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2《作为生物的社会》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5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人教版必修5讲义第4单元12作为生物的社会

12 作为生物的社会本课话题——和谐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
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刘易斯·托马斯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那种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主宰的观点,认为我们人类应该遵循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学会与社会和谐相处,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和谐宁静。
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成就可持续发展之美;人与社会的和谐,可以造就繁荣富强之美;人与人的和谐,可以促成人性之美。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日内瓦的天鹅在瑞士日内瓦的湖滨,设有一系列保护鸟类的宣传橱窗和鸟类保护标志。
严冬将至,大批宣传画出现在街头,提醒市民:“冬天到了,不要忘记帮助天鹅筑窝,不要忘记给天鹅送食料!”每当春暖花开,游客们就可以看到湖滨比比皆是的天鹅窝。
一旦发现湖中有“病号”,市民便趟入冰凉的湖水,将天鹅抱上岸,保护部门会立即将它送去医院治疗。
天鹅得到如此无微不至的关照,岂忍离去,天长地久,他们终于成了日内瓦的“常住居民”。
世界各地都有许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情故事,例如巴黎是狗的天堂,伦敦不许人打鸟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鼓励和学习的与动物相处的方式。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
——马克思2.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4.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冰心5.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鳟.鱼( ) 阈.值( ) 蚁冢.( ) 苜.蓿( ) 蜂窠.( ) 黏.菌( ) 毗.邻( ) 鲱.鱼( ) 木屑.( ) 蹩.脚( ) 【答案】 zūn yù zhǒnɡ mù kē nián pí fēi xiè bié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角⎩⎨⎧触角.( )角.色( ) (2)钉⎩⎨⎧钉.扣子( )钉.子( ) (3)缝⎩⎨⎧缝.合( )天衣无缝.( ) (4)券⎩⎨⎧拱券.( )入场券.( ) 【答案】 (1)jiǎo jué (2)dìn ɡ dīnɡ (3)fén ɡ fèn ɡ (4)xuàn quàn2.语境辨析法(5)纤.( )夫们拉的纤.( )绳十分结实,均是由各种棉麻等纤.( )维制作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3)

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
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
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据说当时这本书出版后,立即就引起了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强烈反响,非常的畅销。
那《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文章呢,就是这部书中的一个章节。
三、整体感知作者在文中主要描述了哪几种生物?哪种生物写得最详细?【明确】蚂蚁、白蚁、蜜蜂、黏菌细胞、鲱鱼和飞鸟。
四、筛选、整合信息,把握作者主要观点1、请大家细读3—7段,看看文中介绍了蚂蚁的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大家参看表格,有针对性的阅读)【明确】小结:蚂蚁的行为特点与人类的社会性特点很相似,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群体的蚂蚁像人一样,也是具有社会性的。
除了蚂蚁之外,文中还提到了蜜蜂、黏菌细胞、鲱鱼、飞鸟,这些群居性生物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群体变大时,凝成一个整体,“组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智慧和力量。
它们像人一样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社会性。
人教版语文必修5讲义:第4单元 12 作为生物的社会

12 作为生物的社会本课话题——和谐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
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刘易斯·托马斯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那种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主宰的观点,认为我们人类应该遵循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学会与社会和谐相处,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和谐宁静。
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成就可持续发展之美;人与社会的和谐,可以造就繁荣富强之美;人与人的和谐,可以促成人性之美。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日内瓦的天鹅在瑞士日内瓦的湖滨,设有一系列保护鸟类的宣传橱窗和鸟类保护标志。
严冬将至,大批宣传画出现在街头,提醒市民:“冬天到了,不要忘记帮助天鹅筑窝,不要忘记给天鹅送食料!”每当春暖花开,游客们就可以看到湖滨比比皆是的天鹅窝。
一旦发现湖中有“病号”,市民便趟入冰凉的湖水,将天鹅抱上岸,保护部门会立即将它送去医院治疗。
天鹅得到如此无微不至的关照,岂忍离去,天长地久,他们终于成了日内瓦的“常住居民”。
世界各地都有许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情故事,例如巴黎是狗的天堂,伦敦不许人打鸟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鼓励和学习的与动物相处的方式。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
——马克思2.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4.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冰心5.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鳟.鱼( ) 阈.值( ) 蚁冢.( ) 苜.蓿( ) 蜂窠.( ) 黏.菌( ) 毗.邻( ) 鲱.鱼( ) 木屑.( ) 蹩.脚( ) 【答案】 zūn yù zhǒnɡ mù kē nián pí fēi xiè bié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角⎩⎨⎧触角.( )角.色( ) (2)钉⎩⎨⎧钉.扣子( )钉.子( ) (3)缝⎩⎨⎧缝.合( )天衣无缝.( ) (4)券⎩⎨⎧拱券.( )入场券.( ) 【答案】 (1)jiǎo jué (2)dìn ɡ dīnɡ (3)fén ɡ fèn ɡ (4)xuàn quàn2.语境辨析法(5)纤.( )夫们拉的纤.( )绳十分结实,均是由各种棉麻等纤.( )维制作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

