许多的农业工具,如犁、耕牛、耕田车等,这些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农业方面,中国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水稻种植。

水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作物之一,有着丰富的营养物质,帮助人们克服了食物短缺的问题。

除了这些,中国古代还有一些有趣的农业发明,例如:闪带、耕牛一次耕田三到四个月、禾场制度等等,这些发明都是古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

二、工业方面的成就工业方面的成就同样也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瑰宝。

以造纸术为例,中国人早在公元前105年便已掌握了造纸技艺,这项技术让传统的石刻、竹简等书写载体得到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记录历史事件,这对于古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业技术——冶铁术。

中国古人善于使用地理环境的资源,利用地下富含铁矿的优势,发明了冶铁技术。

通过燃烧木炭的方式,将铁矿石加热,获得强度更高的铁制品。

这项技术不仅带动了社会发展,更极大地提高了武器的制造能力,对于战争的胜负关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文化方面的成就中国文化同样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仅在艺术、哲学、文学等方面有着独到的成就,而在科技方面同样也有着重要的突破。

以印刷术为例,打字机、印刷机似乎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工具,然而在几千年前,中国人早已掌握了印刷术。

在唐朝时期,最早的木刻印刷技术被发明出来,此后又通过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书籍的大规模制造。

此外,在数学、天文、医学等方面,中国古代都有着深厚的基础,一些理论更是被国外学者所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两弹一星” 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
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的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二、新课学习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史料1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史料2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史料3如图。

教师:“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学生:“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史料4如图。

史料5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教师:通过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教师:“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什么意义?
学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教师: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学生: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我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2.漫步太空
史料1如图。

史料2如图。

教师: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②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③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史料1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史料2如图。

教师: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何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他被称为什么?
学生:20世纪70年代。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教师: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后,很快得到推广。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意义?
学生: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2.青蒿素
史料1如图。

史料2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
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教师: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中国哪位科学家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学生:屠呦呦。

教师:20世纪70年代初,青蒿素的发现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其意义有哪些?
学生: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教师: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但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科技大大落后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试分析一下旧中国科技落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成就: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发射成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原因:这与国家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落后导致科技落后。

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中央政府又重视科技,所以发展很快。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史料1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教师: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方针?
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师:“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教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教师:“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整个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史料2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文化园地展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在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电影、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

史料3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走出封闭,融入世界。

1979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仅有194起、3 035人次,2006年为3 745起、46 778人次。

民间交流、文化贸易也从无到有,不断扩大。

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深受欢迎。

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形成了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

史料4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教师:结合上述史料,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1)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

(2)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3)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获这一奖项。

三、课堂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青蒿素类药物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这些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

在文化领域,同样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四、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文化成就⎩⎪⎨⎪⎧ ⎭⎪⎬⎪⎫“两弹一星”漫步太空→增强国防实力籼型杂交水稻→解决粮食问题青蒿素→健康事业保障文化事业的发展⎩
⎪⎨⎪⎧“双百”方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