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滉文苑图及解释
唐韩滉《五牛图》

唐韩滉《五牛图》×唐韩滉《五牛图》五牛齐聚五福临门——赏唐代画家韩滉《五牛图》唐韩滉《五牛图》局部:第一牛生肖祈福,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传统。
牛代表勤劳致富、幸福安康,寓意脚踏元宝、身背如意、驮拉财富。
牛年则寄托着人们风调雨顺、家国兴旺的美好愿景。
时逢辛丑年牛年之际,为读者奉上这幅有“镇国之宝”美誉的《五牛图》,一起欣赏韩滉笔下“曲尽其态”的牛们,以《五牛图》开启新纪元,祝君牛年大吉。
对于农耕社会的古代中国,牛、马、羊、鸡、犬、彘几乎是同时成为家畜的,无分贵贱,难言先后。
然而这些牲畜在绘画艺术中的地位却大相径庭。
鸡和羊自明朝以后因谐音“吉”和“祥”所以频频亮相,猪和狗则至民国时期仍难以入画。
最先被画家收入毫端的是可“奔驰千里”而又“贵逾千金”的骏马。
晋画中,顾恺之在《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图》中就不止一次地画过驭马和奔马,然牛迹杳然。
乃至唐代,和梁令瓒《二十八宿神形图》中太白金星乘坐的神牛同时出现的便是韩滉这幅《五牛图》。
因其是最早出现的以牛为专门题材的作品,《五牛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影响当然非同凡响。
与马相比,虽然姗姗来迟了近两百年,却也印证《淮南子》那句“马不可以服重,牛不可以追速”的古训。
×唐韩滉《五牛图》第一牛局部春秋时“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周游列国乘坐的是牛车,“或有事于西畴”的农夫牵的是耕牛,“遥指杏花村”的顽童柳枝鞭下大概是嬉戏的春牛……可驭、可耕、可乳、可食的牛是上古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却一直不被关注,所谓“牛骨弗灼,龟兹必信”,历史的不公实在令今人匪夷所思。
唐韩滉《五牛图》局部:第二牛《五牛图》终于结束了这一偏见。
兹后,牛不仅可以泰然地走在乡间小路,享受着诗人的歌咏和农夫的牧笛,甚至也被皇家所宠。
清王朝营造的颐和园湖畔,那尊俯瞰着粼粼波光中清风明月的铜牛平添了不少雍容与华贵,已近太庙之享。
及至鲁迅的那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出,牛已近乎“伟岸”了。
×唐韩滉《五牛图》第二牛局部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文苑图》中的人物

《文苑图》中的人物韩滉,唐代著名画家,历经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代表作有《文苑图》、《五牛图》。
关于《文苑图》的作者,部分人认为是出自周文矩之手。
原因是《文苑图》与《琉璃堂人物图》部分相似,以至于徐邦达也认为存在节临的可能。
丁羲元通过艺术风格、空间意境、用笔、画面设色等等因素,推断《文苑图》的确为韩滉真迹。
宋徽宗题签更为有力的论证来自于宋徽宗赵佶本人,作为北宋末期的文艺家,赵佶自身品味不俗,而且宫廷也收藏大量名作,以其眼力、鉴赏力和辨别力都不应该出错,而且赵佶距离韩滉时代也较近。
因此他在左上角题签“韩滉文苑图”五字,着实就很有判定力。
这幅绘画作品呈现的是诗人们在松树下,石畔间构思作诗时候的场景。
不仅具有隐逸气也有文人气,尺幅间展示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调,这也许就是宋徽宗喜爱此卷的原因吧。
画卷上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历代文人也应该都喜欢这件作品。
据传,这件作品构思来自于王昌龄与诗友们雅集的故事,其中以旗亭评诗的典故最为出名。
《文苑图》高37.4、横58.3厘米,不算大,但内容精彩。
(横屏观看《文苑图全卷》)画面被一棵遒劲弯曲、姿态横生的松树所分割,松树根部扎于画面横向的最中心,齐膝高的时候向右缓缓伸长,之后从右部陡然直上,松树的头冠不可见,下压的松干、松枝,右侧松针繁茂,左侧枯枝。
《文苑图》右端画面中穿白袍的人,双手笼在袖子里,靠在松干上,目光平视,沉静思索。
他对面一个人身体协考在叠石案上,左手托纸,右手执笔并且支颐,仰着头,陷入深思。
石岸前,有一个小童子弯腰磨墨。
画面另一端(左端),两人坐于石凳上面,共执一手卷,左侧一人看着前方,用手指点文字,表情愉快;旁边一人,一手执卷,却仰头回望后方。
很明显这是一瞬间最具动态的场面,两人以前应该都是评点文章着,只不过一人被后方什么吸引了,所以转头望去,可以预想见很快他就又会回过神来继续展卷读文。
韩滉很巧妙的抓住了左端一人转头的动态场景,将横幅画面由本来的沉静、分割而转化为活泼、一体了。
韩滉:历朝绘画成就最高的宰相

