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精品教案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的内容。
面对中国科技一穷二白的局面,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如“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这些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科研成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使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要使学生明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2. 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3. 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4. 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2. 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3. 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教学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课本相应预习内容;3. 学生课前了解与中国科技成就有关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综合国力低微,遭致列强百般欺凌。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许多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第 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法国
8年零6个月
以上数据摘自于许鹿希《邓稼先传》
同学们算一算:从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研究氢弹,我们中国花了多长的时间?
师:这个时间大约是五个国家中最短的,而且我们研究氢弹的时间排在世界的第4位,比法国还早。
师过渡:国家荣耀的背后是科学家无私的奉献。研究原子弹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因为有核辐射,而且一旦爆炸,它的危害性更大。
师:第一个是?
师:第二个是?后面是法国和英国。我们中国是第五个。
师过渡: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继续不懈的努力着。不久又传来了好消息: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是什么时候?
师:请同学们看一张表:《各国从研究原子弹到氢弹所花的时间表》(出示表格)
国名
时间
美国
7年零4个月
前苏联
4年
英国
4年零7个月
中国
2年零8个月
教材整合法:依据课标及教材内容,打破教材现有结构,从学生兴趣出发整合教材。
问题教学法:根据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动口,动脑能力。
学法:阅读、观察与分析、合作讨论与探究,体验等。并且使用一些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与
能
力
了解新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知道新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理解科技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12

1964年6月,我国设 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 北地区试验成功 .
1966年10月27日,装有 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 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 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 用于实战的导弹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 “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 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 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 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 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 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 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 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 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 了功勋。
中国两弹元勋 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惟 “邓稼先” 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时间。
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
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 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 制原子弹。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 核基地。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 炸成功。“文革”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 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 一颗氢弹的实验。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邓 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 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 “两弹元勋”。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直到 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 世人所知。
2008年9月28日 “神舟”七号飞船 返回舱成功着陆。 翟志刚、刘伯明、 景海鹏三名航天员 成功出舱。中国 “神舟”七号载人 航天飞行任务圆满 成功。
神舟九号飞船点火升空
中国首张航天员全家福
2012 、6、16,“神舟9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二: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 耘者。当他还是一 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 权威的胆识;当他名 满天下的时候,却仍 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 让所有的人远离饥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教案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几个主要领域和具体内容;3. 能够理解科技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将其与当代科技进行对比。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概述;2. 农业科技成就;3. 水利工程;4. 纺织业;5. 造纸术;6. 指南针和火药。
三、教学过程:【教学引入】教师可用图片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并引发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主体】1. 概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丰富多样,不仅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影响,也在世界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在农业、水利、纺织业、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领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就。
2. 农业科技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突出,如耕作工具改进、水稻引种等,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保障了人民的生活。
通过农耕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农民成功地解决了食物问题。
3. 水利工程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非常发达,如大禹治水、修建灌溉渠道等,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保证了丰收,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灾问题。
4. 纺织业古代中国的纺织业也非常发达,出现了丝绸、棉布等纺织品,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纺织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5. 造纸术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它的发明与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保存。
造纸术的发明,让书籍的制作变得更加方便,进一步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发展。
6. 指南针和火药中国古代还发明了指南针和火药。
指南针的发明对航海、导航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火药的发明则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两个发明对世界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很高,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与当代科技的对比,我们也能够看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古代科技成就,如天文学、医学等领域;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和感想;3. 学生可以深入研究某个古代科技成就,并进行展示。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教学设计

5.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题目,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请注意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3.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我国近年来在科技文化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我国在“两弹一星”、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重大成就,注重对历史背景、影响因素的剖析。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我国科技文化成就的学习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科技原理的理解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的兴趣点,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引导他们学会分析科技文化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在科技文化领域的重大突破,如“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采集月壤、5G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讲述一些与科技文化成就相关的历史故事,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3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一、课标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863计划,从建议、批示、形成,到计划领域、总体目标、发展应用方面认识,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开展如何正确面对上网、玩智能手机问题讨论,培养组织、表达、表演能力,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国际竞争形势激烈,引导认识制定科技发展计划必要性,图文并茂介绍计划制定过程,开展讨论加深对计划认识,拓展学习内容范围,因势利导,形成正确认识,小结总结主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邓小平高瞻远瞩,为民族大义和国家繁荣富强敢于担当,果断决策的伟大气概;学习我国科学家系民族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发展863计划的必要性、紧迫性;培养热爱科学、从小树立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二、本课《课标》要求:本课是中国现代史科技教育与文化单元重要内容,是科学技术成就部分主要组成内容。
学习本课可以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突飞猛进发展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深层原因,深刻认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培养出一定的组织、表演、表达能力,可以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因此,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设计讨论、辩论会,适当引导,得出结论。
四、教学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围绕建议、批示、论证、得名公布、涉及领域、总体目标、目前发展情况和影响意义来学习。
五、教学难点:863计划的必要性。
在史实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用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和各国开展科技发展竞赛事实来论证。
六、教法:多媒体导入学习,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开展探究式学习。
七、教时:一节具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小视频《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学生观看后议论。
再简介西欧和日本的科技发展计划。
展示统计图表《各国科技发展计划》。
师提问:各国制定发展计划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什么特点?面对世界变化中国应该怎么办?生:讨论。
中国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案例【课前系统】一、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本案例以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为指导,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科学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2、教材分析:本案例反映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科技发展演变的过程。
科技进步反映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文明进程,是从迷信到理性的精神升华,中国的科技成果和思想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形成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3、学情分析:该内容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点。
因此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产生感性认识,置换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增进对历史教材的有效了解。
在课堂上以讨论参观内容的形式,把本课学习内容融入师生对话中。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②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 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③列举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深入体验、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现象。
②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和后来滞后的原因以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科技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制约作用;科技发展的双重性问题。
科技文化成就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辅PPT

发射:2003年10月15日
航天员:杨利伟
6.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发射:2005年10月12日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7.神舟七号: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发射:2008年9月25日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8.神舟八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发射:2011年11月1日
9.神舟九号:航天员“开”飞船
发射:2012年6月16日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2.青蒿素
(1)概况: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 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 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领奖
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称
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B)
①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毛主席题词
文学领 域出现 繁荣景 象
东
红
方
岩
红
茶
青
馆
春
之
歌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2012年,中国作 家莫言获得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课堂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有什么意义呢?青蒿素研制及推广的意义?
5.1956年毛泽东在科学文化方面提出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重大的成就?
四、精讲解疑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圈、划、勾、点找出问题答案。
讨论交流
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从历史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全球史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
2、过程与方法: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引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教学流程
三、提出问题
1.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时间;我国是世界上第几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还要研制原子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教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18、《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课题
《科技文化成就》
年级
八年级下册
备课人
授课人
授课班级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两大板块的内容:科技成就、文化事业的发展。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视科技工作,在攀登现代化科技高峰的征途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先后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飞船、杂交水稻和青蒿素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成就。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随着新中国诞生,文学艺术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所经历的历程,这对于理解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背景有所帮助。学生对我国近几年来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通过电视等媒体的反复追踪播报有所了解,这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八年级学生所处的年代,他们对上世纪的“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肤浅的认识,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也不够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重大事件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主要知识点。
学生自己梳理本课主要知识点。
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习效
果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