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案例-刘姝威解读蓝田报表
浅析蓝田股份审计失败案例

浅析蓝田股份审计失败案例作者:王钰涵来源:《财税月刊》2018年第06期摘要蓝田股份是继银广夏事件之后我国上市公司“股市神话”破灭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作为一个农业类型的上市公司,它的造假手段漏洞百出,而注册会计师依旧出具了无保留审计意见。
本文从蓝田股份财务舞弊形式和审计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启示。
关键词蓝田股份;审计失败;财务造假一、公司背景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
它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等多种产业。
蓝田公司组成了一个跨行业的庞大的企业集团。
它更出色的表现在于股票市场上:蓝田公司在1996年至2001年这五年内股本扩张了360%,一度创造了中国股市神话。
然而,这一系列的表现以造假行为为支撑点。
2001年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经过分析认为,蓝田股份的净现金流存在异常状况,与它良好的业绩表现并不匹配,现金流甚至可能不足以偿还债务。
2002年1月12日,生态农业董事会发布公告,公司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
1月21日,“生态农业”股票被强制停牌。
二、财务舞弊形式蓝田股份在上市初始以及上市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的手段进行会计造假和财务舞弊来粉饰财务数据,创造业绩非常良好的假象。
1.虚增资产有关资料显示,蓝田股份固定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
其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
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
此外,公司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过长,并减少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蓝田股份公司在申请股票发行申报的材料中,对涉及的有关批复、批文及土地证进行了伪造,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虚增高达1100万元。
财务管理第03章 会计报表分析

一、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营业税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投资收益 其中: 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二、营业利润 加:营业外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其中: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三、利润总额 减:所得税费用 四、净利润 五、每股收益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
利润表: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 利润表: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 理论依据: 收入-费用=损益” 理论依据:“收入-费用=损益”。 动态报表、期间报表报表内项目按收入、成本、费用、 动态报表、期间报表报表内项目按收入、成本、费用、利润排列 反映公司获利情况,反映公司利润的构成,反映税金交纳情况, 反映公司获利情况,反映公司利润的构成,反映税金交纳情况,预测公司未来发展趋势
三、财务报告概念:全面、系统地反映企 业 (1)财务状况 (2)经营成果 (3)现金流量情况的书面文件,是企业经 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
对 外 报 表 会 财 务 报 表 计 报 表 对 内 报 表 文 字 报 告 部 分
主表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所者权益变动表
主表——产品成本表 产品成本表 主表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 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 财务费用明细表
二、财务分析的意义: 1、评估企业财务实力 2、确定企业偿债能力 3、评价企业经营业绩 4、评价企业管理效率 5、评估企业风险和前景
是显微镜, 是显微镜,从细微处反映企业的 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是透视镜,窥视企业深层次的问题; 是透视镜,窥视企业深层次的问题; 是望远镜, 是望远镜,展望企业扑朔迷离的前景
蓝田财务分析(1)

蓝田财务分析(1)
四、蓝田股份的现金流量分析 根据2001年8月29日蓝田股份发布的公告,2000
年蓝田股份的农副水产品收入现金12.7亿元。
如果蓝田股份水产品基地瞿家湾每年有12.7亿元 销售水产品收到的现金,各家银行会争先恐后地在瞿 家湾设立分支机构,采取各种措施专门设计银行业务 和工具,为争取这“12.7亿元销售水产品收到的现金” 业务而展开激烈的竞争,绝不会让“12.7亿元销售水 产品收到的现金”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
蓝田财务分析(1)
4、洞庭水殖
洞庭水殖位于湖南常德市,距洪湖的直线距离200公 里左右,其主营产品是淡水鱼及特种水产品,其产 销量在湖南省位于前列,其应收款回收期是178天, 比蓝田股份应收款回收期长30倍,这相当于给予客 户178天赊销期;但是其水产品收入只是蓝田股份 的4%。
在方圆200公里以内,武昌鱼和洞庭水殖与蓝田股 份的淡水产品收入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蓝田财务分析
蓝田财务分析(1)
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神话
蓝田股份创立于1992年,主营业务是农副 水产品、饮料。 其中农副水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9%, 饮料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9%, 二者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8%。
蓝田财务分析(1)
蓝田神话
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 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
蓝田财务分析(1)
净营运资金 蓝田股份2000年净营运资金计算如下:
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 -127,606,680.11(净营运资金)
蓝田股份“神话”破灭分析