韩滉:历朝绘画成就最高的宰相牧歌田园图,传世遗五牛唐朝的名相多多,既有犯颜直谏的魏征,也有笑里藏刀的李义府;既有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也有模棱两可的苏味道。
至于那些被人们所熟知的狄仁杰,张九龄,李德裕等等,太多太多,然而却有一位因绘画成就太大而鲜有人知的宰相,他就是韩滉。
说起韩滉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他给我们留下了中国绘画史上,位列十大古画之一的《五牛图》,因此,在我们的脑海中,对他是完全一种误解,他是画家,也是政治家,他是唐朝宰相,也是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
韩滉,字太冲,陕西西安人。
著名画家、宰相。
天宝年门荫入仕,历同官主簿。
山南节度判官等。
后入朝任殿中侍御史,累迁尚书右丞相。
泾原兵变时,韩滉训练士卒,保全东南。
又转输江南粟帛,得朝廷依赖。
加同平章事、江淮转运使。
次年封晋国公,不久后去世,年六十五。
获赠太傅,谥号"忠肃"。
从上述简介中可以看出,他是门荫入仕,就是说,是靠着家庭是官宦之家,不用参加高考就可直接当官了。
这韩滉便是如此,他老爸是太师韩休,一等一的高官,所以,他出生显贵,是含着金钥匙来到这个人间的。
同一般官宦人家的纨绔子弟不同,韩滉并没有安于享乐,染上诸多不良习气,斗鸡走狗地欺男霸女,也不似那些风流多情,冶游奢侈的公子哥儿。
他喜读书,善学习,勤思考。
除了没有参加高考,其它一切都是靠真才实学,一步步地在仕途上打拼出来的。
他也还算运气好,年轻时就被任命为太子通事舍人。
官职虽然不高,然而,在太子身边走动,自有其不可遇预知的前程。
果真,当太子成为唐肃宗后,他的仕途便一片地光明了起来。
韩滉是个理财高手,他在任户部侍郎、兼管度支事务之时,对赋税的收缴是很有其心得的,当时因为各地征收赋税没有法度,仓库出入物资又没有合理的章法,种种弊端造成了国家财政的空虚。
韩滉掌天下财赋之后,迅速进行了清理。
他本人清正廉洁而又精通文簿登记事务,制定税赋收支法规,严格要求部下。
在他的严厉管理下,官吏不敢腐败贪污,赋税得以正常收齐。
韩滉

当时,韩滉打算派使者进献绫罗四十担送到奉天,幕僚何士干请求前往。韩滉高兴地说:“你若 能够替我去,请在今天就渡过长江。”何士干答应了。当何士干回去告别家人时,韩已经让人将 家中需用的柴米储备罗列在门口和庭院。何士干登船时,韩滉已经让人把所需物资装备与用具在 船中装满。下至清除粪便的拭秽之具,他都亲手逐项记录,无不周全详备。每个担夫发给银牌一 块,系在腰间。又有一次,韩滉运送一百艘船的粮米,给李晟充作粮饷,他亲自将米口袋背放到 船中,他的将佐都争先去背米袋,不一会儿,就把船装完了。韩滉还让每艘船设置弩手五人,用 来作为防备打劫和互相声援之用。有盗贼时,便敲击船舷,互通警报,只用弩手五百人便足够了。 直至运到渭桥,都不曾有盗贼敢靠近。
作为一名书法家和画家,韩滉的草书作品得到了张旭的真传。他的绘画作品则远师南朝宋的陆探 微,擅长绘制人物以及农村风俗景物。尤其是他摹写的牛、羊、驴等动物,更是佳作。他的代表 作《五牛图》,被元代的赵孟頫赞誉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
除了艺术成就,韩滉也是一位对《易》和《春秋》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他著有《春秋通例》和 《天文事序议》等作品,但这些作品现在已经佚失了。然而,他的诗歌作品仍被保存在《全唐诗》 中,共有两首。
总的来说,韩滉是一位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艺术家。他的生活经历充满了波折和挑战, 但他始终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艺术成就和学术成果也展示了他的深厚素养和卓越才华。韩滉的生平故事和他所留下的艺术 作品,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考之画史,韩滉不仅擅画牛羊,还擅画人物和田家风俗。韩滉不仅是牛畜画的专家,在人物画方 面也造诣精深、风格特出而自成一家。但韩滉“尤好图田家风俗”,描绘农家事物、风俗人物和 表现农家生产、生活场面的田园风俗画在韩滉绘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韩滉绘画极为重要的内 容。南宋陆游赞其画:“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起辞官归里之望。
织耕图的先驱者——唐代著名画家韩滉