⼈教版⾼中语⽂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物的社会》教案《作为⽣物的社会》教案⾼⼆年级备课⼈:宋三龙【教学⽬标】⼀、知识⽬标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
2、了解《细胞⽣命的礼赞》⼀书的创作背景和影响。
⼆、能⼒⽬标1、理清⽂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学习本⽂的论证⽅法。
3、品味本⽂幽默风趣的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标1、增强对⼤⾃然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觉保护环境。
2、感受集体协作的巨⼤⼒量,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重点】1、理清⽂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学习本⽂的论证⽅法。
【难点】品味本⽂幽默风趣的语⾔【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导⼊同学们,今天咱们学习⼀篇科普⽂章。
⾸先观看⼀段视频(《昆⾍总动员》预告⽚)。
看完视频,同学们有何感想?蚂蚁、瓢⾍等⽣物群体跟⼈类社会相似吗?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与⼤⾃然与其它⽣物应该和谐相处。
可是在四⼗多年前,科学界并不这么认为。
当时社会的主流观点是,⼈类是世界的中⼼,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类可以控制⼀切、战胜⼀切。
这种主流观点严重对⽴了⼈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就在这时《细胞⽣命的礼赞》出版,并引起美国读书界、评论界的巨⼤反响,此书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今天咱们就⼀起学习其中的⼀篇⼩论⽂《作为⽣物的社会》,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他的观点,让⼈们乐于接受的。
⼆、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
刘易斯·托马斯博⼠1913年⽣于美国纽约,1993年逝世。
美国医学家,⽣物学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学院院⼠。
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学⼉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学——贝尔维尤医疗中⼼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
三、了解《细胞⽣命的礼赞》⼀书的创作背景和影响。
【创作背景】⾃启蒙运动以来,西⽅社会在政治、经济、⽂化等诸多领域发⽣了巨⼤转变,理性取代了宗教神学的地位并得到⼴泛传播,“知识就是⼒量”成为普遍⽽坚定的信条。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2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5

