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何蕃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2008年高考精选模拟2008年苏北三市(淮、连、宿)高三联考卷试题

高中语文2008年高考精选模拟2008年苏北三市(淮、连、宿)高三联考卷试题 2019.09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太学生何蕃传韩愈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
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
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选纪①。
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
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
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
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
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②,请谕留蕃。
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
”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
”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③,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
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注】①选纪:计算。
②司业阳先生城:太学司业阳城;司业,官职。
阳城,人名。
③朱泚这乱: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泚反叛唐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齿:争论。
B.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撰次:编写。
C.于是太学阙祭酒阙:通“缺”,空缺。
D.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流:传布。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何蕃纯孝仁勇的一组是()①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②京师诸生以荐蕃名为文说者,不可选纪③初入太学,岁率一归④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⑤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⑥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A.③⑤⑥B.①③④C.②⑤⑥D.①②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卿大夫知道何蕃的很多,但是都没有在礼部官。
任蕃文言文及翻译

夫任蕃者,乃吾国之贤士,才德兼备,卓尔不群。
生于乱世,历尽沧桑,然其志士仁人之心,未尝稍减。
今特为之赋,以记其事,以传其名。
任蕃,字子云,鲁国人也。
少而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贯通古今。
及长,志存高远,欲以天下为己任。
时逢战国乱世,诸侯纷争,民不聊生。
蕃乃毅然弃家出游,遍访名士,以求明道。
一日,蕃至齐,遇孔子高徒颜回。
颜回见蕃风度翩翩,谈吐不凡,遂与之结交。
二人相谈甚欢,颜回赞曰:“子云才子,吾未见有出其右者。
”蕃亦敬颜回之德,遂拜其为师,潜心修习儒学。
后蕃游历四方,广结良友,名声远扬。
时秦昭王闻蕃才名,欲招其为相。
蕃知秦王暴虐,不忍为虎作伥,遂婉言谢绝。
秦王怒,欲加害于蕃。
赖颜回相救,蕃得以逃脱。
逃至赵国,赵王闻其名,亦欲招其为相。
蕃又以赵国势弱,不愿与之共谋,遂再次拒绝。
赵王无奈,只得放蕃离去。
蕃游至魏国,适逢魏文侯病重。
蕃遂留魏国,侍候文侯。
文侯临终前,将国家大政托付于蕃。
蕃以国事为重,竭尽全力,辅佐魏文侯之子魏武侯。
武侯即位,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蕃在魏国为相,政绩卓著,然其心无欲无求,淡泊名利。
一日,武侯欲封蕃为侯,蕃坚辞不受。
武侯无奈,只得作罢。
蕃在魏国为相数年,因年事已高,体力不支,遂告老还乡。
归乡后,蕃闭门谢客,潜心研究学问,著书立说,传道授业。
其著作《任子》一书,成为后世儒家经典。
蕃晚年,因病逝世。
临终前,蕃遗命其子,勿为其立碑,勿为其举丧,以示其淡泊名利之心。
其子遵从父命,蕃遂得以安葬于荒野。
任蕃一生,以天下为己任,淡泊名利,仁爱为怀。
其品德高尚,才学渊博,为后世楷模。
今为之赋,以赞其德,以传其名。
【翻译】任蕃,字子云,是鲁国人。
自幼聪颖,好学不倦,广泛阅读书籍,通晓古今。
长大后,志向远大,想要把治理天下的责任承担在自己身上。
那时正值战国乱世,诸侯纷争,百姓生活困苦。
任蕃毅然放弃家庭,外出游历,遍访名士,寻求明理之道。
有一天,任蕃来到齐国,遇到了孔子的弟子颜回。
颜回看到任蕃风度翩翩,谈吐不凡,便与他结为朋友。
《旧唐书·叶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叶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旧唐书·叶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叶蕃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弃宗弄赞,吐蕃之赞普也。
吐蕃,本汉西羌之地,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或云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
吐蕃世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其地气候大寒,不生秔稻,畜多牦牛,又多金银铜锡;其国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然颇有城郭,号其王为赞普。
弄赞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
其为人慷慨才雄,常驱野马、牦牛,驰剌之以为乐,西域诸国共臣之。
弄赞闻突厥、吐谷浑并得尚公主,乃遣使赍币求昏,太宗不许。
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命使者贡金甲,且言迎公主,谓左右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乃诏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率步骑五万进讨。
君集遣其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
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
因复请昏,太宗许之。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江夏郡王道宗主昏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
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昏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遂筑城邑,立栋字以居处焉。
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
自亦释氈裘,袭纨琦,渐慕华风。
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
弄赞因致书于司徒长孙无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灵座之前。
高宗嘉之,进封为宾王。
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
乃刊石像其形,列昭陵玄阙之下。
永徽元年,弄赞卒。
高宗为之举哀,遣右武侯将军鲜于臣济持节赍玺书吊祭。
(节选《旧唐书·叶蕃传》,有删改)译文:弃宗弄赞是吐蕃的赞普。
吐蕃,本来是汉西羌的所在地,吐蕃种族部落不知从何而来,有人说用“秃发”做国号,语音讹变为“吐蕃”。
何蕃传原文和译文