8纸 贵织耕图形象生动、朴素传神地描绘了古代劳动者耕种与蚕织的场景,在当时起到了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作用,流传至今的画作本身也是艺术瑰宝。
唐代著名画家韩滉,以其在田园、农畜画方面展现出的极高造诣与突出成就,成为引领后世织耕图类绘画作品的先驱者。
一、织耕图发展溯源耕织图是我国宋代至清代采用写实绘画的形式记录百姓耕作劳动与养蚕纺织场景的一系列图谱。
织耕图以其形象生动、朴素传神的描绘,“图绘以尽其状,诗文以尽其情”,在当时起到了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作用,流传至今的画作本身也是极其珍贵的艺术作品。
织耕图起源于南宋,虽经王朝兴替却历久弥新,数百年间,尽管国号不同,政体各异,但诸州、县尽皆绘制耕织图。
南宋楼璹作《耕织图》,诗画一体,内容涵盖十几种生活器具、六十多个劳动场景及六十余种农业用具,堪称当时最为全面的百科全书。
《织耕图》自诞生以来,一直深受君王、百姓的热爱,可以称得上是农耕文明的精髓,由此为后世效法。
刘松年等作《耕织图》,含纺织二十四图并农耕二十一图,以木刻画,利于流传。
元初李声临摹的《耕织图》,后经司农司苗好谦补作《栽桑图说》,一同编为《农桑图说》,发放于百姓。
明万历年间,楼璹版《耕织图》被引用编入《便民图纂》,雕版多次,广为刊行。
康熙之后,雍正帝治下所作的《雍正耕织图》也清晰表现出当政者重农悯农。
画面不仅真实反映了当时耕织生产详细过程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在艺术上也充分体现了雍正时期精、细、雅、秀的艺术特征。
而后的乾隆帝继续令画官做织耕图,在其乘船途经清漪园(即颐和园)玉带桥前往玉泉山游览过程中,看到扶犁耕耘一幕,内心不禁掀起一阵波澜,并即兴赋诗一首,将田园景色用优美的词语淋漓尽致地展示,其词句为“两岸溪町夹长川,稚稻抽秧千亩全。
意寄怀新成七字,绿香云里放红船”。
此外,还下令将位于地安门附近的织染局全部迁移到玉带桥西北与稻田毗邻的位置,按水乡农家风格建造景观,重新修葺后将其命名为“耕织图”。
乾隆帝颇具浪漫主义色彩地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衣食之本,用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镶嵌在清漪园的湖光山色之中。
唐韩滉五牛图全卷

唐韩滉五牛图全卷唐韩滉五牛图全卷韩滉《五牛图》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韩滉《五牛图》《五牛图》上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画中五头不同形态的牛,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笔法风格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
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别无其它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韩滉通过对它们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的描绘,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乖僻的。
在技巧语汇表现上,韩滉选择了粗壮有力,具有块面感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行动迟缓。
其线条排比装饰却又不落俗套,而是笔力千钧。
比起曹霸、韩干画马、周昉、张萱画仕女,似乎在线条独立性展现方面有更多的追求。
由于其线条茁壮如此故尔五牛姿态虽有平、奇之不同,但在审美趣味上是同样的厚重与生拙。
《五牛图》局部1《五牛图》中所绘五头神态各异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
可贵的是,画面上没有背景衬托,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如果不是对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十足把握的话,是万不敢涉此绘画风险的。
勾勒牛的线条虽然简洁,但是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牛口鼻处的绒毛细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体现了牛儿们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
在鼓励农耕的时代,以牛入画有着非常的含义。
《五牛图》局部2画中五牛,形象各异,姿态迥然,或俯首或昂头,或行或驻,活灵活现,似乎触手可及。
中间一牛完全画成表现难度极大的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韩滉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术素养。
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浑然天成;笔法练达流畅,线条富有弹性,力透纸背;刻画精准且不失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大书画家宰相韩滉