小结
• 一个又一个疑点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果:蓝田的巨额收入从会计角度 无法最终确认,蓝田的业绩真假无从辨别。而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 的是ST生态2001年年报,三年来的财务指标来了一个“大变脸”:主 营业务收入,1999年调整前是18亿5千多万元,调整后是2千4百多万 元,2000年调整前是18亿4千多万元,调整后不到4千万元,2001年是 5千5百多万元。记者注意到: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到调整前的零 头。净利润,1999年调整前是5亿1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2千2百多 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4亿3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1千多万元, 2001年是负的8千多万元。每股收益,1999年调整前是1.15元,调整后 是负的0.0049元,2000年调整前是0.97元,调整后是负的0.0239元, 2001年是负的0.18元。记者注意到净利润和每股收益调整后来了一个 “乾坤大挪移”,数据全都由正变负了,蓝田股份也由一只“绩优股” 变成了“垃圾股”。 • •
净利润(万元)
1996
2001年中报业绩虽有较大下降,但每股收益仍达 0.378元,净资产收益率为7.661%,资产回报 率指标不仅远高于农业类公司平均水平,而且远 高于其它各行业优秀公司,如通信设备行业的中 兴通讯(5.42%),房地产行业的深万科 (5.59%),高科技行业的清华同方(5.27%)。
每股收益(元)
0.8 0.6 0.4 0.2 0
每股收益
0.378
1998
1999 年份
2000
2001
净利润历年比较
60000 54,302.77 50000 43,162.86 40000 30000 20000 14,261.87 10000 0 2,743.72 1995 5,927.00 1997 年份 1998 1999 2000 36,472.34 净利润
蓝田之谜

刘姝威之蓝田之谜刘姝威在《上市公司虚假从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的写作过程中,于2001年10月9日开始对上市公司蓝田股份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
刘姝威认为:蓝田股份的短期偿债能力很弱,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完全依靠银行的贷款在维持生存,这是非常危险的。
于是,刘姝威写了一篇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2001年10月26日,只供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和有关司局级领导参阅的《金融内参》刊登了这篇600字的短文。
此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
此后引发了轰动全国的"蓝田事件"。
这为她带来过诉讼和人身威胁,也成为终结蓝田神话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姝威运用国际通用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从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到2001年中期报告的全部财务报告以及其他公开资料。
研究推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依据。
在对借款企业发放贷款前和发放贷款后,银行必须分析借款企业的财务报告。
如果财务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的风险度超过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那么,银行可以立即停止向企业发放贷款。
1.蓝田股份的偿债能力分析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是0.77。
这说明蓝田股份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弱。
2000年蓝田股份的速动比率是0.35。
这说明,扣除存货后,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
2000年蓝田股份的净营运资金是-1.3亿元。
这说明蓝田股份将不能按时偿还1.3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
从1997年至2000年蓝田股份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逐年下降,到2000年二者均小于1。
这说明蓝田股份的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来越弱。
2.蓝田股份的农副水产品销售收入分析2000年蓝田股份的农副水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9%,饮料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9%,二者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8%。
2001年8月29日蓝田股份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基地地处洪湖市瞿家湾镇,占公司产品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因此“钱货两清”成为惯例,应收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低。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一)最精致的假货蓝田股份公司1996年6月上市,证券代码600709,现已退市。
鼎盛时期的蓝田股份曾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每股收益也达到不可思议的0.81元。
蓝田股份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一直是一个谜,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多次财务造假,一直受到市场人士的怀疑和证监会的调查,却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而监管部门一直难以查到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直接证据。
市场对蓝田股份的怀疑主要是,对蓝田股份这种以现金交易为主,事后难以复核的农业类公司,能否产生所报告的良好业务态势和优良业绩?是不是“鱼塘里面放卫星”?投资于水中的巨额固定资产是否属实?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
2001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短文,将社会上对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怀疑推向高潮,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生态”。
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经追溯调整披露的年报,如表12-8所示。
表12-8追溯调整前后的蓝田利润(二)蓝田之谜(另请参见后附的一篇短文)(1)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占69%的水产品,销售额达12.7亿元,在养殖基地现场钱货两清成为惯例,而直线距离200公里以内的武昌鱼应收账款回收期577天,收入只是蓝田的8%,洞庭水殖应收账款回收期178天,收入只是蓝田的4%。
财务会计课程蓝田神话的破灭