《何蕃传》原文及翻译韩愈原文:①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
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
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
京师诸生以荐蕃名为文说者,不可选纪。
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②蕃,淮南人,父母具全。
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
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
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
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
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③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
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
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④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
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
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
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
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译文:太学生何蕃进入太学有二十多年了。
每年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学业有成,品行高尚,从太学的学生们起都推崇称颂他,不敢和他相提并论。
太学生们一同去向助教、博士,助教、博士又把他的情况上报给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按次序编写何蕃的种种突出事迹达数十条,并把这些事迹上报到礼部,而让天子知道。
京城众生因为荐举何蕃而写文章的人多到无法计算。
了解何蕃的公卿大夫很多,但没有一个在礼部当官;在礼部当官的人,又大都是与何蕃合不来的,因此他的仕途未获成功。
何蕃,淮南人,父母都健在。
他刚入太学的时候,大约一年回家一次,他的父母阻止了他。
《韩愈传》文言注解版

韩愈传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会卒,嫂郑鞠之。
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擢进士第。
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
晋卒,愈从丧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
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
改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后刺史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愈坐是复为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迁刑部侍郎。
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
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
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裴度、崔群曰:“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
”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
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持示宰相。
皇甫镈素忌愈直,乃改袁州刺史。
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
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
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愈性明锐,不诡随。
与人交,终始不少变。
成就后进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
嫂郑丧,为服期以报。
其《原道》《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闳深。
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修身先立学,读书乃根本同学们:泱泱华夏,文明古国,读书求学之名言甚多,而我独此语细细品来,颇有感触,愿与同学共勉。
我认为“立学当以读书为本”。
格物致知是修身的首要条件,知止而后能定,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们才能定下目标,静心求学,心无旁鹜。
格物之后才会有深层次的审问,才会有谨慎的思考,才能明确辨析对与错,最后坚定地执行,方能称得上立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所以立身之本亦是读书。
张载曾说,儒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以立学为目的,方能孕育出最诚实善良、最坚韧刚强、最博学多识的一群人。
《新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新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
终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会卒,嫂郑鞠之。
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擢进士第。
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
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
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愈坐是复为博士。
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
愈闻恶之,乃上表。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
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
既行,众皆危之。
元稹言:“韩愈可惜。
”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
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
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
”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
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
”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
此尔军所共闻也。
”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
韩愈传文言文及翻译