唐王朝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出任宰相的人中,不乏大文学家、大画家和大书法家。
仅在书画方面,有“五绝之臣”美誉的大书法家虞世南出任宰相一职之后,一代书法宗师颜真卿也担任过宰相的职务。
在唐代宗兴元元年出任宰相的,又有一位大书法家、大画家,他就是以《五牛图》传世的韩滉。
而这幅《五牛图》曾被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赞誉为“神气磊落,稀世名笔”。
只是韩滉此人,在艺术成就上不能与虞世南、颜真卿比肩,在人格上,更不能与他们并论。
他是一个多面性人物,一方面为官清廉,自奉甚俭,有治军才能,一方面性格刚愎,行事苛刻,为了追求政绩,不惜欺上瞒下,横征暴敛,诬陷同僚,等等。
然而他的《五牛图》确如赵孟頫所评,已在中国绘画史上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是国家级的文化瑰宝;在政治史上,他当宰相多年,有功有过,因此,我们还是有认识他的必要。
韩滉,字太冲,唐玄宗开元十年(723)出生于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一个名门世家。
他的父亲韩休,官至太子少师。
韩滉小的时候,品德纯正,性格耿直,勤奋好学。
长大后,因父亲官高,凭着“荫”这种制度当上了官,出任参军一职。
韩滉的仕途一开始并不一帆风顺,特别是他的哥哥韩法得罪了后来官至宰相的王璵,更是坎坷多年。
韩法也是个性格耿直的人,在担任知制诰时,受命草拟任命王璵的文书。
草拟这种文书,一般都是灶王菩萨上天,捡好的话说。
但这个韩法偏要秉笔直书,不顾王璵的颜面,就是不肯为王璵写上几句溢美之词,王璵为此衔恨在心。
王璵当上宰相后,对韩氏兄弟,自然是打入另册,在他掌握朝政大权期间,韩氏兄弟不仅得不到升迁,而且只得到一些闲散职务,逼着韩氏兄弟“混日子”。
□舒哲大书画家宰相韩滉韩滉,以《五牛图》名世,也是个颇有政绩的政治家。
但其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让人嗟叹。
直到王璵被免除宰相职务之后,群臣才议论说对韩氏兄弟不公,韩滉这才得以升迁,当上祠部、考功、吏部三员外郎。
韩滉为官之初,不仅廉洁耿直,而且下功夫研习为官之道。
赏析文苑图

赏析文苑图唐韩滉(传)文苑图(局部)绢本设色37.4×58.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随着唐王朝逐渐进入盛世,有关文士私下雅会的情形也逐渐增多,不包含政治进取现实和功利目的,多为文士文化活动的私人聚会,有着个人感情因素的参与,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提到其曾祖父魏国公与司徒“雅会襟灵,琴书相得”,至后辈“更叙通旧,遂契忘言,远同庄惠之交,近得荀陈之会约与主客,皆高谢荣宦”,私家文会的出现,不断作为画家创作的题材纳入画面之中。
韩滉《文苑图》即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作品,惜原作已不存,仅有五代、宋人摹本,保存了韩滉《文苑图》的大致面貌。
韩滉(723-787),唐画家。
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贞元初,官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工书法,草书得张旭笔法。
画法陆探微,擅绘人物及农村风俗景物,尤其以画牛最为知名。
所作《五牛图》,元赵孟頫赞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
据《宣和画谱》记载,韩滉所作《文苑图》,乃画王昌龄与诗友一起在江宁任所琉璃堂厅前聚会吟唱的故事,共画11人(僧1人,文士7人,侍者3人,与僧人对坐穿黑衣者为王昌龄,僧人为法慎,后段倚松者为诗人李白)。
另一说则以为画钱起、刘长卿等人在琉璃堂宴集咏诗作文故事(据詹景风《东图玄览》)。
画中作古松一株,松针秀劲挺拔,松下作细草成团,并有石椅、迭石,4位文士头戴幞头,身穿袍服,正沉思勾勒诗句,或倚石持笔运思,或靠松干远望凝想,或并坐展卷推敲,诗人情态各异,从不同角度准确抓住了诗人创作时的动态和精神状态。
诗人们全身心构思的一刹那形象在画面被创作出来,为后世留下了这一咏坛中千古诗人的典范形象。
为烘托、活跃气氛,一破古板、沉寂的场景,画家又特意安排一青衣书童侧面弯腰磨墨,专心磨墨,以等待主人及其诗人朋友们一旦诗成,以便一挥而就,将其记录下来。
浓郁的墨香混合松树的清香,似乎正隐隐从画面传来,给人们以丰富的想像。
作为画外人,人们也许只有在青衣书童的引导下,才缓缓走入画家与诗人们的神思交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面右上方有宋徽宗赵佶题“韩滉文苑图”, 以往据此一直看作是唐代画家韩的作品。
但据今考察, 此图在笔墨风格上不同于唐画, 其构图及人物与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五代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 之后半段毫无二致。
只是后者为摹本, 艺术上逊于《文苑图》。
画史也记载周文矩有《琉璃堂人物图》, 其笔法也与史载所谓“战笔”及他的其它作品, 和《重屏会棋图》相一致。
因此, 确切地说此图是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的后半段。
画史也记载同文矩有《琉璃堂人物图》, 其笔法也与史载所谓“战笔”及他的其它作品, 和《重屏会棋图》相
一致。
因此, 确切的说此图是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的后半段。