蓝田神话的破灭刘姝威(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的学者)2001年底,刘姝威用600字粉碎了上市公司蓝田股分的神话,此事2002年初被公开,结果成为中国经济界最具爆炸性的新闻之一。
刘姝威所依据的材料全部是公开资料。
经过分析,她却被吓呆了:“我没去过蓝田,就能看出这么多明白摆着的毛病。
怎么早没人吱声呢?”这时,银行已经给蓝田20亿元贷款。
出于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刘姝威觉得应该提示一下银行。
于是撰写了600字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
中国上市公司的又一个神话--蓝田股份就此被粉碎,为防止国家银行资产的继续损失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蓝天神话的破灭股民该吸取什么,中国农业第一股,叱咤股市的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长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只传奇性的股票,在股市创造了很多不可能;可竟然在一篇600字的文章面前轰然坍塌!他在向世人拷问着什么!他在向社会拷问着什么!他在向政府拷问着什么!他在向股民述说着什么提醒着什么!现将全文转摘如下,望股民吸纳?谎言的欺骗蓝田股份造假事件你可能不知道ST生态,但你一定记得这个名字“蓝田”。
当时,在中央电视台铺天盖地的黄金广告,让人至今印象颇深。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长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只传奇性的股票,在股市创造了很多不可能,而在这些不可能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与欺骗。
回头看来,这些骗术十分荒唐,经不起任何推敲,甚至可笑,但在当时很多人深信不疑。
顶着“中国农业第一股”的旗号叱咤股市,却在600字的文章面前轰然崩塌。
蓝田事件中有太多的故事要回味,有太多的经验要学习,也有太多的教训要吸取。
中国农业第一股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
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
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
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以蓝田股份舞弊案为例分析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

以蓝田股份舞弊案为例分析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资本操纵、信息批露违规、财务造假等行为屡见不鲜。
而一直以来以“老牌绩优股”的形象出现在证市场上的蓝田股份也因在2002年1月12日发生该公司管理人员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被拘传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本文以蓝田股份舞弊案为例分析并解决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
关键词:会计舞弊;职业道德;蓝田舞弊案“我们估计在5分钟之内能够发现财务舞弊征兆的上市公司有100家左右,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左右。
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我们估计国内72家证券所很少有能幸免不被质疑的。
”上海国家会计管理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曾发表过这样的说明。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诸如东方电子、st张家界等会计舞弊事件的发生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企业为谋求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地进行虚假造假活动,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及公众的利益,如何防止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问题亟待得到解决。
一、对会计舞弊的理解舞弊通常是指为获得非法利益采用不法手段所实施的故意行为。
《独立审计准则第八号-错误与舞弊》第3条将“舞弊”定义为:“本准则所称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
”1720年在英国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会计舞弊事件也是世界上第一起会计舞弊事件“南海事件”使得成千上万的公司投资人和债权人在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就连英国国王与大科学家牛顿也不能幸免于难。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牛顿在南海泡沫破灭后感慨南海泡沫事件是世界证券市场首例由过度投机引起的经济事件。
而在国内,国家审计署在2000年检查了1290户国有企业,发现了68% 的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状况。
2001年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沪深两市上市的1000余家公司共被审计出应调减虚增利润189亿元,总体调减资产61亿元,特别是有6家上市公司资产调减幅度超过50%,可见舞弊情况之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