韩愈传文言文及翻译韩愈传文言文及翻译引导语:相信大家对于韩愈都不陌生,那么有关韩愈传文言文及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韩愈传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韩愈传文言文翻译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出名不没有官位。
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
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等奖励来督促。
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
新唐书何易于传的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何易于传的原文及翻译原文:何易于尝为益昌令。
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
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
至则索民挽①舟。
易于即腰笏②,引舟上下。
刺史惊问状。
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
会盐铁官奏重榷管③,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
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④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
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
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即自纵火焚之。
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翻译: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
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
有一次,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从上游,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
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
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带里,拉着纤,与几个民夫一起拉着船,跑上跑下奔忙。
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
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
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承当这个差使。
”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归自己。
正遇到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
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
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
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
”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烧掉了。
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最终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何蕃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何蕃传
韩愈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廿余年矣。
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①,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②,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
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迭纪。
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
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
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
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
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
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
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
”或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
”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③,太学诸生举将从之。
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
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
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
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注】①助教、博士:太学教师;②司业、祭酒:太学官员;③朱泚之乱: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泚反唐。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齿:交谈
B.以之升于礼部升:上报
C.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率:大约
D.蕃之力不任其体任:承受
11.下列几组句子,能表现何蕃孝勇的一组是
A.①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②蕃,纯孝人也
B.①岁率一归,父母止之②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
C.①揖诸生归养于和州②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
D.①葬死者之无归②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蕃求学二十多年,刻苦自励,每年参加进士考试。
他毫不气馁的精神感动了太学生们,太学生纷纷写文章向朝廷推荐他。
B.了解何蕃情况的公卿大夫虽多,但因不是礼部官员,爱莫能助。
而何蕃又与一些礼部官员不合,故不被录用。
C.何蕃是个孝子,决定回家奉养父母。
太学生们想方设法阻拦他,向司业阳城求助,结果因阳城外调,事情没有成功。
D.何蕃才德俱佳,却像卑下的湖泽一样难以施展才华。
作者对此
深表惋惜,同时借本文对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给予了披露。
1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
(3分)
(2)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
(4分)
(3)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3分)
参考答案
10.A (齿:并列)
11.B
12.A (感动太学生的是学问深厚,品行受人尊敬,即“学成行尊”。
)
13.(1)(何蕃)忧虑双亲年老而不能克制自己(的心情),一天,行礼告别诸生想要回到和州去供养父母。
(“闵”、“自克”宾语前置、“揖”各1分)
(2)何蕃在太学,诸生不做不仁义的事,埋葬无家可归的死者,怜悯那些遗孤并把他们养育起来。
(“居”、“不为非义”、“字”各1分,定语后置句1分)
(3)所以,凡是贫贱的士子,必须等待时机,然后才能有所成就,哪里只是何蕃啊!(“凡”、“立”、“独”各1分)【参考译文】
太学生何蕃,进入太学有二十多年了。
年年应进士科考(被推举参加礼部进士科考试,称为“举进士”),学问深厚,品行受人尊敬,
因此,太学生那些人都尊崇称誉他,不敢和他相比较。
他们一起向助教、博士说起何蕃,助教、博士又把这种情况向司业、祭酒陈述申报,司业、祭酒撰写条列何蕃的众多品行中,昭然的事情多达几十件,(他们)又把它们上报给礼部,进而又借此使天子知道了。
京师的太学生们来荐举何蕃而写文章的人,多到无法计算。
知道何蕃的公卿大夫多得不得了,但无人在礼部担任官职;在礼部为官的,又大多与何蕃不合。
因此,何蕃不被录用。
何蕃,淮南人,父母都健在。
刚入太学的时候,大约一年回家一次,父母阻止了他;这以后,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阻止了他;没有回家已经五年了。
何蕃,至孝之人,忧虑双亲年老而无法克制自己(的心情),一日,行礼告别诸生要返回和州供养父母,诸生不能劝阻,就将何蕃关在空房间中。
在这种情况下,太学六馆的士人一百多人,又将何蕃美好的品行向太学司业阳城先生陈述,请他发布命令挽留何蕃。
在这个时候,太学空缺了祭酒(的职位),适逢阳城出任道州刺史,没有挽留得住何蕃。
欧阳詹说:“何蕃,是仁爱勇敢的人。
”有人说:“何蕃在太学,诸生不做不仁义的事,埋葬无家可归的死者,怜悯那些遗孤把他们养育起来,大小好事,一定努力而为,这大概就是所说的仁爱吧!何蕃看起来力气不能承受他的身体,相貌平常,我不知道他的勇敢表现在哪里。
”欧阳詹说:“朱泚作乱,太学诸生发动起来想要跟从他,来请何蕃出面,何蕃正色叱责他们。
太学六馆的士子不跟从作乱,这不是他的勇敢吗?”
可惜了啊!何蕃居于下位,他能够替人做的好事不能广及众人。
这就好像水,成为了湖泽,不能成为河流啊!河流地势高,湖泽地势低,地势高的流动,地势低的停止,所以何蕃的仁义,充满了内心,施行于太学,善行积累得多,施行到的地方却不远啊。
天将下雨,水气向上蒸腾,无论高低的河川沼泽溪流水气都会上升,既然这样,那么湖泽的抱负,也会有施展的一天!大约是需要等待那水气上升的时机吧!所以大凡贫贱的士子,必须等待时机然后才能有所成就,哪里只是何藩啊!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不要让何藩的事迹被埋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