合作探究,掌握写作目的
作者写此文仅是向我们 介绍群居性生物的有趣知 识吗?是否有更深层的用 意?
一点背景知识
自从我带着紧迫感和工作的快意搞完译文的 初稿到现在写这篇小序这一年多来,我越来越意 识到,我初读此书时遗憾和庆幸交集的心情,不 只是为我个人,也是为全体中国人的。在一片四 化、改革、振兴、崛起、腾飞的呼声中,在城市 繁荣、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景象中,也存在傲 慢与麻木、自私和短视、难以忍受的拥挤和污染、 对大自然的不负责任的破坏以及人口问题的困境。 在这样的时候,将这本振聋发聩的书,奉献给迷 惘、失望、然而却是在思考的知识界,还是颇合 时宜的。
一系列的幽默效果。
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 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 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 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 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 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 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 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 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 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 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 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 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蚂蚁与人相比,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小”“大”之差如此强烈,但人却为蚂蚁 伤透脑筋,但蚂蚁并未明显危害人类,这种 “为难”是人的自大狂妄的心态所使然。本 句通过“小”与“大”的对比,造成强烈的 艺术反差,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明晓作者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对于群居性昆虫的风趣研究和独到的理解。
2.谈论人类与作为生物的社会的关系;掌握本文说明、描绘、谈论相联合的写法。
3.经过学习领会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对于生命、人生、社会以致宇宙的思虑。
作家作品简历:刘易斯·托马斯,1913 年生于美国纽约。
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芥蒂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细胞生命的礼赞》课文背景: 1970 年,托马斯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时,应邀在一个对于炎症的学术讨论会上作“定调演说”。
他轻松风趣的娓娓而谈被录了音。
此后,演说的整理稿传到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的手上。
那位主编是托马斯实习医生期间的年兄契友,他喜爱这篇东西,便请托马斯为他的杂志写一系列短文,让他照此而谈,条件是:题目不限,一文不给,一字不改。
托马斯本具文才,惋惜大部分生献身研究,只能搁起他的锦心绣口,去作那些刻板的学术论文。
得此时机,他自然乐于应命。
一连写了六篇,甫议搁笔,但已经欲罢不可以了,热忱的读者和责备家们要他把专栏写下去。
于是,他一发而不行收,连写了四年。
这时,第一版商已争相收集第一版。
The viking Press 条件最惠,许他不加修理,原样付梓。
于是,我们就有幸看到了这本绚烂的小册子——《细胞生命的礼赞》。
字词广场★ 字音识记瞬时间( shà)蚁冢( zhǒng)穹隆( qi óng)...苜蓿( mù xu)毗邻( pí)巢窠(kē)....毛茸茸( r óng)纤维( xi ān)梭子(suō)...鳟鱼( zūn)牲畜(chù)骚乱(sāo)...储存( zhù)拱券(xuàn)..★ 字形辨析★ 词义辨析振动·震动:二者都有因受力而惹起运动的意思。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5课堂讲义 4.12作为生物的社会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基础梳理】1.字音(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鳟.鱼(zūn ) ②霎.时间(shà) ③迄.今(qì) ④梭.子(suō) ⑤衔.起(xián) ⑥蚁冢.(zhǒnɡ) ⑦苜蓿..(mù xu) ⑧毛茸.茸(rón ɡ) ⑨木屑.(xiè) ⑩胚.细胞(pēi ) ⑪梗.节(ɡěnɡ) ⑫毗.邻(pí) (2)给多音字注音①角⎩⎪⎨⎪⎧ 触角.(jiǎo )角.色(jué) ②累⎩⎪⎨⎪⎧ 积累.(lěi )累.赘(léi )劳累.(lèi )③当⎩⎪⎨⎪⎧ 适当.(dàn ɡ)相当.(dān ɡ) ④畜⎩⎪⎨⎪⎧家畜.(chù)畜.牧(xù) 2.辨形组词(1)⎩⎪⎨⎪⎧ 迄(qì)(迄今)讫(qì)(收讫)屹(yì)(屹立) (2)⎩⎪⎨⎪⎧ 屑(xiè)(木屑)梢(shāo )(树梢)宵(xiāo )(良宵) (3)⎩⎪⎨⎪⎧ 窜(cuàn )(逃窜)撺(cuān )(撺掇)蹿(cuān )(蹿火)(4)⎩⎪⎨⎪⎧ 毗(pí)(毗邻)纰(pī)(纰漏)琵(pí)(琵琶) (5)⎩⎪⎨⎪⎧ 梗(ɡěn ɡ)(梗塞)哽(ɡěn ɡ)(哽咽)鲠(ɡěn ɡ)(鲠直) (6)⎩⎪⎨⎪⎧ 阈(yù)(视阈)阙(què)(宫阙)阕(què)(上阕)3.词语释义(1)阈值:临界值,范围值。
(2)迄今:到现在。
(3)拱券:桥梁、门窗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
(4)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
(5)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6)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丽雄伟、场面豪华盛大或文章华丽又气派。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案:第4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Word版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知识目标】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生物社会性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生物社会性的基本特征,培养珍惜并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感,树立与别人互助合作、融入集体的意识。
【重点、难点】一、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生物社会性的基本特征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把握,概括表述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
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第一部分】借题发挥。
提出问题:人类就像群聚的昆虫一样,终日忙忙碌碌,虽然偶尔碰头交流,但却为能脱离生物的属性。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唯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第二部分】作者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 见!
5.所谓生物的社会行为,真的能为 人类的社会行为相提并论吗?
生物的社会行为,归根 到底还是不能与人类的社 会行为相提并论的,它们 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 面不如人类发达,更谈不 上有什么意识形态和社会 发展。生物的社会行为是 生理程序的展开,万古不 变,其间较少创造和进步 的因素。
礼赞生命 敬畏生命 共同建设美好的地球家园!
• 单个蜜蜂离窠 ----仍属于蜂窠 如有细丝系住
• 工蜂营建蜂窠 ----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
组织 • 老蜂王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
----像蜂窠进行均衡有丝分裂
3.这些动物的社 会组织与人类相比 有哪些相似之处?
本文所描述的一些 生物的社会组织与 人类相比有很多相 似之处,比如
• 步调一致的行动 • 集体协作式的劳动 • 有目的的行为 • 互相交换信息
刘易斯·托马斯
• 生物的组织 • 个体与群体 • 幽默的语言
1.文中阐述了哪些动物的例子?
• • • • •
飞鲱粘蜜蚂 鸟鱼菌蜂蚁
2.在这里作者详细介绍了“蚂蚁”和“蜜蜂”, 我们来概括一下这两种动物的活动。
培育真菌 喂养蚜虫 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 过着个体与群体的生活 建造蚁丘 群体变大,智慧也随之增加
4.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 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 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 现出的高度组织性,但是作者是从个体和群体两 个层面来论述这个问题的,请问这是为什么?
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 为时,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 面做比较分析,这是因为个体 与群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 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 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 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 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 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 与群体的分析。
4.它不过是一段长 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强调它们个体智 慧的微不足道。
5.我们辑写信,提交 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 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 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作者以细致的观 察,入微的思考, 揭示了“作为生物 的社会”中一些值 得让我们探讨的生 命现象,从而反思 我们人类自身的行 为方式和组织形式, 表现出深厚的人文 关怀精神 。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 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 小机器。
讽刺怕遭到非难的 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 真够让人为难。
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 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 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 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 电视了。
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 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 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